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医案解读(第4版)-名医世纪传媒

施今墨医案解读(第4版)-名医世纪传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景山 著,吕景山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施今墨
  • 方剂
  • 临床经验
  • 中医经典
  • 医学
  • 健康
  • 养生
  • 名医世纪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9407
版次:4
商品编码:122475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29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当代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门生吕景山主编,在前3版的基础上精选了施今墨临证医案130余例,包括内科各系统疾病和传染科、妇科疾病及各种杂病等。作者对各案的辨证立法、遣方原则及用药法理进行了精辟的解析,尤其对施老用方中的“对药”作了透彻的阐述,为各级医师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名医临证经验。本书适合于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西医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吕景山,男,1934 年生,河南偃师人。1962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本科,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同年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任医师、主任医师。1986 年调山西中医学院任教授。1991 年调山西省针灸研究所任所长、主任医师。曾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 余年,精研“药对”、创用“穴对”和“同步行针法”,对糖尿病、冠心病、痛风、过敏性病症颇有研究。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对药》)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 1982 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施今墨医案解读》《吕景山对穴》(日本、韩国已译为该国文字出版)《冠心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糖尿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等。发表论文 50 余篇。1983 年荣获山西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 年省工会给记二等功1次,1992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获山西省老科协颁发的“突出贡献奖”,2014 年荣获国医大师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第一节感冒

一、风寒外袭

二、表寒里热

三、半表半里案

四、热入血室案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第三节温邪内伏

第四节暑湿

第五节暑风

第六节流行性腮腺炎(瘟毒发颐)

第七节百日咳(鹭鸶咳、顿咳)

第八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春温)

第九节结核性脑膜炎(头痛)

第十节疟疾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急性咽炎(喉痹)

第二节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一、风寒咳嗽

二、风热咳嗽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第四节大叶性肺炎(肺胀)

第五节肺脓肿(肺痈)

第六节支气管扩张(肺痈)

第七节支气管哮喘(哮喘)

第八节肺气肿(喘证)

第九节浸润型肺结核(肺痨)

第十节渗出性胸膜炎(悬饮)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呕吐(食积)

第二节呃逆(胃虚气滞)

第三节胃阴不足纳呆

第四节食管狭窄(噎膈)

一、阴亏气滞

二、积滞气逆

第五节食管癌(噎膈)

第六节脘胁胀痛(肝胃不和)

第七节消化性溃疡(胃脘痛)

一、肝肾两虚

二、寒湿困脾

三、中焦郁结

四、阳虚寒凝

第八节胃下垂(脾胃两虚)

第九节急性肠炎(泄泻)

第十节慢性肠炎(慢性泄泻)

一、脾肾阳虚

二、脾胃虚寒

三、命门火衰

四、脾虚泻利

五、脾虚湿寒

六、脾肾两虚久痢滑脱

第十一节痢疾

一、湿热痢

二、食积兼外感

第十二节阿米巴痢疾(寒热错杂)

第十三节脱肛

第十四节慢性结肠炎(中气不足)

第十五节肠结核(肠痨)

一、气阴两亏

二、气虚表里不和

第十六节便血

一、脾虚下血

二、气阴两亏

第十七节便秘

一、津亏血少

二、气虚阴亏

第十八节病毒性肝炎(黄疸)

第十九节肝硬化(癥瘕)

第二十节结核性腹膜炎(腹痛)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眩晕)

一、实性高血压

二、虚性高血压

第二节低血压病(眩晕)

第三节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水肿)

第四节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节心内膜炎(心悸)

第六节冠心病心绞痛(胸痹)

一、心阴不足

二、气滞血瘀

三、肝肾阴虚

第五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急性肾炎(水肿)

第二节慢性肾炎(水肿)

第三节急性肾盂肾炎(淋证)

第四节膀胱结核(血淋)

第五节肾结核(血淋)

第六节输尿管结石(石淋)

第七节前列腺肥大(癃闭)

