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家世

周恩来家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文 著
图书标签:
  • 周恩来
  • 历史
  • 人物传记
  • 政治
  • 中国近现代史
  • 家世
  • 传记
  • 历史人物
  • 中共历史
  • 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2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27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4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积四十年之力,三地四方合作,近二十年首次增补修订

著名历史学家 杨天石、章百家 联合推荐

一部周氏家族史全面的渊源考

展现家族史与中国史映照下的时代缩影

看家族文化对周恩来的熏陶和影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周氏家族史全面渊源考,作者以资料、详尽的史实,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面、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周恩来的家族史,并以周恩来个人家族史的兴衰为参照,展现了大时代下中国家族的发展与兴衰。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了解周恩来的家族文化对其的影响、熏陶,也能窥见整个中华民族家族文化的发展流转。

作者简介

主编:

李海文,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1968年底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78年到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工作。1979年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历任周恩来年谱生平小组副组长、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1998年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任《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中共党史资料》主编。曾出版《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任副主编)、《“四人帮”上海余党覆灭记》、《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

副主编:

秦九凤,1941年生,江苏省淮安市人。1985年被江苏省人事局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由农民录用为国家干部。曾任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研究室主任,多年来笔耕不辍,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参与出版书籍十余册。

周秉宜,1944年生,周恩来胞弟周恩寿的二女儿,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曾在北京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经贸部《国际贸易》杂志社工作。现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张能耿,1934年生,浙江省诸暨市人,1951年调入绍兴,曾参加绍兴鲁迅纪念馆筹建,并在该馆工作二十八年。工作之余研究地方文史,涉及周恩来家世、鲁迅家世、绍兴名胜古迹等,成果丰硕,至今已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现为中国作协会员。


精彩书评

本书清楚地呈现了周恩来个人生活经历的另一个侧面及重视传统、尊重历史的态度。

使人对于形成周恩来人格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切实的认识与了解。它的写作和出版,
说明编著者抛弃了以往关于出身的简单概念化, 而力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吴丽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今天, 反贪腐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使我常常思考贪腐产生的社会、家庭原因时,

从而认识到周恩来率亲属、 后人改造旧家族, 移风易俗, 对社会所起的表率作用。

周恩来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竭力提供帮助。但是,

他对亲属的关心和照顾是有原则的,绝不顺从迁就,绝不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之

牟取私利。

——李海文(本书主编)


目录

一版前言 / 1
再版前言 / 3
一、始祖 / 1
1. 祥符周氏始祖周敦颐传 / 1
2. 周敦颐—周靖世系表 / 6
3. 周敦颐之后二世、 三世小传 / 6
二、诸暨紫岩 / 8
1. 诸暨紫岩族始祖(周敦颐四世孙)周靖传 / 8
2. 周敦颐之后五世、 六世小传 / 11
3. 诸暨紫岩族世系表 / 12
4. 克顺公紫岩谱序 / 12
5. 诸暨和紫岩的历史与现状 / 13
三、诸暨南门 / 16
1.诸暨南门族始祖(周敦颐七世孙) 周治 · 周訚 · 周恪及八世、 九世、
十世小传 / 16
2 | 周恩来家世
2. 诸暨南门族世系表 / 18
3.《南门梅轩公家乘》自序 / 19
4. 诸暨南门概况 / 19
5. 诸暨南门周氏的迁徙 / 20
6. 周谨到周庆世系表 / 25
四、绍兴周桥 / 26
1. 绍兴周桥始祖(周敦颐十世孙) 周澳传 / 26
2. 周敦颐之后十一世、 十二世小传 / 27
3. 绍兴周桥族世系表 / 28
4.《周桥(周氏)宗谱》序 / 29
5.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 30
6. 周桥简介 / 36
7. 周恩来与鲁迅属周桥同宗 / 37
8. 周恩来与鲁迅的革命友谊 / 40
五、绍兴后马 / 44
1. 绍兴后马始祖(周敦颐十三世孙)周茂传 / 44
2. 周茂之后二世、 三世、 四世小传 / 46
3. 后马村、 上午头及其历代名人 / 47
六、宝祐桥周氏 / 52
1. 宝祐桥始祖(周茂四世孙) 周庆传 / 52
2. 周茂之后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小传 / 52
3. 五十房始祖周懋章 / 54
4. 宝祐桥周氏世系表 / 55
5. 周茂之后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小传 / 55
6.《周氏破塘祖茔祭簿》和《老八房祭簿》介绍 / 56
7. 百岁堂(五十房) 世系(从周懋章到周恩来的父辈) / 61
8. 周恩来的太高祖父周文灏 / 62
9. 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 / 64
10. 周元棠族弟周左泉 / 74
11. 周恩来的曾祖父周樵水及夫人樊氏 / 75
12. 周樵水胞弟周光焘, 侄子周殿魁、 周骏发及后代 / 79
13. 宝祐桥河沿 · 百岁堂 · 诵芬堂 / 82
14. 周恩来 1939 年在绍兴祭祖与续谱 / 88
15. 周起魁的堂弟周延春 / 94
16. 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嘉琛及其子女 / 96
17. 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嘉璋 / 107
18. 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金麟 / 108
19. 周恩来的再从堂叔周尚麟 / 109
20. 五十房族人周希农 / 110
21. 五十房族人周文炳 / 111
七、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及其兄弟 / 114
1. 祖父周起魁 / 114
2. 大祖父周晋侯 / 119
3. 二祖父周昂骏及夫人郑氏 / 121
4. 三祖父周联骏 / 128
5. 五祖父周子庞 / 129
6. 千古名郡淮安 / 129
7. 周恩来与淮安 / 133
8. 周恩来的故居 / 136

