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诗综论(精装本)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诗综论(精装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庚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诗歌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学术著作
  • 名著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 精装本
  • 唐代文学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38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精装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国的高潮是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给后人以无尽启示,并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这是林庚先生对于唐诗的基本看法,也是他为什么特别喜欢并潜心研究唐诗的根本原因。《唐诗综论》是林先生数十年唐诗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有关唐诗研究文章的结集。文章分三组:唐诗高潮、唐诗远音和谈诗稿。后两组文章所谈诗篇和诗人,唐之前溯源《诗经》及屈原,唐之后涉及宋代词赋和苏轼,以此经之纬之,纵横交错,从而更凸显唐诗的立体形象。所以,本书虽是文章的组合,却有专着的效果。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中国著名现代诗人、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清华、厦大、燕京、北大等校教授,袁行霈、葛晓音等知名学者皆是其弟子。林庚先生为上世纪30年代重要诗人,中国新文学发生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着有《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文集,其所提出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为中国诗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目录

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代序

唐诗高潮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
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
唐诗的语言
唐诗的格律
唐代四大诗人
诗人李白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唐诗随笔
“边塞诗”随笔
王之涣的《凉州词》
说凉州
《古风》春种一粒粟
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

唐诗远音
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屈原与宋玉
说“木叶”
《木兰辞》中的燕山和黑山
青与绿

谈诗稿
《野有死唐》
《君子于役》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青青子衿
《易水歌》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青青河畔草》
《步出城东门》
《短歌行》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春晚绿野秀
寒槐渐如束 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 凉风怀朔马
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
秦时明月汉时关
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漫谈苏轼及其《前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