第八节附睾炎(淋证)

第九节遗尿(尿床)

第十节遗精

第十一节阳痿

第六章糖尿病

第一节肝肾两虚

第二节心肾两虚

第三节阴虚血热

第四节气阴两伤燥热

第五节阴虚阳亢

第六节气虚膏淋

第七节心肾两虚阴阳失调

第八节肝胃不和

第九节糖尿病燥热伤阴

第十节气阴两伤案

第七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一节头痛

一、肝阳头痛

二、胃寒头痛

三、血虚头痛

第二节面神经炎(面瘫)

第三节神经官能症(神志失常)

第四节失眠

一、心脑不足

二、阴虚血亏

三、肝郁虚热

四、心肾不交

五、脑肾不足

第五节急性脑血管病(卒中)

一、脑出血(中脏腑)

二、中经络

第六节癫痫

第七节癔症(脏躁)

第八章风湿性疾病

第一节行痹(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节寒痹(痛痹)

第三节著痹(湿痹)

第四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热痹)

第五节类风湿关节炎(痹证)

第九章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鼻衄)

第二节过敏性紫癜(肌衄)

第十章妇科疾病

第一节月经病

一、痛经

二、月经过多(崩漏)

三、闭经

第二节带下病

一、气血两虚

二、年老肾虚

第三节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胃热气滞)

二、习惯性流产(滑胎)

三、眩晕

四、妊娠泌尿系感染(子淋)

五、难产

第四节产后病

一、乳少

二、急性乳腺炎(乳痈)

第五节妇人杂病

一、乳腺增生(乳癖)

二、不孕症

三、阴痒(湿热下注)

第十一章杂病

第一节口腔溃疡(口疮)

一、脾胃积热

二、维生素B2缺乏症

第二节荨麻疹

一、积滞内停,外受风邪

二、湿热久蕴,感受风邪

第三节脱发

第四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瘿瘤)

第五节疝

第六节多汗

第七节艾迪生(阿狄森)病

第八节肠绦虫病


精彩书摘

二、阴 虚 血 亏

王某女39岁病历号54、2、245

病已2个月余,午后头面及周身均感发热,有时夜晚亦觉烧热,不出汗,头晕面痛。心跳气短,夜不安寐,必服安眠药始能入睡。经同仁医院检查血压20/11.3千帕(150/85毫米汞柱)。诊为神经衰弱。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立法】

舌质红,脉细数,午后发热,均属阴虚之象,津少血亏,神不守舍,故现失眠,法宜滋阴养血安神。

【处方】

生龙骨

牡蛎12克(同打先煎)

石决明10克

18克

东白薇6克

旋覆花6克

代赭石10克(同布包)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酒生地10克

炒远志10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生鳖甲

龟甲各10克

朱麦冬

茯神各10克

地骨皮10克二诊:前方连服15剂,效果显著,发热亦轻,不服安眠药也可入睡,精神好转,头晕、心跳均减轻,但觉心中有时冒凉气,消化力不强。

虚热已解,阳气不足,拟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合四君子汤主治。

【处方】

台党参6克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3克(同炒)

炙甘草3克

鲜生姜2片

冬白术6克

石决明10克

18克(同打)

炒远志10克

东白薇6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酒当归10克

云茯苓

神各10克

柏子仁10克

地锦草10克

大枣2枚三诊:前方共服10剂,睡眠饮食均已正常,多动尚觉心跳气短。诸恙均已恢复正常,拟改服丸剂以资巩固。

【处方】

按二诊处方将剂量加2倍,配作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白水送服。

【解读】

此案为阴虚不眠者,首先以滋阴清热治之,虚热解,但阳气又现不足,以四君子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治之,既补其阳又敛其阴,共服药25剂,失眠症愈,改服丸剂以收全功。

旋覆花——代赭石(见第39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生鳖甲——生龟甲(见第186页)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朱麦冬——朱茯神(见第26页)

