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

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士洲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基础
  • 国医
  • 中医理论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启蒙
  • 医学史
  • 中医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97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3973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传承中医药学知识任重道远。本书简单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初识中医的小学生对中医学的“阴阳”“ 五行”“ 藏象”“气血津液”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重点是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部分例举了几个中医理论经典案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中医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章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三章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一)五行
(二)五行学说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与推演
四、五行的生克规律
五、五行的制化关系
六、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四章 藏象学说
一、基本概念
(一)藏象
(二)藏象学说
二、特点
三、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
(二)五脏与形体、官窍、志、液、时的联系
(三)六腑的生理功能
(四)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主要区别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府

第五章 气血津液学说
一、气
(一)基本概念
(二)生成来源
(三)生理功能
(四)气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二、血
(一)基本概念
(二)生成来源
(三)生理功能
三、津液
(一)基本概念
(二)生理功能

第六章 病因学说
一、概述
(一)病因的概念
(二)病因的分类
二、六淫
(一)基本概念
(二)致病的共同特点
(三)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湿邪与寒邪的比较
三、七情
(一)基本概念
(二)致病原因
(三)致病特点
四、痰饮
(一)基本概念
(二)痰与饮的区别
(三)分类
(四)形成
(五)致病特点
(六)常见饮证
五、瘀血
(一)基本概念
(二)形成
(三)致病特点

