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肇勤 编
图书标签:
  • 分子生物学
  • 中医药
  • 技术应用
  • 第三版
  • 生命科学
  • 医学研究
  • 生物技术
  • 中药现代化
  • 科研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9263
版次:3
商品编码:123290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4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学生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着重解决中医药研发中能否用、为何用、如何用的问题。突出实用、先进和中医特色三个方面。

内容简介

本教材从实用性和新颖性角度出发,介绍了若干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先进技术,以及一些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绪论、分子生物学常用基本技术、DNA的研究方法、RNA的研究方法、蛋白质的研究方法、基因功能与表达调控的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中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常用网络资源及利用8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方肇勤,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教学团队“中医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任实验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4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中医实验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所负责的“实验中医学”先后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所负责的课程建设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有《实验中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中医药研究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全国统编教材,指导研究生50余人。

所主持的国家到地方的各级科研项目十数项;所主持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国家及部级科技奖励。主编《中医辨证论治学》、《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001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防治肝癌作用机制探索中的应用001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007


第三节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013


第四节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发中的应用前景020



第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基本技术026




实验1重组质粒026


实验2质粒转化大肠杆菌030


实验3阳性单菌落扩增与小量DNA制备034


实验4酶切重组质粒和电泳分离所插入的DNA037


实验5从凝胶中回收DNA040


实验6大量质粒DNA制备041



第三章DNA的研究方法045




实验7哺乳类动物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045


实验8基因组文库的建立与目的基因筛选048


实验9Southern blot058


实验10PCR064


实验11DNA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070



第四章RNA的研究方法077




实验12哺乳类动物组织总RNA的提取079


实验13mRNA的分离081


实验14Northern blot084


实验15RTqPCR090


实验16多基因表达的检测096


实验17cDNA库建立112


实验18基因全序列cDNA库筛选123



第五章蛋白质的研究方法132




实验19哺乳类动物组织蛋白质的提取132


实验20Western blot136


实验21ELISA149


实验22免疫组织化学154


实验23蛋白质双向电泳160


实验24蛋白芯片178



第六章基因功能与表达调控的研究方法182




实验25RNAi183


实验26报告基因与基因调控元件的检测189


实验27体外定点诱变技术192


实验28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95


实验29基因过表达204


实验30免疫共沉淀211



第七章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216




实验31哺乳类动物细胞的培养216


实验32细胞增殖检测224


实验33流式细胞术226


实验34体外细胞划痕实验234


实验35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236


实验36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239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网络资源及利用243