八、周恩来的父亲及其兄妹们 / 140
1. 父亲周劭纲 / 140
2. 母亲万氏(十二姑) / 151
3. 嗣父周贻淦 / 156
4. 嗣母陈氏(三姑)与她的父亲陈沅 / 157
5. 四伯父周贻赓和夫人杨氏 / 162
6. 八伯父周贻奎和夫人杨氏 / 172
7. 大伯父周炳豫 / 179
8. 二伯父周龢鼐 / 181
9. 三伯父周济渠与他的大舅哥钱能训 / 183
10. 五伯父周贻鼎 / 191
11. 六伯父周嵩尧 / 192
12. 姑母周桂珍和姑父王子余 / 199
13. 表弟王贶甫 / 206
九、周恩来的外祖父家 / 213
1. 外祖父万青选 / 213
2. 舅舅万立钟、 万立钰、 万立锐、 万立锽、 万立 、 万立 及后代万
叙生、 万方澍、 万贞 / 217
3. 清河万家世系简表 / 224
4. 表舅龚荫荪和夫人蔡氏及后代 / 225
5. 表哥陈式周 / 232
十、周恩来的祖母家 / 236
1. 鲁登四小传 / 236
2. 鲁氏世系表 / 238
3. 皋埠镇介绍 / 239
4. 鲁登四的后代 / 240
5. 周恩来父亲的表叔和老师鲁小和 / 243
6. 周恩来的表叔鲁觉侯 / 244
7. 周恩来与陶尚钊是祖表亲 / 246
8. 陶堰镇介绍 / 248
十一、周恩来的兄弟们 / 249
1. 胞弟周博宇(恩溥)和夫人王兰芳 / 249
2. 胞弟周同宇(恩寿)和夫人王士琴 / 253
3. 十堂弟周恩硕和夫人陶华 / 265
4. 大堂兄周恩涛 / 269
5. 四堂兄周思夔 / 269
6. 五堂兄周恩焕和九堂弟周恩宏 / 271
7. 十一堂弟周恩煦 / 271
8. 十三堂弟周恩彦 / 271
9. 十四堂弟周恩霔 / 275
十二、周恩来的岳母杨振德 / 281
十三、周恩来与邓颖超 / 290
1. 相识 / 291
2. 定情 / 291
3. 结合 / 293
4. 别离 / 294
5. 遥念 / 295
6. 恩爱 / 296


精彩书摘

十三、周恩来与邓颖超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周恩来在教育晚辈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时说 : “你 们的终身大事应该由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人们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要求婚 姻自由、恋爱自由,奋斗了几十年。在解放后的新中国,你们得到了这种权利, 你们是幸福的。但也可以听听旁人的意见。”接着,他就讲了自己同邓颖超定情 的经过 : “当我决定献身革命的时候,我就考虑,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终身伴侣, 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够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 浪的人作为伴侣,共同战斗。我是这样选择了你们的七妈(即邓颖超)的。接着, 就和她通起信来了。我和你们七妈在共同的斗争和长期的通信中,相互了解的基 础是坚实的,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的。”在一旁凝神谛听的邓颖超,这时两手一张,笑着插嘴说 : “怪不得那会儿突 然连连接到你的信呢!” 严肃的教诲,幽默的插话,相映成趣,充分表达了他们之间的融洽与和谐。 邓颖超接着又补充说 : “婚姻、恋爱应该由自己决定,但是不要一见倾心, 就决定终身。一致的思想,共同的信仰,性情的融洽,个性的契合,都要经过一 定时间的、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确定关系,这样才能结成美满姻缘。” 他们的谈话,表达了他们的恋爱观。假如爱情真像诗人赞誉的,是“一种相 似的灵魂联盟”,那么,周恩来与邓颖超就是这样。他们一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坚韧不拔的毅力,惊人的胆识与才干,高尚的品德与情操,豁达大度的襟怀和革 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正是这样一种高尚心灵的联盟,使他们的爱情在共同的革命 斗争中放出异彩,被人们誉为模范夫妻。


1.相识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在 1919 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相识的。那时,在北 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这支女 学生讲演队是天津爱国斗争中十分活跃、影响突出的一支宣传队伍。刚从日本留 学归国的周恩来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报纸在周恩来主持下,立场鲜 明,抨击时弊,揭露反动政府的卖国阴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在京、津、保等 地声誉鹊起,日销量最多时达两万余份。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随着爱国运动的不断深入,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马骏、谌志笃、周恩来、 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 20 名男女青年,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 组织——“觉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由周恩来执笔的《〈觉 悟〉宣言》,举起了“革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和“革新”(对客观世界的 改造)两面旗帜,表达了中国先进青年在十月革命启发下,彻底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要求,也体现了“五四”时期革命青年“努力向‘觉悟’道上走”的进 取精神。 在天津爱国学生运动中,周恩来与邓颖超都是冲锋在前的勇士。在觉悟社内, 他们又是志趣相投的战友。照常情,青年男女,特别是志趣相投的青年男女,在 相互交往中相互爱慕是自然之理。但那时,周恩来与邓颖超这两颗充满激情的心, 却丝毫没有心思去顾及个人感情。他们一心一意忙着救国,忙着斗争。那时,社 会上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对于男女之间的社交,“道学家”们攻击尤烈。觉悟社 的社员们懂得,他们的行动,是对流言与诬蔑最有力的回答。因此,他们为了斗 争,都更加严格地克制着自己感情的闸门。

