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艺术日历·公历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版)

范曾艺术日历·公历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曾,薛晓源 著
图书标签:
  • 范曾
  • 艺术
  • 日历
  • 2018年
  • 北京大学
  • 校庆
  • 文化
  • 绘画
  • 书法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90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718
包装:精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768
字数: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蔡元培校长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并在北大创立中国画法研究院,范曾先生继承和发展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画法研究,《范曾艺术日历》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向北大120周年校庆献礼!
  为纪念北大120周年范曾先生特别创作了10位北大著名教授的肖像(蒋梦麟、马寅初、吴汝纶、陈师曾、邓稼先、李四光、冯友兰、冰心、季羡林、张岱年)。
  《范曾艺术日历》收录了范曾先生创作的365组书画作品,展示了世界文化巨匠的肖像和经典诗赋,系统展现了范曾的经典书画作品。
  印有孔子、蔡元培肖像的两种封面随机销售,切口三面烫金,布面精装,四色彩印,时间越久越厚重。

内容简介

《范曾艺术日历(公历2018年)》以日历的形式展示范曾先生在诗文书画诸领域的艺术成就。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北大著名教授和学人:蔡元培、胡适、汤用彤、季羡林、鲁迅、邓稼先、李四光、冯友兰、张岱年、冰心、吴汝纶、陈师曾等;2、12生肖(范曾新绘制贺岁的绘画作品);3、十八高僧,从安世高经达摩到弘一法师,佛教中国化两千年的文化旅程,展示和呈现“一带一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呈现中国古代的大哲文人诗人: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苏轼、辛弃疾、范伯子等名人;5、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如王国维、陈寅恪、傅雷、黄宾虹、齐白石、李苦禅、蒋兆和、潘天寿等;6、外国文化名人:托尔斯泰、雨果、罗丹、帕格尼尼、马可·波罗、但丁、罗斯福、丘吉尔等;7、鲁迅小说插图。8、书法作品:范氏诗文世家的作品、杜甫《秋兴八首》、范曾先生所书文赋——《炎黄赋》《朱熹赋》等。
翻开页面,左侧为范曾先生创作的书画作品,风神悠远、含蕴丰瞻。右侧的日期为中英双语、排版极简时尚,下方配有节令简介,通俗易懂,时节文化一览无余。每月开篇采用双色底面,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附着其中,配以雄健洒脱的碑帖集字,相得益彰。
蔡元培校长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并在北大创立中国画法研究院,范曾先生继承和发展了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画法研究,本书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向北大120周年校庆献礼!

