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熟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虞山画派
  • 中国画
  • 艺术展览
  • 美术史
  • 绘画艺术
  • 文集
  • 艺术研究
  • 地方画派
  • 山水画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25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409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由图录与文字二大板块组成。图录共分五个部分,共收录:王时敏、王鉴作品10件/套(册4、轴4、扇员2);王翚作品16件/套(册2、軸10、卷3、扇页1);恽寿平、吴历、王原祁等王翚朋友作品10件/套(轴7、扇页3);杨晋、虞沅等王翚学生作品15件套(卷3、册2、扇页3、轴7)以及后世常熟画家(虞山画派)彭睿、鱼俊等作品16件套,另有王翚、杨晋、唐俊5件备用作品共计85件/套。重点展品均配有200字左右释文。文字部分收录了海内外研究“虞山画派”的名家论文15篇,计8万字左右,所有文章均为首次发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图版
一 南宗正脉
01.清·王时敏《仿古山水图册》(十开)
02.清·王时敏《仿黄公望山水扇面》
03.清·王鉴《仿董北苑山水扇面》
04.清·王时敏《隶书七绝诗轴》
05.清·王鉴《仿古山水图册》(十二开)
06.清·王鉴《仿古山水图册》(六开)
07.清·王鉴《仿范中立山水图轴》
08.清·王鉴《浮岚暖翠图轴》
09.清·王鉴《仿李成积雪图轴》
10.清·王鉴《虞山十景图册》(十开)

二 集古大成
11.清·王翚《仿古山水图册》(二十开)
12.清·王翚《夏木垂阴图扇面》
13.清·王翚《仿倪云林山水轴》
14.清·王翚《青绿山水轴》
15.清·王翚《虞山林壑图轴》
16.清·王翚《仿王蒙南山真逸图轴》
17.清·王翚《芳洲图轴》
18.清·王翚《黄鹤传灯图卷》
19.清·王翚《仿古山水图册》(十开)
20.清·王翚《渔庄烟雨图卷》
21.清·王翚《唐人诗意图轴》
22.清·王翚《山堂文会图轴》
23.清·王翚《古木奇峰图轴》
24.清·王翚《层峦秋霁图轴》
25.清·王翚《山川云烟图横幅》
26.清·王翚《水竹幽居图卷》

三 师友传承
27.清·王翚、杨晋《看梅图轴》
28.清·笪重光《春水孤舟图轴》
29.清·恽寿平《行书自诗扇面》
30.清·吴伟业《溪山无尽图轴》
31.清·恽寿平《游鱼图扇面》
32.清·吴历《舂雁江南图扇面》
33.清·王原祁《仿大痴山水轴》
34.清·查士标《溪山佳处图轴》
35.清·宋骏业《溪山图轴》
36.清·杨晋《四季花卉图卷》
37.清·吴历《竹石图轴》
38.清·杨晋《牧牛图扇面》
39.清·杨晋《柳溪散牧图扇面》
40.清·唐俊《溪山归牧图卷》
41.清·杨晋《听鹂轩清集图轴》
42.清·蔡远《仿洪谷子山水轴》
43.清·杨晋《山水花鸟图册》(十二开)
44.清·王翚、徐溶《山水图卷》
45.清·虞沅《巨石芍药图轴》
46.清·顾昉《孟浩然(武陵泛舟)诗意图轴》
47.清·杨晋《仿赵大年笔意图轴》
48.清·杨晋《花卉图扇面》
49.清·上睿《花卉图扇面》
50.清·王復祥《鹅湖归钓图轴》
51.清·王翚等七人合作《岁寒图轴》
52.清·上睿《为友梅作行乐图册》(十二开)
53.清·唐俊《秋声图扇面》
54.清·朱昂之《疏林远岫图扇面》
55.清·王翚、杨晋《瘦竹栖鸟图轴》
56.清·杨晋《仿赵吴兴山水轴》
57.清·杨晋《水仙梅雀图轴》
58.清·杨晋《梅花图轴》

