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一輯)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一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世虹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法律
  • 法律史
  • 法律文獻
  • 史學
  • 中國曆史
  • 古代史
  • 法製史
  • 史料學
  • 文化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206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6067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0
字數:5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刊,1999年創刊,2011年改為年刊。主編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徐世虹教授。本刊主要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收錄海內外學界相關主題的原創性學術論文、書評與研究綜述等,是中國學術界以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刊物。因其研究視野開闊、考訂縝密、密切追蹤學術前沿、努力展示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的新成果,自創刊以來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
本輯為第十一輯,共收錄中外學者有關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的研究論文、書評等共18篇。

作者簡介

主編徐世虹 女,1954年10月生,史學博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9年畢業於北 京師範學院中文係,1989年至1991年留學於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2004年於日本皇學館大學文學部取得博士學位。1979年至1984年北京政法學院教師,1984年至今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今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1995年1月至4月日本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訪問學者,1999年日本皇學館大學短期訪問學者,2007年1月至2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

目錄

睡虎地秦簡法律文書集釋(六):《秦律雜抄》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製史基礎史料研讀會】/001
《嶽麓書院藏秦簡(肆)》補注(三)【硃紅林】/063
張傢山漢簡《奏讞書》與嶽麓書院藏秦簡《為獄等狀四種》之形成過程
  【〔日〕水間大輔】/091
“失期當斬”再探
  ——兼論秦律與三代以來法律傳統的淵源【莊小霞】/120
秦漢劾文書格式演變初探【唐俊峰】/131
釋“張杜律”【鄧長春】/160
齣土唐代墓誌與法律資料【黃正建】/176
有關唐代平闕式的一個考察(上)
  ——以對敦煌寫本《唐天寶職官錶》的檢討為中心
    【〔日〕岡野誠 著 趙 晶 譯】/190
日本書籍中的唐代法製
  ——以唐令復原研究為視角【〔日〕吉永匡史 著 王 博 譯】/216
《唐律疏議》“同罪”與“罪同”證補【唐 蕾】/238
唐判研讀舉隅(一)
  ——以《文苑英華·判》“師學門”“刑獄門”“為政門”為例【楊曉宜】/250
《天聖令·田令》譯注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天聖令》讀書班】/273
濛古諸王、道士、地方官員
  ——濛古時代華北社會的命令文書及其立碑意義探索
    【〔日〕舩田善之 著 於 磊 譯】/314
巨野金山寺元代榜文八思巴字濛古文考釋
  ——兼論元朝榜文的雙語形式【黨寶海】/338
建築與儀式:明清司法理念的另一種錶達【徐忠明】/350
刑科題本的擬成:以寶坻縣檔案與刑科題本的比較為依據【〔法〕梅淩寒】/426
試析颱灣碑誌的公訴功能【耿慧玲】/446
高句麗碑刻中的法律條文【耿鐵華】/467
京觀——古代中國的怨嘆之屍【〔日〕吉川繪梨 著 範一楠 譯】/488

·書評·
生存與守法之間
  ——讀蘇成捷著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黃藝卉】/510

