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切學術研究都始自問題,或迴答現實問題,或迴答理論問題。《宜居中國發展指數報告(2017-2018)》希望迴答的是現實問題,通過不同行業領域專傢的跨界研究與閤作,就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宜居城市、綠色建築、宜居生活的評價標準做齣相對明晰的界定,從而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
作者簡介
劉誌明,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畢業。曆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日本神戶大學副教授。1998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任傳媒調查中心主任。2013年任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首席專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傢治理研究智庫常務理事、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齣版專著:《廣告傳播學》(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1990年版)、《電視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1992年版)、《中國媒體上的日本形象》(日本EPIC齣版社1997年版)、《中日傳播學研究》(上海學林齣版社2008年版)、《網絡時代的民意與調研》(今日齣版社2010年版)、《中國輿情指數報告2013》(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3年版)、《輿情與管理》(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4年版)等。
劉彥平,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學博士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産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市場營銷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傢形象傳播研究中心智庫專傢、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理事,北京市旅遊學會理事等。
齣版專著:《城市營銷戰略》,主編或參與主編的有《市場營銷學通論》《服務營銷管理》《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上編 宜居城市
第1章 宜居城市發展——文獻迴顧及評估模型構建
第2章 中國宜居城市發展指數報告(2016—2017)
第3章 城市宜居形象輿情報告
第4章 大城市的勝利與失敗:交通、産業、空間
第5章 智慧城市與社會治理指標體係——以貴陽為例
第6章 政務微博在打造宜居城市中的作用
第7章 宜居城市建設的濟寜實踐
中編 建築與傢居革命
第8章 中國建築工業化的現狀與展望
第9章 全裝修産業的發展
第10章 傢居建材行業的轉型與消費升級
第1l章 木結構建築在中國
第12章 人工智能與智慧傢居
下編 熱點聚焦
第13章 中國養老産業分析
第14章 鄉村旅遊影響力指數
第15章 中國鄉村旅遊與休閑的發展
第16章 文化類特色小鎮
第17章 “多彩貴州”品牌無形資産評估及運作模式研究
前言/序言
一切學術研究都始自問題,或迴答現實問題,或迴答理論問題。《宜居中國指數報告》希望迴答的是現實問題,通過不同行業領域專傢的跨界研究與閤作,就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宜居城市、綠色建築、宜居生活的評價標準做齣相對明晰的界定,從而達到釋疑解惑的目的。
過去的20多年,中國的城市化建設與房地産業飛速發展,但也産生瞭諸多問題。如過分追求經濟和技術指標以及城市的功能發展,而忽視城市整體的規劃和環境的保護;“冒進式”的城鎮化與無序擴張,造成有限的社會資源與財富的過度消耗;隻重視城市外錶的形象,而忽視城市精神文化等的協調發展;為節省成本大量建造毛坯房,造成大量建築垃圾和裝修汙染。其結果是,在這場“大躍進”中,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被犧牲,城鄉二元問題日益突齣,居住與環境問題的矛盾更加凸顯,而這樣的矛盾也勢必會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宜居城市”“綠色建築”與“宜居生活”等概念的提齣,讓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可能,也因此引發瞭人們的廣泛關注。近年來,中國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城市觀念逐漸由“以地為主”轉嚮“以人為本”,城市的發展目標由人口數量的增加和空間的擴張轉變為城市內涵的提升和質量的轉變,我國的“宜居城市”建設實踐也取得瞭顯著的成果。
宜居性是評價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打造宜居城市也成為所有城市的發展方嚮和追求。對宜居城市的分析與評價是對建設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宜居城市”是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對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全麵滿足的人居環境。通過打造宜居城市,增強城市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能從內部增強城市的團結和凝聚力,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通過宜居城市形象的傳播,能增加城市的無形資産,吸引並聚集人纔和資金,形成城市更好的發展空間和經濟跨越。
在中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新田園主義、特色小鎮等概念的提齣也讓城鄉互動逐漸增多,創新瞭城鄉發展的新模式,從城鄉分離的舊社會形態逐漸轉變為城鄉互補的新社會形態。利用鄉鎮分擔城市發展壓力的同時,讓宜居城市的建設走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鼓勵鄉鎮市場發展,基於鄉鎮特有的生態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加上對鄉村大範圍、綜閤的規劃和開發,發展現代農業、綜閤旅遊業等營造齣新型城鎮化結構,也最終形成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化城市也逐漸成為未來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智能傢居的舒適、健康以及便捷等特點也備受人們的關注,同時也為宜居城市的建設帶來一層科技感。但成本控製、行業標準、隱私問題成為影響智能傢居發展的重要因素。
宜居中國發展指數報告(2017-2018):解碼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居環境演進 引言 2017-2018年,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城鎮化浪潮,城市的麵貌日新月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革。在這個充滿活力與挑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剖析宜居性的內涵,評估中國城市人居環境的發展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宜居中國發展指數報告(2017-2018)》正是基於這一時代需求而誕生的。本報告並非簡單羅列數據,而是力求通過科學的評價體係、詳實的案例分析和前瞻性的洞察,為理解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居環境演進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視角。它將目光投嚮構成“宜居”的多元要素,探究影響這些要素的關鍵因素,並描繪齣未來宜居城市發展的美好藍圖。 報告的價值與意義 本報告的核心價值在於構建瞭一套係統、科學的“宜居中國發展指數”評價體係。這套體係綜閤考慮瞭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活力以及居民幸福感等多個維度,力圖全麵、客觀地反映中國城市人居環境的真實狀態。通過對曆年指數的追蹤與比較,報告能夠清晰地呈現中國城市在提升宜居性方麵的進展與不足,為政府決策者、城市規劃者、房地産開發者、學術研究者以及廣大市民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本報告不僅僅是數據的匯編,更是對數據背後故事的解讀。它關注的是“人”在城市中的生活體驗,是城市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其居民,讓居民能夠擁有更健康、更舒適、更便捷、更安全、更具歸屬感的生活。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如何在保障經濟增長的同時,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擺在本報告麵前的重要課題。本報告的分析和建議,正是為瞭迴應這一時代之問,助力中國走嚮更加可持續、更加包容、更加宜居的未來。 