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石学史

中国金石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宏理著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学
  • 中国古代学术
  • 史学
  • 古文字学
  • 考古学
  • 书法
  • 篆刻
  • 文物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7156
商品编码:11009717073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宏理 著 定  价:238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页  数:118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67537156 导论 金石学学科定位的再认识
 先秦金石学
 缘起
 禹铸九鼎及其流传的闻说
第二节 周代用鼎制度例述
第三节 石刻之缘起
第二章 青铜礼乐器
 夏至商代早中期
第二节 商代中期
第三节 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
第四节 西周中期
第五节 西周晚期
第六节 春秋早期
第七节 春秋中期
第八节 春秋晚期
第九节 战国早期
第十节 战国中晚期
第三章 玺印、铜镜、钱币、兵器及其他
 玺印
第二节 铜镜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中国金石学史》首先厘定了金石学的历史概念,随后按照先秦编、秦汉编、魏晋南北朝编、隋唐五代编、宋辽金元编、明清编六编,分礼乐器、兵器、杂器及铜镜、玺印、钱币等铜器和石望柱、石阙、石象,以及摩崖石刻、碑碣、墓志、镇墓文等石刻,还有石质的替代品如画像砖、瓦当等等,全面介绍各时代的金石特色和特点。本书对墓志、碑碣、告地策等起源,石柱、墓阙、牌坊、买地券等在名实上的混乱,都有自创新说。 王宏理 著 王宏理,浙江义乌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国学大师姜亮夫弟子。原在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任书画部主任及浙江西湖美术馆副馆长,后调任浙江工商大学中文系主任,为中国书画史硕士生导师。又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书画专业博士生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十篇得省级以上论文奖。著有《流月集》、《流月斋金石书法论集》、《志墓金石源流》、《古文献学新论》,主笔、主编有《浙藏敦煌文献》、《黄宾虹全集》(书法)等多种,并曾参与多项文化典籍主要编撰工作。
《中国金石学史》这本书,顾名思义,是一部梳理中国金石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器物图录,也非仅仅罗列出土的青铜器、碑刻等实物。相反,它深入探究的是一项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乃至世界学术史上都占有独特地位的学科——金石学。 这部著作首先会带领读者回溯金石学的滥觞。从先秦时期人们对神秘的青铜器纹饰和铭文的初步认知,到汉代开始出现的对古器物和古文字的搜集与整理,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将金石之学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对其进行更系统性的观察和记录。作者会详细阐述这一时期金石学萌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早期学者们是如何在有限的史料条件下,逐渐形成对古代文明遗迹的尊重和研究兴趣。 随后,本书将进入金石学的勃兴时期,特别是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金石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无疑是这一时期的璀璨明珠,本书将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在体例、考证、鉴赏等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同时,也会介绍其他重要的宋代金石学家及其著作,如欧阳修、王厚之等,展现宋代金石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文学、史学、书法等领域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本书不会止步于宋代,而是会继续展现金石学在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传承与演变。虽然元代在政治上有所动荡,但金石学的研究并未完全中断,在某些地区和学派中仍有继承。明代,随着官方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以及文人雅士的兴起,金石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现了更多专注于某一类器物或碑刻的研究成果。而到了清代,可以说是金石学研究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乾嘉学派的兴盛,为金石学研究带来了更加严谨的治学方法和更为广阔的视野。许多学者,如阮元、王鸣盛、孙星衍等,在金石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书将重点梳理清代金石学在古文字辨识、器物断代、铭文释读、学术流派等方面的成就,分析其对传统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产生的深远影响。 此外,《中国金石学史》还会探讨金石学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功能和意义。它不仅仅是学者们的一项学术爱好,更承担着“校讐文献”、“考订史实”、“鉴赏文物”、“传承文化”等多重使命。本书会分析金石学研究如何为纠正史书记载的错误提供实证,如何为理解古代礼制、社会风貌提供直观的依据,以及如何通过对器物和碑刻的鉴赏,体现出学者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这部著作还会触及金石学研究的方法论。从最初的“目鉴”和“耳传”,到后来的“铭识”、“考订”、“辨伪”,乃至运用更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本书将勾勒出金石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轨迹。它会介绍学者们在辨识文字、区分时代、考证出处、辨别真伪等方面所采用的各种智慧和技巧,展现中国古代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将金石学研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金石学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古物本身,更是关于人——那些研究和收藏古物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所持的理念。本书会描绘出中国金石学史上那些著名的学者群像,他们的生平、他们的交往、他们的学术争鸣,从而使这部学术史更具人文色彩和故事性。 最后,《中国金石学史》或许还会对金石学研究的现代意义进行一些探讨。在当代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古代金石学研究的遗产依然宝贵。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独特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本书,是对一项辉煌学术传统的致敬,也是对一段丰富文化遗产的梳理与传承。它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金石之学”这一独特的中国学术门类,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持久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中国金石学史》,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古人的精神世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石碑和青铜器,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过来,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古代的器物,尤其是刻有文字的,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总觉得它们身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个角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全新窗口。它没有那些宏大的叙事,也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对古代遗物的严谨考证和深情解读,却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金石学发展历程的梳理,那种清晰的脉络和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项研究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独立且重要的学科。从汉代的铭刻辨识,到宋代的学术繁荣,再到明清的集大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贡献和代表人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人物和著作,而是深入分析了各个时期金石学研究的特点、方法以及它们对当时史学的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唐代李阳冰、宋代欧阳修等人的介绍,他们不仅仅是学者,更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们对金石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发现了多少古物,更在于他们所建立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为后世金石学家树立了典范。 书中对具体器物的考证和解读也十分精彩。我看到了许多我从未听说过的古物,作者通过详细的描述和精美的插图,让我得以一窥它们的真容。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是展示器物本身,而是通过器物上的铭文,去解读器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包括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等。例如,书中对某些战国时期的玺印和铜镜的解读,让我得以了解到当时各诸侯国的疆域划分、官职设置,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这种通过微观遗物折射宏观历史的研究方法,是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

