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校注

《脾胃论》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杲,程传浩 著,程传浩 校注 译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脾胃
  • 传统医学
  • 校注
  • 古籍
  • 养生
  • 医学史
  • 中医学理论
  • 经典医书
  • 温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911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60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医从业人员

在中医经典医案中,学到古中医的精髓。

内容简介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本书广引博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其他医家关于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以脾胃为中心的疾病诊治观念。上卷主要以《内经》为依据,阐发李氏对脾胃生理病理及处方配伍的基本学术观点;中卷主要为脾胃损伤后内伤发热、长夏湿热等证的机理及诊断,以及补中益气汤等方的主治及加减配伍;下卷论脾胃虚损对其他脏腑和人体九窍的影响,并附治疗饮食伤脾的52首方剂。本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先哲赞曰:“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校注人员:程传浩,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卷上 8

脾胃虚实传变论 8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11

脾胃胜衰论 1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18

升阳益胃汤 19

君臣佐使法 20

分经随病制方 22

通气防风汤 22

羌活胜湿汤 22

用药宜禁论 24

仲景、《内经》所说脾胃 26

卷中 28

气运衰旺图说 28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9

补中益气汤 29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32

黄芪人参汤 32

除风湿羌活汤 34

调中益气汤 35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37

清暑益气汤 37

随时加减用药法 40

肠澼下血论 43

凉血地黄汤 43

升阳除湿防风汤 44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45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46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47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48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50

卷下 52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52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54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56