后记
林庚先生学术年表
林庚的诗学思想和学术贡献

精彩书摘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诗综论》:
  谢灵运的山水涛的确有其特殊之处,它好像比一般的山水作品更客观些,有点像一个旅行记者,一路上随处用精妙的照相技术拍下了新鲜的风景镜头,而许多镜头之间,甚至于有时即使在一首诗里,也似乎没有多大联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说谢诗后半的玄言哲理并不能统一前半的山水景物,因此不但前后两半清新与陈腐往往判若两诗,而前半的山水景物既还缺少一个可以统—的明显的思想,因此也就各个游离着,仿佛还只是停留在感性阶段,而没有提高到完整的理性认识上来;至于那后半玄言尾巴中的理性认以倒是明显的、系统的、固有的,也无待于前半的山水景物;因此两者之间虽然多少有些表面上的逻辑,却没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如果说它的玄言尾巴是把大自然看成为“老庄明自然”的抽象玄言的注脚,那么在它的山水景物里则恰恰是把同一个大自然看作是客观的、具体的、变化着的新鲜事物。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观点,正是说明着世界观上的矛盾。这也就是说在谢灵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成系统的、没落的,以其玄言诗为代表的思想体系;而另一方面又有着不成系统的,近于是感性的,较为开阔健康的对于自然美的新鲜要求。这或者正是一个没落阶级中不甘于就此消沉下去的一些人身上可能有的现象。一方面旧的思想意识仍然紧紧抓住了他,另—方面在突然没落的现实面前又变得较清醒些,想要从死气沉沉的腐朽堆中挣扎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吸收一点健康的美学观点。然而又由于阶级局限仍然牢牢地束缚着他,这清醒也就只能到此为止,因此他的收获又是零碎的,新鲜而有点近于陌生的。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诗综论(精装本) 引言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诗综论》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唐诗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广阔的学术视野,精湛的分析技巧,全面梳理和阐释了唐代诗歌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艺术成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唐诗画卷。本书不仅是唐诗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诗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 第一部分:唐诗的时代背景与孕育 本书的开篇,作者首先将读者带回那个辉煌灿烂的唐代。深入剖析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特点,阐述了这些时代因素如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带来的自信与开放,到科举制度对文学创作的推动,再到佛教、道教思想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作者层层剥茧,揭示了唐诗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时代血脉相连的产物。 政治的宏大与开放: 唐朝国力的强盛、疆域的辽阔,以及对外交往的频繁,塑造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气象。盛唐时期“万国来朝”的景象,使得诗歌创作充满了自信、豪迈与浪漫。 经济的繁荣与士人阶层壮大: 经济的富庶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也催生了数量庞大的士人阶层。他们热衷于文学创作,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和动力。 文化融合与思想解放: 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使得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流派得以并存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同时,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也鼓励了诗人对个体情感和人生价值的探索。 科举制度的催化作用: 科举制度不仅是选拔官员的途径,也成为推动诗歌创作的重要激励。士子们通过诗歌展示才华,以求得功名,从而促进了诗歌技艺的精进和创作的活跃。 第二部分:唐诗的早期发展与奠基 本书接着回溯了唐诗的萌芽与早期发展。作者考察了初唐时期,陈子昂等革新派诗人的出现,他们如何打破南朝宫体诗的绮靡之风,倡导“汉魏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初唐四杰等代表性诗人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展现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与贡献。 陈子昂的“汉魏风骨”: 作者详细论述了陈子昂如何以其“汉魏风骨”的诗歌创作实践,批判了南朝以来纤弱绮丽的诗风,强调诗歌应具备宏大、古朴、真挚的特质,为唐诗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初唐四杰的探索: 对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进行分析,阐释了他们在语言、意境、题材等方面的创新,以及他们如何承上启下,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盛唐诗歌的辉煌 本书的核心部分,无疑是对盛唐诗歌的精彩呈现。作者详细剖析了盛唐诗歌的四大高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 李白——浪漫主义的极致: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白“诗仙”的风采。从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风格,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创作气势,再到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作者深入挖掘了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自由精神、浪漫主义情怀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本书将重点分析李白诗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对自然的描绘以及其独特的个性魅力。 杜甫——现实主义的巨擘: 与李白的浪漫不同,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作者细致地阐释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对其“三吏”、“三别”等作品的解读,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战乱和政治动荡中的苦难。本书将深入分析杜甫诗歌的写实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社会民生的关怀,以及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王维——山水田园的隐逸者: 王维以其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为唐诗增添了一抹清雅的色彩。本书将重点分析王维诗歌的意境之美,他如何将绘画的构图、色彩、笔触融入诗歌,营造出宁静、淡泊、空灵的山水田园景象。同时,也将探讨其诗歌中蕴含的禅意与哲学思想。 孟浩然——恬淡平和的隐士: 孟浩然的诗歌以其冲淡自然、平和闲适的风格独树一帜。本书将分析其诗歌中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其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除了这四位大家,本书还会涉及其他重要的盛唐诗人,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豪放壮烈,展现了盛唐的边疆风貌和军旅生活。 第四部分:中晚唐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唐诗的辉煌并未随着盛唐的结束而熄灭,中晚唐时期,诗歌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特色和发展。 中唐的新变: 本书将重点关注白居易、元稹等诗人,分析他们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如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疾苦,展现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将探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的诗歌如何在继承“古风”的基础上,展现出奇崛险峻的风格。 晚唐的绮丽与沉郁: 晚唐诗歌呈现出两种主要倾向。一方面,以李商隐、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其华美细腻的语言,含蓄曲折的意境,展现了晚唐社会的敏感与忧伤,尤其是李商隐的“无题诗”,更是成为千古谜题。另一方面,温庭筠等花间派诗人,则开创了词的先河,其诗歌多描写闺阁情思,风格绮丽。本书将深入分析晚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时代背景。 第五部分:唐诗的艺术特色与美学追求 本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唐诗整体艺术特色的总结与提炼。作者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语言的锤炼与创新: 从初唐的质朴到盛唐的丰富,再到晚唐的精雕细琢,唐诗的语言发展历程是一部语言的活化石。本书将分析唐诗在用词、造句、炼字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以及其如何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名句。 