2.定情

1920 年 11 月 7 日,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由沪启航。在四等舱里,坐着 197 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其中就有来自天津的周恩来、郭隆真、李福景等。 他们是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去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留在国内的邓颖超和觉悟社的其他社友,则开始走向社会。邓颖超到北京师


大附小当了教员。 他们虽然相隔云山万重,但从未间断彼此的联系。凭着鸿雁传书,他们交 换着情况,交流着思想。邓颖超把她们在国内组织“女权运动同盟”直隶支部, 成立“女星社”、出版《女星》旬刊,创办《妇女日报》等消息,不断写信告诉 国外的社友 ;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油印刊物《少年》 《赤光》也使邓颖超等国内社友耳目一新。特别是周恩来撰写的那些学习马克思 主义著作的心得,对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国内政治经济等问 题的分析文章,常使国内社友读后有顿开茅塞之感。 与此同时,国内社友还收到了由周恩来、郭隆真等编辑出版的油印刊物《觉 邮》(即“觉悟社的邮箱”之意)。 《觉邮》专登觉悟社社友彼此来往讨论问题的 信件。受国外《觉邮》的启发,邓颖超等也在天津《新民意报》的副刊上,出版 了不定期的《觉邮》专刊。在国内《觉邮》专刊第一期上,便刊登着 1923 年 1 月周恩来给逸豪(即邓颖超)的信,谈的是德法问题与革命。 觉悟社社友之间的通信,讨论的都是革命与斗争。但在信件之外,国内社友 们还常会收到寄自法国的画片或贺年片。其中许多是周恩来寄来的。他曾在卢森 堡、李卜克内西被害四周年之际,给社友寄来了他们两人的相片,并在信里联想 到被军阀惨杀的社友黄正品 (即黄爱)的“血祭”日子 ;他也曾在 1922 年底趁 友人回国之便,给已转到天津教书的邓颖超带去了一张附有题诗的贺年片。虽然 许多社友都曾收到过周恩来寄来的信与画片,但唯独邓颖超收到的最多、最频繁。 据廖似光大姐说 : “那是些漂亮的画片。邓大姐有一个相本哩!”1983 年,邓颖 超参观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见到周恩来由法国寄给南开同 学的明信片时也说,这样的明信片,她有一百多张。 觉悟社的社友在一次通信中曾高兴地写道 :我们大部分社友都站到马克思主 义的旗帜下面了。确实,他们在共同追求、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了。而在 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更由于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共同信仰与决心,使他们 那种亲密的感情也逐渐发展了。他们就是在这种纯真的、志同道合的通信中定 情的。


3.结合

1924 年 7 月,周恩来从巴黎动身回国。他 9 月到达广州后,先后担任中共 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和广东区委会常委兼军事部长,同时还担任着黄埔军校的政 治部主任。东征后,他又担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 任、副党代表。他的工作十分繁忙。 周恩来回国时,邓颖超仍在天津工作。她是天津最早的共青团员之一,1925 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 周恩来与邓颖超虽在书信往还中已经定情,但周恩来归国后几近一年,却不 曾有机会同邓颖超见上一面。据邓颖超自述,在他们这一时期的恋爱史上,还曾 有过这样一段插曲 : “1925 年 1 月,高君宇同志在上海参加我们党的第四届全国 代表大会之后,返回北京的途中,他特地在天津下车,到我任教的学校里来看望 我,因为,他受周恩来同志的委托来看我并带一封信给我,这样我们有缘相见, 一见如故,交谈甚洽。高君宇同志和周恩来同志是在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 间相识的,两人欢谈甚深,彼此互通了各人的恋爱情报,于是高君宇同志做了我 和恩来之间热诚的‘红娘’,而恩来同志又做了我得见高君宇同志的介绍人。” 这一段小小的插曲,对于他们的结合,或许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年 7 月,邓 颖超奉命调广州工作,由于南下途中在上海耽搁了一些日子,8 月上旬才到广州。 当时,广东区委正全力领导省港大罢工,周恩来工作更为紧张。邓颖超乘船 到达广州的这一天,周恩来竟无论如何抽不出时间去接她,只得委托秘书陈赓作 代表,拿了一张邓颖超的相片,去码头接人。在熙熙攘攘的码头上,凭着照片认 人,谈何容易,即便像陈赓这样的机灵人,看花了眼也没有找见邓颖超,只得回 去向周恩来致歉。 邓颖超当然不知道周恩来的这个临时计划。当她踏上码头,在人群中左顾右 盼没有看到想念已久的周恩来时,只得照着通讯地址径直找到住处去了。就这样, 找上门去的邓颖超成了周恩来的新娘。在广州一间极其简朴的小房子里,他们结 成了一对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革命伴侣。