评分

这部《中国金石学史》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对中国古代文明那种深沉的敬意。我一直以为,历史就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宏大的事件和英雄人物。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些静静躺在地下、或是在山野间矗立的石头和金属,它们所承载的信息,比任何文字记载都要古老、都要真实。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为我打开了金石学的世界,让我看到那些“无声的石头”是如何“开口说话”的。 书中对金石学起源的追溯,让我对中国文字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从甲骨文的神秘,到金文的庄重,再到石刻的铭文,每一种文字形态都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载体的特点。我尤其被书中对战国时期兵器铭文的研究所吸引,那些简短的文字,却透露出当时的战争规模、武器制造的工艺,甚至是兵士的姓名和军功。这种从细微之处见真章的研究方法,让我觉得历史仿佛触手可及,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 书中对不同时期金石学研究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从早期对文字字形的辨识,到后来对铭文内容的考证,再到对器物年代、出土地点的推断,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宋代以来,金石学研究的繁荣景象,那是一个全民性的学术热情迸发的时代,文人墨客们争相收藏、研究金石古物,将中国的学术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明白,金石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回望。

评分

这部《中国金石学史》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亲身置身于那些先秦的宫殿,汉唐的碑林,甚至更久远的殷商王陵之中。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和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冰冷的石刻和青铜器背后,隐藏着无数鲜活的故事和智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隐秘的渴求。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历史著作那样,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从“金石学”这个独特的视角切入,带领我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古代文明。 作者首先就对“金石学”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做了极其详尽的梳理,从最早的朴素的铭刻考据,到后来的系统性研究,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乃至学术思潮的演变,都描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吸引,那些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符号,在作者的解读下,瞬间变得生动起来,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权力、信仰、生活方式的直观体现。书中对于甲骨文、金文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被后世的金石学家解读和辨识的过程,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常常会对照着书中的图片,去想象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在坚硬的青铜器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的文字,以及那些文士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冒着艰辛去发掘、辨识这些古老的遗迹。 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对于金石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作者并非仅仅介绍研究成果,而是深入到研究过程本身,揭示了金石学家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去克服重重困难的。比如,在解读那些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全的铭文时,他们是如何通过比对、类比、推断,一点点还原出历史真相的。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辨识某块古碑上一个难以辨认的字的例子,作者详细描述了这位金石学家是如何从上下文、字形结构、甚至是同一时期其他器物上的类似写法,一步步地推导出这个字的真实面貌,这个过程简直就像侦探破案一样引人入胜。这种对研究方法的细致讲解,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研究并非简单的搜集事实,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过程。

评分

《中国金石学史》这本书,在我阅读之前,我对“金石学”这个词的认知非常模糊,只隐约知道它和古代的石刻、青铜器有关。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领略到这门学问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作者以极其详尽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金石学发展长卷,让我看到了这项研究是如何一步步从零散的认知,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学问。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金石学研究的“活化石”——那些实物本身的研究方法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出一些古物的图片和铭文,而是深入剖析了学者们是如何对这些实物进行辨识、考证和解读的。比如,对于一件青铜器的铭文,研究者是如何通过比对其他器物上的相似铭文,来确定其年代;又是如何通过器物的造型、纹饰,来推断其用途和所属的文化区域。这种严谨细致的研究方法,让我对“学术”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构建,更是对事实的尊重和对真相的追求。 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金石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和重要成果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我看到了那些古代的学者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去解读那些沉默的遗物。他们不仅仅是在研究古物,更是在与历史对话,试图从中找到中国文明的根源和脉络。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每一件金石遗物,每一篇学术考证,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都蕴含着一段鲜活的历史。

