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憲文,李繼鋒 等 著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中國近代史
  • 軍事史
  • 曆史
  • 盧溝橋事變
  • 武漢會戰
  • 民族戰爭
  • 中日戰爭
  • 曆史研究
  • 戰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9592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94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1
字數:33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曆史愛好者;中國近代史愛好者。
1.經典。本套書前身為南京大學張憲文教授承擔的國傢"七五"社科重點基金項目,由省內外學術單位的13名學者曆10年閤作完成。
2.詳盡。從1931年到1945年,對14年中國抗戰曆程做瞭全方位全視角的講述。
3.圖文並茂。本版除瞭在原版基礎上進行瞭內容的增訂外,還增加瞭許多老照片,由文到圖,由圖到文,多維度地展現瞭14年中國抗戰史。

內容簡介

曆史是好的教科書。
“幢幢華裔,將即為奴;寂寂江山,日變其色”。1931年,侵華日軍蓄意製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麵侵華戰爭;到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等地相繼失守,華北、華中、華南等大片河山淪陷。
中華民族被推到瞭懸崖邊上。生存還是毀滅,獨立還是亡國,要自由還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長城內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華兒女共同發齣瞭血戰到底的怒吼。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取得瞭中華民族曆史上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

四捲本《中國抗日戰爭史》由抗戰史專傢張憲文教授領銜,組織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多名學者集體編寫,洋洋百萬言,完整敘述瞭從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戰的烽火曆史,編織瞭一幅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抗戰圖捲,是一部全麵係統、客觀科學的抗戰史巨作。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時間跨度為1937年7月—1938年10月。以盧溝橋事變為開端,日本拉開瞭全麵侵華戰爭的序幕,與此同時,中國也進入瞭全麵抗戰時期。本捲內容主要涉及平津地區的陷落、淞滬會戰、平型關大捷、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中州之戰、武漢會戰等,全麵抗戰不斷深入並迎來高潮。

作者簡介

張憲文,山東泰安人,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抗日戰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智庫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等。
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教學與研究約60年。齣版《中華民國史》、《中華民國專題史》、《抗日戰爭正麵戰場》、《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南京大屠殺全史》等十餘種。多次主持國傢及部省重大科研項目、多次獲國傢和部省奬勵,並齣國訪問講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全麵抗戰的爆發
第1章 盧溝橋事變
一、盧溝橋見證日軍蓄意挑釁/003
二、中國守軍武力迴擊/007
三、中日關於盧溝橋事變的談判/010
四、冀察當局的軟弱/013
第2章 平津地區的陷落
一、日本決心擴大侵略/016
二、中國政府戰與和的矛盾/019
三、廊坊事件/023
四、北平失守/024
五、天津失陷/028
第3章 國民政府的抗戰決策及部署
一、國防聯席會議的抗戰決策/031
二、戰時機構的建立與《自衛抗戰聲明書》的發錶/035
三、國民政府西遷重慶/037
四、工廠與文化教育機構的內遷/039
第4章 淞滬會戰
一、大山事件與中日雙方的軍事部署/042
二、中國軍隊主動進攻與封江戰役/045
三、日軍增援與沿江爭奪戰/050
四、戰事的擴大與膠著/055
五、日軍登陸杭州灣與上海失陷/059
第5章 中國共産黨全麵抗戰路綫的提齣和八路軍齣師抗戰
一、洛川會議提齣“抗日救國十大綱領”/063
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068
三、八路軍主力齣師山西/069
小結/072

第二部分 日本全麵擴大侵略戰爭
第6章 華北戰事的發展
一、平綏綫重鎮的失陷/075
二、戰區的設立/081
三、中國軍隊在津浦路的潰敗/083
四、平漢綫北段作戰與保定、石傢莊的陷落/087
第7章 中日軍隊在山西的鏖戰
一、雁門關內長城一帶的戰事/092
二、八路軍首戰平型關/096
三、忻口會戰/100
四、八路軍夜襲陽明堡/104
五、晉東門戶娘子關失守/108
六、太原城防之戰/111
第8章 八路軍開闢敵後戰場
一、中國共産黨獨立自主山地遊擊戰方針的貫徹/114
二、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的戰略展開/118
三、打退日軍對晉察冀軍區的首次圍攻/125
四、粉碎日軍對晉西北、晉東南和陝甘寜邊區的進犯/128
第9章 南京保衛戰的失利
一、蘇嘉锡國防綫的崩潰/135
二、南京保衛戰的部署/140
三、南京失守/146
第10章 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一、日軍瘋狂屠殺平民與戰俘/150
二、日軍強暴婦女、劫奪財物/155
小結/158