第一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243


第二节GenBank数据库查询与搜索248


第三节BLAST255


第四节EST的电子延伸265


第五节cDNA序列的蛋白阅读框架分析、染色体定位及其在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

预测271


第六节PCR引物或序列寡核苷酸探针的在线设计278


第七节蛋白质分析280



附录287




1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287


2常用生物学数据288


3常用载体292


4分子克隆常用酶293


5常用储存液的配制297


6常用液体培养基299


7常用缓冲液300


8常用酸碱溶液的浓度与分子量300


9不同浓度酸碱液的pH301


10核酸的纯化(用酚氯仿抽提)301


11核酸浓缩302


12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及RNA含量303


13Sephadex 的水化303


14放射性度量单位和数据303


15科学单位303


16离心速度和离心力换算304


17常用分子生物学术语对照304


前言/序言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的研发中已愈来愈广泛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然而,与国内外西医界相比,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发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知识普及不够、研发投入不足和技术使用不当,而该技术在中医药研发中能否用、为何用、如何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早在1996年,我们就编写了《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方法》讲义,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专业本科生和中医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课,受到了广大中医药学子的热烈欢迎。开课以来学生反响热烈,尤其是研究生,修课积极踊跃,人数一再超出课程所规定的学生名额,充分表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新一代中医学者中所引起的重视。在此基础上,2002年,我们编写并正式出版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该书依据我们多年在国内外运用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经验,从中医药研究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领域常用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发中的运用,着重解决中医药研发为何用、如何用的问题,并在书中增加了实验技术的内容。该教材编写突出了3个方面: ① 实用。书中所介绍的实验技术均为作者使用过的技术,并参考了一些国内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有关公司试剂盒说明书,以及《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等权威专著,言之有据,同时详细介绍实验的准备和实施,使读者可以方便地择用。② 先进。该书介绍了当时最新发展的一些实验技术。③ 突出中医特色。介绍了各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与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材出版以来,成为中医界一些实验研究人员手边的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同时该课程作为实验中医学系列课程之一,还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的荣誉。2008年该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进一步丰富了实验内容。最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团队拍摄和编辑了系列实验技术视频,目前这些视频已在课堂普遍使用,并上传至“国家精品

资源共享

课”(网址: http: //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855.html),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


为了适应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对原教材进行了调整与充实。内容主要包括8个部分:


(1) 绪论。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发中应用的现状,深入浅出地介绍为何用和如何用,以及本书各章节的内容与关系。


(2) 分子生物学常用基本技术。介绍重组质粒、质粒转化大肠杆菌、阳性单菌落扩增与小量DNA制备、酶切重组质粒和电泳分离所插入的DNA、从凝胶中回收DNA、大量质粒DNA制备等。


(3) DNA的研究方法。介绍哺乳类动物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基因组文库的建立与目的基因筛选、Southern blot、PCR、DNA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等。


(4) RNA的研究方法。介绍哺乳类动物组织总RNA的提取、mRNA的分离、Northern blot、RTqPCR、多基因表达的检测、cDNA库建立、基因全序列cDNA库筛选等。


(5) 蛋白质的研究方法。介绍哺乳类动物组织蛋白质的提取、Western blot、ELISA、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双向电泳、蛋白芯片等。


(6) 基因功能与表达调控的研究方法。介绍RNAi、报告基因与基因调控元件的检测、体外定点诱变技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过表达、免疫共沉淀等。


(7) 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的细胞生物学技术。介绍哺乳类动物细胞的培养、细胞增殖检测、流式细胞术、体外细胞划痕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等。


(8) 分子生物学常用网络资源及利用。介绍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Bank数据库查询与搜索、BLAST分析、EST的电子延伸、cDNA序列的蛋白阅读框架分析(ORF)、染色体定位及其在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预测、PCR引物或序列寡核苷酸探针的在线设计、蛋白质分析。


此外,在书末附录中还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常用生物学数据、常用载体、分子克隆常用酶、常用储存液的配制、常用液体培养基、常用缓冲液、常用酸碱溶液的浓度与分子量、不同浓度酸碱液的pH、核酸的纯化(用酚氯仿抽提)、核酸浓缩、分光光度法测定DNA及RNA含量、Sephadex 的水化、放射性度量单位和数据、科学单位、离心速度和离心力换算、英汉对照等。


本版教材具体内容的调整包括:


鉴于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为此新增了蛋白芯片(实验24)、基因过表达(实验29)、免疫共沉淀(实验30);而一些细胞生物学技术业已成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常用实验方法,如细胞增殖检测(实验32)、流式细胞术(实验33)、体外细胞划痕实验(实验34)、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实验35)、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实验36),本教材一并予以介绍。


鉴于原位杂交、Footprint、凝胶阻滞分析等较少使用,而cDNA Array和DDPCR已被基因芯片所取代,因而本教材不再介绍这些实验技术。在本教材“第四章RNA的研究方法”引言中介绍了非编码RNA,其中涉及small RNA,而有关实验及目的已编入相关章节中,因而不再专门介绍“small RNA的提取与分析”。考虑到本教材的主要读者是中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此,不再列入一些与中药材相关的实验,如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动植物药材的ISSR指纹图谱技术、中药RAPD指纹图谱技术、植物组织蛋白质的提取、植物细胞的基因转化。


此外,“实验15RTqPCR”替换了第二版的“RTPCR”与“ABI荧光实时定量PCR”,“实验16多基因表达的检测”重点介绍基因芯片,在“实验18基因全序列cDNA库筛选”一并介绍了RACEPCR,“实验21ELISA”简介了抗体制备(因而不再专门介绍“单克隆抗体制备”),

