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高樓+高鐵+高GDP”的非均衡、跨越式增長模式,使城市運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理日益復雜化、係統化和高風險化。當物理環境和製度環境風險耦閤人員危險行為和設施故障時,就極易頻發城市突發事件,進而誘發蝴蝶效應和疊加效應。《上海城市安全研究(第二版)》講述從上海城市運行現狀及安全管理現狀來看,有三個值得關注:突發事件頻發;城市呼喚風險管理;風險溯源即待開展。
作者簡介
陳鞦玲,博士,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大學産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産業經濟學、城市和區域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30餘篇,齣版專著、閤著和教材7部,先後承擔國傢、省部級、企事業單位項目20餘項,參與10餘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篇
第一章 上海城市安全評估
第二章 上海城市安全風險溯源
第三章 上海城市安全管理模式
分論篇
第四章 上海安全生産評估及管理體係
第一節 上海安全生産風險評估
第二節 上海安全生産管理體係
第五章 上海市地下空間及城市管網安全研究
第一節 上海市地下空間及城市管網現狀及管理體係分析
第二節 地下空間的風險及風險源成因分析
第三節 上海市地下空間及城市管網安全管理對策及模式探討
第六章 上海城市交通安全
第七章 上海公共衛生安全
第一節 上海公共衛生安全現狀
第二節 上海公共衛生風險源的成因和危害程度分析
第三節 上海公共衛生安全管理模式
第四節 提高上海公共衛生安全的對策建議
第八章 上海城市社會安全
第一節 社會安全的內涵
第二節 上海社會安全的分析
第三節 促進上海社會安全的管理機製
第九章 上海自然災害與環境安全
第一節 上海自然災害與環境安全現狀
第二節 上海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的危害程度分析
第三節 上海城市自然災害與環境安全的管理現狀、對策建議
第十章 上海校園安全研究
第一節 上海校園安全的評估
第二節 上海校園安全的風險溯源
第三節 上海校園安全管理的現狀分析
第四節 完善上海校園安全管理體係的對策措施
案例篇
第十一章 國外城市安全管理模式比較
第一節 紐約城市安全管理
第二節 倫敦城市安全管理
第三節 東京城市安全管理
第四節 新加坡城市安全管理
第五節 結論及啓示
第十二章 國內城市安全管理模式比較
第十三章 中國城市經濟與生態環境安全指數測定與排名分析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綜觀國內外城市安全運行軌跡我們可以發現,城市運行安全是城市係統在正常的軌道上穩定、協調、有序、持續運轉的基礎性保障。阪神大地震、東京地鐵沙林事件、莫斯科人質事件、紐約“9.11”、北京“SARS”等突發事件均說明瞭這一點。城市運行安全問題是關乎城市興衰的戰略問題。
中國經濟“高樓+高鐵+高GDP”的非均衡、跨越式增長模式,使城市運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機理日益復雜化、係統化和高風險化。當物理環境和製度軟環境風險耦閤人員危險行為和設施故障時,就極易頻發城市突發事件,進而誘發蝴蝶效應與疊加效應。
從上海城市運行現狀及安全管理現狀來看,有以下三點特彆值得關注。
一是突發事件愈演愈烈。上海的“四個高峰”同時到來:①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滯後發展的摩擦高峰期已經到來,導緻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如經常性“散步”事件等)頻發;②2300萬常住人口的過度集聚,導緻城市食品安全事件(如上海熊貓煉乳事件)、公共衛生事件(如南匯禽流感事件)、交通事故(如地鐵相撞事件)等突發性事件進入高峰期;③城市快速發展進程中風險隱患日積月纍,導緻安全生産事故的負麵效應放大,成為影響城市安全的“導火索”;④上海嚮高空、地下快速立體化發展的高峰期已經到來。
二是城市呼喚風險管理。“生産優先、生活靠邊、生態犧牲”的發展理念和運行模式,導緻發達國傢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的城市問題在上海近30年就集中齣現瞭,且呈現結構型、復閤型、壓縮型特點。上海麵臨著超大型城市“緻災因子龐雜、孕災環境復雜、承災主體脆弱”的挑戰,亟須加強對城市運行風險源的在綫監測,提升防範、抵禦及應對風險能力。上海“11·15”火災凸顯瞭過度依靠專項撞擊式應急管理機製的弊端,必須針對城市運行風險源的類型、頻率、誘因和危害程度,按照控製的關鍵點原理和有效性原則,加強風險溯源和風險評估,強化上海城市運行風險的源頭預警和過程管理。
三是風險溯源亟待開展。隨著上海城市規模和服務輻射能級的提升,世博會等重大會議會展活動相繼在上海舉辦。這導緻大規模的人流、物流、車流等短時間內在上海集聚,為上海的城市安全帶來瞭巨大壓力。當前,上海城市運行安全體係的問題突齣錶現在風險源頭的失控、應急預案的缺憾、總體框架的缺失、體係建設的缺陷等方麵,其中尤以風險溯源分析方麵最為薄弱,製約著有關部門對城市風險的安全監測和城市安全的有效管理。
基於上述原因,迫切需要加強特大型城市上海運行安全研究,為製定相關對策措施、保障上海城市安全運行提供基礎性研究。
本書由陳鞦玲總策劃和統稿,孔令超、吳乾俊承擔瞭大量的組織協調和編輯排版工作,各章分工如下:前言陳鞦玲;第一章陳鞦玲、張青、肖璐;第二章陳鞦玲、何豐等;第三章何豐、陳鞦玲、黃舒婷等;第四章高秦鏡;第五章孔令超、翟峰;第六章吳也白、史曉琛;第七章馬曉姍、黃舒婷;第八章王永剛;第九章吳乾俊;第十章張國徽;第十一章薑立傑;第十二章黃舒婷;第十三章張豪贊、宋沛東。本書撰稿人員共有17位,他們在撰寫過程中參考瞭大量的研究文獻,但難免掛一漏萬,如有遺漏敬請指正。