四 虞山后学
59.清·彭睿《秋庭读书图轴》
60.清·鱼俊《浮岚暖翠图轴》
61.清·许佑、袁溥等《岁寒三友图轴》
62.清·蒋宝龄《山水轴》
63.清·郏抡逵《山水轴》
64.清·陈道《牧牛图轴》
65.清·瞿麐《溪桥峻岭图轴》
66.清·范玑《山水轴》
67.清·张之万《西城楼阁图轴》
68.近代·程廉《山水轴》
69.近代·季厚焘《山水轴》
70.清·戴熙《墨竹图扇面》
71.清·程百龄《仿王翚山水扇面》
72.清·程廉《山水扇面》
73.清·潘文熊《山水扇面》
74.清·宗仰《山水扇面》
75.清·吴铣《山水扇面》
76.清·朱文清《仿黄公望山水扇面》
77.清·程烈《虞山西门图扇面》
78.清·陈仲谦《仿王翚山水扇面》
79.清·戴熙《山水轴》
80.清·张溥东《仿吴镇山水轴》

专论
《小中现大》与王翚 王静灵
先教粉本定风神——南京博物院藏《康熙南巡图》粉本第七卷探析 万新华
王翚《嵩山草堂图》考释 朱万章
王翚三题 张子宁
王翚绘画风格分期 庞鸥
貌写虞山——王翚的师友同乡与笔下常熟山水风貌 林莉娜
试析王翚生平各阶段之交游与创作的关系 凌利中
蠡测王翚与禹之鼎的交游 汪亓
王翚和安岐 杨小京 范景中
暮云春树渺愁予——关于恽寿平、王翚交谊的想象与读解 耿晶

前言/序言

  乡贤曹公大铁曾云:“少日读孔氏书:日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龆龀之年,口诵而心懵,莫知其旨。方今皓首,入世既深,阅人也众,渐悟斯义。信乎人之德行术智,有相去绝远者,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确实,一个人的天分与眼光,决定了他的一切。
  王石谷: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四十岁左右已成为一代大家,时人称为“画圣”、“海内第一”。其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绘《南巡图》,画成,御赐“山水清晖”匾额,声名益著。他与同时代的画家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世称“清六家”。画风影响后代。
  历史上,得帝王垂青者,人数不多。以士大夫皇宫贵族家中有无其作品而分雅俗,唯见倪云林与王石谷,而被称为“画圣”者,则仅此一人。
  吴伟业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
  秦祖永《桐阴画诀》日:“王石谷翠,天分人功,俱臻绝顶。”
  值此常熟博物馆建馆二十周年,王石谷逝世三百周年,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举办王石谷与“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我们重新审视王石谷的审美思想、作品创作、他的交友圈,相信一定会对当代产生积极作用。
  在此,再次特别感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的鼎力支持!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 图书简介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与史料价值于一体的珍贵文献,全面呈现了以虞山为核心的中国山水画派的独特魅力及其历史传承。本书不仅收录了本次精品特展中精选的虞山画派代表性作品,更汇集了国内外众多著名学者、艺术家对虞山画派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该画派全面而深刻的学术考察。 展览精粹,笔墨丹青尽显虞山风骨 本次特展甄选的虞山画派作品,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涵盖了多位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从早期画家对山水的浑厚描绘,到后期画家对意境的细腻追求,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画师们对自然山川的深刻体悟与独到创造。观者将有幸一览那些或雄浑壮丽,或秀丽雅致的山水画卷,感受虞山画派在构图、笔墨、色彩、皴法等方面的独特风格演变。书中对每一件展品的详细介绍,不仅阐释了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近距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心绪与时代风貌。这些画作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研究虞山画派艺术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学术研讨,深度解析虞山画派的艺术内涵与历史地位 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同期举办的虞山画派精品特展研讨会所呈现的学术成果。汇聚了中国美术史、书画鉴定、艺术理论等领域的资深学者,他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虞山画派的形成、发展、风格特征、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剖析。 研讨文集内容广泛,涉及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画派的源流与形成: 追溯虞山画派的文化渊源,考察其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的具体位置,分析其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新之处。 代表性画家及其艺术成就: 对虞山画派的核心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技法特点以及在画史上的贡献。 虞山画派的风格特征与美学追求: 从笔墨语言、构图布局、意境营造、题材选择等多个维度,提炼虞山画派共有的艺术语言与审美取向,解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理论与思想研究: 探讨虞山画派画家们在绘画理论上的论述,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与对自然的认识。 与其他画派的比较研究: 将虞山画派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山水画史背景下,与其他重要画派进行横向比较,凸显其独特性与关联性。 虞山画派的传承与影响: 考察虞山画派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分析其艺术精神如何在不同时代得到继承与发展,以及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 作品的鉴定与解读: 部分文章可能涉及对特定作品的真伪辨析、风格归属以及艺术价值的深入解读,为收藏与研究提供专业参考。 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将珍贵的艺术品与前沿的学术研究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虞山画派的绝佳平台。 对于艺术史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是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特别是该画派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而言,本书是欣赏虞山画派艺术精品的指南,也是理解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钥匙。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本书更是一次穿越历史,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厚底蕴和东方美学的精神之旅。 本书的出版,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对虞山画派的学术研究,提升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贡献了重要力量。它如同一抹清晖,照亮了虞山画派的艺术长卷,也启迪着后人对山水精神的无限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到《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散发出的古朴典雅的气质所吸引。书中收录的虞山画派精品,无论是雄浑壮阔的山水,还是生机勃勃的花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山水画,构图的巧妙,笔墨的韵味,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展现了画家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我尤其喜欢几幅描绘秋季山景的作品,那浓郁的色彩,那层层叠叠的山峦,都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意境。而花鸟画部分,则更加突显了虞山画派的细腻与生动,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仿佛在呼吸,在颤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研讨文集。这些文章,由多位专家学者撰写,从不同的角度,对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历史地位、创作理念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一篇关于“笔墨意趣”的文章,它细致地解读了虞山画派作品中笔墨的独特魅力,以及这种魅力如何传递出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美的艺术品,更让我理解了这些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

