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经典医案中,学到古中医的精髓。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本书广引博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其他医家关于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以脾胃为中心的疾病诊治观念。上卷主要以《内经》为依据,阐发李氏对脾胃生理病理及处方配伍的基本学术观点;中卷主要为脾胃损伤后内伤发热、长夏湿热等证的机理及诊断,以及补中益气汤等方的主治及加减配伍;下卷论脾胃虚损对其他脏腑和人体九窍的影响,并附治疗饮食伤脾的52首方剂。本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先哲赞曰:“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校注人员:程传浩,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目录
卷上 8
脾胃虚实传变论 8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11
脾胃胜衰论 1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18
升阳益胃汤 19
君臣佐使法 20
分经随病制方 22
通气防风汤 22
羌活胜湿汤 22
用药宜禁论 24
仲景、《内经》所说脾胃 26
卷中 28
气运衰旺图说 28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9
补中益气汤 29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32
黄芪人参汤 32
除风湿羌活汤 34
调中益气汤 35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37
清暑益气汤 37
随时加减用药法 40
肠澼下血论 43
凉血地黄汤 43
升阳除湿防风汤 44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45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46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47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48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50
卷下 52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52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54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56
忽肥忽瘦论 57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58
阴阳寿夭论 59
五脏之气交变论 60
阴阳升降论 61
调理脾胃治验 62
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62
清神益气汤 62
半夏白术天麻汤 63
人参芍药汤 64
麻黄人参芍药汤 64
升阳散火汤 64
安胃汤 65
清胃散 65
清阳汤 65
胃风汤 65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66
调卫汤 66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67
清燥汤 67
助阳和血补气汤 67
升阳汤 67
升阳除湿汤 67
益胃汤 68
生姜和中汤 68
强胃汤 68
温胃汤 68
和中丸 68
藿香安胃散 68
异功散 69
饮食伤脾论 70
五苓散 70
论饮酒过伤 71
葛花解酲汤 71
枳术丸 71
橘皮枳术丸 71
半夏枳术丸 72
木香干姜枳术丸 72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72
和中丸 72
交泰丸 73
三棱消积丸 73
备急丸 73
神保丸 73
雄黄圣饼子 74
蠲饮枳实丸 74
感应丸 74
神应丸 75
白术安胃散 75
圣饼子 75
当归和血散 75
诃梨勒丸 75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77
胃风汤 78
三黄丸 78
白术散 78
加减平胃散 78
散滞气汤 79
通幽汤 79
润肠丸 79
导气除燥汤 79
丁香茱萸汤 80
草豆蔻丸 80
神圣复气汤 80
脾胃将理法 82
摄养 83
远欲 84
省言箴 85
后序 86
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 壬辰之变: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明之:即李杲,字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拿到这本《脾胃论》校注,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内页纸张质感上乘,装帧更是细致入微,一看就是用心之作。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让我深入理解脾胃理论精髓,又能帮助我辨析原文讹误的佳作。市面上关于《脾胃论》的解读不少,但大多停留在浅层面的解释,或者夹杂着不确定的个人观点,让人难以信服。而这本校注本,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严谨劲儿。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吸引我的是那清晰的校勘标记和翔实的注释。对于一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术语和句子,都能在注释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文献依据,这让我倍感欣慰。很多时候,读古籍就像是在 fog 中摸索,而这本校注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书中对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力求还原作者最本真的意思。这种治学态度,不仅是对经典文献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这些后学者的负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更上一层楼,对脾胃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脾胃论》校注,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实”。这本书不是那种花里胡哨、卖弄概念的书,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读者理解。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病变更是千变万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气血生化和脏腑功能。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医理,特别是关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其他脏腑病证的阐述,总感觉隔靴搔痒。这本校注本,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的校勘和深入的注释,将这些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某些古今医家不同观点的梳理和辨析,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的演进和思想的碰撞,也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脾胃论》的价值和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我的疑惑,引领我走进中医智慧的殿堂。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学到东西”,而不是仅仅“读完一本”。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对《脾胃论》原文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中医的严谨治学精神。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古人的医学著作能够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如此巨大的参考价值?这背后一定有着一套严密的学术传承和考证体系。这本校注本,恰恰展现了这种体系的冰山一角。校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学术探险。作者不仅细致地比对了不同版本的差异,还引用了大量的旁证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到极致的态度,让我对中医的学术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年伏案校勘、查阅文献的辛劳,也更能体会到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经典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中医博大精深的内涵所吸引,但有时也会因为古籍原文的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本《脾胃论》校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世家传人,将祖辈的珍贵学识,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承下来。书中的校注部分,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原文的含义,并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认知,让古老的理论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临床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脾胃论》在实际中医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它不仅提升了我对脾胃理论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上升到了“用”的层面。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全”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脾胃论》原文进行校订,更包含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从序言中,我了解到作者为完成这本书付出的心血,搜集了海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反复的考证和比对。书中提供的校勘体系,严谨而全面,对原文的每一个异文都进行了清晰的标注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考证,而是对原文的每个难点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结合了历代医家的注疏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湿”和“痰”的辨析,这是中医里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书则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其阐释清楚,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中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范本,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
评分给自己买的
评分给自己买的
评分给自己买的
评分做活动来买书,性价比很高的,送货也很快,以后买书再来。
评分好好
评分做活动来买书,性价比很高的,送货也很快,以后买书再来。
评分其实书并没有图片那么厚,感觉就一厘米的厚度吧。
评分好
评分其实书并没有图片那么厚,感觉就一厘米的厚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