第七章 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
二、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附录中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一、炎黄子孙与《黄帝内经》
二、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
三、《伤寒杂病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金元四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 第一章:望诊——洞察先机,未病先防 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首要步骤,其精妙之处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一系列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内在的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的盛衰以及病邪的性质与部位。这是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诊断方法,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从蛛丝马迹中寻觅病灶的踪迹。 “神”,在中医看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体现,是生命活力的外在表征。一个精神饱满、目光炯炯、思维敏捷的人,往往意味着其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充盈。反之,神色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提示身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亏虚,甚至潜藏着重大的疾病。因此,望神是望诊的核心,它能够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患者的预后。 “色”,即面色,是人体内部气血盛衰、脏腑病变的直接反映。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面色便是“内”的“形”之一。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润有光泽,明亮而有生气。若面色晦暗、苍白、潮红、青紫,则可能预示着不同的病变。例如,面色苍白多属虚寒,面色晦暗可能与血瘀、肾虚有关,面色潮红则可能是热证的标志,而面色青紫更是提示病情危重,多为气滞血瘀、寒凝等。观察面色,需要细致入微,区分不同部位的面色变化,例如两眼之间、鼻梁、颧部等,它们分别与不同的脏腑关联,能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线索。 “形”,指的是体型,包括胖瘦、身高、身形比例等。体型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息息相关。肥胖者可能多痰湿,身材瘦削者可能多阴虚火旺。同样,身体局部的形态变化,如皮肤的肿胀、凹陷、结节、溃疡等,也都是重要的望诊内容。例如,皮肤的红肿热痛,可能是炎症的表现;皮肤的萎缩、干裂,则可能与津液亏损有关。 “态”,则是指患者的姿势、动作、表情以及呼吸的状态。正常的姿势应该是舒展自如的,动作应该是灵活协调的。病态的姿势,如卧不安、坐不宁,可能是身体疼痛或不适的体现。动作的拘挛、颤抖,可能与风邪、气血不畅有关。呼吸的深浅、快慢、节律,更是反映了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以及全身气机的升降。如呼吸急促、喘息,可能提示肺气不宣或痰饮阻肺;呼吸沉缓,则可能与寒证、虚证有关。 此外,望诊还包括观察舌象、眼睛、鼻、耳、口、齿、咽喉、皮肤、指甲、毛发等全身各处。舌诊更是望诊中的重中之重,舌质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都蕴含着丰富的病理信息,能够反映脾胃、心肝、肾等脏腑的虚实寒热。 通过望诊,医者能够捕捉到疾病发生发展的早期信号,甚至在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时,便已洞悉疾病的端倪。这正是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思想的体现。通过对患者全身体征的细致观察,中医不仅是在“看病”,更是在“看人”,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表及里,由外推内,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疾病。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使得中医的望诊具有了超越西方医学局部解剖学的独特优势,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和干预疾病,为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第二章:闻诊——妙辨声息,辨别阴阳 闻诊,是中医诊断的另一项绝技,其核心在于通过听觉和嗅觉来感知患者的异常信息,从而辅助诊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听”和“闻”,而是包含着对声音特质、气息细微变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体散发出的不同气味所蕴含病理信息的精准解读。 “听”,主要包括听患者的说话声音、呼吸声、咳嗽声、嗳气声、呃逆声、呕吐声等。声音的清浊、高低、强弱、缓急,都反映了脏腑功能和气血的盛衰。例如,声音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咳嗽声的剧烈、急促,可能提示肺热或痰实;咳嗽声低微、绵长,则可能与肺虚或感受寒邪有关。呼吸声的粗重、哮鸣,是痰饮阻肺或肺气不宣的表现;呼吸微弱,则可能提示阳气衰微。嗳气、呃逆等胃肠道异常发出的声音,也能反映出脾胃功能失调的程度和性质。 “闻”,则包括闻患者的口气、体味、排泄物的气味等。正常情况下,人体散发的气味应该是清新自然的。异常的气味,则往往预示着体内病理产物的积聚或转化。例如,口中有酸臭味,可能与食积、胃热有关;口中有烂苹果味,则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信号。体味异常,如汗味腥臭,可能提示湿热蕴结;若体味酸臭,则可能与皮肤感染或某些代谢性疾病相关。排泄物的气味,如大便的酸臭、稀溏,小便的腥臊、混浊,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更深层次的闻诊,还在于捕捉和辨别那些极其细微的、非语言性的“声音”和“气息”。例如,一些资深的中医师,甚至能通过患者心跳的细微节律变化,来判断心气的盛衰;通过身体散发的隐约的“药味”或“腐败味”,来判断体内存在的某些特殊物质或病变。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听觉和嗅觉,而是一种综合了经验、悟性和对生命活动细微之处的敏感洞察。 闻诊的应用,同样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声音和气味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息息相关。例如,肝气郁结者,其说话声音可能低沉压抑,甚至带有哭腔;脾胃虚弱者,其呼吸可能微弱,且伴有消化不良的气味。闻诊,正是通过这些表象,去探寻隐藏在内部的病机。 闻诊的应用,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其他方式直接观察的疾病,尤为重要。例如,一些早期的、症状不典型的疾病,通过仔细的闻诊,往往能捕捉到关键的线索,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同时,闻诊也为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表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闻诊是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了人体在病理状态下发出的种种“声音”与“气味”,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通过闻诊,医者不仅能听出疾病的形态,更能“闻”出疾病的本质,从而做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第三章:问诊——刨根问底,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问诊,是中医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通过医者与患者的“对话”,系统地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习惯、情志变化等一系列信息,以全面了解病情,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既有条理又不失灵活的探究过程,医者如同侦探般,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抽丝剥茧,还原疾病的真相。 问诊的内容极其广泛,涵盖了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两个层面。 主观感受的询问,主要包括: 发病情况: 何时开始发病?发病的诱因是什么?发病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发病后病情是如何发展的?例如,是突发高热,还是逐渐加重? 疼痛的性质与部位: 疼痛是锐痛、胀痛、隐痛、灼痛,还是麻木感?疼痛的部位是固定的,还是游走的?