2016年度颱灣地區中國法律史研究論著目錄【劉欣寜】/532
2016年度國外中國法律史研究論著目錄
  【〔日〕吉永匡史 〔韓〕金 珍 〔法〕梅淩寒 〔德〕施可婷】/545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稿約/566
Journal of Chinese Ancient Legal Literature Studies/567
《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撰稿凡例/569
敦煌遺書中的法律與社會秩序:以法律文書為核心的個案研究 本書導言: 本書聚焦於敦煌莫高窟所發現的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從中抽取齣具有重要法律和社會意義的文書,旨在對唐宋時期西北邊疆地區的社會結構、法律實踐以及民眾的日常生活進行深入的剖析。不同於宏觀的法律史敘事,本書采取精細化的個案研究方法,通過對具體法律文書的文本解讀、曆史背景重構以及社會語境分析,力求還原齣當時社會治理的復雜圖景和個體在法律框架下的生存狀態。我們相信,散落在敦煌這些殘破的紙頁之間的,不僅是僵硬的法律條文,更是鮮活的社會脈動和人情世故的摺射。 第一章:唐代河西地區的民事糾紛與地方司法實踐 本章主要圍繞敦煌發現的唐代産權爭議和債務糾紛文書展開。我們將選取幾份關鍵的土地買賣契約、典當文書及藉貸憑證,分析其在形式要件上的規範性,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如何適應邊疆地區的特殊性。敦煌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民族構成,對傳統中原法律體係構成瞭獨特的挑戰。 土地權屬的確認與流轉: 敦煌的農田多係國傢分配的“口分田”或荒地開墾所得。本章將詳述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地方政府(如縣、堡、鄉)的介入程度,以及民間訂立契約時對“永業”與“流轉”概念的理解。特彆關注契約中涉及的“三鄰五捨”的見證作用,揭示瞭地方性社會監督機製在維護契約效力中的核心地位。 債務關係與擔保製度: 考察敦煌發現的民間藉貸文書,分析其利率設定、擔保方式(如以人、以物、以役為擔保)的常見模式。重點分析“抵押”與“質押”在法律語境下的實際操作差異,以及在債務人無力償還時,地方官府如何進行強製執行或調解。 第二章:身份、傢族與法律責任:唐宋社會關係的重構 法律文本往往是社會身份和傢族關係最直接的載體。本章著重探討敦煌文書中反映齣的不同社會階層(官吏、軍人、農戶、奴婢)在法律麵前的具體地位與責任。 傢庭內部的法律衝突: 深入分析涉及夫妻財産分離、婚前財産約定、以及繼承權分配的文書。敦煌遺書提供瞭大量關於女性財産所有權和處置權的實例,這有助於我們修正傳統史學對唐代女性法律地位的片麵認知。探討“離婦”的社會地位及其對前夫的財産權追索。 奴婢與隸卒的法律地位: 敦煌齣土的“私契”中,奴婢的買賣、轉讓以及逃亡記錄是研究社會流動性的重要綫索。本章將對比官府對奴婢犯罪的懲罰條例與民間私下處置奴婢的行為,辨析法律的剛性和社會習俗的彈性。 第三章:地方治安、犯罪與刑罰的適應性執行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刑事司法領域,通過對敦煌地區案件的記錄、審判筆錄和刑罰執行文書的分析,考察唐宋中央刑法在邊郡的本土化過程。 治安管理與基層維穩: 重點分析裏坊製度在敦煌的運行情況,特彆是“保伍製度”在預防和偵查犯罪中的作用。考察涉及聚眾鬥毆、私自冶鐵、盜竊耕牛等地方性治安案件的捲宗,揭示基層治理的實際壓力。 “減等”與量刑的彈性空間: 敦煌文書顯示,邊疆地區的特定環境(如缺糧、交通不便)常常成為量刑時考慮的因素。本章將梳理反映“情有可原”的案例,分析地方官員如何在維護法律威嚴與照顧實際睏難之間尋求平衡,這體現瞭唐律“慎刑”精神在地方層麵的具體操作。 第四章:法律文書的製作、保存與流傳:製度史的微觀透視 法律文書作為司法程序的物質載體,其格式、用紙、封簽乃至文字的規範性本身就蘊含著重要的製度信息。本章將不再關注文書所載的實體法內容,而是探討其背後的程序法和行政史。 公文與私契的書寫規範: 對比官府齣具的“牒文”、“狀牒”與民間自行擬定的“和約”、“筆據”,分析兩者在格式、印鑒和見證人設置上的顯著差異。研究不同身份的抄寫者(如公吏、僧侶、識字民間人士)對文本清晰度和嚴謹性的影響。 文書的“失效”與“重生”: 考察敦煌文書的殘破狀態,分析為何某些文書會被棄置或被用作他用。研究在訴訟終結後,原件的歸檔、銷毀或民間留存的路徑,這對理解古代檔案管理的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本書通過對敦煌遺書中數以百計的法律文書的細緻考察,描繪瞭一幅動態的、充滿地方特色的唐宋西北邊疆法律社會圖景。我們觀察到,法律不僅是自上而下的約束工具,更是民間社會自我調節、維護秩序的重要依據。敦煌的法律文本,以其獨特的語境和鮮活的案例,為我們理解古代法律如何滲透到最基層社會生活的肌理之中,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實物證據。這些紙張上的墨跡,訴說著製度與人情永恒的拉鋸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的《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對一些“零散”文獻的創新性利用。其中有幾篇文章,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史書和法典,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泛的文獻類型,比如戲麯、小說、甚至繪畫等。我被其中一篇關於戲麯中“斷案”情節的研究所吸引,作者通過分析大量明清時期的戲麯劇本,揭示瞭在民間文化中,法律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傳播的。這些戲麯中的“神斷案”、“巧斷案”等情節,雖然有誇張和藝術加工的成分,但卻反映瞭當時民眾對於公正司法的期盼,以及他們對法律的某種理解和想象。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認為這些是“不準確”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藝術作品在傳播法律觀念、潛移默化影響社會認知方麵所起到的獨特作用。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讓我看到瞭古代法律並非僅僅存在於官方文本中,它也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方式,滲透到瞭社會的方方麵麵,並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評分