“实验27体外定点诱变技术”仅介绍了相关原理。


本教材的使用对象包括各类中医药学科临床和研究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非中医药学科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工作者、研究生。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迄今已积累了大量的不同方法和技术,单就某一技术,往往还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分化,产生了大量的专著、论文、有关企业和公司的产品目录,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中间包含了大量的先进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和理论。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本书是难以概括全面的。因此,我们删繁就简,择其精要,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挂一漏万,以及叙述不妥的地方在所难免,我们殷切地期待同道的批评与指正。



方肇勤

2017年12月于上海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如:张伟、李华]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如:2023年10月]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如: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书简介: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是一部系统性、前瞻性的学术专著,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革新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范式,开启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的新篇章。本书在前两版的基础上,汇集了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以及临床应用案例,力求为中医药研究者、临床医生、生物技术专家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权威、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悠久的实践历史,在疾病防治、健康养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久以来,中医药的研究往往受限于传统的实验方法和认识框架,其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难以被清晰揭示。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我们可以从分子层面深入理解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从而实现对中医药疗效的客观评价、对中药复方的科学解析、对中药新药的理性开发。 第三版在保持前两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了以下方面的论述: 技术更新与拓展: 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涌现出的新型技术,例如:单细胞测序技术在揭示细胞异质性中的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中药药理机制研究中的探索、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在发现新型中药活性成分方面的进展、以及空间组学技术在解析药物作用微环境中的潜力。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更精细、更深入的观察工具。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 随着中医药大数据资源的不断积累,本书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海量中医药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AI预测中药的潜在活性、优化复方配伍、挖掘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如何构建智能化的中医药知识图谱。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将极大地提升中医药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临床转化研究深化: 更加关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解决中医药临床实际问题方面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分子标志物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如何通过分子分型指导个体化用药,以及如何运用分子机制研究为中医证候的客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书强调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路径,力求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理论体系的现代化解读: 探索如何利用分子生物学证据来支持和丰富中医药的传统理论。例如,通过分子机制研究来解释“气”、“血”、“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的物质基础,为中医理论的科学化阐释提供新的视角。 本书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分子生物学技术概论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普适性应用 本部分为读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介绍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阐述这些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一般性应用范畴。 第一章: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DNA、RNA、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概述 基因克隆、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沉默等基本概念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第二章:高通量组学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基因测序、SNP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 转录组学:mRNA测序(RNA-Seq)、miRNA研究、lncRNA功能解析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表达分析、修饰鉴定、蛋白-蛋白互作 代谢组学:小分子代谢产物分析、药物代谢途径研究 第三章: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 序列比对、基因组注释、数据库应用 生物通路分析、网络构建与系统生物学方法 大数据分析策略与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生物成像技术与细胞模型在分子机制解析中的应用 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成像 原代细胞培养、细胞系建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 基因敲除/敲低细胞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第二部分:特定中药活性成分与复方的分子机制研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聚焦于如何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揭示各类中药物质基础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第五章:天然产物分离、鉴定与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核磁共振(NMR)联用技术 中药化学成分库的构建与高通量筛选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与改造 第六章:中药单味药活性成分的分子靶点与信号通路研究 基因芯片/RNA-Seq技术揭示药物诱导的基因表达变化 Western Blot、ELISA等技术验证蛋白水平调控 激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等工具药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CRISPR-Cas9技术辅助的靶点验证 第七章:中药复方协同增效与拮抗作用的分子机制解析 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组合化学与组合生物学在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复方体外模拟研究中的探索 第八章:中药对特定疾病分子机制干预的研究实例 抗肿瘤中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调控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抗炎镇痛中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控NF-κB等信号通路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抗血栓的分子基础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药:神经保护、神经再生、改善突触可塑性的机制 第三部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的创新应用 本部分将探讨如何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医药的核心理论进行现代化诠释,并推动其在临床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中的转化应用。 第九章:中药物质基础与中医证候的分子关联研究 利用组学技术寻找疾病证候的分子标志物 研究特定中药复方对证候相关分子通路的影响 构建客观评价中医证候的分子模型 第十章:分子标志物在疾病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miRNA、lncRNA、circRNA等非编码RNA作为生物标志物 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RNA等液体活检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风险预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个体化用药与精准治疗在中医药中的实践 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的个体化用药指导 靶向治疗与中医药联合应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利用分子技术评估中药疗效的变异性 第十二章:中药新药研发的分子生物学策略 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靶点、新活性成分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疾病动物模型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修饰与优化 第十三章: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中的分子学视角 中药在免疫调节、抗衰老、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分子机制 基于分子技术的健康评估与干预方案 中医药在应对新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潜力 本书的特色: 系统性与前瞻性: 全面覆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各个环节,并紧密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和研究热点。 深度与广度并存: 既有对基础技术的深入阐释,也有对具体应用案例的详细剖析,内容丰富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跨学科融合: 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视野。 图文并茂: 大量运用流程图、原理图、数据图表等,直观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复杂概念和实验设计。 案例丰富: 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文献和经典案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语言严谨: 采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力求避免模糊和歧义。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生命科学、药学、医学、中医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高年本科生;从事中医药研究、天然药物开发、药物研发的科研人员;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的医务人员;以及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感兴趣的各界人士。 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为揭示中医药的奥秘、提升其临床疗效、促进其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科学武器。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座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必将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很多我曾经在学术期刊上读到的前沿研究,尤其是那些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鉴定以及其分子机制探索的论文。我一直觉得,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引入到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中,是推动其发展和走向国际舞台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一点,让我对它所涵盖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比如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等,并具体阐述它们是如何被应用于解析中药的复杂成分、揭示其药理作用的。 想象一下,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就是关于中药材的来源、炮制对活性成分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来发现新的活性分子。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一种经典中药,是如何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来阐明其抗炎机制的,或者如何利用质谱技术来全面解析其复方配伍的协同效应。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流传千年的经验方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实现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中医药治疗。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同时又信奉科学严谨精神的人,这本书的题目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总觉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之处,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古老的经验和理论之下,而现代科技,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解锁这些宝藏。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看到中医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无限可能。 我设想,书中可能会从基础层面开始,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这些技术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于中医药研究中的。比如,我很好奇,在研究中药的抗肿瘤活性时,究竟会用到哪些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分析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还是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或者,在研究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时,又会如何利用流式细胞术或细胞因子检测技术来量化其效果?

