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人類誕生起,就創造瞭美術。文化、藝術的發展,宛如生命的延續。每個國傢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教育的曆史,每個曆史時期的藝術教育受到來自各種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些思想觀念在與社會形勢、社會環境和社會權力的呼應中不斷發生變化。一些重要的思潮和藝術教育事件來去匆匆,但是發生的曆史作用和運動本身已經成為曆史之後的長久存在。著名美國教育傢杜威曾經說,教育史猶如教育科學的實驗園地。藝術教育史與藝術教育理論之間的密切關係不言而喻,任何一門學科要想真正走嚮成熟和學術的自覺都必須對本學科自身曆史和發展進行梳理和反思,對於往昔藝術教育曆史發展的理解,必有助於思考當前所麵臨的問題,正所謂“鑒往知來”“以古鑒今”。
《中國美術教育史略》主要論述重點在中國古代美術教育部分,基於中國古代書畫並稱,因此也將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納入其中。
作者簡介
鄭勤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術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美術教育史、博物館公共美術教育、少兒美術教育。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2010年創辦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現為工作室負責人,為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傢庫專傢,中央美術學院“高等院校參與中小學美術教育改革”項目實驗課程學術主持。發錶學術論文五十餘篇,主持和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著有《中國傳統美術教育思想》《林風眠畫傳》《以審美素養和創造力為核心的美術教育》《夏加爾與(我和村莊)》《鄭勤硯書畫藝術》《鄭勤硯書法集》《鄭勤硯山水畫集》等。主編教育部規劃編寫的教科書《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篆刻》,編寫高等院校專業教材《美術鑒賞》《書法鑒賞》等,主編並翻譯《我的第1本藝術書》《365個藝術創意》《小小藝術傢》《走進藝術》等係列叢書150餘冊。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史前至東漢的美術教育
第一節 史前美術的傳習
第二節 禮樂教化的先秦美術教育
第三節 秦漢時期的美術教育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美術教育
第一節 佛教藝術的傳播與教育
第二節 行會及文人畫教育
第三節 唐代宮廷繪畫機構的畫藝傳習
第四節 唐代中央官學及濛學的書法教育
第五節 “摹拓妙法”與“師資傳授”
第三章 五代至宋元時期的美術教育
第一節 宋元文人畫教育
第二節 宋元工匠教育
第三節 五代兩宋畫院、畫學的官方美術教育
第四節 畫學理論的發展
第四章 明清時期的美術教育
第一節 明清時期的“畫院”
第二節 民間美術技藝傳承及《繪事指濛》
第三節 文人畫美術教育
第四節 畫譜與課徒畫稿
第五節 民間西洋繪畫傳習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自人類誕生起,就創造瞭美術。文化、藝術的發展,宛如生命的延續。每個國傢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教育的曆史,每個曆史時期的藝術教育受到來自各種思想觀念的影響。這些思想觀念在與社會形勢、社會環境和社會權力的呼應中不斷發生變化。一些重要的思潮和藝術教育事件來去匆匆,但是發生的曆史作用和運動本身已經成為曆史之後的長久存在。著名美國教育傢杜威曾經說,教育史猶如教育科學的實驗園地。藝術教育史與藝術教育理論之間的密切關係不言而喻,任何一門學科要想真正走嚮成熟和學術的自覺都必須對本學科自身曆史和發展進行梳理和反思,對於往昔藝術教育曆史發展的理解,必有助於思考當前所麵臨的問題,正所謂“鑒往知來”“以古鑒今”。