第三部分 全麵抗戰的深入
第11章 南京陷落前的國內外政局
一、毫效力的“國際調停”/163
二、“英美乾涉”幻想的破滅/166
三、陶德曼調停的失敗/170
四、《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174
五、南北漢奸政權的建立/176
六、中日雙方變更作戰部署/180
第12章 徐州附近的會戰
一、韓復榘輕棄黃河泰山防綫/185
二、華中日軍侵入淮河流域/190
三、中國軍隊反攻濟寜、汶上/193
四、滕縣保衛戰/196
五、闆垣師團受挫於臨沂/199
六、血戰颱兒莊/205
七、日軍閤圍徐州計劃與魯南拉鋸戰/212
八、中國軍隊自徐州突圍/218
第13章 中州之戰
一、中國軍隊在豫北的潰敗/223
二、蘭封會戰/227
三、歸、碭棄守,日軍西攻開封、鄭州/231
四、花園口決堤/236
第14章 新四軍的組建和華中敵後遊擊戰的初步開展
一、新四軍的成立/240
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行動的部署/242
三、新四軍挺進蘇南/244
四、新四軍戰鬥在皖南、皖中/248
五、新四軍東進豫、皖、蘇邊/252
小結/254

第四部分 全麵抗戰的高潮
第15章 武漢會戰前的政局
一、國民黨臨時全國代錶大會和《抗戰建國綱領》/259
二、國民參政會的召開與全國各黨派、各階層抗日熱忱的高漲/262
三、德國停止對華軍事援助/265
四、張鼓峰事件的影響/267
第16章 武漢會戰
一、中國防衛武漢的戰略部署/270
二、長江沿岸的前哨戰/272
三、黃梅、廣濟方麵的作戰/277
四、大彆山麓阻擊戰/280
五、南潯路大戰/284
六、瑞昌及其以西地區作戰/288
七、武漢棄守/290
第17章 閩粵作戰
一、日軍侵奪廈門及閩粵沿海島嶼/294
二、日軍登陸大亞灣,粵軍輕失廣州城/296
三、海南島及潮州、汕頭失守/300
第18章 中國海軍的抗戰
一、沿海及長江沿綫的作戰/303
二、長江中上遊及內湖的作戰/309
第19章 中國空軍的抗戰
一、七七事變前中日空軍戰力的比較/312
二、獨立作戰時期戰績驕人/314
三、與蘇聯航空誌願隊聯閤作戰/318
第20章 抗戰初期蘇聯對華軍事援助
一、軍火物資的援助/322
二、蘇聯軍事顧問協助中國抗戰/324
三、蘇聯航空誌願隊來華參戰/326
四、諾門罕事件中蘇聯紅軍重創關東軍/331
五、《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333
第21章 山西、山東、河北等地民眾抗日武裝的建立和遊擊戰爭的開展
一、山西新軍的組建與發展/335
二、河北民眾抗日武裝的建立/339
三、山東民眾抗日武裝起義/341
四、東北抗聯配閤全國抗戰/345
第22章 華北抗日遊擊戰由山地嚮平原的發展
一、中共中央關於發展平原遊擊戰的指示和部署/348
二、八路軍在平原地區的初步展開/349
三、中國共産黨關於持久戰的理論和主張/354
小結/360
《浴血長河:全麵抗戰的黎明與掙紮(1937-1938)》 序章:國傢危亡,烽火燃起 1937年7月,盧溝橋畔的槍聲劃破瞭華夏長久的寜靜。一聲炮響,宣告瞭中華民族全麵抗戰的序幕。在帝國主義侵略的鋼鐵洪流麵前,一個積貧積弱瞭百年的古國,不得不以血肉之軀,築起抵禦外侮的萬裏長城。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重溫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如何迸發齣驚人的勇氣與不屈的精神,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探尋勝利的曙光。 第一章:民族覺醒,全麵抗戰的開端 盧溝橋事變,絕不僅僅是一次區域性的軍事衝突,它徹底點燃瞭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熱情。在這危急關頭,國共兩黨毅然放下曆史恩怨,攜手閤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國民政府發錶《抗戰宣言》,正式嚮日本宣戰,中國人民從此踏上瞭全民抗戰的偉大徵程。書中將詳細闡述事變發生的背景,各方勢力的反應,以及中國共産黨在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們將深入剖析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麵對國難時的復雜心態,以及普遍存在的民族危機感如何凝聚成瞭強大的抗日共識。 第二章:血染京滬,上海戰役的悲壯 上海,這座被譽為“東方巴黎”的國際大都會,成為瞭日軍侵華的第一個主戰場。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在缺乏空中支援和海上掩護的情況下,與擁有強大海空軍和精良陸軍的日軍展開瞭殊死搏鬥。八百壯士的堅守,守衛四行倉庫的英勇,成為中華民族不屈意誌的象徵。本書將詳細描繪淞滬會戰的戰略部署、戰役進程、關鍵戰鬥的慘烈程度,以及中國軍隊在付齣巨大犧牲後,迫使日軍調整戰略,認識到中國抗戰的艱巨性。我們將通過曆史資料,還原上海市民在戰火中的堅韌與抵抗,以及國際社會對此戰的反應。 第三章:南京陷落,民族的悲痛與反思 伴隨著淞滬會戰的失利,日軍兵鋒直指中國的心髒——南京。1937年12月,這座古都淪陷,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曆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南京大屠殺。本書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冷靜地揭示南京陷落的全過程,分析導緻軍事失利的深層原因,並沉痛地記錄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我們將在迴顧這段國恥的同時,著重探討這場悲劇帶給中華民族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國軍民如何在這種巨大的創傷中積蓄力量,繼續抗爭。 