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

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卡尔·德拉戈(Carl Drago) 著
图书标签:
  • 口腔种植
  • 种植修复
  • 牙科
  • 口腔医学
  • 临床操作
  • 手术
  • 修复体
  • 分步指南
  • 第三版
  • 牙齿种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9104342
版次:3
商品编码:1231199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3版)》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三章)介绍了种植修复,如何开展种植修复,以及两种种植系统的操作细节、诊断、治疗计划;第二部分(第四章~第十一章)深入探讨了临床医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类患者,从简单病例到复杂病例都有介绍。每一个病例详细描述了临床操作步骤,并用图片进行了展示。本书还附有技工加工单,供技工室使用; 第三部分(第十二章)探讨了病例保存、患者依从性、卫生指导和随访,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实用的操作原则。

作者简介

瑞尔集团瑞泰口腔医院院长,博士,主任医师,198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系,1991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学博士学位,1993年任海军总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2003年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三门诊部医疗主任、特需门诊主任医师,2011年任瑞尔集团瑞泰口腔医院院长,瑞泰口腔技术委员会主任。曾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主编译著《口腔美学比色》,参编著作4部。主持科研课题6项,获各类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对牙科美学,特别是牙齿色彩及粘接有深入研究。每年多次在国内外进行专业交流,各地巡回讲座,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疗法,在口腔美学、口腔种植修复领域有广泛影响。专业特长:复杂种植修复(无牙颌All-on-4,多牙缺失种植,前牙美学种植),口腔美学修复(瓷贴面,树脂贴面,咬合重建),口腔数字化CAD/CAM修复,微创粘接治疗。

内页插图


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 前言 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修复缺失牙齿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仅能恢复咀嚼功能,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从最初的探索性尝试到如今的标准化、精细化操作,口腔种植技术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第三版《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是在前两版基础上,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对口腔种植修复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更新。本书旨在为广大口腔临床医生,特别是种植医生、修复医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医学生提供一本实用、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参考手册。我们深知,精湛的种植修复技术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操作规范,因此,本书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一座坚实的桥梁,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从术前评估、手术植入到后期修复的每一个关键步骤。 在第三版中,我们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将口腔种植修复置于更广阔的口腔医学视野中进行考量。从正畸、牙周、颌面外科到修复科,每一个环节的协同配合都对种植修复的最终成功至关重要。本书在更新内容时,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更精细的术前评估与数字化应用: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的飞速发展,术前评估的精准度和全面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CBCT、口内扫描等数字化工具,进行精准的骨量评估、解剖结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将介绍数字化设计在种植位点引导、手术导板制作等方面的应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风险,提高种植体植入的准确性。 2. 