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八)是第八屆漢語語法化問題國際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的選集。所選文章均經五位資深專傢匿名評審,從78篇會議論文中嚴格遴選而得。這些論文都在第八屆漢語語法化問題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宣讀過,會後又經過作者認真修改,代錶瞭漢語語法化研究的*新進展,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吳福祥,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曆史語言學二室(原近代漢語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客座教授,上海市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法國)、《古漢語研究》、《東方語言學》、《南開語言學刊》和《勵耘學刊》等雜誌編委。 陳前瑞,1967年3月齣生,1995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碩士學位,2003年獲博士學位。
目錄
“V得(O)”從動相到能性的語義演變
路橋話主觀量標記“個”的來源——兼與普通話比較
從比較選擇到建議——兼論成分隱含在語義演變中的作用
漢語中約量到可能認識情態的語義演變——以“多半”為例
Talmy兩分法類型學的奧秘:宏事件的事件融閤及語法化
“V/A得慌”的詞匯化及“得慌”的詞綴化——再論語法化的完形動因
漢語方言多功能虛詞“連”的語義演變
從“其”替換“之”看上古一中古漢語的兼語式
“X不成”的曆時演變及相關問題
多功能副詞“偏”“頗”探析
轉述和直述——粵語言說性語氣助詞的功能分化
現代漢語錶提醒“我說”的形成
句子推理意義變化與詞的意義、功能變化——以介詞“打”為例
從“迴溯推理”的角度看語氣詞“呢”的功能
漢語方言中的若乾逆語法化現象
語義演變的增積性與隱退性
結構式的語法化與構式演變
從語義地圖看現代漢語“白”的語義演變
試論“有加”的附綴化與“X有加”的構式化
漢語“要”類慣常錶達研究
不同類型重動句的産生時代和來源
後記
精彩書摘
《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八)》:
綜上所述,Talmy提齣的五種宏事件都可以通過動趨式錶徵。動趨式中方式動詞和趨嚮動詞的結閤恰好呈現瞭宏事件中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融閤。更重要的是,五種宏事件在現代漢語中所呈現的融閤模式和錶徵結構論證瞭本文的研究假設:Talmy的類型學實質為事件融閤類型學,宏事件的簡單錶徵結構式由錶徵框架事件和副事件的兩個簡單句融閤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動趨式隻是現代漢語中的一種句法結構,古漢語中的謂語通常由單音節動詞充當。(石毓智,2011:109)這說明,宏事件中的事件融閤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呈動態變化,經曆瞭語法化過程。下麵,我們將結閤古漢語中的具體實例闡釋事件融閤的語法化。
4.2事件融閤的語法化
語法形式的變化是語言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趨勢,因為語言在使用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或影響。(石毓智,2011:1)本研究認為,在眾多因素中,概念化方式的變化是語法形式變化的一個主要動因。具體來說,不同民族或者同一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運用不同方式來概念化外在世界,從而形成瞭不同的語義係統和語法係統。(石毓智,2011:109)以宏事件(或復雜事件)為例,漢民族在不同曆史階段采用不同的概念化方式認知宏事件,因此,在不同時期運用不同的語法結構來錶徵這一事件復閤體。從上古到中古再到近現代,宏事件的形成經曆瞭復雜事件、低融閤宏事件到高融閤宏事件三個主要階段。下麵,我們通過不同時期的曆史語料闡釋與動趨式相匹配的事件融閤過程。
……
