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颖卿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生活
  • 家庭
  • 烹饪
  • 健康
  • 慢生活
  • 饮食文化
  • 食谱
  • 日常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203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7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文学爱好者

☆诚品喜爱的畅销作家——说话之道看蔡康永,生活之道品蔡颖卿。蔡颖卿是诚品书店喜爱的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举办的每一场分享活动都座无虚席。出版了十几本图书,本本畅销,销售达百万册,堪比蔡康永。

☆“生活美学”代言人——已出版多部“生活美学”畅销书《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家与美好生活》等;千万级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多次力荐。用心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家。

本书是蔡颖卿 “生活美学”代表作,通过亲手照顾的一餐一饭,重建稳定的生活秩序。

☆豆瓣评分高,读者口碑好——喜欢蔡颖卿的读者说:“我花很多的时间去读蔡颖卿,又花很多的时间把她的书分享给朋友们,并非因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她的观念和生活好正常,简直太正常。恰是这种正常,在今天显得格外高明。”“从蔡老师的书里,我看到,学会生活是一件大学问。她所有的体悟都来自于自己绵密的行动,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够让我也开始实践这样的行动。”蔡颖卿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每一个遇见她的读者,把念想化为行动,把坚定转为信仰。

☆适合时代主题,契合国家号召——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蔡颖卿的所有作品传达的都是借由双手用心经营生活的理念,学习做一个懂得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不失去生活中的每一项平衡,也不失落在物质丰裕的表象中。从生活中感悟爱,并将爱返还给生活。这是蔡颖卿献给每一位读者美好生活的礼物。


内容简介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不只是一本实用的厨事工具书,更传递延续了蔡颖卿对生活的表达:从爱出发,用心做事。

从概念的讨论到练习的落实,蔡颖卿通过厨事的分享来印证她对生活的信念。一餐一饭中深藏着我们对生活真挚的爱意,也蕴含了我们安于日常的不凡力量。回到厨房,回到餐桌,用心地经营每一餐、每一饭,除了享受忙的乐趣,更特别的是循着自己的创意与美感,从空盘到满盘,舞动出食物的百态之美,用双手重建饮食的价值,改变生活的质感。

“如果一个人没有好好地吃,他必不能周全思考、好好去爱,也不能恬然入梦。”就让我们回到厨房,回到餐桌,在饮食里重拾对生活的爱与关怀。


作者简介

蔡颖卿,台湾著名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教养家。目前专事于生活工作的教学与分享,期待能透过厨事、书籍、专栏与习作与 大家共创安静、稳定的生活,并从中探寻工作与生命成长的美好联结。

生活美学类代表作有《家与美好生活》《有爱意的人生真好看——旅行私想》《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想学会生活》《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认识蔡颖卿的人都知道,她对生活各个层面、细节,都有自己相信的价值,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我和她每次见面,场所不同,但她解释自己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描绘一些新的尝试和可能性时,轻柔的语调中所透出来的坚定和热情,则始终如一。如今,她将向我们叙述她对living所相信的事情,所看到的美好。——著名出版人 郝明义

蔡颖卿透过这本书把生活的道理教出来,很值得每一个人细看。她告诉你人品*一,从小看大,见微知著,在厨房和餐桌上如此,在社会上也是如此。——台湾著名教养家 TED演讲者 洪兰

从Bubu老师的书里,我看到,学会生活是一件大学问。她所有的体悟都来自于自己绵密的行动,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够让我也开始实践这样的行动。——读者 眼泪小丑

我花很多的时间去读蔡颖卿,又花很多的时间把她的书分享给朋友们,并非因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她的观念和生活好正常,简直太正常。恰是这种正常,在今天显得格外高明。——读者 熊小太妈咪力量


