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吴勉华,王新月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7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8468
版次:3
商品编码:123086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6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三章,首章导言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阐述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第三章为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分别介绍外感六淫、内生五气、脏腑病证及气血津液的辨治概要。各论分七章,按肺系、心系、脾胃、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顺序排列,介绍53种中医常见病证。

目录

总 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三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第一节 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
第二节 病证结合的辨治思路
第三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

第三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第一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二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各 论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肺胀
第六节 肺痈
第七节 肺痨
第八节 肺痿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附真心痛
第三节 厥证
第四节 不寐
附 多寐
附健忘
第五节 痴呆
第六节 癫狂
第七节 病病

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噎膈
附反胃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痢疾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便秘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附萎黄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眩晕
第六节 头痛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附尿浊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关格
第五节 阳痿
第六节 遗精
附早泄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证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痰饮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内伤发热
第六节 汗证
第七节 肥胖
第八节 虚劳
第九节 癌病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证
第二节 瘘证
第三节 颤证
第四节 痉证
第五节 腰痛
附录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

精彩书摘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二章 心系病证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阴阳气血是其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气心阳主要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主血脉),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主神志)。心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
  心系病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年老体虚、外邪侵袭等,病机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者为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者为痰、饮、火、瘀等阻滞,致心脉不畅。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痰气痰火扰动心神,神机失灵,则为癫狂;痰凝气郁,蒙蔽清窍,元神失控则为癇病;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则为痴呆;气血逆乱,阴阳之气不能相接,则为厥证。根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心悸、胸痹、不寐、癫狂、癇病、痴呆、厥证归属为心系病证。
  由于五脏相关,心系病证与其他脏腑病变亦有密切联系。心病日久,可以累及他脏,从而合并他脏疾病。如心悸、胸痹日久,心之气阳进一步耗伤,阳虚水泛,可出现咳嗽、喘证、痰饮、鼓胀、水肿等病证,甚至阴盛格阳,可出现心阳虚衰之喘脱。同样,他脏之病日久亦可导致心系病证产生。如咳嗽、哮证、肺胀日久伤及正气,心肺气虚而致心悸;或眩晕、头痛等病久则肝。肾阴精损伤,心肾不交而成不寐;或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痰瘀阻络而致胸痹。因此,临证时应将心系病证与他系病证联系互参。
  第一节 心悸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日:“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元代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日:“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清代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根据心悸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一、病因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均可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

前言/序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行规教材)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_2020)》《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依据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以及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在总结历版中医药行业教材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国公开招标、专家委员会严格遴选主编、各院校专家积极参与编写的行业规划教材。鉴于由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六版以前称“统编教材”),进入2000年后,已陆续出版第七版、第八版行规教材,故本套“十二五”行规教材为第九版。
  本套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力争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坚持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2001年。在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科学、合理、高效,符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日益紧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坚持采用这个运作机制。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十二五’行规教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3个层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多个专业(全覆盖目前各中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数量上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显增加,专业门类齐全,能满足各院校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优秀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强化特色,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类教材,推出部分数字化教材。
  3.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本套教材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的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公正的因素。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教学一线资深教师担任主编。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主编在教材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材质量提供保证。
  4.进一步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是教材编写的主体,又是教材的主要使用单位。“‘十二五’行规教材”,得到各院校积极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一线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凡被选中参编的教师都以高涨的热情、高度负责、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本套教材的编写任务。
  5.继续发挥教材在执业医师和职称考试中的标杆作用
  我国实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认证准入制度。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职称考试制度。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专家,对“十五”(第七版)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审议、评估和论证,认为“十五”行业规划教材.较历版教材的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与时俱进,故决定以此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蓝本教材。“十五”(第七版)行规教材、“十一五”(第八版)行规教材,均在2004年以后的历年上述考试中发挥了权威标杆作用。“十二五”(第九版)行业规划教材,已经并继续在行业的各种考试中发挥标杆作用。6.分批进行。注重质量为保证教材质量,“十二五”行规教材采取分批启动方式。第一批于2011年4月.启动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针刀医学6个本科专业112种规划教材,于2012年陆续出版,已全面进入各院校教学中。2013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十二五’行规教材”,包括:研究生教材、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教材(七年制、五年制共用)、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类教材、非计算机专业用计算机教材,共64种。7.锤炼精品,改革创新“‘十二五’行规教材”着力提高教材质量,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更准确。理论阐述更系统,概念表述更为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各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十二五”行规教材还特别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综上所述,“十二五”行规教材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倾力主办,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高水平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积极协办,整个运作机制协调有序,环环紧扣,为整套教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打造“十二五”期间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主流教材,使其成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权威的教材体系。
  “十二五”行规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教学单位、教学人员及广大学生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以便在重印或再版时予以修正。使教材质量不断提升。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