國內外學術界中,有關於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的相關探討,嚮來罕見係統觸及者。史料中的相關記載也極其有限,除瞭北宋徽宗時期的官廷畫傢養成教育之外,其他相關記載均極為簡略。中國古代“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被視為雕蟲小技的視覺藝術傳習教育,曆來不為史傢和鑒賞傢所重視。“書畫同源”思想影響下,在書畫論中可找到文人畫教育及書法教育中的部分片段。民間的工匠美術教育蔚為大觀,卻鮮有係統文字記錄。這些都為係統梳理中國美術教育曆史帶來瞭重重難度。十九年前,當我就讀美術教育方嚮研究生時,就對中國的美術教育史有著濃鬱的興趣。在浩如煙海的古籍、畫論中尋覓片段,一點點找到蛛絲馬跡,艱難中也頗有收獲。當自己的數篇論文發錶於不同報紙雜誌,畢業前夕,《颱灣世界論壇報》全文連載瞭我的三萬字畢業論文《中國古代師徒傳承美術教育模式研究》,心中的欣喜不言而喻,也更加堅定瞭我繼續深入的決心。
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求學路上,恩師學友給我莫大鼓舞和幫助。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李永長先生,操一口濃重的甘肅武威話,鄉音不改,但指引給我中國美術教育曆史研究的方嚮。我的博士生導師常銳倫先生,大道至簡,善良豁達,鼓勵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嚴謹治學、博古通今,以曆史之眼看待現實之問。2000年9月,當我第一次在北京拜訪尹少淳先生,他贈予我一本最新的《美國國傢藝術課程標準》(翻譯打印本),讓我感受到國際化視野的開放和藝術思潮變革的力量。2007年、2008年以及2012年我在美國訪學期間,哥倫比亞大學Judith Burton教授、哈佛大學Stevenseide教授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John Ploof教授等給我很多幫助,讓我得以瞭解美國的藝術教育現狀及曆史。黃鼕富、李永林等先生的論著進一步豐富瞭我的研究史料和視野。最大的幸運莫過於中國美術教育史是美術教育學科中一個相對薄弱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內所作的任何進一步研究,都將為後來者奠定基石。
本書主要論述重點在中國古代美術教育部分,基於中國古代書畫並稱,因此也將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納入其中。
《中國古代建築的輝煌: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的演變》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部宏大而細膩的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畫捲,深入剖析自史前萌芽到封建王朝鼎盛時期的結構技術、美學思想與社會功用變遷。我們不探討美術教育的體係構建或藝術理論的流變,而是專注於凝固於磚石、木構、夯土之上的物質文明軌跡。 第一部分:源頭與奠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 本部分著眼於中國建築的“童年期”,探討早期人類居住形態的自然選擇與初步人工乾預。 新石器時代的穴居與半地穴式建築: 分析仰韶、河姆渡文化中,地麵選址的生態考量、材料的就地取材(如木杆、茅草、夯土)以及空間布局的原始社會結構體現。重點剖析居住空間的私密性與公共性的初步分野。 夏商的禮製初現: 隨著早期國傢的形成,建築開始承擔禮儀功能。重點研究宮殿基址(如二裏頭遺址)的規模化趨勢,探討“颱基”技術的成熟如何確立等級觀念。對商代如“三閤院”雛形的初步形態進行考證,並初步引入“中軸綫”概念的萌芽。 西周的禮製定型與宗法製度: 詳細論述周公製禮作樂對建築形製的影響。介紹夯土技術的精進,以及“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規劃原則如何在都城建設中得以確立。此時期的建築已不僅僅是遮風避雨的場所,而是社會秩序的物理化錶達。我們通過對已發掘的周代都城遺址的分析,闡釋等級製度如何通過屋頂形式、颱基高度和開間數量得到製度化體現。 第二部分:成熟與定型(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政治力量空前集中的階段,建築的宏大規模與技術復雜性達到瞭新的高峰。 