微创与美学种植的理念融合: 软硬组织管理在种植修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书将详细阐述如何在种植体植入过程中,结合骨增量技术、软组织移植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保留和重建牙槽骨及牙龈的形态,为后期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奠定基础。从咬合重建到美学区修复,都将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案例分析。 3. 新兴技术与材料的介绍: 种植技术和材料的革新从未停止。第三版将纳入近年来在种植体设计、表面处理技术、骨替代材料、生物膜材料以及数字化修复材料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述。例如,新型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如何促进骨结合,新型骨替代材料如何实现更理想的骨量重建,以及数字化椅旁修复技术如何提高修复效率和美学效果。 4. 复杂病例的处理与并发症预防: 随着种植病例的日益增多,复杂病例的处理也愈发重要。本书将针对牙槽骨缺损、颌骨囊肿、咬合干扰、全身性疾病患者等复杂情况,提供系统的诊断思路和治疗策略。同时,还将详细讲解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与处理,以及种植体失败后的再修复等临床难题,帮助读者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 5. 循证医学的融入: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为读者提供科学、可靠的指导。每一项操作和建议,都将尽可能引用相关的文献和指南,以期提升本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口腔医生建立起系统、完整的种植修复知识体系,掌握精湛的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口腔种植服务。阅读本书,您将踏上一段深入探索口腔种植修复奥秘的旅程,从基础的解剖结构到复杂的修复美学,我们将一步步引导您,理解、掌握并最终融会贯通。 第一章:口腔种植修复的术前评估与诊断 精准的术前评估是口腔种植修复成功的基石。本章将围绕如何系统、全面地进行术前评估展开,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1.1 病史采集与全身健康状况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 重点关注患者的就诊原因、主诉、牙齿缺失原因、既往牙科治疗史、用药史、过敏史以及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口腔卫生习惯等)。 全身健康状况评估: 系统性疾病: 关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了解其控制情况及对种植修复的影响。 药物影响: 特别关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使用,了解其使用剂量、时长及停药间隔,评估骨坏死的风险。 放射治疗史: 头部及颈部放射治疗可能导致颌骨骨髓炎和骨密度降低,需慎重评估。 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骨结合。 全身健康状况的风险分级: 根据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分级标准,对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进行风险评估,为术前准备和手术过程中提供指导。 1.2 口腔局部检查 软组织检查: 牙龈健康状况: 评估牙龈炎症程度、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及是否存在牙周袋。 黏膜情况: 检查唇、颊、舌、腭部黏膜是否存在病变、瘢痕或粘连,评估种植区软组织厚度和量。 口底及舌系带: 评估口底的活动度及舌系带的附着位置,排除可能影响种植体植入或修复的因素。 硬组织检查: 牙列及咬合关系: 详细检查剩余牙齿的数目、排列、形态、磨耗及活动度。分析全口咬合平衡、功能性尖窝关系、工作行走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咬合干扰。 缺失牙区域评估: 骨量评估(初步): 通过临床检查观察牙槽嵴的宽度、高度和形态,初步判断骨量是否充足。 牙槽嵴顶水平: 评估骨阻留的程度,为种植体长度选择提供参考。 邻牙情况: 评估邻牙是否存在龋坏、牙周病变、根面暴露或需要修复,这些因素将影响种植体的间距设计。 对颌牙情况: 评估对颌牙是否存在伸长、倾斜或磨耗,以及是否需要调整。 颞下颌关节(TMJ)功能评估: 关节活动度: 检查开口度、侧方运动及前伸运动是否受限。 关节弹响与疼痛: 询问是否存在弹响、疼痛或交锁等症状。 肌肉压痛: 检查咀嚼肌、颞肌等是否存在压痛。 咬合平衡分析: 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磨牙、紧咬牙等不良习惯。 1.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根尖片: 用于检查局部牙齿的根尖区是否存在病变,评估邻近牙齿的健康状况。 曲面断层片(全景片): 提供颌骨的整体影像,可初步了解颌骨的形态、密度,评估鼻窦、下颌神经管、颏孔等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同时可观察种植区骨量的大致情况。但其二维影像存在放大和重叠,精度有限。 