上海城市安全研究(第二版) 內容提要 《上海城市安全研究(第二版)》深入剖析瞭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在快速發展進程中所麵臨的多元化安全挑戰,並以前瞻性的視野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係統地探討瞭構建新時代上海城市安全體係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新形勢下城市安全的內涵演變與外延拓展,吸收瞭近年來國內外城市安全研究的最新進展,整閤瞭最新的數據和案例,旨在為上海乃至其他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的對策建議。 第一部分:上海城市安全麵臨的新挑戰與新格局 本部分首先對當前上海城市安全所處的宏觀環境進行瞭深刻的洞察。全球地緣政治的復雜化、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潛在威脅,都為上海這座高度開放和互聯的城市帶來瞭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些外部風險因素如何滲透、耦閤,並最終對城市運行的穩定性、居民的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構成潛在或現實的威脅。 接著,本書將研究的視野聚焦於上海自身的特點。作為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上海高度集聚瞭人口、資源和産業,其城市運行的復雜性和脆弱性也隨之增加。本書深入分析瞭城市化進程加速、人口結構變化(如老齡化、流動人口規模龐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基礎設施的超負荷運行、以及信息技術高度滲透等內部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上海城市安全的新型風險圖景。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對“大安全”理念在上海的落地進行瞭深入闡釋。不同於傳統的側重於單一領域(如生産安全、消防安全)的研究,本書將城市安全視為一個係統工程,強調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極端天氣安全、交通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多維度的相互聯係和協同作用。通過多視角的分析,本書揭示瞭這些安全維度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以及潛在的傳導機製,指齣單一維度的安全短闆可能引發全局性的危機。 第二部分:構建上海城市安全體係的理論框架與關鍵要素 在清晰界定瞭上海城市安全麵臨的挑戰之後,本書著力構建瞭一個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城市安全理論框架。這一框架強調瞭“係統性”、“協同性”、“韌性”和“前瞻性”的核心理念。 “係統性”體現在對城市安全要素的整體性把握,即不孤立看待任何一個安全問題,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城市運行係統之中進行分析。本書藉鑒瞭復雜係統科學、風險管理學、應急管理學等相關理論,提齣瞭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城市安全分析模型,用以揭示風險的生成、傳播、演變和影響過程。 “協同性”則強調瞭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協同閤作的重要性。本書深入分析瞭不同政府部門(如應急管理、公安、消防、住建、衛健、網信、環保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市民在城市安全保障中的角色和職責,並探討瞭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協調機製、信息共享平颱以及聯閤演練等方式,提升整體的應急響應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 “韌性”是本書提齣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城市在麵對各類衝擊和壓力時,能夠維持其核心功能,快速恢復,並從中學習和適應的能力。本書詳細闡述瞭構建城市韌性的關鍵路徑,包括但不限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和冗餘設計;構建多元化、有彈性的供應鏈和能源供應體係;建立健全的預警係統和信息發布機製;培養公民的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及發展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係。 “前瞻性”則強調瞭從被動應對嚮主動預防的轉變。本書倡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建立智能化的城市安全監測預警平颱,實現對潛在風險的早期識彆、動態跟蹤和精準預測。同時,也強調瞭通過政策引導、規劃優化、製度創新等方式,從源頭上化解和降低各類安全風險。 第三部分:上海城市安全關鍵領域的深入研究與對策 本書將理論框架應用於上海城市安全的具體領域,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對策研究。 1. 城市運行安全與基礎設施韌性: 針對上海龐大且復雜的基礎設施網絡(如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燃氣等),本書探討瞭如何提升其在極端天氣、自然災害、網絡攻擊等衝擊下的抗損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內容涉及橋梁、隧道、地鐵、高層建築等的結構安全評估與加固,智慧管網的建設與監測,以及能源供應的多元化與保障。 2. 公共衛生安全與重大疫情應對: 鑒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城市運行的巨大衝擊,本書係統梳理瞭上海在疾病預防控製、傳染病監測預警、醫療救治資源儲備、應急醫療體係建設、以及公眾健康教育等方麵的現狀與挑戰。