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霈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诗歌
  • 诗歌艺术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诗学
  • 文化研究
  • 经典诗歌
  • 诗歌史
  • 第三版
  • 文学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1120
版次:3
商品编码:122532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英华.袁行霈著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35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这正是诗评诗话、千言万语,而未足穷其情,诗学美学、层出不穷,终难尽其意。

内容简介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分上、下两编,上编以言、意、象、境为核心,探讨中国诗歌艺术理论;下编具体沦述、分析屈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温庭筠、韦庄、苏轼、周邦彦、陆游等13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全书将诗歌理论与诗歌史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将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与诗人之艺术的具体研究互相印证,是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目录


自序
上编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言意与形神——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诗与禅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
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
寄托——以美人香草为中心

下编
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
李白的宇宙境界
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杜甫的人格与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与诗歌艺术
苦闷的诗歌与诗歌的苦闷——论李贺的创作
长吉歌诗与词的内在特质
温词艺术研究——兼论温韦词风之差异
试论柳词的俚俗
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
以赋为词——清真词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艺术探源
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

增订本后记

精彩书摘

  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关于这个“远”字的双关义,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举例》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前两句用碧玉形容柳树,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碧玉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这是碧玉的第一个意思。碧玉还有另一个意思,南朝宋代汝南王小妾名叫碧玉,乐府吴声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可以想象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这是碧玉的第二个意思。碧玉这个词本来就有这两种意思,而在这首诗里两方面的意思似乎都有,这就造成了多义的效果。又如,“虚室”这个词,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两次用到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前一个“虚室”与“户庭”对举,后一个“虚室”与“荆扉”连用,可以理解为虚空闲静的居室。然而,“虚室”又见于《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语:“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前言/序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又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这正是诗评诗话、千言万语,而未足穷其情,诗学美学、层出不穷,终难尽其意。此古今作者所以各有一得也。
  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入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
  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今行霈有论集新成,行将问世,要领具见自序中,又更属我作数语,因欣然命笔,聊为开卷之补白。
一部跨越千年的诗意回响:探寻中华诗歌的独特韵律与精神脉络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版本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进行解读或介绍,而是旨在勾勒出一幅更为宏阔的中华诗歌发展图景,从源头活水般的先秦歌谣,一路跋涉至意境悠远、格律精深的历代名篇,展现了中国诗歌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如何在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和人民生活的水乳交融中,孕育出勃勃生机,并成为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不朽载体。我们将剥离任何对具体书籍内容的指向,纯粹以开放的视野,去探究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不竭的精神力量。 源起:泥土的芬芳与先民的歌唱 中国诗歌的种子,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深埋于华夏大地的泥土之中。先民们面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生命轮回的喜怒哀乐,以及部族生活的艰辛与欢乐,以最质朴、最真挚的情感,吟唱出原始的歌谣。这些发自肺腑的呼喊、诉说与赞美,构成了中国诗歌最初的形态。《诗经》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美爱情,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民生疾苦,更有“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关怀。其“风、雅、颂”的分类,已经初步展现了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更是为后世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使得语言的描绘更加生动形象,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蕴藉。这些早期诗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先民的体温,为后来的诗歌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楚辞的浪漫与屈原的悲歌:情感的激荡与想象的飞扬 当历史的目光转向战国时期,楚地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催生了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高峰——楚辞。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相较于《诗经》的现实主义,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奇幻想象。《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九歌》中对神灵的虔诚与眷恋,都展现了诗人内心澎湃的激情与深邃的哲思。楚辞的语言更加华丽、绚烂,其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地方方言和丰富的意象,使得诗篇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宗教色彩。它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理想追求的呐喊。楚辞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唐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的铺陈与乐府的叙事:壮丽与平民的交响 汉代,中国诗歌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汉赋以其宏大的篇幅、华丽的辞藻和百科全书式的描写,展现了大汉王朝的盛世气象。《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壮丽的山川园林和帝王的奢靡生活,展现了汉赋铺陈夸张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乐府诗的兴起,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这些由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的诗篇,以其朴素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叙述,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从“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离愁别绪,到“君不见,汉终军,年年事征夫”的边塞愁怨,乐府诗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风骨与诗人的独立人格:山水田园的悠然与玄言的清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孕育着思想解放的时期。在战乱频仍、政治黑暗的背景下,文人阶层开始追求精神的独立和个体的自由。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栖息之所。他笔下的田园,既是现实的农耕生活,更是心灵的乌托邦。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建安七子,则以其“建安风骨”,展现了“慷慨悲歌”的时代特质。他们反对浮华的辞藻,追求刚健质朴的风格,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同时,玄学的兴起也影响了诗歌创作,出现了以“三曹”为代表的,融合了人生感悟与玄学思辨的作品。这个时期的诗歌,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在精神世界,为中国诗歌的文人化、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盛唐气象与诗歌的黄金时代:壮丽山河与万丈豪情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盛唐的开放包容、蓬勃发展,催生了无数的伟大诗人,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杰作。李白,这位“诗仙”,以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想象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气概,将中国诗歌的想象力推向了极致。杜甫,这位“诗圣”,则以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切同情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批判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则以其雄浑的笔调,描绘了金戈铁马、壮丽奇景。