三维影像学检查(CBCT): 解剖结构精确测量: CBCT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可精确测量种植区骨的宽度、高度、长度,精确显示下颌神经管、鼻窦底、颏孔等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骨密度分析: CBCT可对骨密度进行量化评估,为种植体选择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病灶筛查: 有效筛查颌骨内可能存在的囊肿、肿瘤、牙源性感染等病变。 鼻窦解剖评估: 精确评估上颌窦底高度、厚度及是否存在鼻窦粘膜增厚、囊肿等,为上颌窦提升术提供准确信息。 神经管与颏孔定位: 精确标测下颌神经管的走行,与颏孔的相对位置,是下颌后牙区种植的“安全区域”评估关键。 数字化模型与种植规划软件: 三维重建与虚拟种植: 将CBCT数据导入种植规划软件,进行颌骨的三维重建。患者的口内扫描数据(STL格式)也可导入,实现口内解剖结构与CBCT数据的精确叠加。 种植体位置、角度、深度精确设计: 在虚拟模型上,根据修复设计、解剖结构限制及美学要求,模拟植入种植体,确定最佳的位置、角度和深度。 手术导板设计与制作: 基于虚拟种植方案,设计制作个体化的手术导板,将虚拟的种植方案精确地引导至临床手术中,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1.4 修复设计与治疗方案制定 美学原则考量: 面部整体美学: 评估面部轮廓、唇部形态、笑容线以及口唇关系。 牙齿美学: 考虑牙齿的颜色、形态、大小、排列、透明度、切缘形态以及与牙龈乳头的高度关系。 功能性考量: 咬合重建: 恢复咀嚼功能,建立稳定、平衡的咬合关系。 发音功能: 缺失牙齿可能影响发音,种植修复需考虑恢复其发音功能。 生物力学考量: 种植体数量与位置: 根据颌骨的承受能力、咬合力的大小以及修复体的类型,合理设计种植体的数量和位置。 种植体与剩余牙齿的关系: 考虑种植体与天然牙之间的受力平衡。 患者期望管理: 充分沟通: 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其对治疗结果的期望,并解释治疗的局限性、风险和预后。 知情同意: 确保患者 fully understand the procedure, risks, benefits, and alternatives before signing the informed consent form.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案一、二、三: 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最优方案、备选方案及备用方案,并向患者清晰阐述。 明确治疗流程: 包括手术植入、骨增量、软组织处理、愈合期、取模、制作修复体、最终戴牙等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 费用估算与说明: 向患者详细解释各项费用的构成。 第二章:种植体植入手术:分步骤详解 本章将详细阐述种植体植入手术的各个关键步骤,从术前准备到手术完成,力求清晰、准确地指导临床操作。 2.1 术前准备 手术器械与设备准备: 无菌包: 确保手术器械、敷料、器皿等均经过严格灭菌。 种植器械包: 包括钻头(不同直径、长度、锥度)、扩孔器、导向钻、种植体推进器、种植体取出器、螺丝刀、扳手等。 麻醉器械: 注射器、麻醉注射器、局麻药物。 吸引器与生理盐水: 用于术中冲洗和吸引。 电钻或种植机: 提供稳定的转速和扭矩。 定位器或导板(如使用): 确保种植体植入位置的精准。 电刀或手术刀: 用于切口设计。 缝合器械: 缝合线、持针器、止血钳等。 患者术前准备: 术前用药: 根据需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镇静剂缓解焦虑。 口腔清洁: 建议患者术前进行彻底的口腔清洁,必要时进行龈上洁治。 知情同意确认: 再次与患者确认治疗方案、风险及注意事项。 手术区域消毒: 皮肤消毒: 使用消毒液(如碘伏、酒精)对手术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黏膜消毒: 使用漱口水(如氯己定)进行口腔黏膜消毒。 铺无菌洞巾: 建立严格的无菌操作屏障。 2.2 手术过程 麻醉: 局麻: 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或浸润麻醉,确保手术区域充分麻醉,并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 监测: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切口设计与翻瓣: 切口类型: 根据种植区域、骨量情况及软组织条件,选择合适的切口,如新月形切口、纵行切口、弧形切口等。 翻瓣: 采用钝性或锐性方法将黏骨膜充分翻起,暴露骨面,确保手术视野清晰,并避免损伤骨膜。 止血: 术中及时压迫止血,必要时使用电凝。 定位与钻孔(Pilot Drilling): 定位: 使用手术导板: 将导板精确放置于牙槽嵴上,通过导孔进行定位。 不使用导板: 根据术前规划,使用定位针或刻度尺在骨面上标记种植体中心位置。 钻孔(Pilot Drilling): 选择合适的钻头: 通常选择直径较小的导向钻(如1.5-2.0 mm),根据术前设计确定钻孔深度。 控制转速与扭矩: 使用较低的转速(通常在500-1500 rpm),配合生理盐水充分降温,避免骨损伤。 垂直度控制: 保持钻头与骨面垂直,或根据设计倾斜度进行。 保持骨孔湿润: 持续向钻孔处灌注生理盐水,防止骨组织过热。 扩孔(Sequential Drilling / Osteotomy): 逐步扩孔: 按照种植体设计的直径和锥度,依次使用不同直径的扩孔钻扩大骨孔。 扩孔顺序: 通常从小直径钻开始,逐步增大,直至达到目标直径。 注意骨深度: 每次扩孔后,需测量骨孔深度,确保不超过种植体长度,并留有一定余量(通常2-3 mm)以避免损伤下颌神经管或鼻窦底。 观察骨屑: 观察钻孔过程中产生的骨屑颜色和形态,判断骨质情况。 