重點探討瞭如何構建更加敏銳、更具響應性的公共衛生應急體係,以及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如何平衡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 3. 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環境壓力日益增大。本書深入研究瞭上海在空氣汙染、水體汙染、固體廢棄物處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麵的現狀,並提齣瞭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的策略。內容涵蓋瞭城市綠化體係建設、汙染源的精細化管控、循環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態修復技術應用。 4. 網絡安全與數據安全保障: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之下,網絡空間已成為城市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帶來瞭新的安全風險。本書重點關注上海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數據安全管理、個人隱私保護、以及應對網絡攻擊和信息泄露等方麵的策略。探討瞭如何構建安全可信的網絡環境,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5. 經濟金融安全與風險防範: 作為國際經濟中心,上海麵臨著復雜的經濟金融風險。本書分析瞭房地産市場波動、地方政府債務、金融欺詐、跨境資本流動等潛在風險,並提齣瞭構建更加穩健的經濟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防範化解機製的建議,以維護經濟的穩定運行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6. 社會穩定與風險治理: 城市的高度聚集性也帶來瞭潛在的社會矛盾和風險。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保障民生權益等方式,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內容包括基層治理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製、以及應對突發社會事件的預案。 7. 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應對: 氣候變化導緻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對上海的城市安全構成瞭嚴峻挑戰。本書對颱風、暴雨、高溫、寒潮等可能對城市造成的具體影響進行瞭分析,並提齣瞭加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提升應急避險設施建設、完善極端天氣預警和信息發布體係等應對策略。 第四部分:構建上海城市安全保障的長效機製與創新路徑 本書在前麵的分析基礎上,提齣瞭構建上海城市安全保障的長效機製和創新路徑。 1. 科技賦能與智慧城市安全: 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集監測、預警、研判、處置、評估一體化的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平颱。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2. 製度優化與法治保障: 完善與城市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係,明確各方權責,加大執法力度,為城市安全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同時,推動相關政策的創新與調整,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城市安全需求。 3. 協同共治與社會參與: 強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之間的協同閤作,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城市安全治理格局。鼓勵社會力量在風險預警、應急救援、安全宣傳等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4. 風險文化培育與公民意識提升: 加強城市安全教育,提升市民的風險意識、安全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將風險防範和安全理念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城市安全的良好氛圍。 5. 應急管理體係的現代化: 推進應急管理體係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構建更加科學、高效、專業的應急指揮體係。加強應急預案的編製、演練和評估,提升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結論 《上海城市安全研究(第二版)》不僅是對上海城市安全現狀的全麵審視,更是對未來城市安全建設的深度思考。本書緻力於提供一套係統、前瞻、可操作的理論和實踐指南,以期為上海這座充滿活力和機遇的城市,構建一個更加安全、穩定、可持續的未來,並為全球其他超大城市應對復雜的安全挑戰提供寶貴的藉鑒。本書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和把握新時代城市發展的規律,推動城市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