報告的核心內容概覽 《宜居中國發展指數報告(2017-2018)》的結構設計力求嚴謹而全麵,主要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闆塊: 第一部分:宜居中國發展指數體係構建與解讀 指數體係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 詳細闡述報告所采用的宜居性評價理論,例如可持續發展理論、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等。介紹指數的構建原則,包括科學性、係統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 核心評價維度解析: 對構成“宜居中國發展指數”的各個一級指標進行深入解讀。 經濟活力與就業機會: 關注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水平,包括GDP增長、産業結構優化、就業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創業環境等,這些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改善生活品質的經濟基礎。 社會公平與包容性: 探討社會保障體係的完善程度,例如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均等性。關注收入差距、住房可負擔性、社會流動性、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等,力求勾勒齣更加公平、和諧的城市圖景。 生態環境質量: 衡量城市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噪聲汙染、綠化覆蓋率、垃圾處理能力、碳排放等環境指標,以及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廣綠色發展方麵的努力。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評估交通網絡的便捷性與高效性(包括公共交通、道路交通、軌道交通等),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能源的供應保障能力。同時,關注醫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文化體育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等的數量、質量與分布,以及其對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影響。 城市安全與治理: 考察城市治安狀況、犯罪率、消防安全、食品藥品安全、應急管理能力等,以及政府在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公眾參與等方麵的成效。 文化活力與生活品質: 關注城市的文化氛圍,包括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活動的多樣性、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等。同時,也觸及居民的休閑娛樂選擇、社區互動、生活節奏等影響生活品質的軟性因素。 居民滿意度與幸福感: 通過問捲調查、訪談等方式,直接收集居民對城市宜居性的主觀感受,包括對居住環境、生活便利性、社會環境、未來發展預期等方麵的評價。 指數計算方法與數據來源: 詳細說明指數的計算模型,以及所依賴的數據來源,例如國傢統計局、各地統計年鑒、相關部委的統計公報、第三方機構的調查數據等。 2017-2018年度總體指數分析: 對全國範圍內的“宜居中國發展指數”進行總體評價,分析其趨勢變化,並識彆齣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與亮點。 第二部分:區域宜居性發展特徵與比較 東、中、西部地區宜居性發展對比: 分析不同區域在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産業結構、城鎮化進程等方麵的差異如何影響其宜居性錶現。例如,東部沿海地區可能在經濟活力和基礎設施方麵錶現突齣,而中西部地區則可能在生態環境或文化傳承方麵具有優勢。 重點城市宜居性案例分析: 精選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代錶性城市,如一綫大都市、區域中心城市、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生態環境較好的城市等,進行深度案例研究。分析這些城市在提升宜居性方麵的具體實踐、麵臨的挑戰以及取得的成效。例如,某城市如何通過優化交通係統緩解擁堵,某城市如何通過生態修復提升環境質量,某城市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産業增強城市吸引力。 不同規模城市宜居性特徵: 探討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在宜居性建設方麵存在的差異和特點。例如,特大城市可能麵臨交通擁堵、環境壓力等挑戰,而小城鎮可能在社區連接和生活節奏方麵具有優勢。 第三部分:影響宜居性的關鍵驅動因素與挑戰 城鎮化質量的提升: 分析如何從“數量型”城鎮化轉嚮“質量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中的重要性。 創新驅動與産業升級: 探討創新型産業發展如何為城市帶來新的就業機會、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並可能催生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 深入分析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效果,以及綠色技術、綠色齣行、綠色建築等在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中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設與技術應用: 探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如何應用於城市治理、交通管理、公共服務等領域,提升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性。 社區營造與社會參與: 強調社區在居民生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加強社區建設、鼓勵公眾參與,構建更具活力和歸屬感的社區環境。 政策法規與製度保障: 分析相關政策法規在促進宜居性發展中的作用,例如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法規、社會保障政策等,以及製度創新如何為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動力。 麵臨的挑戰與瓶頸: 識彆在推進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戰,例如資源約束、環境汙染、社會不公、治理能力不足、居民期望值變化等。 第四部分: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中國宜居城市發展趨勢預測: 基於當前數據和分析,對未來中國城市宜居性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例如數字化、綠色化、人本化等可能成為重要方嚮。 麵嚮未來的政策建議: 深化城市規劃與管理改革: 提齣以人為本、産城融閤、生態優先的城市規劃理念,以及精細化、智慧化的城市管理模式。 加強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力度: 建議在能源結構轉型、汙染防治、生態修復、綠色交通等方麵加大投入。 構建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務體係: 強調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可及性。 促進社會公平與包容發展: 提齣解決收入差距、促進社會流動、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的政策措施。 推動科技創新與智慧城市建設: 鼓勵技術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務中的應用,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 強化社區治理與居民參與: 建議構建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機製,激發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 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宜居城市建設: 強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在共同建設宜居城市中的作用。 結語 《宜居中國發展指數報告(2017-2018)》是一份緻力於描繪中國城市人居環境發展圖景的報告。它通過嚴謹的指數體係和深入的分析,試圖揭示中國城市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構建和諧宜居環境方麵不斷探索與前進。這份報告不僅是當前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縮影,更是麵嚮未來,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城市提供智慧與啓迪的重要參考。它所傳遞的,是對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關注,是對每一個城市角落的期許,是對一個更具活力、更可持續、更加宜居的中國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