《語言的演變:從語音到意義的深層探索》 目錄 引言:追溯語言的生命痕跡 語言,作為人類溝通與思維的載體,其復雜與精妙令人著迷。然而,語言並非靜止不變的實體,它如同活著的有機體,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種演變並非雜亂無章,而是遵循著一係列深刻的規律,其中“語法化”理論提供瞭一種強大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語言結構如何從動態的語篇和語用走嚮相對固定的語法形式。本書《語言的演變:從語音到意義的深層探索》旨在深入剖析這一動態過程,從多個維度揭示語言結構形成的奧秘。 本書不涉及“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八)”這一特定書名及其具體內容。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聚焦於語言演變這一宏觀主題,通過對大量語言現象的觀察與分析,構建一個關於語言如何從自由詞語組閤演變為具有規則約束的語法係統的理論框架。我們將藉鑒跨語言的比較研究成果,審視不同語言在語法化路徑上的異同,從而理解普適性與特異性並存的語言演變規律。 第一章:語言演變的麵紗——曆史的投影 語言的演變並非發生在真空中,它與人類社會、文化、認知等因素緊密相連。本章將首先梳理語言演變研究的曆史脈絡,介紹早期語言學對語言變化的觀察與認識。我們將討論“年輕化”與“老年化”等直觀描述,並引齣現代語言學對於語言演變的係統性研究。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重點闡述“語法化”的核心思想。語法化並非憑空創造,而是根植於語篇的動態使用。原本具有獨立意義的詞匯或詞組,在反復的語用情境中,逐漸失去其原有詞匯意義,功能化,並最終固化為語法標記,如助動詞、介詞、連接詞等。我們將通過具體的語言實例,例如從實義動詞演變為情態動詞,從名詞演變為錶達空間關係的介詞等,來直觀展示這一過程。 本章還將初步探討影響語法化的驅動因素,包括認知需求、社會互動以及語言內部的係統性壓力。我們將認識到,語言演變是一個多因素協同作用的復雜過程。 第二章:語篇的脈絡——意義的流動與固化 語法化的根源在於語篇的動態使用,在於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重復與泛化。本章將深入探討語篇在語法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我們將詳細分析“意義的流動”這一概念。在日常交流中,詞語的意義並非一成不變,它們會根據語境而發生微妙的漂移。這種意義的漂移,特彆是當某些錶達在特定語境中被頻繁使用並逐漸被固定下來時,就為語法化奠定瞭基礎。例如,一個錶示“位置”的詞,在反復用於錶示“時間”時,可能逐漸發展齣時間副詞的語法功能。 本章還將聚焦於“語用推斷”在語法化中的作用。聽話者在理解話語時,會基於常識和語境進行推斷。當某些推斷變得普遍且穩定時,它們就可能被內化為語言的結構。我們將分析例如“需要”、“能夠”等詞語,如何從錶示實際行動發展為錶示可能性或義務的情態色彩。 此外,我們還將討論“文本黏閤”現象。在長篇文本或特定語體中,一些詞匯組閤可能因為反復齣現而産生一種“黏閤”效應,這種黏閤效應有助於促進其語法化。 第三章:語音的足跡——語音變化的軌跡 語音是語言最基礎的構成要素,語音變化也是語言演變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本章將探討語音變化如何影響語法化,以及語法化反過來又如何塑造語音。 我們將介紹常見的語音變化現象,如元音或輔音的鬆化、弱化、同化、異化等。這些語音上的細微變化,在長期纍積的情況下,可能導緻詞形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其語法功能。例如,某些鬆化的輔音可能逐漸消失,使原本獨立的詞語變得模糊不清,進而被視為一個語法標記。 本章還將探討“語音滲漏”現象。當一個詞匯被高度語法化後,其語音形式也可能發生變化,例如趨嚮於簡短、弱化,甚至與前後詞語黏閤,形成新的語音單位。我們將以一些常見的縮略語或弱讀形式為例,說明這種語音上的改變與語法功能的緊密聯係。 同時,我們也將審視語音和語義之間的互動。某些語音上的相似性可能會促使語義上的聯想,反之亦然。這種跨模態的聯係,雖然並非語法化的主要驅動力,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引導語法化的過程。 第四章:句法的結構——規則的生成與重塑 句法是語言結構的核心,也是語法化最顯著的發生領域之一。本章將深入分析句法層麵的語法化現象。 我們將詳細闡述“詞序規則”的形成與演變。例如,許多語言的詞序從自由組閤逐漸走嚮固定的主謂賓、動賓等結構,這背後往往伴隨著代詞、助動詞等語法標記的産生。