這迴的《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它拓展瞭研究的視野,不再局限於那些顯赫的法典和判例,而是深入到一些相對“邊緣”的領域,比如古代的民間契約和訴訟文書。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明代商事契約的研究,作者通過對大量散佚文書的搜集和整理,生動地展現瞭當時的商業活動是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的。那些看似簡單的藉貸、租賃、閤夥的契約,背後卻牽涉到復雜的信用體係、商業倫理以及應對風險的策略。作者不僅僅是翻譯和解讀這些文書,更著重於分析它們在當時社會經濟中的功能和意義,比如它們如何保障瞭交易的安全,如何化解瞭商業糾紛,以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瞭官方的乾預。這讓我深刻意識到,法律並非總是高高在上,它也深深地植根於民眾的日常經濟活動之中,並與時俱進地發展。讀這部分內容,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幅生動的古代商業圖景,商人們精打細算,貨物川流不息,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有那些默默存在的法律契約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研究,讓我對古代中國社會的經濟活力和法律的實踐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體會到“法律”這個概念的豐富內涵。

評分

這本《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的新篇章,給我的感覺是更加“接地氣”瞭。以往我讀這類學術著作,常常覺得有些高深莫測,但這一輯裏關於明清時期基層司法實踐的幾篇研究,卻讓我覺得異常親切。作者深入到一些地方誌、碑刻、以及文人筆記中,搜集和整理瞭大量關於基層司法運作的鮮活事例。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鄰裏糾紛”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例的剖析,揭示瞭在基層社會,很多矛盾並非完全依靠官方的司法程序來解決,而是通過鄉紳的調解、族規的約束,甚至民間習慣法來處理。這些研究,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社會基層治理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法律在其中並非是唯一的權威,而是與社會習俗、人際關係、權力結構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著作用。這種研究,讓我們看到瞭法律的“軟實力”是如何在民間生根發芽,並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模式。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和哲學淵源很感興趣,而這一輯的《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恰好在這方麵提供瞭一些非常深刻的見解。其中有幾篇關於儒傢思想對法律影響的論述,讓我耳目一新。以往我總覺得儒傢強調“禮”而“法”是其次,但作者通過對大量先秦至漢代的文獻進行比對分析,指齣儒傢思想在法律的形成和實踐中扮演著更為復雜和動態的角色。他們並非完全排斥法律,而是在“德治”與“法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並且在法律的製定和執行中融入瞭倫理道德的考量。作者甚至引述瞭一些非常生僻的文獻,來論證儒傢學者是如何理解和解釋法律條文的,以及他們如何在實踐中試圖將道德原則滲透到法律體係中。這種研究,讓我看到瞭古代中國法律文化中,道德與法律之間那種難以割捨又互相影響的復雜關係,也讓我重新思考“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在中國古代的真實含義。這並非簡單的二選一,而是一種動態的融閤與博弈。

評分

這套《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我已經斷斷續續讀瞭好幾年瞭,從最初帶著點好奇,到現在的近乎一種“學術寄托”。這一輯,我最為欣喜的便是其中幾篇關於宋代刑獄檔案的細緻梳理。很多時候,我們閱讀史書,看到的總是經過官方修飾和裁剪的“大事件”,而這些檔案,就像是曆史留下的“現場證據”,真實得甚至有些殘酷。作者在解讀這些檔案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到當時的社會肌理,去探究那些看似瑣碎的案件背後,隱藏的社會矛盾、人情世故以及司法官員的運作邏輯。我尤其被其中一篇關於“拐賣婦女”案件的分析所打動,作者通過對捲宗的層層剝繭,不僅揭示瞭法律的條文如何被執行,更看到瞭法律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齣現的彈性與變通,以及不同階層在法律麵前的真實處境。這種研究,與其說是對法律條文的解讀,不如說是對古代社會生活的一次深度“考古”,它讓我們看到瞭法律是如何滲透進普通百姓的日常,又如何在權力與利益的交織中發揮作用。讀完之後,我腦海中關於宋代社會的麵貌,變得更加立體和鮮活,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圖景,而是充滿瞭無數個生動的故事和令人唏磨的細節。這種感覺,就像是親身走進瞭那個時代,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體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