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为《岳麓书院藏秦简》第五卷,是继《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之后的又一秦汉律令文献的资料汇集,其中许多简牍内容为首次公布的文献资料。主要收录岳麓秦简中大部分出土秦令的图版、释文、注释。这批秦令文献对学术界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新发现,将会对秦汉法律、地理、行政制度、官制等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认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陈松长,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省博物馆主管业务的副馆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全国秦汉史学会、楚文化研究会、汉画学会理事,马王堆帛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楚汉文化、楚汉简帛、玺印书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印集》《玺印鉴赏》《马王堆帛书艺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岳麓书院藏秦简(壹-肆)》等。
前言
凡例
彩色圖版……一
第一組正面編聯圖版……二
第二組正面編聯圖版……八
第三組正面編聯圖版………一八
紅外綫圖版…………二五
第一組正面編聯圖版…………二六
第一組背面編聯圖版…………三二
第一組單簡正背面圖版及釋文、簡注…………三八
第二組正面編聯圖版…………八○
第二組背面編聯圖版…………九○
第二組單簡正背面圖版及釋文、簡注………一○○
第三組正面編聯圖版………一六四
第三組背面編聯圖版………一七三
第三組單簡正背面圖版及釋文、簡注………一八○
附録……二一七
附録一.釋文連讀本……二一八
附録二.揭取位置示意圖……二三八
附録三.正背反印文對照圖……二四八
附録四.第一組卷册復原示意圖……二五四
本卷是继《岳麓书院藏秦简(肆)》之後的又一卷有关秦代律令文献的汇集,共收有337枚简,根据简的形制分析和简文的内容解读分为三组。尽管这三组简的简文抄写格式各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一致,即都是以秦令为主,或间有秦律的内容,故我们将本卷称为《秦律令(贰)》。
第一组共收竹简99枚,其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号缀合的10枚,完整的简长27.5厘米,两道编绳,书体工整。根据简背信息和形制特徵的复原整理,我们判断这组简应该属於一个卷册,至少有9个卷层。根据卷册的复原和简文系联的情况判断,该卷册至少还缺简13枚。
本组简文在抄写格式上的共同特点是令文结束後均无令名,但都有数字编号,有一些数字编号後还有一条表示校雠、核对过的鈎识长綫。
本组简文中虽无明确令名,也没有注明属於何令,但简文中反覆出现的「犯令」「前令」「令到」「毋用此令」等文字可以确定其内容就是秦令。这批秦令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妻子更嫁後财産处置的规定,六国反秦贵族及其妻子、同産、舍人的处罚规定,山林禁砍的规定,新地吏及其舍人收受钱财酒肉的处罚规定等,都是新见的秦令内容。
第二组共收有竹简151枚,其中由两个简号缀合的简有14枚,根据简文内容判断,本组简的缺简至少还有27枚。完整的简长27.5厘米,两道编绳,书体工整。
本组简与第一组简的明显区别是,简文末尾多署有令名。根据其所署的令名情况,可大致分为卒令、廷卒令、廷令、「治狱受财枉事」令文等四个部分,内容涵括行书、治狱、徭役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卒令,包括郡卒令、尉郡卒令等,共有令名17个、简54枚,其中由两个简号缀合的简3枚。内容大部分与行书制度、文书格式有关。其中「卒令丙四」由11枚简组成,简文详细规定了请、对、奏文书的格式以及牒牍的形制要求,是有关简牍形制方面法律规定的崭新发现。
廷卒令,共有令名17个、简36枚,其中由两个简号缀合的简4枚。值得注意的是,令名中的「廷卒乙廿一」共出现了5次,另外还有3条末简缺失的令文也与此有关,其内容均涉及「道徼外来为闲及来盗略人」这类犯罪,令文规定了对这类犯罪者及其窝藏者的处罚规定、对捕告者的购赏标准、对相关人员讯问方式等。
廷令,共有令名16个、简33枚。其中由两个简号缀合的简2枚,其内容涉及刑徒监管、馆舍设置以及对官吏谴论等方面的规定。
「治狱受财枉事」令文简22枚,其中由两个简号缀合的简3枚,尚有缺简。其内容是对治狱官吏及其亲戚朋友收受贿赂、枉法办事的惩罚规定。令文规定细密,如受贿行为竟细分成「受人财」「有卖买焉而故少及多其贾(价)」「叚(假)貣钱金它物」「受人酒肉食」等数种情况。由此可见,秦代律令对官吏受贿枉法制裁的规定是非常细密严厉的。
第三组共收竹简87枚,其中由两个简号缀合的简有4枚,完整简长27.5厘米,两道编绳,书写工整。根据对内容的解读判断,本组缺简至少45枚。
本组竹简的简背鲜有反印文,背划綫也少见,故简文编联主要依据内容来确定。这组简的令条抄写形式多样,其中有在简尾标明令名者,如「内史仓曹令」「内史旁金布令」「迁吏令」等;又有以「令曰」起首者,还有以「诸」字起首者。我们所作的排列顺序为先有令名者,次以「令曰」起首者,再以「诸」字起首者,最後排以其他一些没有令名的令。同一令名下的条文排序,则优先考虑简尾令名後所记的天干顺序,如天干相同,则按天干後的数字序号从小到大排列,未有天干而仅标序号者则置於最末。
本组令文中的内史仓曹令、内史旁金布令等都是第一次发现。有的令文还记録了当时的请令过程,为我们了解秦代令文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文献依据。此外,令文涉及的范围还包括官府每日均要记録刑徒、居赀赎者的劳作情况,隶妾和女子居赀赎债者不能在官府充当杂役,徭使官吏的马匹车辆配备标准、对官吏徭使失期的处罚、封诊程序的规定、冲道使用的规范、黔首徒隶更名的规定等,都是秦代法律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材料。
本卷是岳麓秦简中《秦律令》的第二部分,它与第一部分(《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的差异主要是律文和令文所占比例不同:第一部分是以秦律为主,这一部分则是以秦令为主。而且,这部分秦令还不到岳麓秦简中秦令的一半,还有数量不少的秦令内容将在接下来的《岳麓书院藏秦简(陆)》《岳麓书院藏秦简(柒)》中刊布。
先後参加本卷整理工作的有陈松长、周海锋、欧扬、李洪财、温俊萍、刘欣欣、程博丽、陈湘圆、黄沅玲、郑明星等,其中李洪财、欧扬、周海锋分别负责第一、第二、第三组简的释文简注,温俊萍、刘欣欣负责所有图版的整理和编排,周海锋负责释文连读本的编排,最後由陈松长统稿审定。在本卷整理过程中,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史达博士对第一组简的简册复原和简文编联做出很大贡献,岳麓书院的程博丽博士参与了部分释文和简注的校对工作。陈湘圆博士参与了彩色图版的校对工作。
2017年元月6至12日,我们在岳麓书院专门召开《岳麓书院藏秦简(伍)》释文审定会,参与会议的众多学者,如胡平生、李均明、张伯元、彭浩、王子今、徐世虹、孙家洲、刘绍刚、刘乐贤、郭永秉、何有祖、邬文玲、李力、朱红林、曹旅宁、范常喜、鲁家亮、王沛、金庆浩、金秉骏、于振波、许道胜、王勇、邹水杰、刘杰、肖洪泳、王捷、李婧嵘、杨勇等都对释文的修订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修订意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説,本卷简文释读和简注,是众多学者共同参与整理的结果。
本卷书名由饶宗颐先生题签,彩色图版的原始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的郝勤建拍摄,红外綫图版的原始图片用日本三菱财团资助的红外綫扫描仪正反面扫描完成,彩色和红外綫原始图版的整理由黄沅玲完成,本卷竹简的图像简背消影处理由温俊萍负责完成,第一组的卷册复原由史达、温俊萍共同完成,其红外綫正、背面反印文的对照图版由刘欣欣制作。
岳麓书院藏秦简整理小组
二零一七年五月於长沙