我們將通過對不同語係句法演變的比較,揭示詞序演變的普遍規律。 本章還將關注“句法範疇”的生成。原本不屬於特定詞類的詞語,例如副詞、介詞、連詞等,是如何通過語法化過程,逐漸演變為獨立的句法範疇的。我們將以錶達因果、轉摺、條件等關係的連接詞為例,展示其從具象的語篇單位演變為抽象的句法連接功能的曆程。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被動語態”、“使動語態”等復雜句法結構的形成,以及它們在不同語言中的演變路徑。這些句法的重塑,往往與語用需求和信息傳遞的效率密切相關。 第五章:詞匯的蛻變——從實義到虛義的轉化 詞匯是語言的基石,而詞匯的語法化是整個演變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本章將專注於詞匯意義的轉化,以及這種轉化如何導緻語法功能的獲得。 我們將重點分析“實義詞”嚮“虛義詞”的轉化過程。實義詞,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具有具體的指代意義。而虛義詞,如助動詞、介詞、代詞、冠詞等,則主要承擔語法功能。我們將通過大量實例,展示一個原本指代具體事物的詞,如何逐漸失去其本義,而獲得錶示時間、空間、關係、情態等語法意義。 本章還將探討“詞匯化”的反嚮過程,即語法標記嚮實義詞的演變,盡管這種情況相對較少,但也是語言演變的一部分。 此外,我們還將討論“詞匯傢族”的形成。一些具有相似意義或功能的詞語,可能在語法化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形成同源或類化的語法標記。 第六章:跨語言的視角——普適性與特異性 語言演變的研究離不開跨語言的比較。本章將運用跨語言研究的成果,審視語法化的普遍規律與各語言的獨特性。 我們將分析不同語係,例如印歐語係、漢藏語係、亞非語係等,在語法化路徑上的共性與差異。例如,許多語言都存在從名詞到助動詞、從動詞到介詞的語法化趨勢,但具體的詞匯選擇和演變路徑可能大相徑庭。 本章還將討論“語言接觸”對語法化的影響。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可能導緻藉用、模仿等現象,從而加速或改變原有的語法化進程。 通過跨語言的對比,我們將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的本質,認識到人類語言結構在深層存在著某種普適性的原則,但同時又在曆史與文化的土壤中綻放齣多姿多彩的花朵。 第七章:認知與社會——驅動語言演變的雙重引擎 語言演變並非孤立的語言現象,它與人類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需求密不可分。本章將從認知和社會的角度,深入剖析驅動語法化的內在力量。 在認知層麵,我們將探討“認知經濟原則”、“信息整閤”等概念,分析它們如何促使語言趨嚮於更加簡潔、高效。例如,頻繁使用的錶達更容易被簡化,從而有利於大腦的快速處理。 在社會層麵,我們將討論“社會文化因素”在語言演變中的作用。社會變遷、群體互動、身份認同等,都可能成為語言演變的重要推手。例如,新事物的齣現可能需要新的錶達方式,而這些新的錶達方式可能通過語法化的方式産生。 我們還將分析“教學與傳播”在語言演變中的角色。當一種新的語法結構或錶達方式被廣泛接受和學習後,它就可能被固化下來,成為語言的一部分。 第八章:結論:語言的未來——動態的生命力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對前麵章節的論述進行總結,重申語言演變是一個持續不斷、動態發展的過程。語法化理論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這一過程的強大工具,幫助我們揭示語言結構從隨機到有序、從具體到抽象的內在邏輯。 我們將再次強調,語言的演變並非走嚮“退化”或“衰敗”,而是不斷適應新的需求,保持其生命力的體現。每一個新的語法標記的産生,都代錶著語言在滿足人類日益復雜的交流需求上邁齣瞭新的步伐。 本書的研究旨在為語言愛好者、學生、以及語言學研究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語言演變機製的窗口,激發大傢對語言這門神奇的工具的進一步探索與思考。我們相信,通過對語言生命痕跡的追溯,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自身的思維與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