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宪文,李继锋 等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史
  • 历史
  • 卢沟桥事变
  • 武汉会战
  • 民族战争
  • 中日战争
  • 历史研究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4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3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中国近代史爱好者。
1.经典。本套书前身为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承担的国家"七五"社科重点基金项目,由省内外学术单位的13名学者历10年合作完成。
2.详尽。从1931年到1945年,对14年中国抗战历程做了全方位全视角的讲述。
3.图文并茂。本版除了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增订外,还增加了许多老照片,由文到图,由图到文,多维度地展现了14年中国抗战史。

内容简介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编织了一幅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图卷,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抗战史巨作。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时间跨度为1937年7月—1938年10月。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日本拉开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本卷内容主要涉及平津地区的陷落、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中州之战、武汉会战等,全面抗战不断深入并迎来高潮。

作者简介

张宪文,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等。
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学与研究约60年。出版《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专题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十余种。多次主持国家及部省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部省奖励,并出国访问讲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全面抗战的爆发
第1章 卢沟桥事变
一、卢沟桥见证日军蓄意挑衅/003
二、中国守军武力回击/007
三、中日关于卢沟桥事变的谈判/010
四、冀察当局的软弱/013
第2章 平津地区的陷落
一、日本决心扩大侵略/016
二、中国政府战与和的矛盾/019
三、廊坊事件/023
四、北平失守/024
五、天津失陷/028
第3章 国民政府的抗战决策及部署
一、国防联席会议的抗战决策/031
二、战时机构的建立与《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035
三、国民政府西迁重庆/037
四、工厂与文化教育机构的内迁/039
第4章 淞沪会战
一、大山事件与中日双方的军事部署/042
二、中国军队主动进攻与封江战役/045
三、日军增援与沿江争夺战/050
四、战事的扩大与胶着/055
五、日军登陆杭州湾与上海失陷/059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和八路军出师抗战
一、洛川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063
二、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068
三、八路军主力出师山西/069
小结/072

第二部分 日本全面扩大侵略战争
第6章 华北战事的发展
一、平绥线重镇的失陷/075
二、战区的设立/081
三、中国军队在津浦路的溃败/083
四、平汉线北段作战与保定、石家庄的陷落/087
第7章 中日军队在山西的鏖战
一、雁门关内长城一带的战事/092
二、八路军首战平型关/096
三、忻口会战/100
四、八路军夜袭阳明堡/104
五、晋东门户娘子关失守/108
六、太原城防之战/111
第8章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一、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方针的贯彻/114
二、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的战略展开/118
三、打退日军对晋察冀军区的首次围攻/125
四、粉碎日军对晋西北、晋东南和陕甘宁边区的进犯/128
第9章 南京保卫战的失利
一、苏嘉锡国防线的崩溃/135
二、南京保卫战的部署/140
三、南京失守/146
第10章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一、日军疯狂屠杀平民与战俘/150
二、日军强暴妇女、劫夺财物/155
小结/158

第三部分 全面抗战的深入
第11章 南京陷落前的国内外政局
一、毫效力的“国际调停”/163
二、“英美干涉”幻想的破灭/166
三、陶德曼调停的失败/170
四、《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74
五、南北汉奸政权的建立/176
六、中日双方变更作战部署/180
第12章 徐州附近的会战
一、韩复榘轻弃黄河泰山防线/185
二、华中日军侵入淮河流域/190
三、中国军队反攻济宁、汶上/193
四、滕县保卫战/196
五、板垣师团受挫于临沂/199
六、血战台儿庄/205
七、日军合围徐州计划与鲁南拉锯战/212
八、中国军队自徐州突围/218
第13章 中州之战
一、中国军队在豫北的溃败/223
二、兰封会战/227
三、归、砀弃守,日军西攻开封、郑州/231
四、花园口决堤/236
第14章 新四军的组建和华中敌后游击战的初步开展
一、新四军的成立/240
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行动的部署/242
三、新四军挺进苏南/244
四、新四军战斗在皖南、皖中/248
五、新四军东进豫、皖、苏边/252
小结/254