杭白芍——桂枝(见第2页)

云茯苓——焦白术(见第79页)

三、肝 郁 虚 热

沙某男47岁病历号55、12、182

17年前,由于工作紧张,不休不眠,连续数日,以致头晕耳胀,体力不支。但未曾正规调治,经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劳。工作繁多时更难入睡。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全休疗养,症状逐渐减轻,恢复工作后诸症又复加重。最近8个月来,由于工作繁重,用脑过多,失眠严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时左右,噩梦纷纭,时时惊醒,精神也觉不振,心情郁闷,焦急不安,食欲亦日渐减退,二便如常。

舌淡苔黄,六脉虚数。

【辨证立法】

病久体虚,由虚生热,引动心火妄炎,扰乱神志,气结则肝郁不舒,精神不振,拟用养心潜阳,清热疏肝法。以酸枣仁汤合秫米半夏汤主治。

【处方】

生枣仁各10克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0克(同布包)

清半夏10克

炒远志10克

血琥珀末3克(分2次冲服)

云茯苓

神各10克

生牡蛎

龙骨各12克(同打先煎)

肥知母6克

炙甘草3克

白蒺藜10克

东白薇6克

紫贝齿

石英10克(同打先煎)

酒川芎5克

鹿角胶10克(另烊兑服)二诊:前方服20剂,睡眠时间较长,虽有梦,但非噩梦,惊怕之感大减,头晕痛和耳鸣减轻,情绪稍好,但觉郁闷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

【处方】

酒黄芩6克

连3克

东白薇6克

白蒺藜12克

炒远志10克

佩兰叶10克

朱茯神

麦冬各10克

酒川芎5克

川郁金10克

柏子仁10克

鸡内金10克

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夏枯草6克

节菖蒲6克

蝉蜕5克

陈阿胶10克(另烊兑服)三诊:服药20剂,已能安睡如常,梦已极少,精神甚好,头脑清爽,但不能多用脑,时感头晕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

【处方】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厚朴

玫瑰花各5克(后下)

炒白术6克

炒枳实5克

紫贝齿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东白薇6克

白蒺藜10克

川郁金10克

佩兰叶10克

云茯苓

神各10克

节菖蒲6克

炒远志10克

酒川芎5克

麦芽各10克四诊:前方又服20剂,一切均好,精神健旺,已不郁闷,近来晚间看文件感觉视力差,不能过劳,拟用丸方巩固疗效。

【处方】

早服柏子养心丸10克;午服人参归脾丸6克;晚服石斛夜光丸6克。连服用1个月,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病为心肝俱病之失眠症,清心热、解肝郁、安神志、和脾胃法治之。共服汤剂2个月,丸药1个月,多年宿疾,3个月解决。噩梦纷纭以琥珀治之,二诊时即见功效。琥珀入心、肝、膀胱三经,《神农本草经》载其有安五脏定魂魄之力。治惊悸失眠,施老每于安神方中加入琥珀一味治惊悸噩梦殊效。

炒枣仁——生枣仁(见第162页)

朱麦冬——朱茯神(见第26页)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炒远志——节菖蒲(见第26页)

炒枳实——漂白术(见第178页)

四、心 肾 不 交

成某女42岁病历号51、1、11

病已8年,头晕失眠,四肢麻痹,周身不宁。由于工作繁重,未能适当休息,亦未正规治疗,一直坚持工作,经常夜深始能休息,体力渐衰,烦躁易怒,精神不宁,健忘失眠,多疑多虑。近2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不得不停止工作,专心疗养。

舌胖苔白,脉数,且现脉律不整,据检心脏无病变,故难作确诊,首先舍脉从症治之。

【辨证立法】

经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髓”。脑与肾关系密切。况“劳伤肾”,用脑过度则肾气亦伤,肾伤则心火易炽,又届更年之期,愈难潜敛,烦躁不安,精神不宁,健忘失眠,多疑多虑,诸症由是而起。拟百合知母汤合甘麦大枣汤养其肾阴,敛其心火,安其精神,阴阳和谐,心静神安,入睡匪难。