作者简介

  范曾,1938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书画大师,著名国学家、诗人。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终身教授,稽山书院、盘山书院山长。2008年获法兰西公民之星金质勋章。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2010年9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向范曾先生授予“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1年获“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5年6月30日意大利总统塞尔吉奥向范曾先生授予意大利共和国大将军勋章。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2018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为庆贺北京大学一百二十年华诞,北京大学出版社有意出版一本日历以志纪念。经多方研究 决定出版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范曾先生的艺文作品,定名为《范曾艺术日历》。 范曾先生闻讯,欣然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提议,耄耋之年的范曾先生不辞辛劳,专门创作了吴汝纶、马寅初、陈师曾、蒋梦 麟、邓稼先、李四光、季羡林、冰心、冯友兰、张岱年十位北大著名教授的肖像,霜雪之洁,情高意隆。本书将以日历的形式展示范曾先生在诗文书画诸领域的艺术成就。日历以范曾先生的绘画作品为主,较为系统地展示北大著名教授和以王国维、陈寅恪、傅雷、黄宾虹、齐白石、李苦禅、蒋兆和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较为系统呈现以孔子、孟子、老 子、庄子、朱熹、王阳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范伯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大哲文人诗人;较为系统地展示以荷马、但丁、笛卡尔、康德、托尔斯泰、雨果、罗丹等为代表的外国文化名人。日历还展示范曾先生手书的范氏诗文世家的诗作、杜甫《秋兴八首》以及范曾先生书丹的遍及祖国名山大川的多篇优美赋文,如《炎黄赋》《朱熹赋》等。画作风神悠远,诗赋含蕴丰瞻; 内容丰富多彩,兹不一一列举。相信读者诸君,阅后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本日历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示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展示 北大学人永恒的精神魅力,以此为美芹,向北大120华诞表示由衷的祝贺。使之成120年华诞的校礼,成为北大校友们和广大读者每日伴读的最佳礼物!
日历主编? 薛晓源
中国传统绘画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一部聚焦于水墨意境与时代精神的深度探讨 本书汇集了当代中国画坛最具代表性的一批艺术家的精品力作,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脉络、核心精神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是一本艺术作品的精选集,更是一部关于“写意”哲思与笔墨语言转化的学术性论著。全书结构严谨,从理论溯源到个案分析,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中国画的生命力与时代担当。 第一部分:笔墨的本体论——传统精神的溯源与重构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哲学根基,探讨了魏晋风骨、宋人文画的理论高峰,以及明清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传统文人画在面对西方绘画思潮冲击时所进行的艰难调适与自我革新。我们着重分析了“气韵生动”的审美范畴,如何从古典的形神论中提炼出具有当代性的审美经验。 论述焦点: 探讨了传统笔墨语言(如皴法、点苔、设色)如何超越单纯的技法层面,成为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和宇宙观的载体。重点解析了“计白当黑”的东方空间哲学,以及中国画如何通过留白来构建无限的意境。 专题研究: 对近现代如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他们如何将西方写实造型能力融入到中国画的写意框架中,为当代探索提供了范式。 第二部分:当代水墨的多元格局与语言实验 进入21世纪,中国水墨艺术呈现出空前的多元化面貌。本部分集中展示并梳理了当下画坛的几大主要发展方向,强调了艺术家的个体化表达与实验精神。 “学院派”的坚守与突破: 关注那些深谙传统功力,同时致力于在宏大叙事和精致工笔中寻求新表达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在保持古典韵味的同时,通过构图的现代性或对材料的微妙处理,展现出时代风貌。例如,对大型山水画中“气势”与“细节”平衡的讨论。 “抽象水墨”的探索: 深入剖析了受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影响,但根植于中国笔墨传统的艺术实践。这类作品往往大胆解放了物象的束缚,将点、线、墨的运动视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即时性和偶然性所带来的生命力。 “都市水墨”的介入: 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将目光投向城市景观、社会变迁、个体情感体验等现代议题。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山水花鸟的题材,而是尝试用宣纸和毛笔来描绘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象、人与空间的关系,展现了水墨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第三部分:材料、媒介与观念的深度融合 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材料的拓展和新媒介的引入。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艺术观念如何驱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及技术进步对水墨艺术边界的拓展。 宣纸的“革命”: 不仅仅关注传统生宣、熟宣的运用,还收录了对新开发纸张、复合材料,甚至非传统载体(如布面、金属)上水墨实验的案例分析,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墨色的渗透、线条的质感与作品的耐久性。 色彩的解放与墨法的延伸: 分析了当代水墨中,矿物颜料、植物颜料的重新运用趋势,以及艺术家如何突破传统“墨分五色”的局限,构建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的色彩体系。同时,研究了如何将书法性用笔推向更具雕塑感和结构感的线条表达。 观念驱动下的水墨实践: 探讨了将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的理念融入水墨创作的尝试。例如,如何通过系列作品的排列构建时间感,或如何利用水墨的晕化特性来探讨记忆、消散与永恒的主题。 第四部分:面向世界的对话——中国水墨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水墨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本部分侧重于分析中国水墨如何与国际当代艺术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对话。 跨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误读: 讨论了西方艺术界对中国水墨的理解与评判标准,分析了中国艺术家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有效传达其艺术观念,避免陷入刻板印象的窠臼。 对全球性议题的回应: 展示了一批关注生态保护、文化身份认同、全球化冲击等普世性议题的优秀水墨作品,证明了中国水墨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视觉语言,完全有能力参与到全球艺术的重大议题讨论中。 本书通过对大量精选作品的细致解读和对前沿理论的深入探讨,力求为艺术研究者、专业院校师生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的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全书的编排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传统技艺的表面欣赏,直抵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个体生命力的交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谈到实用性,对于一个需要精确记录日程的人来说,日历的“日”部分功能是否完善至关重要。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平衡“艺术展示”与“日常记录”这两个核心功能上,做得相当平衡。日期区域的设计,没有为了迁就艺术图画而变得拥挤不堪。字体的选择是低调的宋体或仿宋体,保证了清晰可辨,同时又不会喧宾夺主,抢了上方范先生画作的风头。而且,2018年的版本,在日期排布上似乎还考虑到了公历与中国传统农历的对照信息(虽然我主要用公历,但附带的传统信息也增加了日历的文化厚度)。更贴心的是,每页的纸张厚度,即使用普通的水性笔书写,也完全不必担心墨水渗透到下一页去“污染”第二天的艺术品,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有“洁癖”的用户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它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更是可以被“使用”的艺术品,这种双重属性的达成,实属不易。