第四部分 全面抗战的高潮
第15章 武汉会战前的政局
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259
二、国民参政会的召开与全国各党派、各阶层抗日热忱的高涨/262
三、德国停止对华军事援助/265
四、张鼓峰事件的影响/267
第16章 武汉会战
一、中国防卫武汉的战略部署/270
二、长江沿岸的前哨战/272
三、黄梅、广济方面的作战/277
四、大别山麓阻击战/280
五、南浔路大战/284
六、瑞昌及其以西地区作战/288
七、武汉弃守/290
第17章 闽粤作战
一、日军侵夺厦门及闽粤沿海岛屿/294
二、日军登陆大亚湾,粤军轻失广州城/296
三、海南岛及潮州、汕头失守/300
第18章 中国海军的抗战
一、沿海及长江沿线的作战/303
二、长江中上游及内湖的作战/309
第19章 中国空军的抗战
一、七七事变前中日空军战力的比较/312
二、独立作战时期战绩骄人/314
三、与苏联航空志愿队联合作战/318
第20章 抗战初期苏联对华军事援助
一、军火物资的援助/322
二、苏联军事顾问协助中国抗战/324
三、苏联航空志愿队来华参战/326
四、诺门罕事件中苏联红军重创关东军/331
五、《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333
第21章 山西、山东、河北等地民众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一、山西新军的组建与发展/335
二、河北民众抗日武装的建立/339
三、山东民众抗日武装起义/341
四、东北抗联配合全国抗战/345
第22章 华北抗日游击战由山地向平原的发展
一、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和部署/348
二、八路军在平原地区的初步展开/349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理论和主张/354
小结/360
《浴血长河:全面抗战的黎明与挣扎(1937-1938)》 序章:国家危亡,烽火燃起 1937年7月,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了华夏长久的宁静。一声炮响,宣告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钢铁洪流面前,一个积贫积弱了百年的古国,不得不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万里长城。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重温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勇气与不屈的精神,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探寻胜利的曙光。 第一章:民族觉醒,全面抗战的开端 卢沟桥事变,绝不仅仅是一次区域性的军事冲突,它彻底点燃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热情。在这危急关头,国共两党毅然放下历史恩怨,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政府发表《抗战宣言》,正式向日本宣战,中国人民从此踏上了全民抗战的伟大征程。书中将详细阐述事变发生的背景,各方势力的反应,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将深入剖析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面对国难时的复杂心态,以及普遍存在的民族危机感如何凝聚成了强大的抗日共识。 第二章:血染京沪,上海战役的悲壮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会,成为了日军侵华的第一个主战场。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在缺乏空中支援和海上掩护的情况下,与拥有强大海空军和精良陆军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百壮士的坚守,守卫四行仓库的英勇,成为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象征。本书将详细描绘淞沪会战的战略部署、战役进程、关键战斗的惨烈程度,以及中国军队在付出巨大牺牲后,迫使日军调整战略,认识到中国抗战的艰巨性。我们将通过历史资料,还原上海市民在战火中的坚韧与抵抗,以及国际社会对此战的反应。 第三章:南京陷落,民族的悲痛与反思 伴随着淞沪会战的失利,日军兵锋直指中国的心脏——南京。1937年12月,这座古都沦陷,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本书将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冷静地揭示南京陷落的全过程,分析导致军事失利的深层原因,并沉痛地记录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将在回顾这段国耻的同时,着重探讨这场悲剧带给中华民族的深刻反思,以及中国军民如何在这种巨大的创伤中积蓄力量,继续抗争。 第四章:坚守中原,武汉会战的战略转折 在南京失守、华北沦陷的危急时刻,武汉成为了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1938年,日本侵略者调集重兵,企图一举攻占武汉,迫使中国投降。长达四个月的武汉会战,成为了中国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消耗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中国军队在此役中,以“持久消耗”的战略,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本书将详细梳理武汉会战的战略部署、各条战线的英勇战斗、以及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们将深入分析武汉会战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抗战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章:全民奋战,抗战的动力与力量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的抗日战争呈现出全民奋战的壮丽图景。无论是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军队,还是在敌后战场开辟根据地的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亦或是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都构成了抗击侵略的磅礴力量。本书将深入挖掘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非凡的爱国热情、牺牲精神和顽强意志。我们将描绘普通士兵的战场生活,描绘妇女儿童在后方的默默奉献,描绘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抗战之中。我们将试图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国社会,在这个民族危难之际,所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 结语:黎明前的黑暗,希望的曙光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中华民族也没有放弃抵抗。武汉的失利,换来了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宝贵时间,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本书所描绘的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在饱受侵略欺凌后,所展现出的不屈意志和强大韧性的生动体现。它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守护和平;珍视当下,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这段浴血奋战的历史,将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不灭的丰碑。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这十三个月的时间,在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7月7日的卢沟桥炮声,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到10月25日武汉的失守,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怎样的浴血奋战?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无数的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颠沛流离的百姓,在战火中寻找生的希望;还有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支撑起整个国家抗战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全民族奋战”,更是点明了主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全民族”的,是如何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政治背景的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敌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抵抗力量,比如民兵、游击队,他们的作用又有多大?另外,1937年到1938年,正是抗战初期,也是最艰苦卓绝的时期。我想,这期间的国际局势也对中国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苏联的援助,英美的态度等等。这本书是否会对这些有详尽的叙述?