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主刑辅说之检讨

德主刑辅说之检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嘉 著,倪涛,张晋藩 编
图书标签:
  • 刑法
  • 犯罪心理学
  • 犯罪预防
  • 法学
  • 社会学
  • 犯罪学
  • 司法
  • 刑罚
  • 案例分析
  • 法律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786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16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律溯源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字数: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界普遍认为,“德主刑辅”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然而,“德主刑辅”一词却并非古人的原话,是现代学者对古代儒家德刑关系思想作出的总结。儒家之“德”是古代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而“教化”之本意也并非是制造“顺民”,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化民成俗”,养成百姓自我管理的习惯。从功能性质上看,“德”是政治之本,规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模式,而“刑”则是政治之用。因此,简而言之,不妨将大一统时期的德刑关系思想概括为“德本刑用”,只有将“德”置于“本”的位置才能真正认识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

作者简介

  李德嘉,男,1987年生于河南洛阳,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师资博士后,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理事。201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分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研究兴趣和方向:中国古代法理学、儒家法律思想和司法文明史。

目录

总序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本文使用的文献资料综述
一、基础历史文献
二、已有研究成果
第三节 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写作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德主刑辅”说的由来
第一节 “德主刑辅”说的学说史考察
一、以“德治主义”概括儒家的政法思想
二、杨鸿烈首提“德主刑辅”说
第二节 “德主刑辅”说形成的内在逻辑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思潮
二、以西方为参照物的学术想象
第三节 “德主刑辅”说的主要观点
一、“德主刑辅”说的层次
二、“德主刑辅”说的不足

第二章 “德主刑辅”说中的概念检讨——古代“德”“刑”观念考辨
第一节 古代“德”观念的源与流
一、“德”之起源与殷周时期的“德”观念
二、先秦儒家“德治”模式的维度
第二节 古代“刑”观念的源与流
一、“刑”之起源与殷周时期“刑”观念的维度
二、先秦法家“刑治”模式的基本主张
第三节 作为两种政治原则的“德”与“刑”
一、刚与柔
二、德与力

第三章 “德主刑辅”说中的德刑关系检讨——儒家思想中德与刑的关系辨正
第一节 先秦儒法两家关于“德”与“刑”的对立
一、社会治理的目标不同
二、社会秩序形成的方式不同
三、社会治理的手段不同
第二节 秦汉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制度更化
一、阴阳五行思想对秦汉之际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二、汉承秦制的弊政与董仲舒“任德不任刑”思想的意义
三、汉代循吏的德教实践
第三节 大一统时期儒家德刑关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两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争论与调和
二、唐代德刑关系思想的立法化与道统的复
三、宋明理学中的德刑关系思想
第四节 大一统时期儒家德刑关系思想之总结
一、儒家“德治”模式对“刑治”合理成分的吸收
二、大一统时期的德刑关系思想是“德本刑用”而非“德主刑辅”

第四章 儒家“德本刑用”思想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第一节 儒家“德治”思想对国家制度与秩序的形塑
一、儒家性善论对国家制度构建的意义
二、国家制度构建中的儒家人伦秩序
第二节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德治”传统
一、古代司法裁判中的德法关系
二、古代司法中“德治”传统的内在逻辑
三、儒家“人情”司法的德教功能
第三节 “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德礼政刑综合为治”的意义
二、德礼教化对儒家式社会秩序形成所起的作用

第五章 儒家“德本刑用”思想的法理学分析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德治
一、儒家“德治”概念辨义
二、儒家“德治”的政治价值与实现方式
第二节 自下而上的社会秩序观
一、两种社会秩序观的对立
二、“德治”的理想社会秩序形态是内发型的社会秩序
第三节 德、法关系的古今之辨
一、德与法的概念辨析及其相互关系
二、德与法治的关系辨析