扭矩监测: 许多种植机带有扭矩监测功能,记录最大植入扭矩,作为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种植体植入(Implantation): 种植体就位: 将种植体连接到种植体推进器上,小心地将其对准骨孔,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将其植入骨内。 手动旋入: 在接近最终深度时,可改用手动扳手,感受植入阻力,避免过度用力。 植入深度与角度: 确保种植体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角度和深度植入。种植体顶缘通常应位于骨嵴顶下方1-2 mm,以利于后期修复。 扭矩记录: 记录种植体植入的最终扭矩(Insertion Torque),一般认为达到30 Ncm以上为较理想。 愈合帽或覆盖螺丝的安装: 单阶段手术: 如果采用单阶段手术,在种植体植入后,拧上愈合帽,使其突出于黏膜,形成一个愈合通道。 双阶段手术: 如果采用双阶段手术,拧上覆盖螺丝,使种植体完全埋入黏膜下,待骨结合后再进行翻瓣暴露。 缝合: 减张缝合: 将翻起的黏骨膜瓣复位,进行减张缝合,以减少术后张力,促进伤口愈合。 放置引流(如需要): 对于创伤较大的手术,可考虑放置引流管。 2.3 术后处理 术后医嘱: 止痛: 遵医嘱服用止痛药。 抗感染: 遵医嘱服用抗生素。 冰敷: 术后24-48小时内,可间歇性冰敷,减轻肿胀。 饮食: 术后初期进食软食或流质,避免对患侧咀嚼。 口腔卫生: 保持患处清洁,但避免直接刷洗伤口。术后24小时可开始用氯己定漱口水漱口。 拆线: 通常在术后7-10天拆除缝线。 复查: 常规复查: 术后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肿胀等并发症。 影像学复查(如需要): 在术后一定时间(如3-6个月)进行X线或CBCT复查,评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吸收情况。 第三章: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管理与二次翻瓣 成功的种植修复不仅需要稳定的种植体,更需要良好的软硬组织支持,以达到功能和美学的和谐统一。本章将深入探讨软硬组织管理的技术及双阶段手术中的二次翻瓣操作。 3.1 软组织管理 软组织的重要性: 美学: 牙龈的颜色、厚度、形态、乳头的高度直接影响修复体的美学效果。 生物稳定性: 充足的角化牙龈覆盖在种植体周围,可减少菌斑附着,提高种植体周围的生物稳定性,降低龈缘退缩和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 修复体边缘封闭: 良好的软组织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修复体边缘封闭。 软组织评估: 厚度: 评估种植区域牙龈的厚度,薄牙龈可能在修复后容易出现龈缘退缩。 角化程度: 评估角化牙龈的宽度,不足的角化牙龈可能不利于长期的口腔卫生维护。 缺损情况: 评估是否存在软组织缺损,需要进行软组织移植。 软组织增量技术: 结缔组织移植(Connective Tissue Graft - CTG): 供区选择: 通常取自上颌腭侧。 术式: 采用翻瓣法或隧道法,将结缔组织移植到种植体颈部区域,增加牙龈厚度和覆盖。 应用场景: 增加牙龈厚度,覆盖暴露的种植体颈部,改善美学效果,预防龈缘退缩。 游离龈移植(Free Gingival Graft - FGG): 供区选择: 通常取自上颌腭侧。 术式: 将表皮和结缔组织混合的龈组织移植到受区,增加角化牙龈的宽度。 应用场景: 增加角化牙龈宽度,提高口腔卫生维护能力。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 - SECTG): 优点: 术后美学效果更佳,因为表面覆盖的是患者自身的上皮。 应用场景: 增加牙龈厚度,修复软组织缺损,改善美学。 诱导膜引导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 GTR)配合软组织移植: 对于较大的软组织缺损,可结合GTR技术,为软组织的再生提供框架。 软组织成形(Gingival Sculpting): 目的: 通过精细的外科技术,调整牙龈的形态和轮廓,以达到与邻牙牙龈乳头相匹配的美学效果。 时机: 通常在种植体植入后,或在安装临时修复体期间进行。 3.2 硬组织管理 硬组织的重要性: 种植体稳定性: 充足的骨量是种植体植入的先决条件。 美学: 牙槽骨的形态直接影响牙龈乳头的充盈度和牙槽嵴的饱满度。 功能: 良好的骨支持是恢复咀嚼功能的保障。 骨增量技术: 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 GBR): 原理: 利用生物膜(如PTFE膜、胶原膜)分隔骨缺损区与软组织区,为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引导新骨的形成。 配合骨填充材料: 通常与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或人工骨替代材料联合使用。 应用场景: 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缺损,拔牙窝的骨量维持。 骨劈开术(Bone Splitting): 原理: 在狭窄的牙槽嵴上,通过纵向切割和向外扩张,增加牙槽嵴的宽度。 应用场景: 适用于牙槽嵴宽度不足(通常<5 mm)但高度尚可的区域。 自体骨移植(Autogenous Bone Grafting): 优点: 具有良好的骨诱导、骨传导和骨形成能力。 供区: 颏部、髂骨、胫骨等。 应用场景: 严重的骨缺损,需要大量骨量时。 上颌窦内外提升术(Sinus Lift - Caldwell-Luc / Lateral Approach): 目的: 增加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植入的骨量,避免损伤上颌窦。 内外提升: 内提升(Summers Technique): 在骨钻扩孔至接近窦底时,通过轻微的骨劈开和骨膜分离,使用刮刀或特制的器械将骨膜向上推挤,植入骨填充材料。 