第四章:堅守中原,武漢會戰的戰略轉摺 在南京失守、華北淪陷的危急時刻,武漢成為瞭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1938年,日本侵略者調集重兵,企圖一舉攻占武漢,迫使中國投降。長達四個月的武漢會戰,成為瞭中國抗戰初期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消耗最大的一場戰略決戰。中國軍隊在此役中,以“持久消耗”的戰略,給予瞭日軍沉重打擊,粉碎瞭其“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野心。本書將詳細梳理武漢會戰的戰略部署、各條戰綫的英勇戰鬥、以及湧現齣的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我們將深入分析武漢會戰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是中國抗戰的重要轉摺點,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積纍瞭寶貴的經驗。 第五章:全民奮戰,抗戰的動力與力量 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中國的抗日戰爭呈現齣全民奮戰的壯麗圖景。無論是在正麵戰場浴血奮戰的國民黨軍隊,還是在敵後戰場開闢根據地的共産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亦或是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都構成瞭抗擊侵略的磅礴力量。本書將深入挖掘在這一時期,中國人民所錶現齣的非凡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頑強意誌。我們將描繪普通士兵的戰場生活,描繪婦女兒童在後方的默默奉獻,描繪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抗戰之中。我們將試圖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中國社會,在這個民族危難之際,所迸發齣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 結語:黎明前的黑暗,希望的曙光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標誌著中國抗戰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中華民族也沒有放棄抵抗。武漢的失利,換來瞭中國抗戰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的寶貴時間,為最終贏得抗戰勝利奠定瞭基礎。本書所描繪的這段曆史,是中國人民在飽受侵略欺淩後,所展現齣的不屈意誌和強大韌性的生動體現。它提醒著我們,銘記曆史,纔能更好地守護和平;珍視當下,纔能更加堅定地走嚮未來。這段浴血奮戰的曆史,將永遠是中國人民心中不滅的豐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0月)》。一看到“全民族奮戰”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軍事上的攻防,更是在描繪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不屈的意誌。從1937年7月的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漢的淪陷,這十三個月,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時期之一。在這段時間裏,整個中華民族都被捲入瞭這場空前的戰爭,從軍隊到普通民眾,都在為抵抗侵略而付齣巨大的努力。我迫切想知道的是,在這段特殊的時期,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是如何從閤作走嚮共同抗日的?他們的統一戰綫是如何建立和鞏固的?在正麵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經曆瞭哪些重要的戰役?他們的戰略決策和戰術運用是否存在問題?而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又是如何發展壯大的?他們的遊擊戰術和根據地建設,對整個抗戰進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特彆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去展現“全民族”的奮戰?是如何體現不同階層、不同地域的中國人民,是如何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抗日的?比如,那些在後方默默奉獻的普通人,他們是如何剋服睏難,支持前綫作戰的?還有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他們的故事是否會在書中得到詳細的敘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在那個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華民族是如何展現齣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的。

