內容簡介
《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增訂版)》分上下兩部。上部讀書析疑為醫話醫論,眼光獨到,立論新穎,發前人之未發。下部臨證得失為醫案,言簡意賅,實事求是,既澄診治之思路,又不忘剖析自身疏漏、以警後學。其特色可以三字形容:新、簡、誠。而此三者,都是基於深厚的中醫底蘊,在不斷求索中創見而來。
作者簡介
何紹奇,著名中醫學者、中醫臨床傢、中醫科普作傢,四川江油人(後遷梓潼)。1943年10月23日齣生於中醫世傢,父親為當地名醫“東平先生”。幼年喪父,傢貧,擅詩詞,有文采。17歲師從蒲輔周門人陳新三及當地名醫肖安相、郭崇智等,師教甚嚴,根基牢實。1964年開始紮根鄉村行醫17年,遙從薑春華、硃良春等名師,屢遇沉屙怪癥、急病危難,被逼齣高識灼見及獨到經驗。1978年以98字醫論摺服諸評委,以***的成績考入首屆研究生班,傳為一時佳話。研究生期間由方藥中先生任導師,受教於嶽美中、任應鞦、劉渡舟等醫學名傢。畢業後留任中醫研究院研究生部,主講《中醫各傢學說》《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授課詼諧幽默、論醫如數傢珍,極具感染力。素日病患盈門,均無問貴賤,傾心救治,對疑難雜癥尤有心得,在四川深具影響力,川人親切稱之為“何幺爸”。1993年開始至馬來西亞、荷蘭、德國等地講學行醫,被歐洲中醫進修培訓中心聘為終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門診部主任、荷蘭中醫學會學術部專傢。1997-1998年應聘為北京醫科大學藥物依賴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中醫戒毒研究。2003年赴香港浸會大學講學。2005年7月7日突發心梗,逝世於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終年61歲。
目錄
讀書析疑篇
天明則日月不明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條達考
疏泄與肝主疏泄
上工、中工、下工
逸病
虛邪賊風
《靈蘭秘典》新解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關於《難經·四十七難》
治病必求於本
讀《金匱要略劄記》書後
經方與時方之爭
熱入血室
久病聞呃者死
有關小兒生理病理的最早記載
張仲景的正邪觀
我對六經實質與傳經的看法
柯韻伯的“六經地麵”說
飲病之我見
孫思邈與《傷寒論》
傷寒陶氏學
“醫之門戶分於金元”說正義
羅天益
韓飛霞
《赤水玄珠》
孫一奎治痰
張伯龍論中風
《魯樓醫案》
陸士諤
《扁鵲心書》
《心印紺珠經》
關於張銳二三事
《十藥神書》
《不居集》
張锡純的溫熱觀
滋化源
血不利則為水
易水傢法
補土伏火
王道與霸道
慢病輕治
時時輕揚法
……
臨證得失篇
後記
附文一:中國版本圖書館書評
附文二:紀念何紹奇先生文摘
精彩書摘
《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增訂版)》:
①除瞭濕氣偏盛的年份與季節因素之外,作為病理産物的飲的形成,責之於太陰脾土。②飲邪歸屬於六淫中“濕邪”的範疇。③飲有積蓄於體內的特點。④其所緻的疾病,在消化係統。
仲景《金匱要略》立飲病專篇,正式確立“痰飲”名稱。至其分類,則以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分之,後世稱作“四飲”。至於“伏飲”“留飲”,伏者深伏不齣,留者留而不去,實泛指諸飲而言,亟道其久留深伏,不易遽去的病機特點而已。仲景似已慮及常見的“四飲”不足以概括蹯踞於其他部位的水飲,故又有水在五髒之說,這一點甚為重要,惜人多拘於“四飲”而忽略之。痰飲篇治痰飲既以“溫藥和之”為大法,對水飲內結成實者,也敢於用攻逐。對痰飲所緻的疾病,也不僅局限在消化係統。痰飲在仲景筆下,似已達最高水平,故從漢代以至於今,無多發展。自《諸病源候論》最早將痰與飲加以區彆之後,宋以後的研究重點便放在痰上,是以有“宋以前詳於飲而略於痰,宋以後則詳於痰而略於飲”的說法。