外提升(Lateral Approach): 在上颌唇侧作骨窗,暴露上颌窦,将骨膜向上剥离,植入骨填充材料,然后用生物膜封闭。 骨增量材料的选择: 自体骨: 最佳选择,但存在供区创伤。 异体骨(Allograft): 来源于同种生物,经过处理,去除免疫原性。 异种骨(Xenograft): 来源于不同种生物(如牛骨、猪骨),经过脱蛋白、脱矿等处理。 人工骨替代材料(Alloplast): 如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等,主要起骨传导作用。 3.3 双阶段手术中的二次翻瓣 时机: 通常在种植体植入后3-6个月,待种植体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后进行。 目的: 暴露种植体: 移除覆盖螺丝,显露种植体。 安装愈合帽: 安装愈合帽,引导牙龈塑形,形成龈缘。 评估骨结合: 通过轻微的触诊和观察,初步评估种植体的稳定性。 操作过程: 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切口: 在种植体上方作一个小的黏膜切口,以翻瓣的方式暴露种植体。 移除覆盖螺丝: 使用螺丝刀小心移除覆盖螺丝。 安装愈合帽: 选择合适的愈合帽(长度和直径),将其拧入种植体,使愈合帽的上缘与牙龈组织表面齐平或略高于牙龈。 缝合: 缝合切口,确保愈合帽的稳固。 愈合期: 愈合帽安装后,需要4-8周的愈合期,期间牙龈会逐渐围绕愈合帽形成一个自然的龈缘。 第四章:种植体修复:从取模到最终修复体 种植体植入后,后续的修复过程是决定最终功能和美学效果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种植体修复的取模、模型制作、临时修复体、最终修复体设计与制作,以及最终修复体的粘接与交付。 4.1 取模 目的: 精确地记录种植体的位置、角度、深度以及周围牙列的解剖形态,为制作修复体提供准确的数据。 取模方法: 传统印模法: 材料: 硅橡胶印模材(亲水性好,尺寸稳定性高)。 印模托盘: 使用开口的种植体印模托盘。 取模过程: 1. 移除愈合帽/覆盖螺丝。 2. 安装印模基托(Transfer Post / Pick-up Coping): 将印模基托精确地安装在种植体上,并确保其与种植体的对位关系稳定。 3. 调拌印模材: 按照说明比例调拌印模材。 4. 装托盘: 将印模材填入印模托盘。 5. 就位印模: 将托盘小心地就位,确保印模材完全包绕印模基托和周围牙列。 6. 等待固化: 等待印模材充分固化。 7. 拔出印模: 小心拔出印模,检查印模的完整性,确保所有关键结构(种植体印模基托、邻牙、对颌牙、咬合关系)均清晰完整。 8. 安装对颌印模: 同时取下对颌牙的印模。 数字化口内扫描(Intraoral Scanning): 优点: 数字化、精确、高效,无需使用印模材料,减少患者不适。 设备: 使用高精度口内扫描仪。 扫描过程: 1. 移除愈合帽/覆盖螺丝。 2. 使用种植体扫描基托(Scan Body): 将特制的种植体扫描基托精确地安装在种植体上。扫描基托具有特殊的几何形状,可被扫描仪精确识别,从而记录种植体的三维空间位置。 3. 扫描目标区域: 扫描种植体区域、邻牙、黏膜边界以及咬合关系。 4. 扫描对颌牙: 同时扫描对颌牙的咬合关系。 5. 数据输出: 生成STL格式的数字化模型数据,可直接发送至技工室进行CAD/CAM设计。 4.2 模型制作 传统模型: 石膏灌注: 将印模送至技工室,使用高强度印模石膏灌注印模,制作工作模型。 复制种植体位置: 在制作模型时,通常需要将印模基托(Transfer Post)固定在石膏上,以精确复制种植体的位置。 数字化模型: CAD/CAM设计: 技工室收到STL数据后,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进行修复体设计。 4.3 临时修复体 目的: 恢复美学与功能: 在最终修复体制作期间,提供临时的美学和咀嚼功能。 牙龈塑形: 引导牙龈形成理想的形态,为最终修复体创造良好的美学基础。 咬合调整: 观察患者的咬合适应性,并为最终修复体设计提供参考。 防止邻牙移位: 维持牙列的完整性。 制作材料: 树脂、PMMA等。 制作方法: 椅旁制作: 在诊室使用预成冠或临时修复体材料,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椅旁修改和制作。 技工室制作: 根据技工室提供的模型或设计文件制作。 安装与调整: 粘接: 使用临时粘接剂将临时修复体粘接或就位在种植体上。 咬合调整: 仔细调整临时修复体的咬合,确保不产生不良的咬合力。 美学调整: 根据患者的面部美学和周围牙齿情况,调整临时修复体的形态和颜色。 4.4 最终修复体设计与制作 修复体类型: 全瓷冠(All-ceramic Crown): 美学效果最佳,生物相容性好。 金属烤瓷冠(Porcelain-fused-to-metal Crown): 强度高,但可能存在金属边缘显露问题。 全冠(Full Crown): 覆盖整个牙冠。 嵌体(Inlay/Onlay): 仅覆盖部分牙冠。 连冠(Bridge): 用于连接多个种植体或种植体与天然牙。 种植牙(Implant Prosthesis): 专指直接安装在种植体上的修复体。 CAD/CAM技术: 数字化设计: 技工室使用CAD软件,根据扫描数据和修复设计要求,精确设计修复体的形态、大小、咬合面以及与基台的接口。 CAM加工: 使用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通过切削或3D打印技术,将设计好的修复体在瓷块、氧化锆块或其他材料上精确加工出来。 材料选择: 氧化锆、全瓷(如E.max)、金属合金等。 美学考量: 颜色匹配: 仔细选择与患者天然牙颜色相匹配的材料和色泽。 形态逼真: 修复体形态应与天然牙的形态相协调,具备自然的过渡和光泽。 边缘密合: 修复体边缘与种植基台的密合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修复体的长期稳定性。 4.5 最终修复体的试戴与粘接 试戴: 检查密合度: 检查修复体边缘与种植基台的密合度,确保无明显缝隙。 