目录

出版缘起 Living的美好 009

序文 蔡颖卿的厨房美学 011

序文 母亲撑起一个家庭最核心的餐桌时光 013

序文 镜头下的生活之爱 015

序文 在饮食中感悟生活的本真 018

献词 021

自序 以厨事的分享,献出我对年轻人的爱 022

概念篇 027

亲手照料的饮食,有一种隐而不彰的美好 028

做菜是一种生活表演,细节之中深藏韵味 031

从构思到成品,丰富有趣的生活记录 035

“想通”规则, “记住”准确 041

关于设备与食材 045

养成计算的习惯 048

食材的切理 053

热处理的3个关键 058

关于烹饪的5个动词 062

掌握调味 068

厨房中的粉 073

摆盘的观察与领会 076

避免败笔 079

厨房的浪漫与现实——关于厨房清理 083

实作篇 089

主 食 Main Food 091

饭与粥 092

乐活杂粮3式 095

调味饭3式 097

马铃薯泥 100

明太子焗饭 102

干拌光面 104

鲜菇面线盅 106

经典意大利面4式 108

橄榄佛卡夏 116

蛋 EGG 121

一个蛋的完整用法 122

亲切可人的国民美食 126

外香内嫩的煎蛋料理 130

蛋与蔬食的美好遇合 132

凝蛋料理东西谈 136

猪肉 Pork 141

白切肉变化2式 142

炸梅花肉 146

咖哩肉酱 148

葱烧猪肉卷 150

泰式拌肉 152

糖醋排骨 155

白云猪手 158

牛肉 Beef 161

拌牛件2式 162

蚝油牛肉片 166

韩式牛小排薄片 168

骰子牛肉 170

培根菲力 173

托斯卡尼炖牛肚 176

牛肉汤2式 178

牛肉牛筋煲 181

鸡肉 Chicken 185

白切鸡变化4式 186

韭黄炒鸡胸 190

蒜香柠檬生煎鸡腿 192

三杯鸡 194

照烧鸡翅 196

韩式炖鸡 198

柠檬鸡条 200

豆制品 Soybean Foods 203

蒸豆豆浆 204

豆汁百页 206

海鲜豆腐羹 208

柳川风豆腐烧 210

炸豆腐丸子 212

咸鱼猪肉豆腐蒸 214

纳豆烤年糕 216

蔬菜 Vegetables 219

凉拌蔬菜2式 220

蔬菜浓汤(一) 224

蔬菜浓汤(二) 228

炒蔬菜3式 230

煮蔬菜3式 234

炸蔬菜2式 239

蒸绿竹笋 242

海鲜 Seafood 245

活虾料理2式 246

比目鱼甘露煮 250

鲜鱼味哙汤 252

生鲑料理2式 254

干煎鳕鱼 258

蒜味蛤蜊汤 260

酱炒海瓜子 262

软壳蟹色拉 264


精彩书摘

亲手照料的饮食,有一种隐而不彰的美好——我的厨房剧场

我相信启动厨房魅力的永远是人──人无拘的心与万能的手,因此设备再简单的厨房剧场,也会因为上戏的人认真投入而发光变暖。我童年的厨房就是这样的美地,因无法忘却它带来的快乐,所以我珍惜、保护着每一个生活中出现过的剧场。我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最幸运的所遇,是出生在一个 “好年代”与 “好地方”。但如果不说明原因,大概有人并不认同一九六○年在时间中算是一个 “好年代”,更不会觉得那个时候还封闭在东海岸的成功镇,也可以算是一个 “好地方”。

我所说的好,并不是指那个时日的生活条件可以把今日的舒适或丰足比下去。恰恰相反,就因为我赶上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年代,而家乡的发展又不足,所以我经历的 “改变”是慢慢接触的,对生活不曾有过 “习以为常”的无感。我常想到,同生为人却在不同的时间流、不同的成长地中如此差异地生活着,对 “差别”“改变”的实受与领悟,养成我对食衣住行的细节保持了 “执着”与 “变化”并存的心情。在踩踏着日子前进的时候,我的珍惜之心是混杂的;有对旧时日技能的遵行习作,也有对新世界繁知的好奇贪学。