评分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书中精选的虞山画派作品,件件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我被那些描绘壮丽山河的画卷所深深吸引,其构图的严谨与气势的雄浑相结合,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对山石的皴法处理,变化多端,既有北派的苍劲,又不失南派的温润。同时,书中对花鸟画的展现同样令人瞩目,色彩清丽,造型生动,特别是对植物形态的细致描摹,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而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的研讨文集部分。它如同一个专业的导览,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些画作的钥匙。各路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虞山画派的艺术风格、历史渊源、美学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非常欣赏一篇关于“师法自然”的文章,它阐释了虞山画派是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欣赏其深层意蕴的鉴赏者,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转变。

评分

初翻开《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扑面而来的便是古朴典雅的气息,如同置身于江南的烟雨蒙蒙之中。这本书并非简单地陈列画作,而是将虞山画派的精髓,以一种立体而深邃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作品选择之精,可见编者之用心,每一幅画都堪称经典,无论是王翚笔下那雄浑壮阔的峰峦叠嶂,还是恽寿平那淡雅脱俗的没骨花鸟,亦或是其他各位画师的传神之笔,都仿佛穿越时空,在纸页间鲜活起来。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的研讨文集。这些文章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饱含着对虞山画派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的着重探讨了其独特的笔墨技法,有的则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人情怀。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清逸”之境的论述,作者将虞山画派那种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紧密相连,读来令人心领神会,对那些画作的理解也因此更上一层楼。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虞山画派的辉煌与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艺术的启迪。