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政治家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军事指挥官们又是如何在极其劣势的情况下,指挥一场场艰难的战役?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的全貌,不仅仅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仅仅是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怀。1937年7月,卢沟桥的一声炮响,彻底打破了旧中国的平静,将整个民族推向了血与火的熔炉。而1938年10月,武汉的沦陷,虽然是抗战初期的一个战略性转折,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是无数中国人的牺牲和坚守。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否细致地展现出,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是如何从分歧走向合作,共同谱写“全民族奋战”的壮丽篇章。我希望看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是如何以劣势装备对抗日军的精锐部队的?淞沪会战的惨烈,徐州会战的艰辛,以及武汉会战的殊死搏斗,这些重要的战役,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是战术上的分析,还是战略上的反思?同时,我也非常关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在国民党正面战场承受巨大压力时,共产党是如何开辟新的战场,组织民众进行抗日斗争的?他们的游击战术和根据地建设,对整个抗战的进程又有多大的影响?“全民族奋战”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不仅仅是军队的战斗,更要展现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比如,知识分子的救亡呐喊,工人的支援行动,农民的积极参与,以及普通民众在后方所做的各种贡献。我想通过阅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段动荡岁月里,中华民族是如何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屈的斗志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光是听着,就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沉重。我一直对这段时间的历史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全民族奋战”这几个字,似乎预示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抵抗精神。卢沟桥事变,那是民族觉醒的号角;而武汉沦陷,虽然是战略性撤退,但背后付出的代价和展现的坚韧,定是难以言说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国家危难之际,普通民众是如何被卷入这场战争洪流的?他们的生活经历了怎样的巨变?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役,比如忻口会战、台儿庄战役,在书中会以怎样的详尽笔触来展现?每一场战斗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决策、怎样的英勇牺牲,甚至是怎样的无奈与悲壮?作者能否如实地勾勒出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是如何协调与博弈的?他们的统一战线又是如何从孕育走向实践,又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军事的对抗,更是关于民族精神的淬炼。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历史人物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抉择的个体。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这四个字所承载的分量,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思考当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这十三个月,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充满了血与火的洗礼。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开启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而武汉的沦陷,虽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却也意味着中国将以更顽强的姿态,走向持久抗战。我非常渴望了解,在这段关键时期,国民党政府是如何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抗日的?他们的军事战略是否得当?在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时,他们的应对策略又如何?那些我们熟知的战役,比如保卫上海、南京,以及后来的武汉保卫战,作者会以怎样的详尽笔触来呈现?我更想知道的是,共产党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的?他们的游击战术和根据地建设,对整个抗战的进程又有多大的影响?“全民族奋战”这几个字,更是吸引了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不仅仅是军队的英勇抵抗,更是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比如,知识分子的抗日救亡运动,工人的罢工支援,农民的积极参与,以及普通民众在后方所做的各种贡献。我想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中华民族是如何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的,又是如何用自己的牺牲和奋斗,为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值得深入研究的战争之一,而《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这个时间段,更是抗战的关键转折点。卢沟桥事变,如同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而武汉的沦陷,虽然是战略上的失利,却也标志着中国人民誓死抵抗的决心,以及将抗战推向持久战的战略转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这个过程。我想看到的是,在国家面临如此巨大的危机时,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如何从最初的合作,到共同抗敌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在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承担了主要的正面战场作战任务,他们的军事部署、战略战术,以及在面对日军强大攻势时的表现,都值得深入探讨。比如,淞沪会战的惨烈,南京保卫战的悲壮,这些都应该有详细的记载。同时,我也非常关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情况下,共产党是如何开辟新的战场,如何组织民众进行抗日斗争的?他们的游击战术,他们的组织能力,是如何在日军占领区发挥作用的?我想,这本书的重点应该在于“全民族奋战”,那么如何体现这种“全民族”呢?是否会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人们,比如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他们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战的?他们的贡献又是怎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上,更能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去感受他们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命运,去理解他们所承受的苦难和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史诗般的预感:《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一想到卢沟桥事变,就仿佛能听到那沉重的枪声,那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开始;而武汉沦陷,虽然带有战略上的无奈,但背后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更是令人动容。我一直对1937年至1938年这段历史充满好奇。这是全面抗战爆发的初期,也是最艰苦卓绝的阶段。我想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如何从西安事变后的初步合作,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线形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与博弈。我想了解,在面对日军强大的军事机器时,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抵抗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这些重要的战役,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是宏大的战略视角,还是细致到战术层面的分析?我尤其关注的是,副标题中的“全民族奋战”这几个字。