疼痛的程度如何?是否在劳累或休息后加重或减轻? 寒热的感受: 患者是感觉怕冷,还是怕热?是全身性的,还是局部的?是恶寒(即使裹紧衣被也感觉冷)还是畏寒(轻微怕冷)?是壮热(高热不退)还是潮热(午后或夜间发热)? 汗的多少与时间: 汗是很多还是很少?是白天出汗(自汗),还是晚上睡觉时出汗(盗汗)?汗液的颜色和气味是否有异常? 胃口与饮食: 食欲是好是坏?对食物是否有特殊的偏好或厌恶?吃东西后是否容易饱胀或反酸?大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是否有异常?小便的颜色、次数、排尿的感觉是否有异常? 睡眠情况: 睡眠是安稳还是多梦?是容易入睡还是难以入睡?白天是否容易犯困? 情志变化: 患者最近的情绪如何?是否有易怒、忧郁、焦虑、失眠等情况?这些情绪变化是否与病情有关? 其他自觉症状: 如头晕、耳鸣、口干、口苦、胸闷、气短、咳嗽、痰的颜色与多少、咳痰是否困难、心悸、尿频、尿急、尿痛等。 客观事实的询问,则更侧重于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家族史等信息,例如: 既往病史: 过去是否患过类似的疾病?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是否有过手术史或外伤史? 用药史: 目前是否在服用任何药物?过去是否服用过某些药物?对某些药物是否过敏? 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如何?是否烟酒?是否熬夜?工作性质?生活环境? 月经与生育史(女性): 月经周期是否规律?经期长短?经量多少?经血颜色和质地?是否有痛经?是否有怀孕、分娩、流产史? 家族史: 家族中是否有与患者类似疾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患者? 问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医者并非机械地按照固定的问卷进行询问,而是会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灵活的追问和引导,从而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例如,当患者说“头痛”时,医者不会止步于此,而是会进一步询问疼痛的部位(前额、太阳穴、后脑勺)、性质(胀痛、跳痛、刺痛)、发作时间(持续性、阵发性)、伴随症状(恶心、呕吐、畏光)等。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者能够勾勒出疾病的整体轮廓,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患者的体质差异。这种全方位的了解,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依据。所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问诊不仅仅是收集症状,更是理解症状背后的原因,洞察疾病发生的深层机制。 在问诊的过程中,医者还需要运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辨别患者回答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有时候,患者可能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或者因为记忆的偏差,而提供不准确的描述。此时,医者需要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断。 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源头活水”,它为望、闻、切三诊提供了方向和印证。一份详尽、准确的问诊记录,是中医治疗成功的基石。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患者个体化差异的充分尊重。 第四章:切诊——指尖下的玄机,感知生命律动 切诊,是中医诊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具神秘色彩的诊断方法之一。医者通过将手指搭在患者的脉搏上,以及触摸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来感知脉搏的跳动、皮肤的温度、肌肉的软硬、关节的活动度等一系列细微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从而推断出体内脏腑的功能、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与部位。这是一种需要高度敏感、精湛技巧和深厚功力的诊断方式,仿佛用指尖去触摸生命的脉搏,感知生命的律动。 切脉,是切诊的核心。 医者会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力度,搭在患者的手腕桡动脉上,感知脉搏的跳动。根据脉搏的频率、节律、形态、力度、长度等特征,中医将其分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弦、紧、洪、微、长、短、芤、革、弦、紧、濡、弱等数十种脉象。 浮脉: 触之有余,如水上浮木,多属表证、风邪。 沉脉: 按之有余,重按乃及,多属里证、寒证、实证。 迟脉: 脉搏缓慢,一息三至,多属寒证、虚证。 数脉: 脉搏快速,一息五至,多属热证、实证。 滑脉: 脉搏流利,如盘中走珠,多属痰湿、食积、妊娠。 涩脉: 脉搏滞涩,来去困难,如刮竹,多属血瘀、精伤。 虚脉: 按之无力,来去均弱,多属气血亏虚。 实脉: 按之有力,充实有力,多属邪气偏盛。 弦脉: 脉形直而长,如按琴弦,多属肝胆病、痰饮、痛证。 紧脉: 脉形急促而有力,如按绳索,多属寒证、痛证。 这些脉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常常相互组合,形成复杂的脉象,如浮数、沉迟、弦滑等,从而为诊断提供更精细的线索。医者通过对这些脉象的辨识,能够判断疾病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病因(风、寒、暑、湿、燥、火、食积、痰湿、血瘀等),以及疾病的预后。 切皮肤、肌肉、关节等,也是切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肤温度: 触摸患者的皮肤,判断是偏热还是偏凉,是潮湿还是干燥,这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寒热状态以及津液的盛衰。 肌肉软硬: 触摸患者的肌肉,判断是软弱无力还是坚实有力,这可以反映出气血的盛衰和经络的通畅情况。例如,肌肉松弛无力,可能提示气虚;肌肉拘挛板滞,可能提示血瘀或痰阻。 关节活动度: 轻轻活动患者的关节,判断其活动是否受限,是否有疼痛或肿胀。这有助于诊断与关节、骨骼相关的疾病,如风湿痹证、骨关节病等。 腹部触诊: 触摸患者的腹部,感知腹部的温度、软硬、有无包块、压痛等,这对于诊断腹部脏器的病变至关重要,例如胃痛、腹胀、痞块等。 切诊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的整体。当体内发生病变时,必然会在体表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通过切诊所能感知到的。 切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以小见大”的智慧。短短几秒钟的脉象跳动,或者一次轻轻的触摸,就能够让医者洞察到体内隐藏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需要医者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才能练就一副“听诊器”般的指尖,去感受和解读生命的信息。 切诊与望、闻、问三诊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诊断体系。望诊看到的是外在表现,闻诊听到的是异常气息,问诊了解的是主观感受,而切诊则深入触及到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四诊合参,才能做出最为准确的辨证论治。 总而言之,切诊是中医诊断的“精髓”所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医者能够“隔着皮肤,辨病症”,成为中医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极具价值的环节。通过指尖下的细微感知,中医得以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守护着人类的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感受,那就是它所传递的“生活智慧”。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将中医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在讲到“饮食养生”时,它并没有简单罗列食物的营养成分,而是从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对人体脏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药食同源”的概念,并且用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生姜、红枣、枸杞等,来说明它们在食疗方面的作用。它告诫我们,不应随意进补,而要根据季节、体质以及身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健康饮食”,可能恰恰违背了中医的养生之道。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奶奶,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教会你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它让我不再为如何“养生”而感到迷茫,而是找到了一条循序渐进、易于实践的道路。