评分

我是一位普通的读者,对艺术的理解或许不如专业人士那么深刻,但《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这本书,却能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迪。书中的画作,虽然我不能一一辨识出每一位画家,但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诗意与雅韵的世界。那些山水画,或雄伟壮阔,或秀丽温婉,总能勾起我对大自然的无限遐想。而那些花鸟画,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能听到鸟儿的鸣叫,闻到花朵的芬芳。更让我受益的是,本书的研讨文集部分。它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介绍了虞山画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学者们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画作背后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我尤其喜欢一篇关于“师古而化”的文章,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艺术传承,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走进艺术的殿堂,让我看到了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承认,最初吸引我翻开《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的是其“精品特展”的字样,我期待能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珍品。事实证明,我的期待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书中收录的作品,件件皆是虞山画派的代表之作,无论是构图的宏大,还是细节的精致,都令人赞叹不已。例如,那些描绘山峦叠嶂的画作,其层次感处理得炉火纯青,远山如黛,近景清晰,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清风徐来,松涛阵阵。而花鸟画部分,更是将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仿佛在呼吸,在颤动。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将这些视觉的盛宴与思想的火花相结合。那些研讨文章,让我对虞山画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曾以为绘画不过是技艺的展现,但读了这些文章后,我才意识到,虞山画派的画作中,饱含着画家们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篇文章深入剖析了虞山画派“以书入画”的理念,解释了为何他们的画作中总能透露出一种文人的雅致和书卷气。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欣赏其深层意蕴的鉴赏者,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转变。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对虞山画派颇为关注,而《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其艺术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将作品和理论割裂开来,而是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先是呈现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它们色彩沉静,意境悠远,充分展现了虞山画派“兼工带写”、“雅俗共赏”的特点。我特别留意到几幅描绘江南水乡的作品,那细腻的笔触,那水墨淋漓的晕染,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泥土的芬芳。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作品的深度解读。这些研讨文章,有的从技法层面,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笔法的变化、墨色的运用以及构图的匠心;有的则从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了虞山画派在明清之际的绘画思潮中的位置和作用。我尤其对一篇关于“师承与创新”的文章印象深刻,它梳理了虞山画派的几代传承,揭示了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如何融入个人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面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欣赏到绝美的艺术品,更让我们理解了这些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精神。

评分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是一本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它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虞山画派那璀璨的艺术星空。书中精选的作品,每一幅都经过了精心挑选,无论是巨幅的山水画,还是小品式的花鸟,都展现了虞山画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艺。我尤其喜欢几幅描绘秋日山景的画作,那金黄的落叶,那层层叠叠的山峦,以及那掩映在树林中的茅屋,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同时,书中收录的研讨文集,为理解这些画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文章,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了虞山画派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有的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了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还有的则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关于“意境”的论述,作者通过对几幅代表性作品的解读,生动地阐释了虞山画派是如何通过笔墨的虚实结合,达到“写意”的境界,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入的艺术研习,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首先,其收录的画作质量极高,每一幅都堪称虞山画派的典范之作。我被那些描绘壮丽山河的画卷深深吸引,其构图的严谨与气势的雄浑相结合,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对山石的皴法处理,变化多端,既有北派的苍劲,又不失南派的温润。同时,书中对花鸟画的展现同样令人瞩目,色彩清丽,造型生动,特别是对植物形态的细致描摹,展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而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的研讨文集部分。它如同一个专业的导览,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些画作的钥匙。各路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虞山画派的艺术风格、历史渊源、美学思想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非常欣赏一篇关于“笔墨情趣”的文章,它细致地解读了虞山画派画作中笔墨的韵味,以及这种韵味如何传递出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让我不仅看到了画作的“形”,更理解了画作的“神”,它是一次对虞山画派全面而深刻的探索。

评分

《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首先,书中收录的作品,无疑是虞山画派中的精品。每一幅画都经过精心挑选,展现了该画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我尤其被几幅描绘江南风光的山水画所打动,那细腻的笔触,那淡雅的色彩,仿佛将我带入了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而花鸟画部分,则更加突显了虞山画派的生机与灵动,每一朵花,每一只鸟,都充满了生命力。更令人惊喜的是,本书还收录了大量的研讨文集。这些文章,由多位专家学者撰写,从不同的角度,对虞山画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特别欣赏一篇关于“文人画情怀”的文章,它深刻地阐释了虞山画派作品中蕴含的文人雅趣和人生感悟。这本书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在我阅读《山水清晖:虞山画派精品特展 作品暨研讨文集》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一种沉醉。书中的画作,仿佛有魔力一般,将我带入一个古老而宁静的世界。那些描绘山川河流的画卷,构图大气磅礴,色彩沉静内敛,笔墨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或苍劲有力,或细腻婉转,无不展现出画师们深厚的功力。我特别关注了几幅描绘水墨淋漓的山石,那种湿润、厚重的质感,仿佛能从纸上滴落,令人心生向往。而花鸟画部分,则展现了虞山画派另一面的细腻与生机。那些盛开的牡丹,那些矫健的游鱼,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画作展示,更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那些研讨文章,视角多元,论述精辟,对虞山画派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喜欢一篇关于“师法自然”的论述,它阐释了虞山画派是如何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艺术品,不仅在于其表面的美,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