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精)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志荣,朱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哲学
  • 美学
  • 艺术史
  • 史前史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考古学
  • 审美学
  • 文明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8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868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八卷)是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后长江学者、美学家朱志荣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52)的最终研究成果;史前卷是《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的一卷。该书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具体内容及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器物和岩画、神话在中国史前审美意识中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总结了史前艺术的审美特点,勾勒出中国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审美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脉络。

目录

总绪论
第一节 审美意识的特质
一、审美意识与环境的关系
二、审美意识与主体的关系
三、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美学理论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价值
一、必要性
二、互补性
三、时代性
四、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方法
一、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互补统一
二、从文物出发的实证研究
三、多学科和艺术门类研究方法的“纵横交错”
四、当代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统一
第四节 论中国审美意识史中的生命意识
一、诗性的思维方式
二、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
三、感性情调的体现
四、审美化的人生追求
第五节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
一、雅俗互动
二、南北融合
三、内外交流
四、艺际借鉴
绪论
一、历史溯源
二、基本特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旧石器的审美历程
第二节 旧石器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细石器的审美特征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的审美意识
第一节 石器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岩画的审美特征
一、线性特征
二、审美差异
第三节 新石器器物的总体特征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
第一节 概述
一、陶器的诞生
二、陶器的造型
三、陶器的纹饰
第二节 半坡陶器
……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陶器(下)
第五章 新石器时代玉器
第六章 史前岩画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中国岩画的构形要素
第八章 中国岩画的成像特征
第九章 中国岩画的题材意蕴
第十章 中国岩画的艺术起源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精)》 序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审美意识如同一条若隐若现的丝线,贯穿古今,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品格。审美,并非仅仅是对美的感知与欣赏,它更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构建秩序、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它渗透于衣食住行,体现在器物工艺,融汇于艺术创作,升华于哲学思想。要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邃内涵,探究其审美意识的起源与演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系列,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脉络,以期勾勒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从感官的初生触感到理性思维的初步建构,逐步形成独特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旨趣。本卷《史前卷(精)》,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最遥远、也最神秘的年代——史前时期。 史前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黎明,是感官与物质世界最初的碰撞。尽管文字尚未出现,但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抗争、在繁衍与生存的岁月中,已经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物质遗存,它们是理解那个时代审美意识最直接、也最珍贵的载体。我们无法直接听到史前先民的审美评论,也无法阅读他们的美学论著,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工具、器皿、装饰品、洞穴壁画乃至墓葬的观察,去“听”到那些无声的诉说,去“读”懂那些凝固的形象。 本卷《史前卷(精)》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中国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存,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跨越了数万年的漫长时光,地域上则聚焦于黄河、长江等主要文明发源地及其周边区域。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物质文明中的审美萌芽 史前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但即便如此,先民们在制作日常工具和生活器皿的过程中,也已经展现出超越实用性的追求。 石器与骨器: 最早的工具,如石斧、石矛、骨针等,在满足基本切割、投掷、缝纫功能的同时,其造型的规整度、打磨的光洁度、乃至某些带有装饰性痕迹的石器,都透露出先民们对“好用”和“好看”的朴素认知。例如,一些细致的磨制石器,不仅锋利,其圆润的线条和光滑的表面,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朴实的美感。骨器上简单的刻划符号,可能兼具实用和象征意义,但其疏密、节奏的处理,也暗示着早期对形式美的初步探索。