检查邻牙接触点: 确保修复体与邻牙的接触点恰当,不应过紧或过松。 检查咬合: 试戴后,患者进行咬合功能测试,技师或医生会进行精细的咬合调整,消除干扰,建立平衡的咬合。 美学评估: 患者及医生共同评估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包括颜色、形态、透明度等,如有需要进行微调。 粘接/固位: 粘接剂选择: 根据修复体类型和材料,选择合适的粘接剂(如树脂类粘接剂、玻璃离子粘接剂)。 预处理: 对修复体内面和种植基台表面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酸蚀、硅烷处理)。 粘接操作: 将粘接剂涂布于修复体内面或基台表面,将修复体就位,并保持稳定,直到粘接剂固化。 去除多余粘接剂: 彻底清除修复体边缘多余的粘接剂。 交付与指导: 咬合复查: 交付后,再次检查咬合,确保稳定。 口腔卫生指导: 详细指导患者如何清洁种植体修复体,包括使用牙线、间隙刷以及其他清洁工具。 定期复查: 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监测种植体和修复体的长期状况。 第五章:种植体维护与并发症处理 种植体修复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长期的维护和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有效处理,是确保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和功能性的关键。本章将聚焦于种植体日常维护的要点,以及种植体及其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5.1 种植体的日常维护 患者口腔卫生教育: 清洁的重要性: 强调种植体与天然牙一样,需要每日进行彻底的清洁,以预防菌斑的堆积和感染。 清洁工具: 软毛牙刷: 推荐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种植体周围。 牙线/超级牙线: 对于种植体周围牙龈沟内的菌斑,需要使用牙线或特制的超级牙线(带硬头,方便穿过牙龈沟)进行清洁。 间隙刷(Interdental Brush): 根据种植体与邻牙或修复体的间隙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间隙刷进行清洁。 冲牙器(Water Flosser): 可作为辅助清洁工具,帮助冲洗掉食物残渣和部分菌斑,但不能完全替代机械清洁。 抗菌漱口水: 在医生指导下,可适量使用含氯己定等成分的漱口水,作为辅助抗菌手段,但不宜长期依赖。 专业口腔清洁: 定期复查: 建议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定期复查,由口腔医生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和清洁。 器械选择: 专业洁牙时,应使用特制的非金属刮治器或抛光器,避免损伤种植体表面。 影像学评估: 复查时,医生会根据情况,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进行X线或CBCT评估。 生活习惯的调整: 戒烟: 吸烟是导致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鼓励患者戒烟。 控制全身疾病: 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保持疾病的稳定控制。 避免不良咬合习惯: 尽量避免紧咬牙、磨牙等不良习惯,必要时可考虑制作咬合夹板。 5.2 种植体相关的并发症 早期并发症(术后初期): 出血: 术后少量渗血正常,若持续大量出血,应及时就医。 疼痛: 术后疼痛是正常反应,遵医嘱服用止痛药。若疼痛剧烈且持续,可能提示感染或血肿。 肿胀: 术后肿胀是正常反应,可通过冰敷缓解。若肿胀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发热、剧痛,可能提示感染。 感染: 种植体植入区域发生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甚至化脓。 处理: 立即就医,可能需要进行伤口清创、抗生素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要拔除种植体。 种植体松动: 术后初期种植体松动,表明骨结合不良。 处理: 拔除种植体,待骨愈合后再考虑重新种植。 晚期并发症(术后数月至数年): 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 定义: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并伴随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进行性吸收。这是种植体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牙菌斑的堆积、不良的口腔卫生、吸烟、糖尿病、术后修复不当等。 临床表现: 种植体周围黏膜红肿、出血、流脓,探诊深度增加,种植体周围骨丧失。 诊断: 临床检查、探诊、X线或CBCT检查。 处理: 早期(仅黏膜炎): 彻底的专业清洁,加强患者口腔卫生指导,必要时局部使用抗生素。 晚期(伴骨丧失): 非手术治疗: 机械清洁、冲洗、局部或全身抗生素。 手术治疗: 翻瓣清创术: 翻瓣暴露种植体,彻底清除肉芽组织、牙石,并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洁和去污染。 骨再生术: 结合引导骨再生术(GBR)或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 种植体翻修: 对于严重的骨缺损,可能需要移除种植体,待骨愈合后再重新种植。 