【处方】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2克(同打布包)

炙甘草10克

野百合12克

紫河车6克

紫贝

青龙齿各12克(同打先煎)

酸枣仁12克

肥知母6克(米炒)

大枣7枚

朱茯神

麦冬各10克

浮小麦30克

酒生地10克二诊:前方服2剂,烦躁较好,余症如旧。病已数年,只服2剂,自难显效。前方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渐能入睡,但易惊醒,烦躁易怒已能控制,精神不宁,多疑多虑,则仍如旧。

前方不变,再服3剂。

四诊:前方又服3剂,诸症均有所减,心神较前安定,已能安睡3小时左右,惟醒后不能再睡。

前方不变,再服7剂。

五诊:服药7剂后,精神已较安定,烦躁也已减少,仍睡不实而易醒,四肢有时麻木。

前方加桑枝15克,桑寄生15克,豨莶草12克。

六诊:服药2剂,又因急怒,精神似已失常,疑虑甚大,语言重复,唠叨不绝。自觉头胀,两腿乏力,睡眠仍不实,拟甘麦大枣汤、旋覆代赭石汤合生铁落饮治之。

【处方】

生铁落30克

紫石英24克(同打先煎)

朱麦冬

茯神各10克

功劳叶12克

大枣7枚

代赭石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酸枣仁12克

夏枯草10克

浮小麦30克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野百合12克

紫河车10克

炙甘草6克七诊:前方连服5剂,精神又趋安定,但心烦殊甚,口苦口干,为胆热之象,仿陈修园意,千金温胆汤去生姜合秫米半夏汤治之。

【处方】

半夏曲

霞天曲各6克(同布包)

化橘红5克

白蒺藜12克

淡竹茹10克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炒枳实5克

东白薇6克

炙甘草3克

金石斛各6克

鲜生地10克

淡竹叶10克八诊:服前方6剂,烦躁渐好,但有时仍难控制,初服前方时睡眠甚好,以后又不见佳。前方加生龙齿12克,生牡蛎12克。

九诊:服药3剂,忽受感冒,咳嗽痰多。暂用解表清宣肺方。

【处方】从略。

十诊:服药2剂,感冒仍未痊愈,仍治感冒咳嗽。

【处方】从略。

十一诊:自感冒后,原病又发,烦躁不宁,睡眠不安,食欲也大减退,胸闷而胀,大便不畅,四肢麻木。

【处方】

鲜石斛各10克

桑枝

寄生各12克

绿萼梅10克

野于术5克

朱茯神

麦冬各10克

厚朴

玫瑰花各6克(后下)

广皮炭6克

炒远志10克

北沙参10克

北秫米12克

半夏曲10克(同布包)

莱菔子

缨各6克

酸枣仁15克

豨莶草12克十二诊:服药3剂,胸间闷胀较好,有时恶心,食欲不振。烦躁口苦,睡眠易醒,大便已通畅。

【处方】

前方去莱菔子、莱菔缨、绿萼梅,加鲜菖蒲、鲜藿香、竹茹各10克。

十三诊:服药3剂,食欲好转,消化力弱,仍烦躁,睡不实。

【处方】

枳实炭5克

白蒺藜10克

朱茯神

麦冬各10克

炒远志10克

淡竹茹10克

半夏曲6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北沙参10克

川郁金10克

广皮炭6克

野于术5克

磁朱丸6克

珍珠母24克(同布包)