结语 法治的道德维度:儒家“德”观念的当代价值
一、转型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道德困境
二、“德”对现代法治的意义:法治的道德维度
三、德、法共治:儒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可能贡献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德主刑辅说之检讨》:
  (三)法家“刑治”的功利主义人性论基础
  法家对人性的理解是“好利恶害”的,世间人皆如此,连古代圣贤也不例外。尧、舜、禹禅让,是因为古时的天子不但没有多少利益和权力,反而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因此,在尧舜禹时代做一个天子,付出的远远要比得到的多。辞去天子之位,按照韩非的比喻就好比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失去的是微不足道的报酬而得到的却是脱离了奴隶般劳作的苦海。尧舜之禅让也不过是人性趋利避害的反映,并不是什么仁义孝悌的体现。圣王尚且如此,一般人更可想而知。法家并不相信孟子所主张的人性善,而忠、孝、仁、义这些儒家视为万古不易的人之常青,在法家眼中却都是违背人性的。正是基于人性好利恶害的事实,因此,法家认为君主就应该用刑赏来治理国家,以法律的惩戒来威吓人民不做不利于国家的事情,而以法律的庆赏来鼓励人民做国家所提倡的事情。而在刑与赏的关系上,法家一般都认为应该重刑薄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法治的威严。儒家视重刑为苛政,而法家却认为重刑是慈父手中的“家法”,只有严刑峻法才是符合人性的治理方式。
  1.法家之“刑治”与人性的关系
  在法家中,韩非对“法与人性”关系的论证最为透彻,他继承了商鞅的思想.同时又指出在人性“趋利避害”的前提下,国家治理的方式应该随着物质生产的改变而改变,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上古可以实行德治而当今之世就必须厉行法治,对儒家的性善论和德治理想提出了有力的反驳。
  韩非对人性的看法非常尖锐,在他的笔下,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人的一切言行都可以用自私自利的“自为心”加以解释。韩非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看似忠孝仁爱的行为其实都是人们自己内心利益计算的结果。就父母子女的关系而言,儒家强调父子间的父慈子孝,然而在韩非看来,父子之间的养育与孝敬其实都是人内心利益计算的结果。“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而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韩非认为,父母在子女年幼时未尽心抚养,子女成年后对父母供养不周,父母就会埋怨自己的子女不孝。父子是至亲骨肉,之所以出现互相埋怨的结果,都是因为双方都怀有依赖对方的心理而又认为对方对自己照顾不周。因此,所谓父慈子孝并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道德准则,其实是出于利益衡量的最佳选择。父母在子女年幼时进行抚养,尽到慈爱的义务,无非是指望子女于成年后以孝敬的方式来回馈自己。同样,父母对于子女,“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也不过是出于利益的计算,生儿子比生女儿能获得更多的利益罢了。因此,韩非指出“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出于这样的思考,韩非认为世间一切人际关系的行动都无非是利益计算的结果,其实质都是人的自私心的体现。韩非进一步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这一本性并无所谓善恶之别,制作车轿的人希望人升官发财并不是心存善念,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买得起他家的车轿而已。同样,制作棺材的人,却希望天天都有人亡故,也不是他们心存险恶,不过是由于“人不死则棺不卖”而已。
  ……