忽肥忽瘦论 57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58

阴阳寿夭论 59

五脏之气交变论 60

阴阳升降论 61

调理脾胃治验 62

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62

清神益气汤 62

半夏白术天麻汤 63

人参芍药汤 64

麻黄人参芍药汤 64

升阳散火汤 64

安胃汤 65

清胃散 65

清阳汤 65

胃风汤 65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66

调卫汤 66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67

清燥汤 67

助阳和血补气汤 67

升阳汤 67

升阳除湿汤 67

益胃汤 68

生姜和中汤 68

强胃汤 68

温胃汤 68

和中丸 68

藿香安胃散 68

异功散 69

饮食伤脾论 70

五苓散 70

论饮酒过伤 71

葛花解酲汤 71

枳术丸 71

橘皮枳术丸 71

半夏枳术丸 72

木香干姜枳术丸 72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72

和中丸 72

交泰丸 73

三棱消积丸 73

备急丸 73

神保丸 73

雄黄圣饼子 74

蠲饮枳实丸 74

感应丸 74

神应丸 75

白术安胃散 75

圣饼子 75

当归和血散 75

诃梨勒丸 75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77

胃风汤 78

三黄丸 78

白术散 78

加减平胃散 78

散滞气汤 79

通幽汤 79

润肠丸 79

导气除燥汤 79

丁香茱萸汤 80

草豆蔻丸 80

神圣复气汤 80

脾胃将理法 82

摄养 83

远欲 84

省言箴 85

后序 86

前言/序言

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 壬辰之变:公元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明之:即李杲,字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脾胃论》校注 一、 传承经典,精校细研,致敬医学瑰宝 《脾胃论》,这部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著的医学经典,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独到的理论体系和精深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系统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深刻见解,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辨证论治的方药,对后世内科、儿科、妇科等多个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历代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讹误、脱漏,给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带来不小的困扰。 《脾胃论》校注,正是肩负着整理、辨析、疏释这部医学巨著的使命而诞生。本书并非简单地重新排版或摘录,而是力求通过严谨细致的校勘与注释,还原《脾胃论》的本来面貌,发掘其深层内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校勘精细,溯源求真,还原原著精髓 本书的校勘工作,以元代至元五年(1341年)王道真刻本为底本,广集现存各类善本,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傅氏本、清代康熙年间的王士雄藏本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对照。校勘的过程,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跋涉,旨在拂去历史的尘埃,辨别字句的微毫差异,追溯文献的源流演变。 版本源流考证:在正式校勘之前,本书对《脾关论》历代主要版本的刻印年代、流传途径、版本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这不仅为校勘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读者了解《脾胃论》的传播历史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例如,对不同版本中存在的异文、衍文、漏文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力求找出最符合李东垣原意的表述。 异文辨析与考订:在校勘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异文。对于这些异文,并非简单地采取“从众”原则,而是结合李东垣的医学思想、历代医家对《脾胃论》的理解以及相关文献的佐证,进行审慎的判断。例如,某些字词的细微差别,可能关乎整个句意甚至段落的理解。通过对上下文、李东垣其他著作以及同时代、后世医家著作的参照,力求将最准确的字词呈现给读者。 疑难字词疏释:古代医学文献的语言,往往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用词习惯。《脾胃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其中不乏一些现今较为少见的字词或表达方式。本书的注释工作,正是要对这些疑难字词进行疏释,解释其在古代语境下的含义,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三、 注释精当,融汇贯通,深化理论理解 校勘后的文本,更需要精当的注释来阐发其意蕴。《脾胃论》校注的注释工作,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生理病理精解: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与人体其他脏腑、组织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本书的注释,将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知识,以及中医经典的理论体系,对李东垣提出的脾胃生理病理学说进行详细的解读。例如,对“脾主运化”、“脾统血”、“胃主受纳”、“胃主降”等概念,都将给予更深入的阐释。 病因病机辨析:书中关于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尤其强调了“内伤”的重要性,将多种外感、内伤因素与脾胃的损伤联系起来。注释将着重分析李东垣对不同病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如何损伤脾胃,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病机进行阐释。同时,也会联系后世医家对这些病因病机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 辨证施治阐释:《脾胃论》的精髓在于其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本书将详细解释书中提出的各种辨证要点,以及李东垣根据不同辨证所创立的方剂。例如,对“虚劳”、“黄疸”、“泄泻”、“积聚”等常见病证的辨证思路,以及“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经典方剂的配伍意义、君臣佐使作用,都将进行深入的剖析。 历代医家评议引入:为了更全面地展现《脾胃论》的学术价值,本书在注释中,积极引入历代著名医家对《脾胃论》的评价、辨析和发展。例如,对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医家对李东垣理论的补充、修正,都会进行相应的引用和说明,让读者看到《脾胃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学术传承与演变。 疑难理论点拨:书中一些较为深奥或易被误解的理论观点,如“湿病”、“痰病”、“火病”与脾胃的关系,以及“脾胃阴阳”等概念,都将是注释的重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将这些复杂的理论点拨清楚,使其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四、 结构清晰,编排科学,便于阅读与研究 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研究,《脾胃论》校注在结构和编排上也下足了功夫。 原文与校勘并列:每卷每页,都将原文、校勘以及注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原文以宋体印刷,校勘之处以楷体标注,注释则在原文下方或侧边详尽阐述。这种排版方式,不仅有利于读者直接对照原文和校勘信息,也能在阅读注释时,迅速回溯到原文的相应位置。 条理分明,逻辑严谨:全书按照《脾胃论》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内容组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每一章节的开篇,可能会简要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或理论要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阅读框架。 附录与索引:为了提升本书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书中可能还会包含一些附录内容,例如李东垣生平简介、相关医家介绍、常用方剂索引、疾病索引等,方便读者查阅和深入研究。 五、 价值深远,意义重大,为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脾胃论》校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还原经典,保护传承:通过严谨的校勘和注释,本书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脾胃论》的原始面貌,纠正历代传抄中的错误,为中医经典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 深化理解,指导临床:精当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脾胃论》的理论内涵和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疗效。对于中医专业学生和研究者而言,本书是学习和研究《脾胃论》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促进交流,推动发展: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够满足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阅读需求,也能够为海内外中医界同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研究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中华医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脾胃论》校注,是一项集学术研究、文本整理、临床指导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饱含着编撰者对医学经典的敬畏之心,对学术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中医事业薪火相传的热切期盼。我们相信,这部校注本的问世,必将成为中医文献研究领域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为后人学习、研究、应用《脾胃论》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脾胃论》校注,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古朴典雅,内页纸张质感上乘,装帧更是细致入微,一看就是用心之作。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让我深入理解脾胃理论精髓,又能帮助我辨析原文讹误的佳作。市面上关于《脾胃论》的解读不少,但大多停留在浅层面的解释,或者夹杂着不确定的个人观点,让人难以信服。而这本校注本,从名字上就透着一股严谨劲儿。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吸引我的是那清晰的校勘标记和翔实的注释。对于一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术语和句子,都能在注释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文献依据,这让我倍感欣慰。很多时候,读古籍就像是在 fog 中摸索,而这本校注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书中对原文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力求还原作者最本真的意思。这种治学态度,不仅是对经典文献的尊重,更是对我们这些后学者的负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更上一层楼,对脾胃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脾胃论》校注,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的“实”。这本书不是那种花里胡哨、卖弄概念的书,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读者理解。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病变更是千变万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气血生化和脏腑功能。以往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医理,特别是关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其他脏腑病证的阐述,总感觉隔靴搔痒。这本校注本,通过对原文的逐字逐句的校勘和深入的注释,将这些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某些古今医家不同观点的梳理和辨析,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的演进和思想的碰撞,也让我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脾胃论》的价值和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细致地解答我的疑惑,引领我走进中医智慧的殿堂。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真正帮助我们“学到东西”,而不是仅仅“读完一本”。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对《脾胃论》原文的理解。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中医的严谨治学精神。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古人的医学著作能够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如此巨大的参考价值?这背后一定有着一套严密的学术传承和考证体系。这本校注本,恰恰展现了这种体系的冰山一角。校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学术探险。作者不仅细致地比对了不同版本的差异,还引用了大量的旁证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到极致的态度,让我对中医的学术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年伏案校勘、查阅文献的辛劳,也更能体会到他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经典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被中医博大精深的内涵所吸引,但有时也会因为古籍原文的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本《脾胃论》校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世家传人,将祖辈的珍贵学识,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承下来。书中的校注部分,没有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原文的含义,并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认知,让古老的理论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临床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脾胃论》在实际中医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它不仅提升了我对脾胃理论的认识,更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上升到了“用”的层面。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全”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脾胃论》原文进行校订,更包含了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从序言中,我了解到作者为完成这本书付出的心血,搜集了海量的文献资料,进行反复的考证和比对。书中提供的校勘体系,严谨而全面,对原文的每一个异文都进行了清晰的标注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考证,而是对原文的每个难点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结合了历代医家的注疏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湿”和“痰”的辨析,这是中医里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书则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其阐释清楚,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中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范本,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

评分

给自己买的

评分

给自己买的

评分

给自己买的

评分

做活动来买书,性价比很高的,送货也很快,以后买书再来。

评分

好好

评分

做活动来买书,性价比很高的,送货也很快,以后买书再来。

评分

其实书并没有图片那么厚,感觉就一厘米的厚度吧。

评分

评分

其实书并没有图片那么厚,感觉就一厘米的厚度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