評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這十三個月,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無疑是充滿瞭血與火的洗禮。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開啓瞭中華民族全麵抗戰的序幕,而武漢的淪陷,雖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卻也意味著中國將以更頑強的姿態,走嚮持久抗戰。我非常渴望瞭解,在這段關鍵時期,國民黨政府是如何組織全國力量進行抗日的?他們的軍事戰略是否得當?在麵對日軍強大的攻勢時,他們的應對策略又如何?那些我們熟知的戰役,比如保衛上海、南京,以及後來的武漢保衛戰,作者會以怎樣的詳盡筆觸來呈現?我更想知道的是,共産黨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在國共閤作的背景下,開闢和發展敵後戰場的?他們的遊擊戰術和根據地建設,對整個抗戰的進程又有多大的影響?“全民族奮戰”這幾個字,更是吸引瞭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不僅僅是軍隊的英勇抵抗,更是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共同努力。比如,知識分子的抗日救亡運動,工人的罷工支援,農民的積極參與,以及普通民眾在後方所做的各種貢獻。我想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在國傢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中華民族是如何展現齣空前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的,又是如何用自己的犧牲和奮鬥,為最終的勝利打下堅實基礎的。

評分

《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僅僅是書名,就足以點燃我內心深處的曆史情懷。1937年7月,盧溝橋的一聲炮響,徹底打破瞭舊中國的平靜,將整個民族推嚮瞭血與火的熔爐。而1938年10月,武漢的淪陷,雖然是抗戰初期的一個戰略性轉摺,但其背後所承載的,是無數中國人的犧牲和堅守。我最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否細緻地展現齣,在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是如何從分歧走嚮閤作,共同譜寫“全民族奮戰”的壯麗篇章。我希望看到,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上,是如何以劣勢裝備對抗日軍的精銳部隊的?淞滬會戰的慘烈,徐州會戰的艱辛,以及武漢會戰的殊死搏鬥,這些重要的戰役,作者會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是戰術上的分析,還是戰略上的反思?同時,我也非常關注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在國民黨正麵戰場承受巨大壓力時,共産黨是如何開闢新的戰場,組織民眾進行抗日鬥爭的?他們的遊擊戰術和根據地建設,對整個抗戰的進程又有多大的影響?“全民族奮戰”這個關鍵詞,更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看到,不僅僅是軍隊的戰鬥,更要展現齣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共同努力。比如,知識分子的救亡呐喊,工人的支援行動,農民的積極參與,以及普通民眾在後方所做的各種貢獻。我想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段動蕩歲月裏,中華民族是如何在共同的敵人麵前,迸發齣強大的凝聚力和不屈的鬥誌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值得深入研究的戰爭之一,而《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這個時間段,更是抗戰的關鍵轉摺點。盧溝橋事變,如同一個導火索,點燃瞭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而武漢的淪陷,雖然是戰略上的失利,卻也標誌著中國人民誓死抵抗的決心,以及將抗戰推嚮持久戰的戰略轉變。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描繪齣這個過程。我想看到的是,在國傢麵臨如此巨大的危機時,國民黨和共産黨是如何從最初的閤作,到共同抗敵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演變的?在戰爭初期,國民黨政府承擔瞭主要的正麵戰場作戰任務,他們的軍事部署、戰略戰術,以及在麵對日軍強大攻勢時的錶現,都值得深入探討。比如,淞滬會戰的慘烈,南京保衛戰的悲壯,這些都應該有詳細的記載。同時,我也非常關注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在正麵戰場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共産黨是如何開闢新的戰場,如何組織民眾進行抗日鬥爭的?他們的遊擊戰術,他們的組織能力,是如何在日軍占領區發揮作用的?我想,這本書的重點應該在於“全民族奮戰”,那麼如何體現這種“全民族”呢?是否會涉及到各行各業的人們,比如知識分子、工人、農民,他們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抗戰的?他們的貢獻又是怎樣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戰爭敘事上,更能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去感受他們在戰火紛飛年代的命運,去理解他們所承受的苦難和他們所展現齣的勇氣。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那段曆史的濃厚興趣。1937年7月,盧溝橋的炮聲,點燃瞭全國人民的抗日怒火;而1938年10月,武漢的失守,雖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卻也正是中國人民不屈意誌的體現,它標誌著中國抗戰進入瞭新的階段。我迫切想在這本書裏找到的,是關於“全民族奮戰”的詳盡敘述。我希望能看到,在民族危亡關頭,國民黨和共産黨是如何放下分歧,建立統一戰綫的。他們各自在抗戰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上,又是如何抵擋日軍強大攻勢的?淞滬會戰、颱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這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戰役,在書中會以怎樣的筆觸來描繪?它們的戰略意義和戰術細節,能否得到深入的剖析?同時,我也特彆期待瞭解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他們在日軍占領區是如何開闢根據地,組織民眾進行遊擊戰的?他們的力量在整個抗戰格局中,又起到瞭怎樣的作用?“全民族奮戰”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一種精神的凝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在戰爭年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抗戰的。比如,知識分子的抗日宣傳,工人的支援生産,農民的積極配閤,以及普通民眾在後方所承受的苦難和做齣的犧牲。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在那段艱難歲月裏,中華民族是如何凝聚在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就瞭不朽的抗日豐碑。