前言/序言

  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核心或特征以“德主刑辅”四个字来描述或概括,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奠基人杨鸿烈。此论影响之大,不止于法律史学界将其奉为不刊之论,整个法学界乃至史学界对此皆鲜有异词。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从相同或不同的视角,运用相同或不同的史料对这一论断进行阐释、补充,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有关德主刑辅的论著汗牛充栋。但是,近二三十年来,在中国法律史学领域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有些沉寂。究其缘由,也许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到了事倍功半、难有所获的阶段。
  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核心与特征的归纳、分析实属学科的基础问题的研究,“德主刑辅”不仅是学习中国法史初入门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法律史学科的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学科的研究论著日益增多,而学科基础问题的研究却日见沉寂,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而言是值得警惕的。因为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学人的无奈甚至是堕落。因为基础问题的研究需要梳爬前人的成果,费时费力却未必能出“新”,更甚者也许会落入以往研究的窠臼而无成果可言。这种研究显然无法适应当前科研机构及高校考核、评职称等成果量化的需求。在不合理制度的掣肘下,畏难取巧成为时尚,猎奇式的哗众取宠与拾人牙慧的人云亦云的“成果”枝节芜杂,即使在同一个学科中学人也难以寻觅到共同的话题而自说自话。
  鉴于此,德嘉博士的这本书就尤为珍贵。大约在四.五年前,我在苏州大学与同仁交流,几位老师同时向我推荐李德嘉来人大读博士,不同的老师在介绍中都会举出二三例来说到德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爱读书”。德嘉的硕士学位论文是探讨“德主刑辅”的问题,得知了德嘉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我便认同了各位老师的介绍。不久,德嘉将刚刚完成的学位论文交给我,这篇在苏大老师们悉心指导下的论文后来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在阅读这篇论文时,我感受到德嘉果然是“爱读书”,甚至是“酷爱读书”。在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时,我虽然主张德嘉继续对“德主刑辅”问题作学术史的梳理并将硕士论文中的观点加以补充完善,但我也同时向他说明了做这个题目的“危险性”。
《德主刑辅说之检讨》一书,聚焦于古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核心议题——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德主刑辅”这一传统治理理念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批判性反思。本书的撰写,并非简单地对既有理论的复述,而是力图在现代法学视野和历史学深度的双重交织下,剖析这一观念的复杂性、历史演变及其对后世社会治理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大致可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溯源、辨析、情境化考察与当代启示。 第一部分:溯源与概念辨析 此部分着重于“德主刑辅”思想的哲学基础与历史起源。作者首先追溯了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对“德”的推崇,特别是孔子、孟子等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思想精髓。书中详细梳理了早期法家思想,如商鞅的“以法为教”,与儒家思想的尖锐对立。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伦理如何渗透并重塑国家法律体系的过程。德治观念如何从一种道德理想,逐渐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并与秦代遗留的严刑峻法相结合,形成了“德主刑辅”这一看似中庸实则充满张力的治理模型。 在概念辨析层面,作者超越了对“德”与“刑”的简单定义,转而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例如,“德”在实践中往往演变为宗法伦理、等级秩序和人治色彩的代名词;而“刑”,则不仅是惩罚工具,更是维护社会结构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本书旨在揭示,两者在结构上并非简单的主次关系,而是在不同权力结构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动态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情境中的张力与实践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其对具体历史阶段“德主刑辅”实践的细致剖析。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深度案例研究。 首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松弛与伦理异化的考察。在社会动荡不安、门阀士族权力膨胀的背景下,强调的“德”往往沦为空谈,或被用作打击政敌的工具,法律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其次,对唐律的细致分析。唐代是中国古代法制臻于完善的典范,其《唐律疏议》被誉为集大成之作。本书认为,唐律的精妙之处恰恰在于其对“德”与“刑”的精妙平衡——例如“十恶”的设定中,不仅包含犯罪行为,更包含对君臣父子伦常的严重破坏,体现了儒家伦理对刑罚裁量的深层影响。然而,本书也指出,这种平衡的背后,是皇权对法律解释权的绝对掌控。 接着,本书聚焦于宋明理学兴盛时期。宋代法律的“宽简”倾向与明代严刑峻法的并存,为“德主刑辅”提供了鲜活的矛盾样本。在理学推崇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语境下,法律如何被“教化”所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局限性,成为重点探讨的对象。 第三部分:对“德主刑辅”的反思与批判 本书的核心立足点在于“检讨”二字,即对这一传统治理模式的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尽管“德主刑辅”在初期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作用,但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它暴露出了难以克服的系统性弊端。 批判的核心在于:“德”的模糊性与主观性。当“德”成为法律裁量的主要依据时,它必然依赖于执行者的个人判断和道德水准。这直接导致了法律的不可预测性、选择性执法以及人治色彩的泛滥,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平性。 书中详细论述了这种模糊性如何被权力滥用: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以“德”之名行“私”之实,使得社会正义难以伸张。例如,在涉及官吏与平民的案件中,“官德”往往被用以掩盖或减轻其不当行为。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刑辅”的困境。当“辅”的角色被过度强调时,法律的威慑力和规范性功能被削弱,社会秩序的维持成本大幅增加,往往需要诉诸更严苛的刑罚手段来弥补德治的失灵,形成“德退,刑进”的恶性循环。 第四部分:现代视域下的遗产与启示 在全景式回顾和批判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现代。作者强调,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古代的“德主刑辅”全盘否定或全盘继承。 首先,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在于:任何现代法律体系都无法完全脱离社会文化和伦理基础。传统中关于“人道关怀”“比例原则”和“教化目标”的理念,在构建现代刑罚的个体化、目的性方面,仍具有参考价值。 其次,本书警示现代社会,要警惕任何以模糊的“精神”、“价值”或“主流意识形态”为名,试图凌驾于既定法律程序之上的倾向。现代法治的基石是公开、明确、可预测的成文法,它要求权力必须受到刚性的规则约束,而非依赖于执行者的“高尚德行”。 通过对“德主刑辅说之检讨”,本书试图为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提供一种历史的警醒:真正的良治,既需要有明确的规则作为骨架,也需要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作为血肉,但绝不能让模糊的伦理原则成为破坏规则的借口。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审慎的思辨为笔触,构筑了一部极具思辨深度的法律史论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抽丝剥茧”来形容。作者在《德主刑辅说之检讨》中,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他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带领着读者,一步一步地去追寻真相。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从层层叠叠的线索中被挖掘出来,然后被细致地晾晒、分析,直到露出其原本的面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逻辑梳理方面的功力,他能够将看似分散的议题,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论证链条。在讨论“德”与“刑”的关系时,他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对不同场景、不同角度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两者之间复杂的互动机制。每一次“检讨”,都像是一次对既有认知的“拆解”与“重构”,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解,甚至是对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产生怀疑。这本书,不像是一篇激昂的演讲,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它引导着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停下来,反复回味作者的论述,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德主刑辅说之检讨》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对于“问题”的直面和“解答”的探索。这不是一本歌颂或赞美的书,而是一本充满挑战的书,它主动挖掘我们社会治理中的一些“痛点”,并试图找到解决之道。作者在书中,并不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现象,而是将其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再以一种极其理性、抽离的方式,去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这种分析,常常涉及到对过往经验的“检讨”,对现有制度的“审视”,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探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进行这种“检讨”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书中对于“刑”的“辅”的论述,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它颠覆了我对传统刑罚观念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刑”作为一种纠正和引导的工具,其蕴含的积极意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虽然这个方向的探索,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评分

