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機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製度研究》內容簡介:該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采用比較分析法、實證分析法,綜閤運用社會調查和文獻研究法,運用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知識,以多元化視角進行交叉研究。在視角上運用憲政分析探討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及憲法依據,運用法經濟學理論,對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進行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從經濟學角度探討公眾參與是否符閤成本和效益原則及其閤理性和可行性。通過對國外環境保護參與製度的考察藉鑒、國內製度的缺陷、立法完善及具體對策的分析闡述,力圖構建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基本框架、途徑和策略。全書共分為六章,圍繞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研究背景、一般理論,國外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考察和藉鑒,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理論與現實基礎,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現狀與缺陷,以及立法完善,進行瞭較為全麵、深入的研究。
作者:卓光俊
卓光俊,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碩士生導師。1986年起在重慶大學工作,先後擔任重慶大學紫環學院黨委書記、重慶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黨委副書記、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
1 緒 論
1.1 選題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本書研究的目標、內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創新之處
2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一般理論
2.1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概念厘定
2.2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主體
2.3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範圍
2.4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途徑
2.5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價值目標
2.6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特點
2.7 建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意義
2.8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內容
3 國外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考察和藉鑒
3.1 國外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
3.2 國外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主要經驗
4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理論與現實基礎
4.1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
4.2 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的現實基礎
5 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現狀及缺陷
5.1 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現狀
5.2 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缺陷
6 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製度的立法完善
6.1 參與範圍
6.2 參與主體
6.3 相關權利的立法確認
6.4 環境信息公開製度的完善——信息知情機製的完善
6.5 環境保護行政參與製度的完善——錶達型參與機製的完善
6.6 公眾通過司法參與環境保護機製的完善
參考文獻
作為一名常年關注環境政策的非專業人士,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於“參與質量”而非僅僅“參與數量”的強調。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是有多少聽證會開瞭,有多少人簽名瞭,但這本書似乎在告訴我們,這些形式上的指標背後可能掩蓋著實質性的失聲。作者對不同類型參與機製——比如環境影響評價(EIA)中的公眾谘詢環節,與更具約束力的環境治理委員會——進行瞭細緻的功能和效力對比。讀到這裏,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環保運動的理解,可能過於側重於抗議和動員,而忽略瞭製度內部的精細化博弈和規則製定。這本書仿佛提供瞭一副透視鏡,讓我能夠看清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程序條款,是如何最終決定一個環保決策的命運的。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邏輯性,從宏觀的法律框架溯源,逐漸下沉到微觀的操作層麵,像是一個漏鬥,將抽象的原則層層篩選,最終聚焦到實效性的睏境上。我注意到其中關於“鄰避效應”(NIMBY)與公眾知情權之間張力的討論部分非常精彩。作者並沒有迴避,反而深入探討瞭在項目決策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局部利益的衝突,以及現有製度如何應對這種結構性矛盾。我感覺作者在書裏反復強調,有效的公眾參與製度必須是具有韌性和適應性的,它不能是僵硬的行政流程,而應該是一個能夠自我修正和學習的動態係統。這讓我聯想到一些地方的環保實踐,往往因為前期信息披露不充分,導緻後期成本急劇增加,這本書似乎正是在為這種“信任赤字”的根源提供製度層麵的解釋。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確實很有吸引力,那種深沉的綠色調和簡潔的排版,一下子就能讓人聯想到自然與法規的嚴肅性。我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對當前環保挑戰的深刻洞察,他沒有空泛地談論危機,而是落腳於製度建設的實際層麵。從目錄上看,作者似乎對公眾參與的“製度”二字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解構,探討瞭從信息公開到聽證會的各種機製的效力和局限性。我特彆留意到其中一章的標題,提到瞭“社會治理現代化”與“環境民主”的交匯點,這顯示瞭作者的視野不僅僅局限於法律條文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社會轉型背景下進行審視。這無疑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仔細研讀的學術著作,它承諾提供一個係統、嚴謹的分析框架,來評估我們現有的參與機製在實際操作中到底“卡”在哪裏。我期待它能揭示齣那些隱藏在政策背後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博弈,畢竟,沒有深入的製度剖析,任何提高參與度的口號都隻是空中樓閣。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引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它不像一些流行的環保讀物那樣煽情或口號式,而是帶著一種冷靜的、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性來剖析問題。作者似乎深諳理論的復雜性,他沒有簡單地贊美或批判公眾參與,而是引入瞭多重理論視角——從公共選擇理論到協商民主理論,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模型。我尤其欣賞他對不同發展階段國傢在構建參與製度時所采取的路徑依賴的比較研究,這為理解我們自身麵臨的睏境提供瞭寶貴的參照係。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在於提供一個“萬能藥方”,而在於它提供的診斷工具異常鋒利。它迫使讀者去思考,當我們談論“公眾”時,我們談論的是一個同質化的群體,還是一個充滿差異和衝突的利益集閤體?這種對概念的精雕細琢,對於政策製定者和一綫環保工作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思想訓練。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典型的、不帶感情色彩的學術敘事,這對於尋求深度分析的讀者來說是一種享受,但對於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它的學術深度決定瞭它可能不會成為一本暢銷書,但它注定會成為相關領域研究者案頭常備的參考資料。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每一章末尾提齣的“未來研究展望”,這顯示瞭他對該領域前沿問題的敏感度,以及希望拋磚引玉、激發更多後續研究的真誠願望。這本書的結論部分並非簡單的總結陳詞,而更像是一個基於現有證據的“製度優化路綫圖”,它清晰地指齣瞭下一步改革的方嚮,並基於對現有製度運行邏輯的徹底理解,給齣瞭切實可行的建議,其嚴謹性令人信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