评分

第一次捧起这本《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心中怀着一丝好奇与期待,总觉得中医是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非同常人能够轻易窥探。然而,翻开书页,我被它那流畅的笔触和清晰的脉络所吸引。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点点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阴阳五行”时,那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抛出概念,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比如四季的变化,人体的情志,事物的属性,然后巧妙地将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让人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精妙。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即便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也能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变得直观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更为专业的医学书籍,但往往因为过于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而望而却步,而这本《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则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引领我走进中医的世界,让我开始对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遥不可及。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颇感兴趣,觉得它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极富智慧的哲学观。《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深刻的启发。它并没有停留在哲学层面空谈,而是将这种思想具体落实到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例如,书中关于“人体与四季相应”的阐述,让我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通过对每个季节气候特点的描写,以及这些气候特点如何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我们需要注意不同的养生方法。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春季养肝”的讲解,它提到春天万物复苏,人体阳气也随之生发,此时最适合舒展筋骨,调畅情志,以助肝气升发。这与我过去认为春天只是一个“回暖”的季节,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这种将人体看作自然界一部分,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养生的观点,让我觉得非常受用,也为我日后的养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医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等层面,总觉得它不够“科学”,不如西医那样精准。《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的阅读经历,却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原有的看法。书里对“经络学说”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体系内精密的“能量通道”网络。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经络系统比作人体内的“高速公路”,连接着各个脏腑,输送着气血,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而且,它还详细介绍了每条主要经络的循行路线、主要功能以及与哪些疾病相关,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原来我们身上的一些疼痛、麻木,甚至是情绪问题,都可能与特定的经络不通畅有关。书里还提到了“穴位”的作用,并结合了一些常见的穴位,介绍了它们的功能和主治,虽然我 belum 亲身实践,但光是这种“点穴位就能调理身体”的思路,就足以让我对中医的智慧感到惊叹。它让我看到了中医“整体观”和“系统论”的魅力,它不是孤立地看待疾病,而是将人体的各个部分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 holistic 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医学的本质。

评分

阅读《博大精深的中医之理(国医启蒙系列)》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书里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论断,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秘方,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当我读到关于“情志致病”的部分时,结合自己最近因为工作压力而出现的失眠、易怒等症状,我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这些不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我的情绪息息相关。书里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案例,阐释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如果过度或失调,会对身体的哪些脏腑造成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调理建议,比如“思虑伤脾,节制思虑,则脾气自健”。这种将抽象的心理活动与具体的生理反应联系起来的解释,让我觉得中医的道理原来离我们这么近,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过于沉溺于某种情绪,而忽略了对身心的关照。这本书让我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开始成为自己健康的“观察员”和“参与者”,这种转变是它给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书很好,对初学者有很大帮助。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快,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容易看懂!

评分

评分

想学习学习中医,买几本书作参考,没细看不做过多评论。

评分

可以啊可以啊可以啊可以啊

评分

很好的

评分

书不错,准备读一读,闲来杀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