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 定义: 仅限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无骨丧失。 病因: 牙菌斑堆积。 临床表现: 种植体周围黏膜红肿、探诊出血,无骨吸收。 处理: 彻底的专业清洁,加强口腔卫生指导。 种植体松动或失败: 原因: 骨结合不良、种植体周围炎、机械负荷过大、术后修复问题等。 处理: 拔除种植体。 修复体相关并发症: 修复体松动: 粘接剂老化失效或固位螺丝松动。 处理: 重新粘接或拧紧固位螺丝。 修复体折裂/崩瓷: 材料强度不足或受力过大。 处理: 根据损伤情况,进行修复或重新制作。 咬合不适: 修复体咬合过高或存在干扰。 处理: 精细的咬合调整。 美学不满意: 颜色、形态、龈缘高度等不理想。 处理: 根据情况进行微调或重新制作。 邻牙问题: 种植修复可能对邻牙产生不良影响,如受力过大导致松动。 处理: 重新评估咬合,必要时调整修复方案。 5.3 预防策略 精密的术前评估与治疗计划: 确保患者适合种植,并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熟练的手术技术: 减少术中创伤,提高种植体植入的精确性。 良好的软硬组织管理: 为种植体提供良好的生物学支持。 精细的修复体设计与制作: 确保修复体与种植体、天然牙列的和谐。 患者教育与长期随访: 建立患者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并定期进行专业复查,早期发现和处理问题。 结论 口腔种植修复是一项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复杂技术,其成功依赖于术前精确的诊断与评估、规范的手术操作、精细的修复设计,以及长期的维护管理。第三版《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致力于为您提供全面、系统、实用的指导,帮助您在实践中不断精进,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种植修复效果,重塑自信的笑容,恢复健康的生活。愿本书能成为您在口腔种植修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我开始关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以来,我就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我完成临床操作的书籍。《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我非常看重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拆解,从最初的患者咨询和评估,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再到手术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技巧。例如,在描述种植体植入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的植入步骤,还根据不同的骨质情况、解剖结构等因素,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临床经验和前瞻性。此外,书中对后期修复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包括不同类型的修复体选择、粘接或固位方式的考量,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讲解,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应对临床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系统的学习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的种植修复技能。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口腔种植修复技术的书籍,尤其是在阅读了《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的部分内容后,我感到非常兴奋。我原本对这个领域有些模糊的概念,但这本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步骤,让我对整个种植修复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描述都非常到位,不仅包含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解释了每一个步骤应该如何执行,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术前评估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临床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口腔状况,从而制定出最适合的种植方案。此外,书中关于种植体选择、植入位置和角度的讲解也十分细致,这对于确保种植体的成功率和修复的美观度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融入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见解,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种植修复的精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易近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通往口腔种植修复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学习。