唐诗的繁荣,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庞大,更在于其艺术手法的成熟和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格律诗的定型,更为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千古。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情感的细腻与人生的况味 宋代,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座高峰。宋词以其更灵活的句式、更婉转的韵律和更细腻的情感表达,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下的抒发需求。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词,风格雄健,意境开阔,充满了对人生抱负和家国情怀的抒发,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李清照、柳永等人的婉约词,则以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闺阁生活、儿女情长,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词的内容广泛,从政治抱负到个人情怀,从山川景色到市井风俗,无不包罗。其艺术上的精进,体现在词牌的运用、意象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上,使得词在音乐性、绘画性和抒情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宋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元曲的通俗与明清小说的兴盛:市井的烟火与世俗的百态 元代,戏曲和散曲的兴起,标志着文学向着更通俗、更市民化的方向发展。元曲以其鲜活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和贴近生活的题材,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无论是关汉卿的《窦娥冤》,还是马致远的《汉宫秋》,都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元代文学的代表。明清时期,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迎来了空前的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伟大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这些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丰富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描绘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展现了世俗人情和人性的复杂。虽然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其间蕴含的语言艺术、人物塑造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诗歌有着共通的精神血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学图景。 诗歌的传承与创新:跨越时空的对话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原始的歌谣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从浪漫的楚辞到抒情的宋词,从通俗的元曲到叙事的小说,每一种形式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形式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与升华。历代诗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勇于创新,他们在题材、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上不断探索,使得中国诗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精妙的意境,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永恒的人类情感。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勇敢与坚韧,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它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是一曲荡涤心灵的歌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掘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诗歌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人文情怀,都将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单纯的文学史梳理,而是深入到诗歌的“艺术”层面,探讨了其内在的规律和审美价值。我一直认为,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意念的传递,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作者在分析诗歌的创作时,非常注重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去挖掘那些驱动他们创作的动机和情感,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相结合。我尤其喜欢关于“悲情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诗歌中的体现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些情感倾向如何在诗歌中得到展现,以及它们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诗歌的探索和理解中来。它让我明白,欣赏诗歌,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悟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歌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在理解上缺乏一种系统性的把握。市面上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有的过于学术化,看得人云里雾里;有的又过于浅白,点到即止,无法深入。直到我偶然翻到这本《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才感觉像是找到了一座宝藏。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将那些深奥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娓娓道来,仿佛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和我细致地交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诗歌风格演变的梳理,从先秦的质朴浑厚,到唐诗的意境深远,再到宋词的婉约豪放,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而且,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阐述,还穿插了大量的经典诗篇赏析,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作者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和古人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学导览,让我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有较高要求的人,总希望阅读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启迪和思考。这本《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结晶。书中不仅仅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往往发人深省,例如他对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反思,以及对传统诗歌如何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探讨,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诗歌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我对诗歌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对词句的欣赏,而是上升到了对文化、历史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中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诗歌的理解比较浅薄,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对于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之前让我困惑不解的诗歌概念,比如“用典”的妙处,“炼字”的讲究,以及“象征”的运用等等。每一处讲解都附有具体的诗句作为例证,并且都有详尽的解读,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些诗句能够如此打动人心。我尤其受益于书中关于“诗歌的节奏与音乐性”的章节,之前我只觉得有些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不知道其中的奥秘,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作者在押韵、平仄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才造就了如此优美的旋律。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诗歌的艺术,是可以被拆解,被分析,也被感悟的,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触手可及的。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设计非常有匠心。我平时阅读习惯比较随性,经常是想到哪里就翻到哪里,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跳跃式”阅读的需求。目录清晰明了,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诗歌主题展开,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探讨,还是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亦或是对诗人心境的揣摩,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概念和理论,而是将它们与具体的诗歌作品紧密结合,通过分析范例,让抽象的艺术原理变得生动易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营造的部分,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多种途径来构建诗歌的意境,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来佐证,读完之后,我再回头看那些熟悉的诗,仿佛能“看见”诗人笔下的画面,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这种“读懂”诗歌的感觉,真的非常奇妙。此外,书中还对诗歌的语言运用、节奏韵律等做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那些优美的诗句,体会到文字背后精妙的匠心。

评分

非常不错,物流快,质量有保证

评分

评分

非常不错,物流快,质量有保证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挺好的 发货速度挺快的~

评分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增加见识,拓宽视野。

评分

非常不错,推荐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