《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那股扑面而来的“古老”气息。我一直觉得,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文献,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过去的脉搏。这本书就像是把我带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秦朝仓库,让我有机会一览那些沉睡千年的珍贵文物。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每一片竹简的细致展示,那些斑驳的痕迹,那些古老的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巨大的拼图游戏,需要耐心、智慧和对历史的敏感度,去一点点地拼凑出完整的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简文内容的解读,研究者们不仅解释了文字的意思,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这种解读,让我对秦朝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更加清晰、生动的印象。每次读完一段,我都会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社会生活,他们的文化传承。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我们普通读者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一扇窗口,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寂静的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精美的随葬品,每一件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一直觉得,文字是最有力量的载体,而竹简,更是将这份力量凝固成了千年的化石。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深入探索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那些简文,虽然笔画繁复,有时甚至有些晦涩,但正是我这种“寻宝”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破解谜团的乐趣。每一次成功解读一段文字,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历史的某个细节。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不同类别简文的分类和梳理,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秦朝社会的不同侧面,无论是律令、书信,还是其他各类文献,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运作的复杂性和精细度。读这本书,我常常会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如何书写,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在那个时代生存和发展。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普通读者走进历史、触摸历史的一扇窗口。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几千年前的文献,依然能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我们现代人的心灵,引发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评分读《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一直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尘封在地下,等待被发掘的珍贵文献。这次有幸拜读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仿佛直接站在了历史的现场,亲眼见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书中的每一片竹简,都承载着一段往事,一份智慧,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气息。我被那些古朴的文字深深吸引,虽然有些字句需要对照释读,但那种探索未知、解读古意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想象一下,这些竹简曾被书写在秦朝的某个角落,也许是某个学士的案头,也许是某个官员的案牍,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地下重见天日,汇聚成这本厚重的著作。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再现。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简文的详细考释和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内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为我们勾勒出更加立体、生动的秦朝社会图景。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对于所有热爱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对秦代史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以其严谨的态度、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秦朝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伟大帝国的一角,感受其独特的气韵与魅力。
评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当我拿到它的时候,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打开历史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保存原始信息、没有经过太多后世解读和加工的古老文献情有独钟,因为我深信,那里才隐藏着最真实的过去。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我沉迷于书中对每一片竹简的细致呈现,从竹简的材质、形状,到上面承载的每一笔墨迹,都仿佛是历史留下的指纹,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阅读这些简文,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我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去一点点地解读,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书中的研究者们,更是像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释文,更通过深入的考证,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竹简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信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让我对研究者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充满了敬意。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让我看到了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拿到《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光是实体书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和文献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古老的字迹里隐藏着许多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智慧和故事。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宝箱,打开后里面装满了闪耀着古代光芒的宝贝。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片竹简的细致呈现,从高清的图像到翔实的释文,再到深入的考证,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这让我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原貌,感受到古人书写的温度和情感。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常常会想象,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这种代入式的阅读,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同时,书中对于简文的解读,也展现了研究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们的考证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让我对秦朝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而是有了更丰富、更具象化的理解。