4.别离

周恩来与邓颖超这对革命伴侣,在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年代和战争年代,可 说是合少离多,屡经颠危。 在他们结合一年之后,即 1926 年冬,周恩来便去了上海。次年 3 月 21 日, 他同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 起义。 “四 ·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东的国民党右派也在 4 月 15 日对革命者进行 了血腥的屠杀。在这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周恩来和邓颖超分别在上海、广州两地 经受了白色恐怖的考验。周恩来和战友们一起组织了 20 万工人参加的上海第三 次总罢工,并和群众一起参加了抗议大屠杀的示威游行。邓颖超在“四 · 一五” 大屠杀时却因难产正住在医院里,当她得知外边局势的变化,正不知如何应付的 时候,幸亏共产党员陈铁军在自己刚逃出虎口的危急情况下,毫不考虑个人安危, 同沈卓清一起赶到医院,告诉了邓颖超这个紧急情况以及党组织要她立即离开广 州的决定,又幸亏得到好心的医生王德馨和护士韩日修的仗义帮助,她和她妈妈 二人才辗转到了上海。 但是,她同周恩来会面不久,周恩来便根据党的决定在 5 月下旬去了武汉。 虽然 6 月间邓颖超也奉命调武汉工作,他们又得以短暂聚首,但 7 月下旬周恩来 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去领导、指挥南昌起义了。周恩来仅在要离开武汉之时,才 简单地告诉邓颖超他将去九江,其他什么都没有讲。邓颖超也什么都没有问。他 们自觉地严格遵守党的保密纪律,即便在生离死别之际也是如此。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别离,对周恩来与邓颖超像是家常事。在上海、在苏 区都是如此。在长征途中,他们也分别编在各自的队伍里。部队到达黎平时,由 于邓颖超肺病发作,大量呕血,他们才得以短暂地相聚。之后,直到过草地前周 恩来患阿米巴痢疾,发高烧,昏迷不醒时,邓颖超才有机会守护在他身旁。 即便在建国之后,他们也常常不能团聚。特别是在周恩来为着共产主义事业, 为着世界和平事业而履难历险的时刻。1955 年,在美蒋特务制造了“克什米尔 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之后,周恩来毅然决然地出席了万隆会议 ;1957 年匈牙 利事件后,周恩来访问了匈牙利 ; 1964 年正当加纳发生政变时,周恩来访问了


加纳。这些行程都有着极大的危险,但是,周恩来为了革命事业从不顾及个人的 安危,而邓颖超则总是他革命工作的积极的支持者。 对这样频繁的分离,究竟要承担怎样的精神痛苦?邓颖超曾这样坦率地说过 : “每次分别后,不知何日相会。无论是作为同志,还是夫妇,每次的生离实意味 着死别啊!”但共产党人是特种材料铸成的人,他们能正确对待这种动荡无常的 家庭生活。正是为了广大人民大众能安居乐业,过和平幸福的家庭生活,他们才 自觉地舍生忘死。

5.遥念

战争环境、工作需要,经常使周恩来与邓颖超分离,但他们无论何时都心心 相印。他们的相互关怀、相互思念,在经常分处两地的情况下,显得格外动人。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在撤退途中周恩来患病发高烧到 40℃。他因抱 病安排善后,劳累过度,已经神志昏迷,由聂荣臻、杨石魂(时任汕头市委书 记)护送到香港治疗。当他第一次从昏迷中醒来时,便向在身边做护理工作 的一位女同志问道 : “邓颖超有没有消息?”这位同志答道 : “到上海了。”他 又问 : “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志告诉他消息确实。他听后十分高兴。后来, 他得知这位女同志的男朋友是个地下党员,远在湖南,便对她说 : “只要你们 相爱,总会找到的。”这话既是对那位同志的慰藉,也表示着他自己执着的 信念。 1947 年 3 月,国民党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变为向陕北、山东两翼的重 点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指挥西北和 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战场的周恩来,在戎马倥偬之中,于中秋之夜抽暇给 邓颖超写了一封信,表达思念之情。这封信托人辗转送到邓颖超手中时,她正在 晋察冀边区搞土地改革,和秘书陈楚平一起住在一个老乡家里。楚平开玩笑说 : “大姐的情书来啦!”邓颖超愉快地阅信后,诙谐地说 : “什么情书,是形势报告。 不信你看!”她大大方方地把信交给楚平。楚平指着“今日中秋,对月怀人”等 处说 : “这不是情书吗?落款处还特地写明了是旧历中秋写的哩!” 他们夫妻之间表达思念的方式,有时十分独特。1954 年,为和平解决朝鲜 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日内


瓦会议。这时,国内家中的庭院里,娇艳的海棠花正在盛开。海棠,是周恩来最 喜欢的花。邓颖超赶紧压了一枝,连同一片原来压好的红叶,一并装在信封里寄 给了周恩来。信中写道 : “红叶一片,寄上想念。”表示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周恩 来为回报亲人的问候,托人带回了压制好的日内瓦出名的芍药花。这两地相思的 花和叶,后来被装在一个镜框里保存着,成为一件特殊的工艺品,也成为他们似 海深情的永久见证。

6.恩爱

在延安,领导和群众亲密无间,同志间相处真诚坦率。负责同志也往往散步 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很随便地到各单位去串门。 有一次,周恩来、陈毅、李富春三人结伴踱到杨家岭的后沟去,那里是中 央统战部和中央妇委所在地。他们一到那里,便被一群女孩子包围了。一个女 孩子开门见山地向周恩来问道 : “周副主席,延安的同志们都说您和小超大姐 是模范夫妻,你们是怎样恋爱的?”周恩来饶有风趣地答道 : “我在法国勤工 俭学的时候,好多同志都配上对了。我啊,就扳了指头算,算啊算,算到了你 们的小超大姐。”周恩来毫不掩饰的开头,使女孩子们更大胆了。她们又追问 道 : “您爱她什么?”周恩来就实实在在地讲了他的小超在爱国运动中冲锋在 前的故事,也讲了他自己和其他战友被捕后,小超和其他同学一起营救他们的 故事。 周恩来遇到的事,邓颖超也遇到过。在延安一次“三八”妇女节的座谈会上, 中央妇委的女孩子起哄要邓大姐讲她的恋爱故事。邓大姐毫不忸怩地站起来背诵 了一封周恩来给她的信。她背得那样纯熟,真令人惊讶。在这封信里,还有一首 含蓄的诗呢!周恩来倾诉衷肠的信,在邓颖超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分量,便由此可 知了。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知极深,因而相爱也极深。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表现在 相互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上。 20 世纪 50 年代,邓颖超身体不好,而他俩的作息时间又不一致。每逢邓颖 超在休息而周恩来要到卧室去的时候,总是蹑手蹑脚,怕弄出声音惊醒了邓颖超。 有时工作忙,不能见到邓颖超时,也必让警卫员去告诉一声。


