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

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水明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经典
  • 名著
  • 导读
  • 法律
  • 学术
  • 理论
  • 教材
  • 法理学
  • 法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9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156
包装:平装
开本:A5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说,人生旅途是探寻一个又一个未知可能,那么,阅读,或许就是不同世界的入口。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帮助我们在问题荆棘中看到坦途前路,于历史幽暗中看到璀璨未来。
《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致力于为读者推介法学名著,吸引并带领读者走进法学名著的神圣殿堂。因此,本书以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两个视角,精心选取法学名著二十部,从作者简介、作品简介、名句共赏、作品点评四个维度对每部法学名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品评。该书的特点是全面、细致地介绍法学名著,力求多维度展示名著全貌、还原名著本真。

作者简介

王水明,男,1975年4月生,浙江杭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浙江大学法律硕士。曾先后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青海省人民检察院工作近二十年,现任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先后在《法学杂志》《人民检察》《青海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浙江省检察机关首届十佳民行办案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青海省检察业务专家”“首批全国检察机关调研骨干人才”“首届青海省优秀青年法学家”等称号。

目录

1.法学导论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2.法律的概念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3.法律的道德性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4.法律帝国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5.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6.法学方法论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7.法理学:法律
哲学与法律
方法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8.古代法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9.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0.法律与宗教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1.法律的生命在
于经验——霍
姆斯法学
文集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2.司法过程的性质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3.法律的训诫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4.论犯罪与刑罚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5.德国民法
通论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6.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7.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
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8.比较法(修订译本)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19.普通法的精
神(中文
修订版)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20.大陆法系(第二版)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名句共赏
作品点评
后记

前言/序言

投之以浮瓶,期之以灵犀
——为《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序
《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的编著者王水明先生,是青海一个基层检察院的检察长。我们的相识缘于2000年前后我在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期间。虽然我离开青海已经十几年了,但我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除了节假日的问候外,联系的内容似乎只有一个,就是谈读书。后来,我们又有了因读书而写书的话题。虽然先已知道,不过,当我看到他寄给我的十余万字的《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书稿时,仍是被感动了。如今中华大地大师层出、教授遍地、学者横流、博士通胀,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够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地读书做学问?确切的答案我无从谈起,但我由此知道王水明检察官是难得的一个。
正因如此,应其相请为其作品作序,不只是一件高兴的事,还是我的一项义务。首先,作者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不然他不会十几年如一日,读了这么多经典名著,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我以为,作者这种认真读书的态度与坚持,已然是一种应予称赞的精神。其次,作者是西部边远地区基层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以我在西部法院工作的经验,我知道那里的基层司法机关实务工作的细碎、繁冗和紧张,加之条件、环境的艰苦,一天工作之余,如果没有出于内心深处的确信和追求,没有决心和毅力,恐怕很难坚持不懈地读书写书。我以为,这其实是一种“修行”——一种关乎本职工作的修行。大家切莫以为修行只是佛家道人的业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工作过程中“修行”。只有当一个人在其生活工作过程中有着“修行”的意念时,他才可能更认真、更负责并较有成效地生活工作。我想,如果我国基层司法机关的法官和检察官都能像王水明检察官这样,那么基层司法机关乃至整个司法系统的工作气象和效果必定大不一样。最后,作者呈献给读者的不是一部专著,而是一部“法学经典名著导读”,或者说是一部读书札记。这实际为读者与诸多经典名著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沟通。正像作者自己所说的,他想用这种方式“让读者喜欢并走进法学名著的殿堂”。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于电子传输技术急速发展带来了高度密集、高速更新、高度混杂的庞大讯息量。这一方面为我们获取大量知识和讯息带来便利和效率,但另一方面又使我们陷入获取高质量、高效用知识和讯息的困境。近些年来,学术界——法学界可能尤甚,各类著述学说沸沸扬扬,充斥坊间,以至于年轻学子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阅读听信。但是,如果严肃地问,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才实学、深入思考、认真负责的作品,恐怕会让不少人惭愧尴尬。无须否认,现在真有不少学者过于急功近利、趋炎附势,其笔下文章和口中高论多有哗众取宠、炒卖造势之嫌,不负责任、误人子弟、贻害后学的东西泛滥。可悲的是,由于体制的或者道德的原因,这样一些人倒往往能获得“大市场”。半个多世纪前,同样是一名检察官的德国人基希曼说过,只要立法者的一句话,所有的法律图书都会成为垃圾。看看今天中国法学的状况,我觉得根本无须立法者的一句话,现今法学界许多名噪一时的著作也都会成为垃圾。所以,与其面对五花八门、华而不实、良莠不分的出版物不知如何开卷,倒不如索性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几本经过时间检验和学界普遍认可的好书。细心认真地读懂一部经典,胜过读十部甚至更多部粗制滥造、为了做项目和评职称匆忙草率出版的应急之作。
此书既然题为“法学经典名著”,则经典名著的选择自然就很关键。作者以“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分类,各选10部,共20部著作。这些著作的确涵盖了许多现今看到的、较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法学经典名著。显然,作者在这方面是费了心思仔细斟酌过的。其选题与分类,大概既与他喜欢钻研学术理论有关,又与他长期从事司法实务工作有关。所以,这部书的读者群应该既包括大学的法科学生,也包括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律人。当然,选题和分类是否全面周到,肯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法学经典名著”命题的成立。至于写作体例,本书整体分为4个部分,简单明确、平易自然,没有刻意的标新立异。其中,以“名句共赏”引出后面的“作品点评”,直接而有效。所有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即一部书中的精辟句子和精彩段落,往往会让读者蓦然共鸣并为之拍案,从而可能成为一盏思想明灯和走向新的思想殿堂或精神世界的向导。所以,精选出一部名著中的若干名句作为引子去读一本书,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颇为有效的读书方法,它实际上是为两个不同时空的灵魂牵线搭桥,激活他们的共鸣,引出他们的思想对话。名句之所以能成为名句,因为它是高度概括、内涵深刻的思想观念的表达。差不多30年前,我第一次读到拉德布鲁赫的《法学导论》时,正是被他开篇的第一句话打动和吸引,从而激发了我认真阅读这部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最终决定了日后我与拉德布鲁赫著作的不解之缘。那时候,我对拉德布鲁赫的学者人格、法律和政治思想等了解得其实还很少。
至于“作品点评”部分的内容,应该既是本书的“点睛之笔”,也是本书的“素描之笔”。谓其点睛,是因为读者由此得见整个著作的精要与价值;谓其素描,是因为整个著作的内容在此只不过得见一个轮廓和写意,更多的思想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深入理解和领悟。编著者之功,不过中介和向导而已。其效果如何,每一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七八年前,我请德国帕骚大学的布劳恩教授为拉德布鲁赫的《法学导论》修订译本作序,他在其序言结尾所说的话,恰好也可用于我这个序的结束语:
这些著作就像已经投出去的、寄予无限希望的浮瓶信件(漂流瓶),有些人已经收到他们,有些人则正是这些信件将要送达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未来人类的不同人群将会保持这样一种状态:他们虽然互不相识,但却因为同样一种精神而心有灵犀。
《书寻法意——法学经典名著导读》同时投出去了20个漂流瓶,我相信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一定会有许多人收到它们所传达的思想文化信息。我想,这也是本书编著者的期待。
丙申初冬於澳门凼仔学院路