评分

翻开这本日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时间流逝的重新感知。以往的日历或挂历,通常是图案和日期平铺直叙,但这个范曾日历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把“消逝的时光”艺术化了。我发现它不是简单地把一年的画作随机铺开,而是似乎在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节奏和气韵来安排每一天的视觉体验。有时候,连续几天的作品会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系列感,无论是笔墨的浓淡变化,还是人物神态的内在情绪起伏,都仿佛在引领着我完成一次线性的艺术漫步。比如,我记得有那么一段时期,连续出现了几幅写意的山水画,那种水墨的晕染和气势的连贯,让人在工作间隙抬眼望去,仿佛瞬间被拉入了一个宁静而开阔的精神空间,所有的烦躁感都被那水墨的流动性所稀释了。这种编排上的“叙事性”,使得每日的翻阅变成了一种对艺术情境的沉浸,而非机械式的日期确认。它巧妙地将日常的时间概念,嵌入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一点处理得极为高明,体现了编纂者对艺术作品内在生命力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范曾艺术日历·公历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版)》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时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带着历史厚度的感觉。纸张的选择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着米黄色的哑光纸张,不仅手感温润,更重要的是,它让范曾先生那些浓墨重彩的画作在呈现上显得尤为雅致,丝毫没有廉价印刷品的浮躁气。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每一页日历的排版布局,都透露出一种东方古典美学中对留白和疏密的处理的精到。它不仅仅是记录日期的工具,更像是一件可以每日翻阅的微型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在边角处理上所做的细微匠心,那种不张扬却又处处彰显品质的细节,让人在日常使用中总能捕捉到一丝惊喜。这本特定的版本,融入了北大百廿校庆的元素,这种跨界的结合,使得日历本身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范畴,多了一层文化纪念的价值,让人在翻阅每一页时,都能联想到那座百年学府深厚的底蕴,以及范先生作为其中重要一员所承载的文化使命感。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评分

这本日历给我带来最大的启发,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暗示。翻阅一整年的日历,就像经历了一年四季的艺术洗礼。范曾先生的艺术语言中,那种对生命力的张扬、对传统精神的坚守,以及对笔墨“一气呵成”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它提醒我,即使在最琐碎的日常事务中,也应该保持一种创作般的专注和激情。当我看到那些气势磅礴的巨幅作品被浓缩在一张小小的日历页上时,我体会到了一种“以小见大”的哲理——宏大的精神内核,可以通过最精微的形式得以承载和传递。这种跨年度的、持续性的接触,使得范曾先生的艺术风格不再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成为了一种陪伴式的、可以每日汲取精神养分的“生活伙伴”。它让我在重复的“日复一日”中,发现了“日日有新”的可能性,为那一年注入了持续不断的艺术活力。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我对于日历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呈现非常关注。范先生的作品,向来以“拙朴雄健”著称,尤其是他笔下那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总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力。在这本日历中,我惊喜地发现,即便是平日里常见的题材,在不同的日期上被赋予了不同的光影和情绪。例如,同一主题下的几组作品在不同的月份出现,其笔法的精妙和情感的侧重明显不同,这让我有机会去对比和揣摩大师在不同心境下的创作差异。更让我感佩的是,日历中对钤印和题跋的处理,它们被细致地保留和突出,这在很多艺术出版物中常常被简化。要知道,对于中国画而言,印章和文字往往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时间、空间和精神层面的多重注解。通过这本日历,我感觉自己好像得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细节鉴赏课”,每一次聚焦于一个印章的朱红或一行的题跋,都像是在与百年前的文人墨客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评分

日历漂亮好用,家人很喜欢。印刷的精致,装帧精美。好评了!就是快递包装有个角窝了。不过不影响使用!

评分

日历漂亮好用,家人很喜欢。印刷的精致,装帧精美。好评了!就是快递包装有个角窝了。不过不影响使用!

评分

好书 范先生的日历 好东西 都是画 买一本收藏了 不错

评分

日历漂亮好用,家人很喜欢。印刷的精致,装帧精美。好评了!就是快递包装有个角窝了。不过不影响使用!

评分

范曾艺术日历2018,北京大学校庆纪念出版物,好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范曾艺术日历2018,北京大学校庆纪念出版物,好书。

评分

范曾艺术日历2018,北京大学校庆纪念出版物,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