² 荞麦是豆瓣、“一个”app超人气作家,自媒体时代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独特声音,她在小说家、文艺意见领袖、电影公司策划总监的身份之间灵活切换,被网友称为“以小说家的气质写着一切感兴趣的事”。
² 本书是畅销书《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之后,众多读者翘首以盼的荞麦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之作。
² 还没有人这样写过那些疲惫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有天就这么稳当地过下去了,但心中的那股不安与不甘,却总是会在每个夜晚到来。
² 也还没人这样写过那些梦想仍在的人的生活:讲述他们梦想产生的原因,后来遭遇了什么,以及最后梦想破灭时,又会剩下什么。
兴之所至的漫游、酒醉后的告白、虚空的梦想、疲惫的爱
爱情没有意义也不荒谬,只是横亘在我们之间
新年夜晚的烟火,行向大海的旅程,兴之所至的郊区漫游,边喝酒边想象着熊的午夜……在这一系列偶然偏离日常所触发的时空中,那些似乎代表着过去十年冒险与获利的自大中年人,与全新的、却仿佛站在废墟之上的千禧一代,他们相遇,重逢,厌倦,分离。酒醉后的告白常与习惯性的失望并行,对爱情的追逐始终和自私自利相伴,而关于文学和艺术的梦想则往往遁入虚空。
幽默、苦涩、迷人。《郊游》堪称荞麦目前*为纯熟自如的作品。
*特别收录《浮游》别册
同期写作旅行笔记,从东京的虚空到釜山的暗金,从村上春树的动物园到大选之后的美国中部。真实的行旅与虚构的郊游对照,形成别有意趣的互文。
荞麦,写作者,电影公司策划总监。同时也是自媒体运营者,开有公号“郊游”。
著有长篇小说《爱情是个冷笑话》《*大的一场大火》《塔荆普尔彗星下的海啸》,短篇小说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随笔集《当一切在我们周围暗下来》。
一定有人还在鱼腹里
乌鸦和别的鸟
如何练习失去更多
幸运之日
遇到熊不要吹口哨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我们的生活
荒 野
关于她的命运
情感教育
你说的结束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碰巧醒在错误的夜间
关于猫
亲 密
有多少夜晚多少夜晚
对话练习
往着大海的方向
**别册· 浮游**
东京空虚指南(之一):冬之旅
东京空虚指南(之二):夏之旅
与二十年前的村上春树一起散步动物园
釜山:暗金海面
美国:追逐昨日的太阳
山上风越来越大,树林发出声音,一时间,我有那么多话想问他,比如:“这些年你都在做什么?到底过得好不好?还爱着什么恨着什么吗?”
他好像完全知道,完全知道我想说些什么。
“嘿,”他看着我,眼睛变得明亮,“你知道,我们之间不要问。你不能问我过得怎样,我也不会问你。”
“我们之间,不谈论这些。也不谈论原谅。”他又说。
-《一定有人还在鱼腹里》
我们在夜色之中,在树影下,没完没了地走路,那是属于我的二十多岁。当时我喜欢的作家,如今已经不喜欢了。当时我喜欢的衣服,如今已经不穿了。当时看得热泪盈眶的电影,现在已经觉得厌恶。就是这样。可能所有人都是这样。
-《关于她的命运》
郊区生活闷得要命。我跟周珉偶尔在家沉默地打架。吵架能免则免。楼上楼下,经常有女人在嘶吼:“滚出去!你给我滚出去!”我不想成为其中一个……小区的二期开始入住了,这次盖得更高,三十多层,面积更小,总价更低,于是年轻人像货物一样被地铁一车厢一车厢运过来。业主论坛上有人投诉邻居做爱声音太大,接着一批人冲出来说自己那栋也有。都是二期的,一期业主集体沉默。有人悠悠说了一句:一期的都老了。
一期充斥着小孩。平均一至五岁,黄昏时一群老年人带着各自的孙辈挤在小区花园中心。小孩们哭喊打闹,老人们疲惫而平静地坐在椅子上。
周末的时候是三十岁出头的父母带着小孩,同样的情景,同样的姿势。
两幅场景像是一个漫长电影的开始和结尾。
-《如何练习失去更多》
这本书的文字真是如同夏日午后的一缕微风,轻盈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但拂过心头时,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温柔触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种近乎苛刻的细腻,让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被精心打磨过的宝石,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比如,描写清晨雾气如何从山谷中缓缓升起,那种“湿润的、带着泥土和青草气息的冷意”被描绘得丝丝入扣,我甚至能闻到那种味道。再比如,人物之间那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字里行间却蕴藏着千言万语的无奈与深情,每一次停顿,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像是为后续的情感爆发埋下的精妙伏笔。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时而舒缓得像一首慢板钢琴曲,让人可以静心品味每一个词句的韵味;时而又陡然加快,推动着故事线紧张地向前奔跑,让人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发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真相和盘托出,而是像一位高明的魔术师,一步步地引导我们进入他构建的那个世界,让我们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其中的隐秘与美好。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读完合上书本,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久久不散,仿佛刚刚从一个漫长而又美好的梦境中醒来,周遭的一切都带上了一层薄薄的、关于故事的滤镜。
