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名时代小说家、有“日本金庸”之称的池波正太郎的美食随笔。
★一年四季,江户的人们总有美味的当季食物。作者非凡的笔力下,日常的食材也显得美味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一部关于江户地区的回忆录,再现了昭和时代的江户的风貌人情。
★简单的食材,隽永的意味,珍惜每日一期一会的一餐一饮,即是池波正太郎的生活哲学。
内容简介
在法国留学时,池波时常回想起以前在浅草度过的时光,于是提笔写下关于江户饮食的回忆。
正月里,佛坛边要供上橘子。把脚伸进脚炉里,吃着外祖母做的橘子汁饭,令人感到说不出的幸福。
去弹长呗的老先生家看他吃蛤蜊肉白菜小火锅吃得津津有味,而自己过了五十岁之后方能体会此中趣味。
早春时美丽可爱、晶莹剔透的小小银鱼令食客在下嘴前连声说抱歉。
初秋的傍晚,在外玩耍的孩子回到家,家家户户都在胡同口烤秋刀鱼。
秋天的葡萄要从下往上一整串放在嘴里,同时把多颗葡萄吃完,籽和皮一起吐出来,这样才能吃出葡萄的味道。
……
池波正太郎笔下的食物并不是多么稀罕的山珍海味,而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食材,作者却在其中尝出了无限意趣。即使是每日*平淡无奇的一餐一饮,在作者笔下也成了*令人动容的一期一会。
这是一本味觉之书,更是由不同时节食物串联起来的属于江户的昭和时代的风物志。
时代变迁,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改换了昔日的样子,好在市井小民的举止和态度还保留着从前的人情风貌。
在巴黎旧中央市场的居酒屋,作者竟意外发现了从前的江户人生活的样子。书末的绝笔小说,即是作者对昭和时代所唱的挽歌。
作者简介
池波正太郎(1923—1990)
日本著名小说家。擅长写时代小说,有“日本之金庸、高阳”之称。
1960年凭《错乱》获得直木奖。著作等身,主要著有“剑客生涯”“鬼平犯科帐”“仕挂人?藤枝梅安”三大系列和《真田太平记》等作品。
池波正太郎在写吃上很有名,写过《食桌情景》等美食随笔。
精彩书评
池波正太郎的文章背后温柔地回荡着他作为一个生活家的醇厚风格与学识,给他的作品带来了祥瑞之气。 ——田边圣子(芥川奖、吉川英治奖、菊池宽奖得主)
我不知多少次从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藉与鼓励,他教给了我生活在现世的愉悦。
——常盘新平(直木奖得主)
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情趣,对人心的深刻理解让人钦佩,总能从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秋山骏(文艺评论家)
游东京,购物之余,如果还想逛逛胡同,下下小馆子,发一点思古之幽情,那么读两个人的书应该是有益的,永井荷风和池波正太郎。
——李长声(旅日作家)
目录
第一部 味之岁时记
一月 橘子
二月 小火锅
三月 银鱼和文蛤
四月 鲷鱼和蛤蜊
五月 鲣鱼和卷心菜
六月 香鱼和樱桃
七月 茄子与白瓜
八月 西红柿与刨冰
九月 斑鰶幼鱼和秋刀鱼
十月 松茸与栗子
十一月 葡萄与柿子
十二月 柚子与烫豆腐等
第二部 江户味道、东京精粹
吾等并非冥顽不化——山口瞳、池波正太郎
别在寿司店、天妇罗店久坐——细井浩二、今村英雄、池波正太郎
电话对谈——腊月里,浅草的热闹与江户火灾——吉行淳之介、池波正太郎
第三部 巴黎见到的江户味
一次电影盛宴之旅(抄录)
巴黎的风味巴黎的酒
巴黎雷阿尔地区的变迁
短篇小说:栋雷米的雨
绝笔小说:居酒屋B·O·F
解说
精彩书摘
一月 橘子
据说最近在东京,年轻夫妇过新年都不准备供品供神了。日本的年末和新年,也就剩下休息和奖金这两大乐趣。随着风俗习惯被破坏,渐渐变得三百六十五天,只知庸庸度日,都不知有季节变换了。
正月的餐桌上只有西红柿色拉,所以说已无药可救了。
我七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住在浅草永住町的外祖父收留了我。
外祖父家的房子是关东大地震后流行的那种白铁皮屋顶的两层楼建筑。楼梯面临街道,一楼有两间房间,一间三块榻榻米大小,另一间有六块榻榻米大小,外加厨房和厕所。二楼也是三块榻榻米和六块榻榻米大小的两间房间,还有阳台,是一栋典型的商业老街式住宅。外祖父是做装饰品的,一楼那间三块榻榻米大小的房间是他的工作室,他在那里制作戒指、和服腰带搭扣以及头簪等等。
我至今仍忘不了的是,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从上野车站出的火车。大马路上飘荡着马车留下的马粪味,在夏天一到傍晚,还有蝙蝠在马路上空飞来飞去。而如今的东京,前几天,有位年纪大的老朋友苦笑着对我说:“甚至都被乌鸦遗弃了啊。”
季节的变化对手艺人的穷日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最繁忙的季节,应该就是年末吧。即便再穷的人家也会换一换榻榻米,重新糊一下隔扇和拉门的纸,装饰门松,重整心情,振奋精神去迎接新年。
我十岁的时候,是负责重糊拉门纸的。当时的东京,到了年底天气异常寒冷,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寒风吹来,手脚都冻得皲裂,而如今寒风与皲裂也都不知去了何处。
我用铅桶里的冷水清洗拉门,等吹干后,再用小嘴衔着剃刀,往拉门的格棂上打糨糊,这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心情激动起来。
“是新年!新年来了!”