评分在读《岳麓书院藏秦简(伍)》之前,我对秦朝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史书的记载和课本的讲述上,总觉得隔着一层朦胧的面纱。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真实秦朝的窗户。我喜欢它呈现的每一份竹简,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些竹简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我常常会对着那些古朴的字迹发呆,想象着它们是如何被书写,又是如何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静静地躺在地下。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之旅,每一次的解读,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尘封的谜团。我尤其欣赏书中研究者们的考证,他们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串联成一条条清晰的历史脉络。他们不仅解释了文字的含义,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制度和社会背景,让我对秦朝的理解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秦朝的辉煌与复杂。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得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先人的智慧。
评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历史图书馆里,寻找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古籍手稿。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直接反映古代社会真实面貌的文献有着强烈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比任何经过加工的资料都更能触及历史的本质。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我沉浸在书中对每一片竹简的细致展示中,那些古朴的文字,那些独特的书写风格,都让我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秦朝的某个角落。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探索和体验。我喜欢书中研究者们严谨细致的考证,他们不仅解释了文字的含义,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制度信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秦朝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更加敬畏历史,也更加热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自从拿到《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我的书桌仿佛就变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直接反映历史原貌的文献资料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们比任何二手资料都更能触及到历史的真相。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心潮澎湃的著作。我被书中呈现的每一片竹简所深深吸引,那些泛黄的竹片,那些古老而质朴的文字,无一不散发着历史的韵味。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来自遥远过去的智者进行对话,他在向我讲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百态。我尤其欣赏书中研究者们严谨细致的考证工作,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翻译文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启发,让我对秦朝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立体。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献,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有多么巨大。我一直相信,能够流传下来的古老文献,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时代信息,它们不加修饰,直击历史的本质。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著作。我被书中那些历经沧桑的竹简所吸引,每一片竹简,每一笔墨迹,都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证人,在向我讲述着那个久远的年代。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想象着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书中的研究者们,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细致入微地解读着这些古老的文字,将那些晦涩的符号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信息,并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深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敬畏历史,也更加热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第一次翻开《岳麓书院藏秦简(伍)》,我就被它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我一直觉得,能够触摸到最原始的史料,是了解历史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珍宝。我深深着迷于书中呈现的每一片竹简,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活化石。那些古朴的字迹,那些泛黄的竹片,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古老帝国的故事。我喜欢在阅读中去想象,去推测,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书中的研究者们,更是功不可没,他们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将这些尘封的竹简一一解读,并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这种深入的考证,让我对秦朝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图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它让我得以窥见那个伟大时代的智慧与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