评分说实话,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的叙事结构搞得晕头转向,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发展,而是采用了多视角、甚至有些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像一个万花筒,需要读者自己动手去转动、去拼凑。一开始我有些抗拒这种“需要动脑子”的阅读方式,总觉得它在考验我的耐心。但坚持读到三分之一后,我忽然领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是还原了记忆的本质——记忆本身就是跳跃的、充满主观色彩的。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切换,展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人心中的不同侧面,那些被隐藏的动机、被遗忘的细节,都在这种交织错落的叙述中慢慢浮现出来,构成了一幅远比单一视角更加丰满和复杂的人性图景。尤其在处理人物的内心挣扎时,那种充满哲学思辨的独白,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决定。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在于它对“真实”这个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它挑战了我们对既定事实的盲目接受,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深入探究表象之下的真正内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文本,每一次重温,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它对“人性灰色地带”的坦诚描绘,它避开了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将人物置于一个充满道德模糊性的泥潭之中。书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纯粹的恶棍,每个人都在自身的局限、环境的压力以及无法抗拒的欲望中挣扎求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选择的代价”进行了极其深刻的剖析。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在未来投下长长的阴影,而人物们也必须背负这些后果,直到故事的终点。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尊重和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娱乐的价值,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意面对的阴暗面和矛盾。我常常在阅读到某些情节时,会因为主角做出了某种“我绝对不会做”的选择而感到不解,但冷静下来后又不得不承认,在那种极端情境下,自己是否真的能保持清醒和高尚,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复杂,它要求读者去共情那些“犯错的人”,而不是轻易地去审判他们,这无疑是一次深刻而必要的精神洗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算得上是“冷峻而克制”的典范。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煽情段落的刻意渲染,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留白来实现的。比如,当角色面临巨大的悲痛或狂喜时,作者会突然切换到对环境景物的白描,用一棵树的摇曳、一片云的流动来暗示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这种处理方式,初看会觉得有些疏离,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那份巨大的克制背后蕴含着多么强大的情感能量。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地参与进来,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去感受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话”。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共同创造。另外,作者对时代背景的考究也令人叹服。那些细微的物件、当时的流行语、特定的社会氛围,都被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叙事之中,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具有年代感的背景板,让故事拥有了扎实的根基,而不是飘浮在空中的空中楼阁。这本书就像一块打磨光滑的黑曜石,光洁、深沉,反射出的是读者自己内心深处最幽微的光影。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与音乐性出乎意料地强,读起来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聆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部分,句子变得短促而有力,如同急促的鼓点,将悬念推至顶点;而到了需要抒情或回忆的时候,句式又会变得悠长而舒缓,充满了复沓和回旋,像小提琴独奏般缠绵悱恻。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排比和对仗,但不是那种僵硬的修辞训练,而是服务于情感的需要。当主角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那些并列的短句就像一连串闪烁的旧照片,快速而温馨地掠过眼前。这种结构上的韵律感,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让沉重的题材也拥有了流畅的阅读体验。我甚至忍不住跟着书中的节奏在心里默默地“朗读”,去感受那些词语碰撞所产生的内在张力。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盛宴,它证明了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怎么说”。它在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和对传统韵律的巧妙继承,使得它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别致。
评分这次买的几本书没有放纸箱里快递过来,而是直接套塑料袋寄来,结果有两本破损。京东图书现在的价格越来越贵,图书卷的额度越来越少,看来要克制买书的节奏了。
评分价格优惠,购买方便,送货服务好。
评分多看书
评分好
评分送货很快,包装的也不错,一如既往的好评,有需要还会再来的。
评分可以…………
评分一次性买了很多书,刚开始看,感觉一般,希望精彩的内容在后面。
评分非常棒,喜欢他写的书,清新,深刻!
评分其实是凑单买的,喜欢荞麦姐姐的微博,但不是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