炙甘草10克

十四诊:服前方5剂,诸症均减,睡眠较实,纳食亦佳,患者拟回原籍休养,要求改服丸方。

每日早服神经衰弱丸20粒;下午服牛黄清心丸1丸。服1个月。

十五诊:返乡服丸药情况很好,烦躁减,睡亦安,来京途中,劳累受热咽痛,饮食无味,大便干。暂用清热和胃法治之。

【处方】从略。

十六诊、十七诊:均为暂用方,故从略。

十八诊:咽痛已愈,食欲欠佳,自汗殊甚,又现烦躁,睡眠不安。拟玉屏风散加味治之。

【处方】

炙黄芪24克

炒远志10克

当归身3克

酒黄芩6克

连3克

野于术6克

宣木瓜10克

夜合花10克

朱茯神

麦冬各10克

炒防风5克

浮小麦30克

酸枣仁12克

乌梅炭5克十九诊:服前方6剂,汗已少,睡眠也较前安定,但连日腹泻,小便少,体倦无力,食欲不佳,阳虚自汗,脾虚便溏,拟补中健脾法。

【处方】

台党参10克

云茯苓

神各10克

炒建曲6克

炒远志10克

炙草梢3克

车前

旱莲草各10克

野于术6克

焦内金10克

酸枣仁12克

紫油朴3克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诃子皮10克(煨)

浮小麦30克二十诊:服前方4剂,腹泻,自汗均颇见好,睡眠亦甚安稳,食欲增加,精神逐健,时届炎暑,停药2个月,近日来燥热之感又复出现,咽痛,口干,睡后干渴致醒,小溲短少。

脉象濡数,左寸独盛。

心火甚炽之象,拟加祛暑清热之品治之。

【处方】

鲜生地

石斛各10克

益元散12克

车前子10克(同布包)

生龙骨

牡蛎各12克(同打先煎)

忍冬花

藤各10克

酒黄芩

连各6克

浮小麦30克

酒玄参10克

炒远志10克

鲜佩兰10克

菖蒲6克

磁朱丸10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山栀花6克

酸枣仁12克二十一诊:前方服药4剂,咽痛口干均已见好,停药月余,睡眠基本好转,但不巩固,看书稍多或精神紧张时,睡眠即不安稳,睡不好即头晕,全身无力,要求开常服方,巩固疗效,恢复体力。

【处方】

台党参12克

紫石英

贝齿各15克(同打先煎)

广陈皮6克

鹿角胶6克(另烊化兑服)

朱麦冬

茯神各10克

野于术6克

清半夏10克

炙甘草3克

首乌藤15克

白蒺藜10克

炒远志10克

紫河车6克


前言/序言

序一

施今墨先生(1881—1969)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原名毓黔,浙江省萧山人。13岁师从其舅父河南省安阳名中医李可亭先生学医,学习勤奋,刻苦攻读。弱冠曾追随黄兴先生奔走革命,后弃政从医,移居北京。20世纪上半叶,国民政府曾拟废止中医,先生为此奔走呼号,联络同道,数次请愿,向南京国民政府据理力争,迫使当局停止了废止之举。1932年,施氏会同好友创办“华北国医学院”,躬亲讲课,带领学生实习,培养出了636名中医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施先生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制的气管炎丸、高血压速降丸等中成药,闻名海内外。对于外感热病,施氏特别强调注意内因,认为内有蓄热,才易感外邪,因此表证不可仅用汗法,还要清里,提出了七解三清、三解七清、五解五清等法。在遣药组方上尤多创意,善用“对药”,后经其入门弟子吕景山教授整理成《施今墨对药》一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畅销全国。东瀛日本国东洋学术出版社已将其译成日文出版发行,可见其学术思想影响至深至远!

施氏之得意门生吕景山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医疗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正规的中医大学首届毕业生,人们戏称为中医学的“黄埔一期”。吕景山教授在毕业实习期间,由施氏的门婿、时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之职的祝谌予教授举荐,拜施氏为师,侍诊于左右,尽得其传,已先后整理出版了施氏的医著两部。近期,又以早年《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油印本为底本,以《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的铅印本(198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参照,对施氏的诊疗验案130余则,就其“对药”的应用,结合其学习和临床体会加以解读诠释,定名曰《施今墨医案解读》,并嘱余写几句话。先睹为快,拜读之后,觉得本书解析微奥,启迪读者,剖析其所以然之理,将医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施氏之高超医术和学术思想彰显于世,以指导后学。景山教授用心良苦,并能将施门“不传之秘”贡献于当代,流芳于后世,此举于其师不负厚望之恩泽,于学者、于世人亦大有功焉。吾乐于为序,并借此以示对施老先生的颂扬和思念之情。切盼早日付梓发行。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资深研究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