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不仅仅是军队的战斗,更要展现出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以及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抗战所做的贡献。比如,后方的工业生产,经济的支持,以及普通民众的动员和组织。我想了解,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战争改变的?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困境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抵抗意志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立体、真实、充满力量的抗日战争图景,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0月)》。一看到“全民族奋战”这几个字,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军事上的攻防,更是在描绘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不屈的意志。从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的沦陷,这十三个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之一。在这段时间里,整个中华民族都被卷入了这场空前的战争,从军队到普通民众,都在为抵抗侵略而付出巨大的努力。我迫切想知道的是,在这段特殊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如何从合作走向共同抗日的?他们的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和巩固的?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战役?他们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是否存在问题?而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他们的游击战术和根据地建设,对整个抗战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去展现“全民族”的奋战?是如何体现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民,是如何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抗日的?比如,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支持前线作战的?还有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是否会在书中得到详细的叙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是如何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又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浓厚兴趣。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火;而1938年10月,武汉的失守,虽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却也正是中国人民不屈意志的体现,它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了新的阶段。我迫切想在这本书里找到的,是关于“全民族奋战”的详尽叙述。我希望能看到,在民族危亡关头,国民党和共产党是如何放下分歧,建立统一战线的。他们各自在抗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又是如何抵挡日军强大攻势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在书中会以怎样的笔触来描绘?它们的战略意义和战术细节,能否得到深入的剖析?同时,我也特别期待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他们在日军占领区是如何开辟根据地,组织民众进行游击战的?他们的力量在整个抗战格局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全民族奋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一种精神的凝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在战争年代,社会各阶层人士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抗战的。比如,知识分子的抗日宣传,工人的支援生产,农民的积极配合,以及普通民众在后方所承受的苦难和做出的牺牲。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中华民族是如何凝聚在一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抗日丰碑。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这本书所吸引,是因为它涵盖了抗日战争中最具标志性和最艰苦卓绝的一段时期。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标志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都将围绕着抵抗侵略展开。而武汉沦陷,虽然是战略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它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这十三个月里,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如何在共同抗日的旗帜下,形成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在军事战略上的配合与分歧,各自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的表现,都将是极具看点的内容。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面对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国民党军队是如何组织抵抗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这些重大的战役,作者会如何描绘它们的经过、得失以及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同时,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是如何在日军后方开展的?他们的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动员能力,又有多么重要?“全民族奋战”这一副标题,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出,不仅仅是军队的英勇,更能体现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从知识分子的救亡呼吁,到工人的罢工支援,再到农民的踊跃参军,以及后方人民的默默付出,所有这些,汇聚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洪流。我渴望通过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段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是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铺就了道路。

评分

我之所以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1937年7月—1938年10月)》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它精确地指向了抗日战争中最具戏剧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初期阶段。卢沟桥事变,它不仅仅是一场局部冲突的爆发,更是中华民族觉醒和反抗的标志。而武汉的沦陷,虽然在军事上是遗憾的,但它也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持久抗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共两党是如何从合作走向联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他们之间的政治博弈,战略协调,以及在不同战场上的配合,都将是重要的看点。我特别关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比如,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是如何承受日军强大的海空优势的?南京保卫战的悲壮,武汉会战的惨烈,这些都将是极其感人的篇章。同时,我也想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他们的游击战术,根据地建设,以及对日军的牵制作用,都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副标题“全民族奋战”更是吸引了我。我想看到,不仅仅是军队的英勇,更要展现出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比如,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思想启蒙,工人如何罢工支援,农民如何踊跃参军,以及普通民众在后方的坚守和奉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在那段艰难岁月里,中华民族是如何展现出空前的团结和勇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坚实基础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