因为还是孩子嘛,学校也放假了,还可以拿到许多零用钱。穷人自有穷人的吃喝,这当然也很令人期待,但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一天天迫近年关的那种紧张感,加上焕然一新的榻榻米的清香,还有那刚糊好的拉门雪白亮眼。到了岁末,脏乱的小小寒舍就像是换了个家似的,被打扫得清爽干净。
外祖母和母亲两人正在商量着怎么过年,你一句我一句的听起来也挺有趣的。
接着就摆好供神的供品。
在小小佛坛旁边的空间放上半张纸,摆好大小镜饼,再放上带有一两片叶子的橘子。
看着那鲜艳橙黄的橘子,我心里面又开始骚动起来。
过了年,在正月十一就可以将供在神前的镜饼弄碎,做成红豆年糕汤了(我家则是吃烩年糕的)。到了那时,外祖母会将橘子汁榨在饭碗里,再加入很多砂糖,倒入热开水,然后端给我说:“快喝吧,喝了防感冒。”
这就是我新年最期待的。
既非橙子亦非蜜柑,橘子汁的味道要更浓一些,更酸一些,而且味道也更香。两只脚伸进土脚炉里,边吹边喝热的橘子汁,小小身体一下子就渗出汗来了。脚炉的温暖和橘子汁的香甜令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记得我小的时候,因为看到正月里在神灵前只供奉一个橘子,所以一直深信这是一种难得的水果。谁知,到蔬果店去一看,想买多少有多少呢。我连这都不知道,一心以为:“橘子与蜜柑不同,市面上很少有卖。”
可能也是因为这是庄严地供在神前的东西吧。
因此,喝了在神前供奉过的橘子榨的汁,心里就在想:“明年过年时又能喝了。”热切地盼望着明年的新年马上到来。
如果我跟大人们说“想喝橘子汁”,想必外祖母和母亲都会给我买的,而且又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但是我不会死乞白赖地缠着她们,所以她们也没注意到。
不光是我,过去的孩子不论大小都是这个样子。
橘子当然也是柑橘的一种,据说是开白花的,不过我没见过。据说即使果子成熟了也不去把它摘下来,让它留在树上,则到了夏天又会变成青绿,到了冬天又成金黄,会再次成熟。人们之所以把这种水果叫作“代代”,也是因为看到这种橘子会“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缘故吧。
一到冬季,蔬果店的橘子就非常畅销,这还是我到了小学即将毕业时才知道的。
小学一毕业,我马上就出去工作了。
走进大人的世界,心里老想着“要早日长成大人”,每天变得忙碌起来,不知不觉中似乎竟忘记了橘子的味道。
在很多年以后,突然想起,也曾经把橘子榨汁来喝,但是孩提时代的那种热切期待和欣喜愉悦,却渐行渐远了。
当然,最近橘子的味道和过去也完全不同了。
正如豆酱、鸡蛋和酱油的味道,也都与过去不同了。
前言/序言
《江户的味道》 古韵流转,舌尖上的江户繁华 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镌刻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而“江户”二字,更是承载了一段辉煌而迷人的篇章。当“江户”与“味道”这两个词语巧妙地结合,我们仿佛闻到了历史的芬芳,品尝到了岁月的醇厚。《江户的味道》并非一部单纯的食谱,也非枯燥的历史年表,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体验,它将带领读者潜入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去感受江户居民的日常生活,去探寻那些融入血脉、塑造灵魂的“味道”。 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温度的笔触,描绘了江户时代,也就是日本封建社会晚期(约1603年至1868年)的庶民生活。它不局限于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清晨街头巷尾的叫卖声,到夜晚居酒屋内杯盏交错的欢笑;从节庆时家家户户精心准备的祭品,到寻常巷陌小贩手中贩卖的街头小吃。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江户时代独一无二的“味道”,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习俗、社会变迁的缩影。 “味道”二字,在这里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它首先是那些令人垂涎的食物。书中,你将看到江户人如何巧妙地利用海产的鲜美,将新鲜捕捞的鱼虾制作成精致的寿司、生鱼片;如何将米饭煮出诱人的光泽,搭配腌渍入味的蔬菜,成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主食;如何用豆制品,如豆腐、味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菜肴,它们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健康智慧。你还会了解到,当时的调味品虽然不如现代丰富,但日本人却能以盐、酱油、味醂、醋等基础调料,通过精准的配比,激发出食材最本真的风味。 但“味道”远不止于此。它更是江户时代特有的生活气息。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日,街边凉茶铺里贩卖的冰镇饮品,为行人带来片刻的清凉;在寒冷的冬季,热气腾腾的荞麦面或乌冬面,驱散身上的寒意。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应对自然环境、调节身心的方式。书中会细致地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属于江户的,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的热闹与温暖。 “味道”也代表着一种情感的寄托。每逢年节祭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特定的食物,如正月里的杂煮、女儿节的菱饼。这些食物承载着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对家族的祈愿,对幸福安康的期盼。通过这些食物,我们可以窥见江户人的家庭观念,他们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会娓娓道来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让读者理解,食物不仅仅是物质,更是情感的载体,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更深层次地,“味道”也折射出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江户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也带来了各地独特的食材与烹饪技艺。这促使了当地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书中会提及,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饮食业态,如专门售卖便当的店铺,方便了忙碌的上班族;而荞麦面馆、天妇罗店等则成为庶民日常用餐的重要场所。这些饮食业的发展,恰恰反映了江户社会经济的活力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作者在叙述中,摒弃了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文学化、生活化的方式。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对江户时代市场景象的描绘,那些琳琅满目的食材,熙熙攘攘的人群,吆喝叫卖的声音,共同构成了充满生命力的画面。又比如对不同阶层人们饮食习惯的对比,从武士阶层的精致宴席,到町人(市民)的家常便饭,再到农民的粗茶淡饭,都得到了细致的刻画,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江户的味道》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它更侧重于“体验”。通过阅读,读者仿佛能闻到江户街头烤鳗鱼的焦香,听到寺庙旁贩卖团子师傅的吆喝,感受到冬日里热气腾腾的味噌汤带来的慰藉。这些感官的唤醒,使得读者能够真正地“品尝”到那个时代的风貌。书中可能还会引用一些当时的文学作品、俳句、浮世绘等艺术形式中的相关描写,将文字、图像与味觉相互映照,让历史的画面感更加饱满。 此外,作者对食材来源、烹饪方式的考究,也展现了其严谨的态度。了解江户时代的交通与地理条件,才能理解当时食材的稀缺与珍贵,以及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创造出独特的风味。比如,沿海地区的居民自然更偏爱海鲜,内陆地区则可能更多地依赖农作物和山野特产。这些地域性的差异,构成了江户时代多元化的饮食版图。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揭示了现代日本饮食文化与江户时代的深厚渊源。许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日本料理,如寿司、天妇罗、乌冬面、荞麦面、味增汤等等,其雏形或根基,都可以在江户时代找到。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理解这些经典菜肴是如何起源、演变,并最终成为日本国民美食的。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现代日本饮食文化的“根”。 《江户的味道》也并非一味地歌颂过去的辉煌。作者可能也会提及当时饮食生活中面临的挑战,比如食物的保存技术相对落后,以及在饥荒时期,人们如何艰难地维系生存。这些真实的记录,使得本书更加具有厚度与人文关怀,它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时代的“味道”,都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被孕育、被创造出来的。 总而言之,《江户的味道》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书籍。它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历史深处,去感受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脉动。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江户时代的饮食文化,更让我们从中体悟到,食物是如何与人的生活、情感、社会紧密相连,它如何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载体,又如何流淌至今,塑造着我们今天的世界。这本书,是一场献给味蕾与心灵的盛宴,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对“味道”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的深刻探索。它将让你在合上书卷之时,依旧回味无穷,仿佛真的品尝到了,那属于江户,独一无二的,淳朴而又丰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