1960 年夏季,邓颖超在协和医院做手术。当时,周恩来的外事活动已安排 得满满的,无法抽身。他就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手术那天不断同医院取得联系, 以便随时了解手术的情况。有一天,他还利用去机场接外宾之便,顺道到医院看 望邓颖超。邓颖超见他日程排得那样紧,还抽身来看望自己,于心不忍,反劝他 适当注意休息,不要以她为念。 邓颖超对周恩来的关心,也同样细致而周到。周恩来工作的特点是今日事今 日毕,而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又那么多,因此每每工作到深夜,经常通宵达旦。在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保证全国城市人民有最低限度的粮食供应,为了保证北京人 民春节有一顿饺子吃,周恩来同有关同志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一位老同志说 : 现在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只有总理这样详细、周密地掌握情况的当家人,才有 办法对付当时的困境。在那段时间,中央机关也取消了工作夜餐的规定。但每当 同志们在周恩来那里工作到午夜还酣战不休时,邓颖超总是派人送上几块点心、 一些糖果,或是一小盆素汤面,给大家增加些热量。当然,这些点心都是他们自 己开销。一向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周恩来带头节衣缩食。 周恩来工作的特点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批阅文件。有时没有桌子, 他就顺手拿本书垫一垫,但书写起来不太方便。后来他发现用一块小三合板来 衬垫就方便多了,从此他的卧室和没有桌子的地方便都放上一块小三合板,以 备随时取用。周恩来盘膝坐在床上,垫着三合板批改文件实在辛苦,特别在他 高龄、重病之后,更是不免感到劳累。为了改善他的工作条件,邓颖超亲自设 计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适合周恩来靠坐在床上伏案工作的小床桌。为了不 使文件散落到床上,减少他用左手去扶持文件的力量,在桌面四周还加了边框。 这张作为他们恩爱见证的小床桌,人们可以在周恩来生平事迹展览会上见到。 邓颖超对周恩来的爱,首先表现在对他的理想、信念和工作的全身心的支 持与关怀上。这样的支持与关怀倾注在生活中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上 :吃饭时的 交谈、休息时的散步、作为工作调剂的看戏……在两人工作都十分繁忙的情况 下,他们能这样见缝插针似地相互照应,相互安慰,是因为他们各自心里都有 着彼此。 1972 年,周恩来得了癌症,一直拖到 1974 年夏才住进医院。在最后这一年 半的时间里,邓颖超不论阴晴风雨,每天都要去看望周恩来,有时还参加医疗组 的会议,讨论治疗方案。在需要做手术时,邓颖超总是守候在手术室外边,直到


深夜、凌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凡是应该由邓颖超做的工作,或是她可能做 的工作,她一项也没有放过。每周两次的老同志学习会,她也从未缺席。对待疾 病和生命,她同周恩来一样,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即便在最亲爱的 人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她也能保持着沉着与镇定。 周恩来与邓颖超共同生活了 50 年。他们结婚时没有举行婚礼,后来也没有 举行过什么纪念仪式。唯独的一次例外是在 1950 年。 那天,周恩来的养女孙维世兴冲冲地来到周恩来的住处,脸上带着几分诡 秘的神色。中午时分,在她的鼓动下,卫士们把周恩来与邓颖超都请了来。孙 维世宣布说,今天给爸爸妈妈举行结婚纪念仪式。接着她就活泼地把带来的两 朵大红花分别佩戴在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外衣上,又让卫士们簇拥着他们到庭院 中摄影留念。周恩来乐呵呵地说,维世给我们做银婚纪念了。邓颖超也高兴地 说 : “我们结婚的时候没有举行什么婚礼,今天倒戴了大红花,像个结婚的样 子。”看来,他们两人都清楚地记得那值得纪念的日子,只是他们从不注重于纪 念的形式罢了。事后,卫士们才知道,结婚 25 周年叫银婚,50 周年叫金婚,还 有什么钻石婚等等。这张戴着大红花的照片,象征着他们夫妻的恩爱犹如那永 远鲜艳的红花。


前言/序言

1989 年我担任《周恩来年谱(1898—1949》 的副主编, 参与写作的《周恩来传》出版后,又与研究周恩来生平与思想的同仁们合作,出版了《周恩来的足迹》《周恩来研究述评》《穿过硝烟的握手》《周恩来青少年的故事》《伟人周恩来》 及《周恩来家世》 六本书。在这六本书中我最钟爱的是《周恩来家世》。 原因有两个,首先,这本书我付出的心血最多, 为此住院半月有余。