自序
自1998年踏入西南政法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便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日子,无论是短暂的教书育人,还是成为一名检察官,一路走来,始终与法律相伴,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融进了我的理想。曾几何时,歌乐山下,奋发学习;西子湖畔,与书为伴;湟水河畔,奋笔疾书;老爷山下,励志图强。回望来路,短暂的教师生涯里,仍念念不忘法律志向,仍将其作为人生追求;从事检察工作后,为解开一个法律难题,不厌其烦、冥思苦想、求教前辈、多次翻阅书籍寻找答案;记得为撰写法律文章,收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完善,倾注无数心血……从西南山城,到江南水乡,再到巍巍昆仑,青春韶华已然飞逝,法律却因内心的激情与渴望而从未远离。
美国联邦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是思想者的事业。自2002年拿起笔,便再没有放下。写作成为我追寻法律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在撰写法律随笔、实务论文、调研报告等诸多体裁文章的过程中,书评更是我踏入法学经典名著殿堂、了解法学大家思想、理解法律内在精神的重要途径。从此,《法律帝国》《古代法》《法律与宗教》《证明责任论》等众多法律经典名著成为我阅读的对象,拉德布鲁赫、拉伦茨、哈特、卡多佐、霍姆斯、庞德等法律名人成为我热衷的话题。记不清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遍阅览名著,多少次修改书评,多少回反复琢磨……终于成就了今天的书评集。
我以为,做学问、做学术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唯有耐得十年寒窗苦,才有“金榜题名时”;是一张“深奥的考卷”,唯有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才得缜密之果、审慎之实;是一场“刀尖上的独舞”,唯有勇敢无畏、勇于攀登,才可探索未知、求索新知;是一次“神秘的探险”,唯有直面挫折、正视失败,才能登凌绝顶、一览盛景。可以说,书评是我在学术道路上成长的见证,是我走进法学名著殿堂的载体,是我探寻法律精神的使者。也正是书评,让我真正领悟到了法律的博大精深,真正体会到了法律的浩瀚无边,真正感受到了法律大家们的卓越情怀。书评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对法律孜孜的执着、深深的敬畏、由衷的感恩、油然的敬仰,更让我的人生变得愈加厚重。
此生,我毅然与法律相伴而行。
回首过往,不忘初心,当以“文以载道”“士以弘道”为念,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展望未来,逐梦前行,当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守,“心有所信,才能行远”。我以为,这就是撰写书评的意义,也是做学问的意义。
王水明
丁酉年初春于西宁
法律思维的溯源与构建:西方法律思想史纲 本书聚焦于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变历程,追溯其核心观念的形成、发展与相互影响,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法律体系思想根基的全面框架。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法律文本或司法实践的导读,而是深入剖析塑造西方法律文明的哲学、伦理与社会思潮。我们将时间轴拉开,从古希腊的城邦法制探讨“正义”的早期阐释,逐步深入至古罗马的法学体系化,继而解析中世纪神学对世俗法律的渗透与张力,最终抵达启蒙运动对自然法与契约精神的重新发现,并考察其如何催生了现代国家的法律形态。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秩序与自然之理 第一章:古希腊的法律精神与德性伦理 本章首先考察了荷马史诗中对“神意”与“命运”的早期法律观的隐喻,随后将焦点转向雅典民主的实践。我们详细分析了梭伦改革对公民权与债务的重塑,以及其对平民法观念的初步确立。重点讨论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理念”的追求,探究其对至上法律(或贤人统治)的构想,以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法治”(Rule of Law)概念的精细化辨析——即法律作为理性与德性的体现,高于个体意志。我们将对比雅典的“人治”色彩与斯巴达的军事化立法,揭示早期西方法律思想中“良法”与“城邦利益”之间的永恒张力。 第二章:罗马法的理性化与世界性 本章深入罗马共和国晚期与帝国时期的法学发展。重点阐述了《十二铜表法》作为成文法开端的意义,以及平民法(Ius Civile)与万民法(Ius Gentium)的区分与融合过程。我们将详述罗马法学家(如盖尤斯、乌尔比安)的工作方法——他们如何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将日常的社会冲突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学原则。通过分析合同法、物权法和继承法的演进,展示了罗马人对法律形式、可预测性以及技术精确性的追求,这构成了西方技术性法律思维的坚实基础。同时,本章探讨了查士丁尼《国库法典汇编》对这些思想的系统化整理,及其在后世的再发现过程。 第二部分:信仰与世俗的交织——中世纪的法律重构 第三章:基督教神学对世俗法律的重塑 中世纪是法律思想在神权光环下进行自我调适的时期。本章考察了教父学(如奥古斯丁)如何调和“天国之城”与“地上之城”的关系,对世俗法律合法性的根本性质疑。我们将详细剖析格拉提安(Gratian)的《教令汇编》如何系统化教会法(Canon Law),并讨论教会法在婚姻、道德和契约监督方面的实际影响力。与罗马法对形式和技术的强调不同,本章着重分析中世纪对“良心法”(Conscientia)和“自然法的神学阐释”(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的论述)的回归,即法律必须反映上帝的永恒理性,否则即为无效。 第四章:封建关系的法律化与普通法的萌芽 本章转向西欧日耳曼化背景下的世俗法律。重点在于分析封建契约(采邑、效忠宣誓)如何构成一种基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法律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与罗马法的抽象理性产生碰撞。我们将关注英国普通法在诺曼征服后的发展,探讨早期英格兰国王的司法巡回如何通过判例的积累,初步建立起一套超越地方习惯的、具有中央权威的法律体系。这不是对具体判例的导读,而是对早期“司法能动性”如何形塑法律惯例的宏观审视。 第三部分:理性的胜利——现代法律哲学的构建 第五章:自然法理论的世俗化与主权理论的崛起 启蒙运动是法律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本章集中探讨了十七世纪自然法学派(如格劳修斯、普芬道夫)如何成功地将自然法从神学基础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基于人性与理性、独立于政府的普遍道德准则。