秦的統一與工程的集權化: 重點分析長城、秦始皇陵等超大型工程對勞動力組織和技術儲備的需求。探討巨型夯土工程的施工技術,包括模闆的製作與夯實的密度控製。 漢代木構體係的定型: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鬥栱”這一核心構件的早期形態研究。通過對漢畫像石、明器中建築場景的摹寫,分析早期鬥栱在承重、抗震和裝飾上的功能轉化。我們將詳細描繪漢代殿堂的平麵布局、進深關係,以及屋頂坡度的計算初步。 防禦性建築與城市規劃: 深入研究漢代城牆的結構、角樓的防禦體係。同時,對比長安、洛陽等都城的城市網格化布局,考察其與井田製殘餘思想的互動關係,以及“闕”作為宮殿門戶的象徵意義。 第三部分:多元與融閤(魏晉南北朝) 這是一個社會動蕩與文化交融的時期,建築藝術也展現齣前所未有的兼容並蓄。 佛教建築的引入與本土化: 詳述印度佛教建築(如窣堵波/浮屠)傳入中國後,如何與本土的樓閣式建築相結閤,催生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塔。分析早期的石窟寺(如雲岡、龍門)在結構、空間處理上如何適應中國傳統依山造勢的習慣。 士人階層與園林初探: 隨著魏晉風度的興起,注重個人精神世界的文人開始構建體現其隱逸思想的私人空間。本部分將考察早期園林(如王羲之、謝安的居所附屬園囿)中,疊石、引水等元素如何被引入建築環境,為後世私傢園林的繁榮埋下伏筆。 第四部分:高峰與精緻(隋唐五代)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其建築氣勢恢宏,法度嚴謹,代錶瞭木構體係的最高成就。 唐代建築的法度與氣魄: 重點解析《營造法式》前身的技術積纍。研究唐代宮殿的“麵闊”“進深”的模數化應用,以及鬥栱的結構邏輯——側重其作為“力之傳導器”的作用而非單純的裝飾。分析大明宮、佛光寺大殿等實例所展現齣的雄大尺度和簡潔有力的梁架結構。 唐代城市規劃的典範: 以長安城為例,詳細解讀其規整的裏坊製、中軸對稱的布局,以及坊牆、坊門對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的影響。探討“坊”在功能上的劃分,如商業區與居住區的嚴格分離。 技術革新與地方差異: 關注五代時期地方建築的特色發展,以及在技術傳播過程中,如何適應不同地區的材料限製與氣候條件。 第五部分:內斂與繁復(宋遼金元) 宋代建築在技術上追求精確與標準化,審美上趨嚮精巧與世俗化。 《營造法式》的標準化與模數化: 深入解讀李誡的《營造法式》對宋代建築技術體係的規範作用。重點剖析“材分製”的原理,探討它如何將復雜的大型工程分解為可操作的、標準化的構件組閤。分析宋代鬥栱的結構演變,其在跨度與裝飾上的變化。 世俗建築的興起: 隨著商業繁榮,如州橋、酒樓、瓦子等世俗建築大量齣現。我們將研究這些建築在結構上的實用性追求,以及在民間審美影響下,一些裝飾手法的齣現。 多民族政權的建築交融: 考察遼、金、元時期,不同遊牧民族的建築元素(如帳篷結構的影響)如何與漢地傳統相結閤,形成獨特的北方風格,尤其是在宗教建築和宮苑營建中。 第六部分:集大成與程式化(明清)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建築體係的最終完成階段,強調禮製規範、等級森嚴和裝飾的程式化。 紫禁城的規劃與象徵意義: 本部分將集中分析北京作為都城所體現的至高無上的皇權思想。從選址(風水)、中軸綫的絕對化、三大殿的規格,到色彩(黃、紅、金)的製度化使用,解析每一處空間布局對“天子”地位的強化。 官式建築的嚴苛定式: 深入研究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探討其如何比宋代更加僵化和細緻地規定瞭構件的比例、油飾彩畫的紋樣與等級。分析如“和璽彩畫”、“鏇子彩畫”等圖案的等級含義及其在不同建築類型上的應用。 園林藝術的巔峰: 對比皇傢園林(如頤和園)的“集大成”與私傢園林(如蘇州園林)的“師法自然”。研究明清私傢園林中“藉景”、“對景”等造園手法的成熟,以及疊山理水在空間意境營造上的哲學基礎。 民居與地域性: 即使在程式化達到頂峰的時代,地域差異依然顯著。我們將簡要對比徽州民居的馬頭牆、福建的土樓、山西的窯洞,展示在嚴苛的禮製規範之外,民間建築為適應生存環境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 本書側重於物質證據的解讀、技術路徑的追溯以及建築形製背後的社會結構映射,旨在提供一個紮實的、側重結構與規劃的中國古代建築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