读罢《德主刑辅说之检讨》,我脑海中涌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度”的思考。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密的仪器中,小心翼翼地调校着某一个关键的刻度。作者并非简单地断言“德”的重要性,或是“刑”的必要性,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论述,阐释了它们之间微妙的平衡与相互依存。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在打磨一件艺术品,他在每一次敲击、每一次打磨之后,都要仔细衡量,是否过重,是否不足。书中对于“德”的阐释,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落到了实处,探讨了它如何在具体情境下,影响人们的行为,又如何在法律的边缘,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当“德”力有不逮之时,“刑”的介入,也并非是一种粗暴的干预,而是被描绘成一种有边界、有分寸的“辅佐”。这种“辅佐”的边界在哪里?又如何才能避免“刑”的过度扩张,而侵蚀了“德”的空间?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了一种审慎的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治理社会,尤其是在法律与道德层面,需要的是精细化的操作,而非简单的二元对立。

评分

《德主刑辅说之检讨》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对它的书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既有庄重的学术感,又带着一种自我反思的意味。在阅读之前,我一直在猜想,这本书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或者探讨一个怎样深刻的议题。是关于古代的法律制度,还是现代的刑事司法实践?“德主刑辅”这四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而“检讨”二字,则又给人一种剥茧抽丝、深入剖析的感觉。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的。这本书会不会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以及它与社会道德之间的互动?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给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或许是通过历史案例的梳理,或许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洞察,来阐述“德”在法律运行中的作用,以及“刑”作为补充手段的必要性。同时,“检讨”二字也让我预感到,这本书可能会触及一些敏感或具有争议的话题,而作者的检讨,或许也是对某种现状的修正和完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领略作者的智慧,也去检验我自己的初步设想。

评分

《德主刑辅说之检讨》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审慎的乐观”。它并非一味地强调问题的严峻性,也不是盲目地鼓吹解决方案的便捷性。相反,作者在书中,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审视着“德”与“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既看到了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也发现了它们协同发力的可能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进步的殷切期盼,但这种期盼,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并非空中楼阁。书中关于“检讨”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于自我革新和不断完善的执着追求。他似乎在不断地拷问:我们是否做得足够好?我们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贯穿全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本书,让我对“德”在法律运行中的潜移默化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刑”作为一种有限而重要的“辅佐”手段有了更辩证的理解。它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一个探索更优治理模式的路径,而这种探索本身,就充满了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