我们将细致分析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的激进构想,以及洛克对“生命、自由、财产”这三大自然权利的强调,这些构想直接奠定了后世宪政主义的法律基础。本章旨在揭示法律观念如何从“发现”自然秩序转变为“构建”社会秩序。 第六章:功利主义、历史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挑战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法律思想面临着新的多元化挑战。本章将分析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即法律的效力标准在于其是否能最大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为立法改革提供了新的衡量尺度。随后,我们将转向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应——萨维尼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的立场,即法律是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体现,反对僵硬的、脱离历史的立法,从而为德国民法典的编纂提供了理论辩护。最后,本章将引入奥斯汀的法律实证主义,考察其如何将法律清晰地定义为“主权者的命令”,并努力将“什么是法”与“法应该是什么”进行彻底分离,为现代法治国家的法律实践设定了方法论的框架。 总结:法律思想的永恒议题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顾贯穿始终的主题:法律的权威性源于何处(神意、理性、主权者、还是社会共识)?如何平衡普遍性原则与具体个案的特殊性?以及,法律在追求效率与技术完善的同时,如何坚守其伦理底线?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对具体法条的记忆,深入理解这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法律世界的深层哲学假设与历史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导读,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罗列“书单”,而应该能够唤起读者对这些“名著”本身的兴趣,并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介绍每一部经典的时候,都不仅仅是呈现其核心内容,而是深入挖掘了该著作的“写作动因”以及其“独特的价值”。它会告诉你,为什么会有这部作品的诞生?它解决了当时社会怎样的难题?它在法学史上开创了怎样的先河?这些信息,极大地增加了我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不再是盲目地去翻阅,而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目标去理解。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它避免了学术论文的生硬和枯燥,而是用一种更加亲切、更具文学性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法律思想,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有一种享受知识的乐趣。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你内心的求知欲,让你想要亲自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经典之中的智慧。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认为,学习法学,尤其是那些奠基性的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概念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 the spirit of the law。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读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怎么思考”的书。每当介绍一部经典时,它都会深入剖析该著作的核心论点、方法论,以及它对后世法学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过程中穿插的那些“思考题”或者“引导性提问”,它们不是那种可以简单搜索到答案的问题,而是鼓励读者主动去联系现实,去思考这些古老理论在当代社会是否依然适用,或者在何种程度上需要被修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主动性。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辨析。它教会我如何去“读懂”一部法学经典,而不仅仅是“读完”它。这种能力的培养,远比记住几个法条来得重要和持久。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不仅指引我前行的方向,更教会我如何在崎岖的山路上稳步前行,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仅仅盯着目的地。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给像我这样,被浩瀚法学海洋吓得望而却步的初学者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一直对法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每每翻开那些厚重的经典,看着密密麻麻的晦涩术语和严谨的论证,都感觉像是闯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迷宫,不知从何处下手。市面上不乏各种法律入门书籍,但它们要么过于浅显,让人觉得蜻蜓点水,无法触及核心;要么就直接推荐那些“必读”名著,但却丝毫不做引导,留给读者的是一个更大的难题。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读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读”、“如何读”,以及在读之前,你需要了解的那些“前情提要”。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每部经典著作的背景介绍,那些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提出理论的时代意义,仿佛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这些伟大思想家的距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且,它并没有简单地摘抄原著的精华,而是用一种极其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梳理出来,让我这个法律门外汉也能逐渐领略到法学思想的魅力。这种“解惑”式的导读,让我对未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有勇气去挑战那些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著作。

