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收入鲁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创作的散文诗23篇及1927年编成集子时所作《题辞》1篇。《野草》贯穿着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它的艺术特色鲜明——象征和隐喻手法,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
《野草》这本集子,初读时,只觉得文字里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沉郁和孤绝,像是在一个雾气迷蒙的清晨,独自走在荒凉的田埂上。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立刻抓住人心,更多的是一种缓慢渗透的力量,像苔藓一样,不动声色地爬满读者的心壁。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能力,那些篇章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不妥协的真诚,没有矫饰,没有粉饰太平,直面人性的幽暗和生命的困境。读起来,常常会感到一种“被理解”的震撼,仿佛作者将那些自己深藏心底、羞于启齿的困惑和挣扎,用一种近乎哲学的语言精准地勾勒了出来。那些意象的选择,比如风、黑暗、梦境,都带着一种强烈的象征意味,让人在解读时需要调动全部的感官和思考,绝非一次阅读就能领会其全貌。它更像是一部心灵的地图集,记录着一个敏感灵魂在时代洪流中的漂泊与探索,那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每次合上书本,总会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疑问和深思,促使我不断回味那些晦涩却又无比精妙的语句组合。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时,我有些被它的晦涩劝退了,感觉像是在试图破译一封来自遥远时代的密码信函。那些语句结构常常打破常规,充满了惊人的比喻和跳跃性的逻辑,使得你需要不断地在文本前后之间建立联系。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呼吸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近乎于原始的生命力。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痛苦”的诚实书写。它没有将痛苦浪漫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而是将其视为生命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读到一些篇章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书写时的那种近乎痉挛的状态,那是思想和情感的激烈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它不像一本小说那样提供逃离的出口,反而更像一面镜子,将读者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阴影,清晰地投射出来,迫使我们直视。这种直面真实的勇气,是我认为这本书超越一般文学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那股子“不合时宜”的劲儿,它拒绝迎合任何一种流行的叙事腔调,坚持着一种近乎古老的、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追问。这绝非轻松愉快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和理解力去“啃食”那些句子。我尝试去捕捉一些具体的片段,比如那些描绘孤独瞬间的段落,那种感觉就像是身处人群却感觉被整个世界隔绝开来,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锤炼才被放置到位,毫不冗余。它不像某些现代作品那样追求流畅的阅读体验,反而故意设置了阅读的“障碍”,这种障碍本身似乎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之难”的一种侧面写照。它探讨的议题非常宏大,关乎个体与群体、光明与黑暗、存在与虚无,但作者又巧妙地将这些宏大主题,收束于极其细腻的个人体验之中,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瞬间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张力,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内在的、难以言喻的张力。
评分我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感”。这氛围是阴郁的、是疏离的,但又充满了无法抑制的、对自由的向往。它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一系列有力的、充满暗示的意象链条,让你自己去联想、去构建意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恐怕是经典作品的特质。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希望”和“绝望”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他并不否认希望的存在,但他总是将希望置于一个极其脆弱、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维持的境地,这种清醒的悲观主义,比盲目的乐观更具力量。阅读过程像是一场漫长的、与自我对话的冥想,那些看似散乱的篇章,最终汇聚成了一个完整、深刻、充满挣扎的生命体验的肖像。这本书,无疑是需要时间去品味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野草》的体验,那一定是“洗礼”。它不是那种读完能让你立刻感到快乐或获得某种明确指导的指南书,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洗涤。它关注的视角非常独特,往往是从边缘、从底层、从被遗忘的角落去审视世界,那里没有宏伟的叙事,只有坚韧的生存意志和深刻的悲剧感。作者对于语言的掌控力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他能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复杂的意境,也能用最华丽的辞藻去解构一切表象。比如他对自然界中微小事物的描写,总能赋予其一种史诗般的重量感,仿佛每一片落叶、每一缕微风,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哲理。这种深沉的内省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具有了一种跨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尽管语言风格略显古典,但其中探讨的核心矛盾却是当代人依然需要面对的。
评分很薄的一册,闲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质量很好。
评分质量很好。
评分oook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评分不错
评分配送十分地快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