評分

我之所以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這本書充滿期待,是因為它精確地指嚮瞭抗日戰爭中最具戲劇性和決定性意義的初期階段。盧溝橋事變,它不僅僅是一場局部衝突的爆發,更是中華民族覺醒和反抗的標誌。而武漢的淪陷,雖然在軍事上是遺憾的,但它也標誌著中國抗戰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即持久抗戰。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國共兩黨是如何從閤作走嚮聯閤,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他們之間的政治博弈,戰略協調,以及在不同戰場上的配閤,都將是重要的看點。我特彆關注國民黨軍隊在正麵戰場的錶現。比如,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是如何承受日軍強大的海空優勢的?南京保衛戰的悲壯,武漢會戰的慘烈,這些都將是極其感人的篇章。同時,我也想瞭解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是如何發展壯大的?他們的遊擊戰術,根據地建設,以及對日軍的牽製作用,都將是重要的研究內容。副標題“全民族奮戰”更是吸引瞭我。我想看到,不僅僅是軍隊的英勇,更要展現齣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比如,知識分子如何進行思想啓濛,工人如何罷工支援,農民如何踴躍參軍,以及普通民眾在後方的堅守和奉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更深入地理解,在那段艱難歲月裏,中華民族是如何展現齣空前的團結和勇氣,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國傢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堅實基礎的。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這十三個月的時間,在中華民族的近代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7月7日的盧溝橋炮聲,標誌著全國性抗戰的開始,到10月25日武漢的失守,這期間,中國人民經曆瞭怎樣的浴血奮戰?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的畫麵:硝煙彌漫的戰場,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築起的鋼鐵長城;顛沛流離的百姓,在戰火中尋找生的希望;還有那些在後方默默奉獻的普通人,他們是如何支撐起整個國傢抗戰的。這本書的副標題“全民族奮戰”,更是點明瞭主題。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全民族”的,是如何將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的人們凝聚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敵的?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抵抗力量,比如民兵、遊擊隊,他們的作用又有多大?另外,1937年到1938年,正是抗戰初期,也是最艱苦卓絕的時期。我想,這期間的國際局勢也對中國抗戰産生瞭重要影響,比如蘇聯的援助,英美的態度等等。這本書是否會對這些有詳盡的敘述?我特彆關注的是,在國傢麵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政治傢們是如何做齣決策的?軍事指揮官們又是如何在極其劣勢的情況下,指揮一場場艱難的戰役?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清晰地瞭解這段曆史的全貌,不僅僅是知道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理解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事件對後來的中國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史詩般的預感:《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一想到盧溝橋事變,就仿佛能聽到那沉重的槍聲,那是中華民族覺醒的開始;而武漢淪陷,雖然帶有戰略上的無奈,但背後所蘊含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更是令人動容。我一直對1937年至1938年這段曆史充滿好奇。這是全麵抗戰爆發的初期,也是最艱苦卓絕的階段。我想在這本書裏看到的是,國民黨和共産黨如何從西安事變後的初步閤作,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戰綫形成,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互動與博弈。我想瞭解,在麵對日軍強大的軍事機器時,中國軍隊是如何進行抵抗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這些重要的戰役,作者會以怎樣的筆觸來描繪?是宏大的戰略視角,還是細緻到戰術層麵的分析?我尤其關注的是,副標題中的“全民族奮戰”這幾個字。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不僅僅是軍隊的戰鬥,更要展現齣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以及他們在不同崗位上為抗戰所做的貢獻。比如,後方的工業生産,經濟的支持,以及普通民眾的動員和組織。我想瞭解,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戰爭改變的?他們又是如何在這種睏境中迸發齣強大的生命力和抵抗意誌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一個立體、真實、充滿力量的抗日戰爭圖景,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讀。

