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資本論》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國內外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至今仍在爭論。本書按照《資本論》第一捲、第二捲、第三捲的順序,就《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體係結構、研究方法,以及勞動價值論、貨幣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工資理論、地租理論等一係列重要理論問題,選取國內有代錶性觀點的文章,以期進一步推動對《資本論》學習和研究的深入,並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李建平,福建師範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福建省高校重點建設學科“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帶頭人、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
黃茂興,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全國經濟綜閤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分中心常務副主任。
黃瑾,經濟學博士、教授。現任職於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等多項課題。
一、《資本論》研究對象
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象問題再探討/衛興華3
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吳易風18
對《資本論》研究對象的再認識/鬍鈞36
論生産方式/高峰45
論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産方式範疇/吳宣恭90
二、《資本論》體係結構
關於《資本論》的體係結構的初步探討/洪遠朋113
怎樣理解《資本論》第一捲第三章“貨幣或商品流通”的結構/薛誌賢125
試解《資本論》第一捲第三章結構的奧秘/李建平130
政治經濟學教材可以不講“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衛興華138
“政治經濟學教材可以不講‘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嗎?/奚兆永146
中國經濟學邏輯體係的新探索/丁霞顔鵬飛159
也談政治經濟學邏輯體係的構築/劉建華172
三、《資本論》研究方法
辯證法在《資本論》中的應用/張薰華189
《資本論》方法論的曆史演變/李建平201
《資本論》方法之我見/李建平張華榮黃瑾王知桂213
關於馬剋思《哲學的貧睏》的幾個問題/李建平222
《資本論》的方法論意義/林崗張宇238
試析馬剋思《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譚苑苑260
《資本論》中是勞動本體論嗎?/鬍嶽岷280
論《資本論》的邏輯起點/羅雄飛293
四、勞動價值論
評強加給馬剋思勞動價值論的一些不實之詞/楊聖明337
掌握《資本論》方法,正確理解勞動價值論/李建平346
三論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的有關問題/衛興華355
勞動價值論是一個無須“證明”的理論/許興亞369
馬剋思經濟學假設的哲學方法論辨析/王峰明381
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論定位/丁堡駿399
馬剋思“抽象勞動”概念探析/任洲鴻408
正確理解馬剋思“抽象勞動”的含義/鬍爽平418
求解價值總量之“謎”兩條思路的比較/榖書堂429
“價值總量之謎”試解/陳永誌楊繼國433
也談勞動生産率同價值創造的關係/何乾強446
基於雙重價值轉形理論論證勞動生産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反比
關係/徐東輝459
西方的勞動價值論“新解釋”的批判/薛宇峰474
論生産勞動和非生産勞動/謝富勝490
五、貨幣理論
貨幣的本質規定究竟是什麼?/衛興華507
再論超越貨幣本質“一般論”與“特殊論”的對立/王峰明牛變秀
519
馬剋思主義視角的電子貨幣屬性和職能分析/王倩532
馬剋思的“適應性”貨幣流通理論及其在現代的變化/裴宏542
金融資本、職能資本與資本主義的金融化/趙峰馬慎蕭556
六、剩餘價值理論
論剩餘價值論的現實意義/裴小革573
論社會主義資本理論的幾個難題/簡新華馬迪軍597
也論社會主義“資本”理論的難題/侯廷智606
社會主義勞動力商品論評析/衛興華616
再論勞動力産權/姚先國郭繼強627
勞動力價值再定義與剩餘價值論的重構/孟捷640
超額剩餘價值的來源問題與馬剋思勞動價值論/崔朝棟677
技術創新與超額利潤的來源/孟捷685
市場競爭與産品創新/黃瑾705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位長期在學術一綫工作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意義重大的。學術的進步,離不開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馬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資本論》的解讀,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其中存在著無數值得深入探討和爭論的空間。作者在這部作品中,敢於直麵那些長期存在的學術難題,並且能夠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對不同的學術觀點進行梳理和評價,這種學術勇氣和精神,本身就值得我們學習。我尤其看重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一個絕對真理的代言人位置,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鼓勵讀者在理解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對待學術爭論的方式,是推動理論嚮前發展的重要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有價值的學術對話,進一步推動《資本論》研究的深入發展。
評分收到!這是一份以讀者口吻寫齣的、圍繞《資本論》理論爭論的圖書評價,共五段,每段約300字,風格各異,且不包含您提供的具體書名內容,旨在呈現一種真實的閱讀體驗和思考。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馬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讀者,看到市麵上齣現探討《資本論》若乾理論核心問題的專著,總會讓我充滿期待。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格局復雜多變,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重溫和深化對《資本論》的理解,顯得尤為重要。我一直認為,馬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其解釋現實、指導實踐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需要我們不斷地對其理論進行深入的、批判性的研究和辯駁。《資本論》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科學研究的範式,其中蘊含的諸多理論範疇,如剩餘價值的生産與實現、資本的有機構成、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等,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經濟形態下,都可能呈現齣新的錶現形式,引發新的學術爭鳴。因此,任何能夠係統梳理、深入剖析這些爭論,並提齣具有啓發性觀點的學術成果,都值得我們認真對待。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幫助我廓清一些長久以來縈繞在我腦海中的理論迷霧,深化我對馬剋思經濟學理論體係的理解,並最終能夠更好地運用其思想武器來分析和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的論述方式所吸引。他並非枯燥地羅列理論,而是善於將抽象的經濟學原理與生動的現實案例相結閤,使得原本晦澀的理論變得清晰易懂。尤其是在闡述資本的內在邏輯時,作者運用瞭大量形象的比喻和類比,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也使得我對那些復雜的概念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發現,通過這種方式,我能夠更容易地捕捉到《資本論》的核心思想,並將其與我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經濟現象聯係起來。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正是優秀學術著作所應具備的特質。此外,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觀點時的客觀態度,也讓我印象深刻。他並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試圖理解不同觀點的閤理性,並在此基礎上提齣自己的見解。這種批判性的吸收,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尤為寶貴。
評分讀罷之後,一股豁然開朗之感油然而生。作者對於《資本論》中那些常被誤解或忽視的細節,進行瞭極為細緻的辨析。我尤其贊賞其在論述資本積纍的必然性時,沒有簡單地停留在生産過剩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貨幣流通、信用體係以及資本主義生産關係內在邏輯的演變。他通過引入一係列曆史案例和當代經濟現象,生動地闡釋瞭抽象的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留下清晰印記的。對於那些習慣於將《資本論》視為靜態文本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會帶來一次顛覆性的體驗。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邏輯性,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理論迷宮中找到清晰的路徑。同時,我也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評述前人研究成果時,展現齣的廣博學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這使得他的觀點既有深厚的理論根基,又不乏創新之處,真正做到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評分我一直對《資本論》中關於資本主義危機周期性的討論深感興趣,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對經濟波動和金融風險的認識。《資本論》本身就提供瞭豐富的分析工具,但如何將其應用於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所麵臨的各種新型危機,卻是一個持續的挑戰。我期待這部作品能夠在這方麵提供新的視角。作者是否能夠超越對傳統危機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能夠深入探討技術進步、全球化、金融創新等因素如何改變危機的形態和傳導機製?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日益蓬勃的當下,虛擬資本的膨脹、數據壟斷的齣現,是否會在新的層麵上加劇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感到十分好奇,並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啓發,更好地理解當下經濟生活中那些令人睏惑的現象,從而形成更為成熟和辯證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