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史前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飞跃,也为审美意识的展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早期粗糙的夹砂陶,到仰韶文化的彩陶,再到龙山文化的黑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陶器制作技艺的进步,更看到了审美意识的层层递进。 器形之美: 史前陶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器形,有作为容器的罐、盆、钵,有作为炊器的鼎、鬶,有作为酒器的觚、爵等。这些器形的演变,并非完全随意的,很多都遵循着某种功能性的逻辑,但也逐渐趋于稳定和程式化,甚至出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造型,如鸟头形、兽形等。这些器形本身所蕴含的比例、线条、体量感,构成了最原始的造型审美。 纹饰之美: 陶器上的纹饰,是史前审美意识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从简单的几何纹(点、线、圆、三角、菱形等),到具象的动植物纹(鱼纹、鸟纹、鹿纹、花卉纹等),再到神秘的抽象纹和神灵纹,纹饰的题材、构图、色彩、技法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创造力。 彩陶纹饰: 仰韶文化彩陶以其绚丽的色彩和生动的纹饰闻名于世。红、黑、白三色构图,大胆的笔触,流畅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想象。鱼纹的抽象与夸张,鸟纹的灵动与神性,都寄托着先民们对生存的祈愿和对生命的赞美。人面鱼纹更是将人与自然、神灵的神秘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细节的刻画,都体现了早期艺术的精湛。 几何纹与抽象纹: 许多几何纹,如绳纹、网纹、弦纹等,可能源于制作技艺的需要(如绳编、网捕),但当它们被赋予规律性的排列和组合时,便产生了独特的视觉节奏和秩序美。更进一步,一些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其意义难以确切考证,但它们在陶器表面的有序分布,显示出一种追求和谐与平衡的早期数学化审美倾向。 黑陶的质感之美: 龙山文化黑陶以其极致的简洁、纯粹的黑色和光滑的釉面著称。这种“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的质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高雅、内敛的审美风格。在极简的器形和几乎没有纹饰的情况下,黑陶的物质属性——光泽、色泽、触感——成为了审美对象,这标志着审美意识开始从单纯的装饰转向对物质本身的体悟。 二、 装饰品与身份象征中的个体美意识 除了日用器物,史前先民们也制作了大量的装饰品,用于装点自身,这反映了对个体形象的关注和审美的主体意识。 玉器: 在史前玉器,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精美的玉玦、玉环、玉坠、玉璜等,其材质的选择、精细的雕琢、温润的光泽,都体现了对“美玉”的崇拜。玉器的造型,很多具有象征意义,如动物纹(龙、凤、龟、蝉等)、神人兽面纹等,这些纹饰的刻画,体现了对神秘力量的想象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玉器的使用也与社会等级、身份地位紧密相关,其“贵”与“美”的结合,也构成了早期一种独特的审美判断。 贝壳、骨珠、石珠: 这些被串联起来的项链、手链,是最朴素的装饰。通过对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材料进行选择和组合,先民们展现了对色彩、形态的初步感知能力。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装饰,更可能带有辟邪、祈福等宗教或巫术的含义,将审美与信仰融合在一起。 身体装饰: 尽管直接证据不多,但根据出土的人骨和陶塑人像,我们可以推测,史前先民可能通过佩戴装饰品、涂抹颜料、髡发等方式进行身体装饰,以展现个体特征和群体归属,这同样是审美意识的体现。 三、 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力与象征意义 史前艺术,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洞穴壁画: 尽管在中国史前发现的洞穴壁画不如欧洲那么丰富,但零星的发现,如内蒙古、云南等地的岩画,展现了早期人类对动物、人物、符号的描绘。这些岩画的线条粗犷有力,构图往往充满动感,色彩的运用也颇具匠心。它们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记录,更可能包含了对狩猎成功的祈愿、对祖先的祭祀、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例如,一些狩猎场景的描绘,充满了张力与生命力,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存状态的表达。 陶塑与雕塑: 各种陶塑人像、动物像,以及极少数的石雕,是史前立体艺术的代表。陶塑人像,如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女性陶塑,对身体特征的夸张表现,可能与生殖崇拜、母系氏族社会特征有关,但其造型的圆润、饱满,也传递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美。动物陶塑,如猪、狗、鸟等,其形态的捕捉和神韵的刻画,显示出先民们对动物世界的细致观察和热爱。 图腾崇拜与象征符号: 许多史前艺术的题材,如龙、凤、神人兽面等,都与图腾崇拜和早期宗教信仰息息相关。这些形象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经过高度的提炼、概括和想象,它们是先民们对宇宙秩序、生命起源、自然力量的理解和表达,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也构成了中国早期艺术独特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象征主义美学。 四、 墓葬中的生死观与宇宙意识 墓葬作为史前人类对死亡的处理方式,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与精神信息。 墓葬形制与随葬品: 墓葬的规模、结构,以及随葬品的数量、种类、摆放方式,都反映了先民们对生死轮回的观念。精美的器物、装饰品被随葬,不仅是对逝者的珍视,也可能寄托着对来世的希望,或者是一种彰显生前地位的方式。这些随葬品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秩序”和“价值”的审美判断。 墓葬壁画与装饰: 尽管在史前早期并不普遍,但零星的墓葬壁画和装饰,如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图案,已经开始尝试在封闭的空间中营造某种氛围,可能与祭祀、祈福有关。 结语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精)》的研究,并非要为史前先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下一个绝对的定论。史前时代,信息的匮乏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研究更多是基于考古学的证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复原”那些可能存在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我们相信,史前先民在面对自然、面对生活时,并非只有生存的本能,他们同样拥有对美的感知、对秩序的追求、对想象的创造。 本卷的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审美意识的源头,展现中华文明深厚的美学积淀是如何在最古老的年代,通过最朴素的物质形态,悄然孕育和初步形成。