意境的营造与抒情: 唐诗在意境的营造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盛唐的雄浑壮阔,还是山水田园的宁静淡远,亦或是晚唐的缠绵悱恻,唐诗都成功地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境界。本书将重点探讨唐诗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情感,如何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来丰富意境。 题材的广泛与深刻: 唐诗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壮丽的山河、激昂的边塞,到细腻的闺情、真挚的友情,再到深沉的家国情怀、哲理的感悟,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分析唐诗在各个题材上的经典之作,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格律与创新的关系: 本书还将探讨唐诗在格律上的严谨与创新。从近体诗的成熟,到乐府诗的继承与发展,唐诗在形式上不断探索,既有严格的格律约束,又不乏创新和突破。 第六部分:唐诗的传承与影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唐诗的深远影响。作者分析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后世文学,乃至东方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从宋诗、元曲、明清小说,到近现代诗歌,唐诗的影响无处不在。本书将列举具体的例子,说明唐诗如何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座丰碑,不断被借鉴、模仿、超越。 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唐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达的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结语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唐诗综论》以其宏大的叙事,精深的见解,严谨的考证,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唐诗阅读体验。本书不仅是对唐诗的一次全面“综论”,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次深刻的梳理和解读。本书的出版,必将极大地丰富学界对唐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部了解和欣赏唐诗的经典指南。这部精装本,无论是在内容深度、学术价值,还是在装帧设计上,都堪称一部值得珍藏的传世之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与唐代文人墨客一同品味那永恒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份质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唐诗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被誉为“名著”的经典之作,总觉得里面藏着无数尚未被完全解读的深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比如,对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象分析,我希望能看到比以往更深入的文化背景和哲理探讨,而不是简单的字面解释。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传统的窠臼,用现代的学术工具,去剖析唐代诗歌的社会功能、审美变迁,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当时的士人阶层的生活哲学之中。那种能让人读完后拍案叫绝,感觉自己对整个唐代文学图景都有了更清晰认知的书籍,才是真正的学术瑰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庄重感,暗示着内容的严肃性和深度,我希望能看到那种经过数十年沉淀,最终凝练而成的学术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着实不小,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其覆盖面的广博。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更偏向于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模式。我期望看到它在理论层面如何处理唐诗与同期其他文学形式(如骈文、散文)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文体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想了解作者对“格律”的看法。格律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是巩固还是束缚?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些古典规范,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启发?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唐诗的内在结构和审美取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名篇名句的赞美上。对于那些被现代文学史边缘化的诗人或作品,我同样期待能看到作者独到的发掘和重新定位,以展现唐诗的整体风貌,而非只是那些“最佳金曲”。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名著”系列既敬畏又有些许不安。敬畏的是其学术地位,不安的是有时过于晦涩的论证过程会让人望而却步。因此,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叙事逻辑和行文的流畅度。如果这本书能在保持其严谨性的同时,还能构建出清晰的问题链条,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核心论点,那就太棒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唐诗”这个范畴的,它是否涵盖了边缘的、非主流的诗歌流派?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些“伟大”的唐诗,作者有没有提出颠覆性的、但论据扎实的重估?我尤其期待看到对“意境”这一核心概念的现代诠释,它在不同诗人笔下是如何被具体化和风格化的。如果能提供详尽的注释和参考书目,方便我进行交叉阅读和后续研究,那就体现了它作为一部重要学术参考书的价值所在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是相当强烈的,装帧的精良只是外在的表达,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作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一员的身份标签。这通常意味着本书是对某一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开创性的梳理和研究,而非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我个人最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唐诗中的地域性差异及其对创作风格的影响。比如,盛唐的雍容气象与中晚唐的沉郁悲凉,这种转变背后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政治气候的更迭,还是文人心理的集体转向?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文本细读和案例支撑,将这些宏观的趋势与具体的诗作细节紧密结合起来。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诗歌体裁演变——比如律诗成熟与古风的再兴——的精妙论证,那就更完美了。它应该是一本能让我重新审视教科书上那些传统观点的“挑战者”。

评分

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和字体的排布都给人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体验,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复杂理论中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现代性”的体现。一本被冠以“现代学术名著”的唐诗研究,必须展现出超越民国乃至上世纪中叶研究范式的进步性。我期待看到它吸收了符号学、叙事学等现代理论工具,对唐诗的意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唐诗中的“时间感”是如何被建构的?那种对瞬间永恒的把握,究竟是诗人主观意识的投射,还是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反映?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将复杂的理论框架融入对具体诗歌文本的解读中,并清晰地展示出这一融合带来的洞察力提升,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工具箱里最锋利的那一把“学术瑞士军刀”。

评分

书还是挺好的,要是能把中华学术名著丛书的书都收齐就好了

评分

经典著作,布面精装,完美。

评分

很好,是平精装本,书也很新,定价有点贵了,还好打折力度很大。总体还是不错的。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正版图书,包装完好,配送快,服务周到~

评分

硬撸的书,没办法,谁叫它不参加满减活动呢?只有硬着头皮下单了,耶耶耶。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书很好,纸张印刷皆佳,值得购买。京东618很给力。就是包装太简单了,磕磕碰碰容易坏,换货麻烦!!!

评分

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