評分

我之所以會被《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這本書所吸引,是因為它涵蓋瞭抗日戰爭中最具標誌性和最艱苦卓絕的一段時期。盧溝橋事變,是中華民族全麵抗戰的起點,標誌著整個國傢機器的運轉都將圍繞著抵抗侵略展開。而武漢淪陷,雖然是戰略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但它也展現瞭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這十三個月裏,中國共産黨和國民黨是如何在共同抗日的旗幟下,形成和發展統一戰綫的。國共兩黨在軍事戰略上的配閤與分歧,各自在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上的錶現,都將是極具看點的內容。我尤其關注的是,在麵對日軍強大的軍事力量時,國民黨軍隊是如何組織抵抗的?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這些重大的戰役,作者會如何描繪它們的經過、得失以及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同時,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遊擊戰,是如何在日軍後方開展的?他們的根據地建設和群眾動員能力,又有多麼重要?“全民族奮戰”這一副標題,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我希望書中能夠細緻地展現齣,不僅僅是軍隊的英勇,更能體現齣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積極參與。從知識分子的救亡呼籲,到工人的罷工支援,再到農民的踴躍參軍,以及後方人民的默默付齣,所有這些,匯聚成瞭中華民族不屈的洪流。我渴望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段民族危亡的時刻,中國人民是如何迸發齣驚人的力量,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國傢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鋪就瞭道路。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二捲,全民族奮戰: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淪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光是聽著,就能感受到那段曆史的波瀾壯闊與沉重。我一直對這段時間的曆史非常感興趣,特彆是“全民族奮戰”這幾個字,似乎預示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抵抗精神。盧溝橋事變,那是民族覺醒的號角;而武漢淪陷,雖然是戰略性撤退,但背後付齣的代價和展現的堅韌,定是難以言說的。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國傢危難之際,普通民眾是如何被捲入這場戰爭洪流的?他們的生活經曆瞭怎樣的巨變?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戰役,比如忻口會戰、颱兒莊戰役,在書中會以怎樣的詳盡筆觸來展現?每一場戰鬥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決策、怎樣的英勇犧牲,甚至是怎樣的無奈與悲壯?作者能否如實地勾勒齣當時復雜的政治局麵,國民黨和共産黨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是如何協調與博弈的?他們的統一戰綫又是如何從孕育走嚮實踐,又將麵臨哪些嚴峻的挑戰?我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軍事的對抗,更是關於民族精神的淬煉。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讓曆史人物不僅僅是課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抉擇的個體。我希望從這本書中,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戰爭”這四個字所承載的分量,不僅僅是為瞭銘記曆史,更是為瞭從中汲取力量,思考當今我們應該如何麵對挑戰,如何守護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