评分

我一直认为,口腔种植修复是一门需要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学科。《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将自己毕生的学识和临床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步骤”这个概念上的深刻理解。它并非简单地将手术流程列举出来,而是将每一个步骤背后的逻辑、需要考虑的因素、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尝试阅读了书中关于软组织管理的部分,其详细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对这一复杂而关键的环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不仅列举了不同的软组织移植技术,还详细解释了每种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操作要点,并配以清晰的图示,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种深入到细节的讲解,对于我们医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口腔种植修复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部集临床智慧、前沿技术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专业著作。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口腔种植修复领域的年轻医生,我深切体会到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市面上有很多种植书籍,但往往过于学术化,缺乏实操性,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直到我翻阅了《口腔种植修复:分步骤操作指南(第三版)》,才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桥梁”。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分步骤”的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种植修复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清晰、易懂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配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我尤其欣赏书中在细节方面的考量,例如在植入过程中,它不仅指导了大致的步骤,还详细说明了每一步的角度、深度、力量控制等关键要素,甚至连器械的选择和使用都有明确的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加自信和有条理。此外,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感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重要的指导。我非常期待能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种植修复服务。

评分

作为一名在口腔种植领域深耕多年的临床医生,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真正实用、条理清晰的操作指南来指导日常临床实践。市面上不乏种植相关的书籍,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细节不够详尽,难以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借鉴。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灯塔。从我接触到的内容来看,它非常注重“分步骤”这个关键词,这对于我们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种植手术,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流程和精密的判断。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把这些复杂的流程分解成一步步清晰可行的操作,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手把手地教导你。从术前评估、方案设计,到手术植入、后期修复,每一个环节都被细致地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在植入角度、深度控制,以及不同材料的选择上,都给出了详实的建议和考量。这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提升技术水平。即便是我这样有一定经验的医生,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病例的处理上,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用心,图文并茂,易于阅读,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总而言之,这本书是口腔种植医生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