评分

这部《中国金石学史》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宝贵的精神之旅。我一直对那些刻写在石头、青铜器上的文字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比纸质文献更具原初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其详尽和专业的态度,为我揭示了金石学这门古老学问的奥秘。 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从金石学的起源、发展,到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再到具体的考证方法和研究成果,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着迷。那些看起来古朴甚至有些神秘的符号,在作者的解读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权力、信仰、生活方式的活化石。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插图,去想象当年那些工匠是如何在坚硬的金属上雕刻出如此精美的文字,以及后世的学者是如何冒着艰辛去辨识和解读它们。 书中对历代金石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的介绍,也让我深受启发。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卓越的智慧,去解读那些沉默的遗物,如何将零散的史料汇集成宝贵的知识财富。这些学者们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历史的敬畏,让我倍感钦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史诗,它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自豪。

评分

《中国金石学史》这本书,如同一扇尘封已久的门,在我面前徐徐打开,展露出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世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和器物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是历史最直接、最真实的见证。而这本书,正是将我带入了这些“见证者”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研究,又如何为我们揭示了无数的秘密。 作者以极高的学术素养和生动的笔触,为我梳理了中国金石学发展的宏大脉络。从最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石刻、碑文,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代表人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汉代碑刻的研究所吸引。那些屹立千年的石碑,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承载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艺术审美,甚至是人们的信仰。作者通过对这些碑刻的解读,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着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金石学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对文字的辨识和考证,它更是一种对中华文明根源的追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书中对一些重要金石学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以毕生的精力,去解读那些沉默的遗物,如何将零散的史料汇集成浩瀚的知识。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历史的敬畏,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启蒙,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评分

《中国金石学史》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的时光之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和器物情有独钟,总觉得它们是历史最直接、最生动的见证。而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为深入和系统的视角,带领我走进了金石学的世界,让我看到了那些沉睡千年的石刻和青铜器是如何“开口说话”的。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金石学起源和发展的梳理所吸引。作者从朴素的文字辨识,到系统的学术体系建立,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描绘得清晰可见。我看到了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到汉代的碑刻、画像石,再到后来的造像、砖铭,每一种文字载体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信息。书中对具体器物的考证和解读也十分精彩,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器物的形制和年代,更是通过器物上的铭文,去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 书中对历代金石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流派的介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看到了那些学者们是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卓越的智慧,去解读那些古老的文字,如何将零散的史料汇集成宝贵的知识财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每一件金石遗物,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都在诉说着属于它的历史故事。

评分

翻开《中国金石学史》,我立即被书中那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尤其是那些刻在石头或青铜器上的文字,有着一种莫名的迷恋。我总觉得,它们比纸质文献更古老、更直接,更能够触及历史的本质。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作者以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项研究在还原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那些精美的青铜器,本身就是一件件艺术品,而其上的铭文,更是点睛之笔,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历史价值。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辨识这些铭文,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祭祀活动、甚至家族关系。我常常会对着书中那些模糊的图片,去想象当年那些工匠是如何在滚烫的铜液中,一笔一画地刻下这些历史的印记,又或是后世的学者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冒着艰辛去发掘、辨识这些珍贵的遗物。 本书对金石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研究成果,而是深入到研究过程本身,展示了学者们是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对比分析、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来解读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铭文。这种对研究过程的细致呈现,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智慧的闪光。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默默奉献的金石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初翻《中国金石学史》,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冷冰冰的考据和年代。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作者不仅仅是在讲述金石学的发展史,更是在讲述中国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这些“石头”和“金属”得以传承和延续。 我被书中对于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深深吸引。那些刻在厚重青铜器上的文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宗教、军事的缩影。作者通过对这些铭文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王权的象征、宗族的祭祀,甚至是战场上的誓言。我常常会想象,当年的工匠是如何在高温的熔炉中,将这些文字铸刻在冰冷的金属上,又或是当时的史官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将历史的印记留存至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历史充满了敬畏。 书中对历代金石学研究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学术传统的深厚底蕴。从汉代的许慎,到宋代的欧阳修,再到清代的孙诒让,每一位学者都以自己的方式,为金石学的研究添砖加瓦。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他们的学术成就,更挖掘了他们研究背后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条史料,如何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去探索历史的真相。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的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

评分

《中国金石学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我一直认为,文字是文明的载体,而金石文字,更是承载着历史最直接、最原始的证明。这本书,就是为这些“沉默的证人”发声,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作者以一种极为严谨和系统的态度,梳理了中国金石学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文字起源,到后来的学术体系构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所吸引。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不仅是工艺的巅峰,更是那个时代政治、军事、宗教的见证。书中的详细介绍,让我了解到,每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可能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兴衰、甚至是一个时代的信仰。作者对这些铭文的解读,不仅仅是文字的考证,更是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深度还原。我常常会对着书中那些模糊的拓片,去想象当时的史官是如何在青铜器上刻下那些文字,又或是当时的帝王如何通过这些铭文来宣示自己的权力。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金石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古物,需要一代代学者用毕生的精力去发掘、去辨识。作者在书中对一些重要的金石学家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我特别佩服书中提到的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考证的学者,他们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令人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