我从 1995 年发起组织四方(李海文、 张能耿、 周秉宜、 秦九凤)、 三地(北京、 绍兴、 淮安) 的学者通力合作, 历经两年半才写出了《周恩来家世》 一书。 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 我考证了周氏家族从 1017 年到 1983 年, 前后长达近千年的家族史。 在这段周氏家族史中, 由于人口众多并时过境迁, 不少人名不见经传 ; 不少地方发生变化, 难以查找 ; 不少称谓都已经消失。 这对于作
为一个党史研究者的我来说确实勉为其难。 周氏家族根深叶茂, 支系庞大, 繁衍近千年 33 代家族史, 文中涉及人物达数百。 而我出身一个简单的家庭, 不仅要理清周氏家族庞杂的关系, 还要烂熟于心, 绝非易事。 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复杂而严格, 是以周恩来为准, 还是以回忆者为准, 大不相同, 常易混淆。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不少称谓不复存在。 仅举一例, 周恩来出身旺族, 众多的亲戚是读书人, 以前读书人除有名外, 还有字、 号, 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 随着时代变迁, 人物身份的变化, 有的人更是数次更名, 因而要将上千个名、 字、 号、 官阶变化一一记住, 实属不易。
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则, 此书写了近 200 人的传记, 其中超过 500 字以上的就有80 多人。 近千年来随着周氏家族不断繁洐、 迁徙, 从湖南迁到河南, 而后到浙江杭州、 诸暨、 绍兴, 最后周恩来所属的这支才落户于淮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为此, 本书介绍了与周氏家族有关的十多个地方的历史与现状。从周恩来起, 上溯四代都是师爷, 为他们立传, 用事实为绍兴师爷正名, 冲破了 100 多年来社会贬低、 丑化绍兴师爷之风。 我认真阅读了中国近代史所研究员郭润涛写的《官府、 幕友与书生——师爷研究》 一书, 并请他特为本书写了《绍兴师爷》 作为附录(见附录九), 对绍兴师爷的形成、 作用、 思想、 生活状况及优劣做了详细的分析, 从而增强了此书的学术性和思想深度。
出版时, 读者对本书反响较大, 这是我喜爱此书的第二原因。 该书出版后盛况空前。 第一次印刷二万册, 同年便加印了。 1998 年 2 月中旬, 绍兴举行了纪念周恩来百周年盛大活动。 单单这次会议就订了一千册, 发给与会者, 人手一册。 浙江、 杭州、 绍兴各报纷纷报道了此事。 此外, 该书出版后收到许多海内外读者及专家的来信, 尤其是周氏后代的来信, 鼓励我并问询自己那支的情况。 特别是本书引起研究宋史学者的注意, 中国社科院研究宋史学者吴丽娱虽然认为朱熹写的《克顺公紫岩谱序》 是伪作, 但是在她著文评论本书时这样写道 :
此书从研究周恩来的出身家族出发, 详细地排出叙述了有史可考的周代祖先世系, 及有关的周恩来内外家族亲属事迹。 书中征集引用了大量地方志、 族谱、 墓志等材料, 以及报刊文章、 照片与采访记录等, 许多尚属首次发表。 本书编著者抱着十分严肃认真的态度, 在陈述有关人物及与周恩来的关系时, 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这使本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特别是各种族谱、 家传的综合利用, 使得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出身家系, 有了比较完整而清晰的面貌。 而这样的写作内容及方式, 在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尚属第一次。本书通过对周恩来家世系和家族成员事迹的详尽阐述, 儿时及青年时代所受家族的教育、 影响与熏陶, 因家族变故而受到的锻炼, 以及周恩来本人对家族谱系、 家族成员的承认与尊重, 清楚地呈现了周恩来个人生活经历的另一个侧面及重视传统、 尊重历史的态度。 使人对于形成周恩来人格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切实的认识与了解。 它的写作和出版,说明编著者抛弃了以往关于出身的简单概念化, 而力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写作这本书, 对我来说, 不仅“对于形成周恩来人格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切实的认识与了解”, 使我对研究周恩来的性格、 思想形成有了深入了解, 而且还远远超过党史的范围, 通过诸多传记, 对研究中国民族的迁徙史、 民俗、 伦理道德、 家族兴衰的规律获得大量的考证材料和依据。现在离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八年, 时代在前进, 人们的观念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我的认识也在深化。
1997 年时, 我在研究周恩来上溯四代的周氏家族史时, 归纳出了两个特点 :其一是紧密性 ; 其二是世代为师爷, 擅长“佐官制吏”。 此次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了第三个特点, 这就是 : 他们除祖茔地外并不置地产, 只有房屋若干。 他们都是凭自己的才干、 学识、 品行端正立足社会、 谋求发展, 所以有良好的家风, 注重对后人的教育, 并将他们培养成有道德、 有真才实学的接班人, 以期做一个对家庭、 对国家有益的人才。
周恩来受到师爷世家的影响, 在 1997 年时我们看到周恩来受消极影响多一些, 对周恩来旧家族的批判多一些。 周恩来提出人的一生要过好五关 : 思想关、政治关、 社会关、 亲属关、 生活关(详见本书第十三章)。 这些是十分必要的,应该坚持, 尤其是在反贪腐的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 但是, 只强调师爷世家消极的影响是片面的、 错误的。 既然师爷擅长“佐官制吏”, 那么他们的治国理念、
行为方式、 行事规矩等经验就必然有可取之处, 有值得后人借鉴、 学习的地方,如仁恕治狱。 现在我看到了师爷世家对周恩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这些可以概况为以下几点 :
1. 书香门弟, 家传久远, 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素养高。 从小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勤学好问, 善善人长, 知识广博。 所以周恩来常说 :“活到老, 学到老。”
2. 有品德, 讲操守。“文革” 中, 他常说 :“我就是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言行一致, 做到了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他说 :“文革, 使我少活了十年。” 他逝世后, 百万群众冒着被“四人帮” 追查、 迫害的危险, 自发为他送行, 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 纵观历史, 放眼世界, 有谁得到这样的评价!
3. 从小耳闻目睹, 知道朝廷政治、 经济体制及运行程序、 规则。 懂规矩, 知进退, 办事有分寸。 有极强的行政管理能力、 组织能力。
4. 从家族的变迁, 知道世事艰难。 大家庭人多口杂, 要取得共识, 做成一件事, 实在不易。 他从小身处复杂的环境, 养成极强的责任心。 做事兢兢业业, 慎始慎终。 他常说 :“戒慎恐惧, 如履薄冰。” 越是复杂越能显现他的才华。
周恩来 18 岁时, 四伯父到奉天(今辽宁) 西丰县工作, 他写信说, 西丰“僻处奉北, 政塞俗陋”, 建议伯父 :“大人虽欲力求真实, 曲高寡和, 恐不易为力。处兹浊世, 惟有直道求己, 枉道恕人, 方可与众共立(克见容于世)。” 他一生都是“直道求己, 枉道恕人”。