评分

对于一个在法学领域摸索前进的“后来者”来说,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曾经尝试过直接阅读几本被誉为“经典”的法学著作,结果可想而知,晦涩的语言、抽象的概念,让我常常陷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种挫败感一度让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处境。它提供的并非是“答案”,而是“钥匙”,是打开经典大门的一把把精巧的钥匙。在介绍每一部作品时,它都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详细地解读了作者的思维脉络,梳理了其论证的逻辑链条,并且指出了该著作在整个法学发展史中的“位置”与“贡献”。这种“前置性”的解读,让我能够带着清晰的认知去进入原著,更容易抓住核心,理解其精髓。我不再是那个在迷宫中乱闯的莽夫,而是能够根据向导的指示,有策略地去探索。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看到了“星星”,更教会了我如何去“仰望星空”,并最终理解那星空的浩瀚与璀璨。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法学是一门极其僵化、甚至有些枯燥的学科。那些古老的判例、条文,似乎都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展现了法学思想的生命力与演变过程。它让我意识到,每一部法学经典,都曾是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碰撞的产物,它们不仅仅是学术的成果,更是对社会现实深刻洞察和积极回应的体现。通过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的法学家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法律原则,如何用逻辑和理性构建起法律的骨架。它让我看到了法学思想是如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出,又如何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知的庞大体系。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连续性”,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的。它让我对法律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法律未来发展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