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内容简介: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法,运用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知识,以多元化视角进行交叉研究。在视角上运用宪政分析探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宪法依据,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行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公众参与是否符合成本和效益原则及其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国外环境保护参与制度的考察借鉴、国内制度的缺陷、立法完善及具体对策的分析阐述,力图构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基本框架、途径和策略。全书共分为六章,围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研究背景、一般理论,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考察和借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与缺陷,以及立法完善,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作者:卓光俊
卓光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1986年起在重庆大学工作,先后担任重庆大学紫环学院党委书记、重庆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委副书记、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
1 绪 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书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一般理论
2.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概念厘定
2.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体
2.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范围
2.4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途径
2.5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价值目标
2.6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特点
2.7 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意义
2.8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内容
3 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考察和借鉴
3.1 国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3.2 国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经验
4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4.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4.2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
5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5.1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
5.2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缺陷
6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完善
6.1 参与范围
6.2 参与主体
6.3 相关权利的立法确认
6.4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信息知情机制的完善
6.5 环境保护行政参与制度的完善——表达型参与机制的完善
6.6 公众通过司法参与环境保护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环境政策的非专业人士,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参与质量”而非仅仅“参与数量”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有多少听证会开了,有多少人签名了,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些形式上的指标背后可能掩盖着实质性的失声。作者对不同类型参与机制——比如环境影响评价(EIA)中的公众咨询环节,与更具约束力的环境治理委员会——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和效力对比。读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环保运动的理解,可能过于侧重于抗议和动员,而忽略了制度内部的精细化博弈和规则制定。这本书仿佛提供了一副透视镜,让我能够看清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程序条款,是如何最终决定一个环保决策的命运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逻辑性,从宏观的法律框架溯源,逐渐下沉到微观的操作层面,像是一个漏斗,将抽象的原则层层筛选,最终聚焦到实效性的困境上。我注意到其中关于“邻避效应”(NIMBY)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张力的讨论部分非常精彩。作者并没有回避,反而深入探讨了在项目决策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以及现有制度如何应对这种结构性矛盾。我感觉作者在书里反复强调,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必须是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它不能是僵硬的行政流程,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我修正和学习的动态系统。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地方的环保实践,往往因为前期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后期成本急剧增加,这本书似乎正是在为这种“信任赤字”的根源提供制度层面的解释。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不像一些流行的环保读物那样煽情或口号式,而是带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性来剖析问题。作者似乎深谙理论的复杂性,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公众参与,而是引入了多重理论视角——从公共选择理论到协商民主理论,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我尤其欣赏他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在构建参与制度时所采取的路径依赖的比较研究,这为理解我们自身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提供一个“万能药方”,而在于它提供的诊断工具异常锋利。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当我们谈论“公众”时,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还是一个充满差异和冲突的利益集合体?这种对概念的精雕细琢,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环保工作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思想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学术叙事,这对于寻求深度分析的读者来说是一种享受,但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一点耐心。它的学术深度决定了它可能不会成为一本畅销书,但它注定会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每一章末尾提出的“未来研究展望”,这显示了他对该领域前沿问题的敏感度,以及希望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后续研究的真诚愿望。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简单的总结陈词,而更像是一个基于现有证据的“制度优化路线图”,它清晰地指出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并基于对现有制度运行逻辑的彻底理解,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严谨性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有吸引力,那种深沉的绿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能让人联想到自然与法规的严肃性。我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当前环保挑战的深刻洞察,他没有空泛地谈论危机,而是落脚于制度建设的实际层面。从目录上看,作者似乎对公众参与的“制度”二字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构,探讨了从信息公开到听证会的各种机制的效力和局限性。我特别留意到其中一章的标题,提到了“社会治理现代化”与“环境民主”的交汇点,这显示了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无疑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学术著作,它承诺提供一个系统、严谨的分析框架,来评估我们现有的参与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到底“卡”在哪里。我期待它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政策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毕竟,没有深入的制度剖析,任何提高参与度的口号都只是空中楼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