他深知在中国, 共产党发展壮大甚为艰难, 因外有敌人的镇压、 压迫, 内有意见纷争, 各派政治关系常常势均力敌, 相持不下, 甚至反目为仇、 形成分裂之势。 周恩来的思想从不走极端, 他知道要取得胜利, 除有正确的政策外, 还要顾全大局, 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 团结, 这是十分重要的。 他在六届四中全会、在“大跃进” 失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 特别在“文革” 十年中, 不计前嫌, 不怕攻击和误解, 挺身而出, 忍辱负重, 坚守岗位, 苦撑局面, 力挽狂澜, 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正常运转, 维护了党和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刚一开始他的举动不为激烈相争的人们理解, 被指责为中庸、 调和。 但是, 当人们看到由于他的苦苦支撑和坚持, 终于使我们党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与难关, 才渐渐认识到他在党内起的中和作用, 稳定作用, 团结作用, 是难能可贵、 无可替代的。 周恩来在人民中的
崇高威信是历史形成的。 周恩来的这些品质就是在这样家族教育、 薰陶中而形成的。
5. 师爷的理想是做像张良、 诸葛亮这样的将军、 宰相。 出将入相, 而没有当刘邦、 朱元璋的想法。 没有称王称霸的僭越之妄想,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没有个人野心。 周恩来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 而是国家、 民族的解放和兴盛。 所以他在“文革” 中能说出“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这样惊天地、 泣鬼神的话。
在此次增订过程中, 再次研读、 修订周恩来的爷爷、 外祖父、 二伯、 六伯等人, 增写民国总理钱能训的传记时, 进一步发现周恩来从少年时代就与这些达官贵人有交往, 通过这些日常的交往, 使他认识到, 统治阶级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不是清一色, 也是各不相同, 各有千秋, 统治阶级内部保存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优良传统, 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变化、 发展而进步、 变化, 其中不乏为民为国的志士仁人。 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不少是来自于旧阵营。 如朱德、 刘伯承、贺龙、 彭德怀、 叶剑英、 杨度等等。 朱德放弃高官厚禄, 1922 年 7、 8 月间千里迢迢从四川到上海找到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 提出入党要求。“陈独秀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 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 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像朱德这样的人,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以此将他拒之门外。
为了寻找共产党, 同年 10 月朱德远渡重洋, 到德国见到周恩来。 俩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 周恩来同意他入党的要求, 并报上级得到批准后, 亲自做介绍人。 这年周恩来仅 24 岁, 陈独秀 43 岁。 这件事显示出周恩来早在二十几岁就从实际出发, 不拘泥教条、 概念, 有过人的胆识和担当。 1927 年周恩来亲自做贺龙的工作, 并任命贺龙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 起义军南下, 在瑞金, 周恩来亲自出席贺龙的入党仪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时, 发现商品是资本主义财富的原素形态(财富的细胞)。 商品和货币的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资本。 资本的产生表示着商品经济相当高度地发展, 不单一般生产物(包括生产手段与消费资料) 当作商品生产出来, 在商品市场上出卖, 同时人的劳动力也当作商品出现在劳动市场之上。 资本主义的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而且价值中包含有剩余价值。 他在分析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 计算劳动力的价值时, 将种种劳动化作简单劳动(即体力劳动), 说可以“把一日高级劳动还原为 X 日简单劳动”, 但是没有展开论述。 由于中国是一个商品、 资本都不发达的国家, 很多人由此误解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无产阶级, 脑力劳动不是无产阶级, 甚至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周恩来学习马克思主义, 并不墨守成规, 由于他众多的亲属都是读书人, 这些人中有 : 官僚、 中下层官吏、 师爷、 医生、 教师、 学生、 作家、职员、 生活状态种异的市民、 甚至是革命者, 通过自己对这些人的观察, 对社会的研究, 他认为脑力劳动即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也是受剥削、 受压迫的, 也是革命的依靠对象。 早在 1957 年他就提出 :“他们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 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是基于周恩来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 往来, 特别是与城市中各个阶层的交往, 使他熟悉众多阶层的社会形态、 生活状态、 生活习惯、 思想理念及其心理、秉性、 语境、 为人处事之道, 知道他们在经济、 政治、 思想及文化上的诉求。 所以他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他一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提出“求同存异, 广结盟友”“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荣辱与共, 肝胆相照”“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等行之有效的方针、 政策, 团结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
胡乔木曾经这样评价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的工作, 他说 :“没有南方局大量的工作, 就没有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那样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形成那样强大的第二条战线。”“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很出色的。 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 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 后来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情况就会不一样。 就没有今天的格局。 因