评分

听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我一直深信,要让中医药这门古老的学问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就必须拥抱科学,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去验证、去深化、去创新。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条道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涵盖了非常丰富和前沿的内容。也许会从最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入手,例如基因克隆、DNA测序、RNA提取与检测等,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应用,比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来分析中药对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或者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来揭示中药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析一些经典中药的复杂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药效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非常关注,总觉得它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但要让更多人信服,就必须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其奥秘。这本书的书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如何将这些尖端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场景的画面。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技术,更会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中医药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例如成分的复杂性、作用机制的不明确等。 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基础理论出发,详细介绍各种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例如PCR、Western Blotting、ELISA,以及更前沿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等,并配以详实的插图和示意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原理和操作流程。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大量的实例,说明这些技术在中医药成分分析、药效评价、作用靶点鉴定、抗药性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筛选出对特定疾病具有疗效的中药成分,或者如何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来揭示中药对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向我描绘一幅科学与传统的交融画卷。我一直认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工具,去探究和理解这份宝藏。因此,我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憧憬,并对它所能带来的启发感到兴奋。 我猜测,书中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更会着重于“应用”二字,即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有效地整合到中医药的研究体系中。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的应用场景:例如,如何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来揭示不同产地、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材在基因层面的差异,进而理解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药效;或者,如何通过质谱联用技术来精准鉴定中药复方中的微量活性成分,并阐明其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