理解了史前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各卷所要阐述的青铜时代、中古时代、近现代等各个时期的审美演变,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审美意识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地位。 这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古老遗存的细致解读,去捕捉那些闪耀在史前时代的光辉,去感受中华民族早期那份纯粹、质朴、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审美之魂。这,正是《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精)》所要呈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展卷伊始便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早期艺术形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耐心。书中对史前岩画、陶器纹饰以及早期雕塑的解读,绝非流于表面的图像描述,而是深入到那些模糊不清的符号背后,试图还原彼时先民的心灵图景与宇宙观念。比如,对于某一地域出土的骨针上刻画的几何图形,作者竟能旁征博引,将其与后世祭祀仪轨中的元素进行关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拍案叫绝。行文风格古朴凝练,大量的引文和出土资料的细节描述,使得论证过程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关键的逻辑跳跃。它更像是一部学术专著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但对于真正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审美起源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恰恰是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这种对“根”的探究,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文化溯源的震撼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史前美学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原始的神秘与勃发的生命力。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山洪泻地般磅礴,集中展示某一时期内审美品味的集中爆发,比如对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的“动态”解读,仿佛能看到古人是如何在劳作与祭祀中将对自然的敬畏转化为抽象的线条与色彩。时而又变得极其细腻,如同在放大镜下观察一件微小的人面鱼纹盆碎片,对那些不经意的刮痕和点画,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解读。书中对“审美意识”这一抽象概念的探讨,并没有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而是紧密地依附于实物证据之上,使得抽象的理论获得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早期“母性崇拜”与“生育图腾”如何在视觉艺术中得到体现的论述,其论据之充分,论证之巧妙,让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文化内核有了更为直观和立体的认识,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远古的聚落,感受着他们对生存与繁衍的原始向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近乎“洗涤心灵”的阅读体验。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一切都建立在对出土文物一丝不苟的考证之上。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反向工程”式的论证:它不是从成熟的汉唐盛世的审美高峰回溯至源头,而是老老实实地从泥土中发掘每一个细节,然后试图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早期审美生态系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对“非人形”或“抽象化”艺术的重视程度,这往往是其他通史类书籍容易忽略或一笔带过的部分。书中对早期几何抽象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力,使得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圆点,充满了复杂的文化信息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基础”和“起源”有了更为敬畏的理解,仿佛亲手触摸到了中华文明在审美维度上最初的脉动,那是一种未经雕琢、却又充满力量的生命之美。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去现代化”之旅。作者的笔触极其克制,极力避免将后世成熟的艺术概念强加于史前遗物之上,这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难以断言的早期符号时尤为重要。他更倾向于提供多种可能性,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没有文字、没有成熟哲学体系的背景下,人类是如何开始对“美”与“秩序”产生初步认知的。书中对于“巫术理性”如何转化为早期审美行为的论述尤其引人入胜。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在作者的解读下,被还原为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仪式行为的视觉残留。这种对史前艺术“功用性”的深度挖掘,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将史前艺术等同于“粗糙的装饰”的固有印象。它有力地证明了,即便在最原始的形态下,人类对形式的追求与对意义的赋予,也已然悄然启动,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本能。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犹如一位高明的园丁,对中国审美意识的萌芽进行了精心的分块栽培与展示。我特别欣赏其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常常是通过一个视觉元素的演变来连接不同文化区域或不同时间段的审美品味。例如,从黄河流域的几何纹样到长江流域的写实动物造型,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差异,而是探讨了在面对相似的生存压力时,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发展出各自独特的“观看”和“表现”世界的方式。这种区域差异性的考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早期面貌的理解。此外,书中对材料特性的强调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黏土的柔韧性如何影响了早期雕塑的形态,石器的打磨如何体现了对“光滑”和“锋利”的早期审美偏好。这种将艺术表现与物质载体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让原本单薄的史前文化形象变得厚重而可触摸,充满了质朴而强大的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