此, 可以说, 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从一个方面的意义上讲, 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南方局的统战工作是多方面的。 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 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为我们党团结争取了许多朋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任总理。
1949 年 10 月 19 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正式通过了政务院副总理以及下属委、 部、 会、 院、 署、 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 在这次任命中,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 4 个副总理中,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2 人 ; 21 名政务院领导中,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11 人 ; 政务院下属 34 个机构的 109 个正副职位中,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49 个, 其中 15个是正职。 历史证明他对复杂的中国社会认识是深刻的、 全面的。 这些都与他的家族、 早年经历有关。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发扬, 本书在此仅抛砖引玉而已。
1997 年时, 我关注家族对周恩来的影响多些。 今天, 反贪腐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 使我常常思考贪腐产生的社会、 家庭原因时, 从而认识到周恩来率亲属、 后人改造旧家族, 移风易俗, 对社会所起的表率作用。 周恩来历来认为家事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从不把家庭应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有族人求他要他解决更好的工作, 他专门召开家庭会议, 在会上对这些亲属说 :“我们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 我们要承认家族之间的关系。 问题是不能依赖它。 但是, 我们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裙带风。 想靠我给你找个好事。 这点我做不到。 你只能依靠自己, 要自食其力。” 1950 年前后, 周恩来的许多亲戚失业, 无以为生, 写信求救, 周恩来一律建议他们到当地政府登记报名, 由当地政府量才录用, 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以期为人民服务。“自食其力, 为人民服务” 是他改造旧家庭的目标。
他带头移风易俗, 坚决反对重修祖坟, 一向主张平坟深葬。 他说 : 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 中国有六七亿人口, 只有 16 亿亩耕地, 平均一人二亩三分地, 将来人口越多, 每人平均土地就越少。 为此, 他身体力行, 带头移风易俗。 1964年他分别派人将自己父亲和岳母在重庆的坟、 将淮安的祖坟深葬, 将原墓地给当地农民耕种。 他去世后, 邓颖超按照他的遗愿, 派亲戚到绍兴将周恩来祖先的墓
地深葬。 周恩来没有保留骨灰, 撒向祖国大地。 邓颖超病逝后骨灰撒向大海。周恩来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过五关(思想关、 政治关、 社会关、 亲属关、 生活关) 这一教诲, 时至今日, 仍然是那么切合实际, 它对于我们共产党人的自身修养和教育,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周恩来严于律己,身传言教, 贯彻于他的一言一行、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做到了言行一致、 表
里如一、 始终如一。 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是此书再版的第一个意义。此次修改, 将附录中的大事记从 1791 年提前到周恩来太高祖母出生的 1766年。 因为史学界认为康乾盛世是从 1775 年之后才开始走向衰败的。那么, 1775年发生了什么事, 能成为标志性的年份? 这年乾隆 65 岁, 重用、 擢升 25 岁的和珅。 和珅从这年起到 1799 年乾隆病逝, 25 年间大肆侵吞财物, 祸害朝纲, 将高
达 8 亿两白银的财富窃为己有。 由于和珅的把持和影响, 朝廷上下贪污成风, 旗人变得放荡不羁, 玩物丧志, 不再能充任打仗之职。 汉军绿营丧失以往的锐气。
西方帝国主义向中国贩卖鸦片, 中国由上而下吸食鸦片, 逐渐遍及全社会, 造成白银外流, 财政困难。 同时, 中国人的体魄也受到严重摧残, 成为“东亚病夫”。从此国力大减, 完全不能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周恩来家族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 首先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大家族分崩离析,各奔东西, 纷纷破产。 清王朝被推翻后, 军阀混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 几十年的战乱, 民不聊生。 周恩来的亲属有 15 人因战乱、 贫穷而病故, 周恩来的八伯周贻奎、 周恩来的姑父王子余、 大伯父周贻豫、 二伯父周嵩尧的妻子、 孙媳妇、孙女, 亲弟弟周博宇、 堂弟周恩彦的妻子、 三个孩子, 堂弟龚仁甫。 在绍兴的周
金麟、 延祐夫人和祥婆婆三人被饿死。 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后, 许多人失业,艰难度日, 甚至无以为生。
中国积贪积弱, 旧有的大家庭土崩瓦解。 另一方面中国又在失败、 屈辱中不断觉醒。 从林则徐、 太平天国、 洋务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 孙中山的革命,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一代又一代人地奋斗。 大事记从 1791 年提前到 1766 年, 从 1920 年延长到 1992 年邓颖超逝世。 这样, 不仅涵盖了中国从衰败、 觉醒、 奋斗、 崛起的全过程, 而且也使周恩来夫妇与家族的故事完整了。 此书不单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 200 多年的历史, 书中人物的经历更是时代的缩影。 这是此书再版的第二个意义。
此书出版后,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曾引起过争论。 我的态度是对各方观点无论是否同意, 只要言之有据, 都经过认真地考量才决定取舍。 一些问题因资料缺失,难以断定的, 将双方意见摆出来, 供读者探讨、 研究。
李海文
2015 年 8 月 一稿
2016 年 3 月 5 日于博鳌千舟湾 二稿
2016 年 9 月于北京 三稿


用户评价

评分

很棒的一本书

评分

这本书是我急需的,送达及时,包装很好。谢谢。

评分

应该是正版,物美价廉,愉快购物

评分

好书一本,发人深省,使人进步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这本书是我急需的,送达及时,包装很好。谢谢。

评分

这本书是我急需的,送达及时,包装很好。谢谢。

评分

看介绍还不错

评分

京东购物体验一直不错,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