如果說,飲是指水在體內瀦留不去這個概念沒有錯的話,那麼,我想強調,不能拘於“四飲”,而對仲景已經論述過的“水在五髒”應有足夠的重視,而且還可以不拘於“水在五髒”之說。例如下麵一些疾病:
梅尼埃病(內耳眩暈癥),其病理為內耳迷路水腫引起,從飲治,用澤瀉湯之類健脾利水。《金匱》明示飲傢“苦眩冒”一癥,對其病理是天纔性的揣測。
成人呼吸窘迫綜閤徵(ARDS),其重要的病理變化是“濕肺”,從飲治,用通陽化水的方法,可改善肺間質的水腫。
腸腔積液,常見於腸梗阻早期瘀結型腸腔積液較多者,天津南開醫院用甘遂通結湯(甘遂粉1.2剋衝,配桃仁、赤芍、生牛膝、厚樸、大黃、木香),遵義醫學院用巴豆散,目的都在於攻逐水飲。
胸水,肺癌而見大量胸水,體力尚可支持者,可用十棗湯或僅用甘遂粉裝膠囊,人參湯下,服後水瀉,喘憋癥狀可緩解,加快胸水吸收。胸水似可包括在懸飲中,但仲景本義似指滲齣性胸膜炎。
其他如腎盂及輸尿管積水、腦積水、腦水腫、心包積液、關節腔積液、心源性水腫等亦屬痰飲,就不一一縷述瞭,這些疾病從飲治,有相當大一部分患者可獲效。
飲,既是病理産物,因其停積於內,影響氣血流通,當然就會影響其所停積部位髒器的功能,所以又可以成為一些疾病的病因。
飲雖為陰邪,停積日久,也可化熱,或與熱閤,而為熱飲,這種情況自應以辨證為依據,不可拘於“溫藥和之”的“大法”。這一點,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曾經指齣過。
水飲停積,氣血為之痹阻,在攻逐水飲時便當兼用活血調氣之藥。何況“血不利則為水”,氣血不通,也可以導緻津液停聚而為水飲。我治心功能不全、下肢浮腫者,常用葶藶子(3~6剋,研細)衝服,再以防己黃芪湯、桂枝茯苓丸、真武湯三方閤方加人參。
……
前言/序言
我1978年離開傢鄉四川到北京讀書,到今年已經整整20年瞭。在這些年裏,除瞭上學、教書、看病之外,我先後參加過《實用中醫內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醫捲》《現代中醫內科學》《中醫老年病學》等書的編寫工作,而且都很投入,賣瞭不少力。但是,比較起來,我更喜歡手邊這本小冊子,因為它集中瞭我這20年讀書、教學和臨床的心得和體會,更能反映我的實際水平。至於水平的高低,那又另說瞭。
本書分上下兩輯。上輯原來題作《西苑讀書記》,看過我呈報上去的“天明則日月不明”等樣稿後,編輯先生建議改題為《讀書析疑》。“雅俗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想也好,就同意瞭。不過這些文字,不都是“析疑”,有“述”,也有“作”。下輯日:《臨證得失》,收載我的100餘則案例,其中有療效好的,也有看錯瞭的。在一個醫生的醫療生涯中,總是有得有失的,如能認真地加以總結,於自己,將來就會少齣些錯,於他人,也可引以為鑒。這100餘案中,約有十分之一是20年前我在基層工作時的案例,還有十分之一是在國外工作的案例,其餘大部分是在北京工作的案例。大都較為完整,涉及的麵也比較寬。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發現自己有什麼特彆的擅長,幾乎什麼病都會看一點。隻不過到瞭北京以後,有好多病沒有機會看瞭。不像在基層,什麼病都得看,看得好得看,看不好也得想辦法看——我的一點點本事,就大多是這樣被逼齣來的。
讀書苦:一字之辨,一義之析,十天半月還弄不齣來。看病更苦:費盡心思,沒有療效,正如司馬遷說的:“人之所患在病多,醫之所患在道少”。而讀書臨床之樂,亦在其中:一個問題搞清楚瞭,一個字義弄明白瞭,一個久治不愈的病人看好瞭,就真是“其樂融融”,非語言所能準確描述的瞭。我今年55歲,老之已至矣,在未來的歲月裏,我將再努力,還照著我的讀書看病的老路子繼續走下去。並且有信心過20年,再齣一本這樣的書——如果讀者諸君以為這樣的書還值得一讀的話。
讀書析疑與臨證得失(增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