谢海洲

2004年10月31日于北京


序二

施今墨先生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当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他的业绩作为史料载入高中一年级历史课本。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神州纪事”栏目专题摄制了施今墨的生平事迹,向国内外播放。

家父祝谌予教授1933年拜施今墨为师,受业六载,尽得其传。业成之后,又东渡日本入金泽医科大学攻读现代医学4年。归国以后,悬壶济世,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办学带教、收徒传技、讲学传经,毫无保留。生前从医60余载,为继承、弘扬施氏学派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先后编著了《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等专著即是明证。

吕景山教授为施门弟子,经40余年之努力,在家父的指导下,编著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并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在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发展就显得比任何时候更为紧迫和重要。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高级中医师深感责无旁贷。为此,从《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中精选医案130余例,逐案进行剖析,阐发秘旨,诱掖后学,为实现外公施今墨先生“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夙愿作出了贡献,特为之序。


祝肇刚

2004年1月于北京




第4版前言

《施今墨医案解读》自2004年初版、2009年和2013年两次修订再版以来,因内容实用、特色突出而得到读者的厚爱,已多次印刷,发行近40 000册,成为军医版长销、畅销书之一。由于军队出版社改制,现改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施今墨先生谢世40多年了,作为施门弟子,我永远怀念他。

施老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他说,振兴中医有三大重点:编书(著书立说)、办医院、建学校,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名医必有名医的特色,有特色才有魅力。施老的学术特色就是“对药”。“对药”的真谛是什么?祝谌予老师说:“世人只知施老善用对药,而不知施老不但善于用药,更精于用方。施老的对药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许多小方和名方的精华,故施老之对药,名为用药,实为用方。”为此,我们再次对《施今墨医案解读》做了修订,以飨读者,不妥之处,敬希同道指正。


国医大师吕景山

2017年1月于太原


第1版前言

医案又叫“脉案”“病历”。它是吾侪中医从事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对诱掖后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施今墨先生是现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医术精湛,疗效卓著,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的一生,是为中医事业奋斗的一生。在60余载的从医生涯中,他全力倡导教育,办学校培养中医人才;开门诊、办医院,为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整理文献,著书立说,传承后学;走改革创新之路,兴辨证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他说:“我辈中医从事临床时,每遇一个病症,必须经过辨证的理论、科学的论断、确效的方剂、本草的普选等方面。不可狃于遵古的形式,无论适合病情与否,一一照方抄录。也不可顾虑未经古人使用的药物,便不敢创新采用。尤不可迷信古人未治过的病,便认为不能治;古来未有之病种,便无药可医也。”

祝谌予老师1933年拜施氏为师,侍诊于左右达6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真实地记录了施老的临证脉案,并整理成册,定名为《祝选施今墨医案》,于1940年出版发行。1960年承蒙周恩来总理的重托,祝师遵命整理施氏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在施老的亲自指导下,祝师花费了2年多心血,将1949年以后的脉案分类编纂,定名为《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油印成册,分发给中西医界知名人士及部分弟子,征求意见。1961年余进入毕业实习,祝老又为我的导师,经他举荐,前往施府拜师学医,侍诊左右,聆听教诲。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从而奠定了学习、运用、继承、弘扬师门医技之真谛。在两位老人家相继谢世的今天,深感恩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难能可贵,不可多得。为此,仅以《施今墨医案验方合编》为蓝本,精选部分医案加以解读,以飨读者。


吕景山

2003年10月31日

于山西中医学院宿舍自勉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