从 “无”到 “有”,是物质上的一大改变;从 “有”变 “无”,则是心灵感受的消长。年龄与在乡下成长的双重条件,使我有机会经历设备极简却倚靠热情生活的年代;不只人的双手必须巧,心眼更要活,才能创造有趣的食衣住行。不像今天,我们可以把其他人的眼光与能力买下,然后打包回家,再布置成自己餐桌上的景物与美味;我们不再受限于工具设备的 “无”,但曾经丰富 “有”过的热情,似乎慢慢流失在物质的方便中。被生活抚育了五十一年,我两度看到整个世代厨房里的改变——从无物到设备齐全,从有人照料到清锅冷灶。

厨房对于生活的意义,在我童年时期代表的是 “生存”,那个年代的母亲如果不下厨,孩子便得饿肚子。八十年代,我当了母亲,多数人的家庭都已有了西式厨房方便的功能,但外食还没有取代生活的基本供应。有用人代理厨事是生活较为富裕的表征,上餐厅也多半为尝鲜品新,那个时候,没有特色的餐厅很难存活下来,因为人们较少为打发三餐而外食。

又过了二十年,越来越多厨房在位置上占据着一个家的中心,但离能量供应的意义却越来越远。各种厨房风格进驻市场,然而形式超越了功能,大手笔投资的装修中,独缺一份金钱无法一次购齐的温饱暖意。我有时无法分辨出一个家的厨房与一间厨具专门店的差别,在那样的空间,器物陈设虽表达了品牌与经济力,却看不到一

个主人的特质,一如没有戏上演的剧场,美则美矣,却不灵动。

我相信启动厨房魅力的永远是人——人无拘的心与万能的手,因此设备再简单的厨房剧场,也会因为上戏的人认真投入而发光变暖。我童年的厨房就是这样的一处美地,因无法忘却它所能带来的快乐,所以我珍惜、保护着每一个生活中曾出现过的剧场。

在这本书中,我之所以用剧场的概念与你分享食物的百态之美,除了因为其中的无限可能之外,更因我不希望年轻人错过了自己可以舞动的迷人剧场。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我很希望年轻人学习烹饪,不以追求时尚为目的,而以自己对生活的掌握为出发。有一天,当这些基础都够稳固之后,时尚或品味的敏感必会自然地出现在你的出手或品食之间。

学习一项技术,如果先有正确的概念,就能节省摸索的时间。发明家贝尔博士建议大家的 “学习三部曲”:观察、记忆、比较,也适用于烹饪。所以,在这本书的第一部,我要先谈烹饪的概念。相信在读过这些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不只适用于 “烹饪”,也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于生活的管理思考。

我从小就害羞,所以,最怕别人以外表来判断我,因为这常常使我失去某些表现自己的机会。长大之后,我了解到,人真正要被检视的,既非学历、财富或职位,而是作为一个人,你有没有能力把生活过得很好,能不能确认自己的幸福之感。从此,我对于信心的认识不同了,我对于教育的想法也不同了。

我希望年轻朋友能在价值多元到混淆的社会中,透过生活实务厘清一偏之见,确立质量的意义,不只谋生更懂得生活。我也希望大家能从长计议地经营每一天、每一餐,通过互勉努力,学习做一个懂得珍惜 “物”“用”“情”“感”的生活者。

以厨事的分享,献出我对年轻人的爱

我希望能把自己人生五十年所理解到的活力与趣味,透过 “厨房剧场”的呈现来分享 “做”与 “用”的经验。如果够幸运,我所珍惜的年轻人或许将因而探讨到:透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多种感官的喜悦。

蔡颖卿

做这本书的途中,时常想到三个人——我的女儿、我远在圣荷西的外甥女,以及跟在我身边已经三年,像自己女儿一样的助理小米粉。

我的女儿Abby今年二十五岁,宾大语言学系毕业后以语言顾问创业。Abby对于自己的工作既耐劳又负责,但一进厨房,信心就转为薄弱。我认为她其实很喜欢厨房里的剧场魅力,却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分;这只工作中的老虎一进厨房就手足无措,变成一只有时让人生气的调皮猫咪。

我困惑之余,细心检讨,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她花在与厨房相处的时间太少又过度信任天分之说;二是我的善厨事的确给了她压力,就如在她面前说英文,我会想起自己好像伦敦市场的卖花女伊莉莎,而她是希金斯博士。我们在两个自己的地头上同工时,关系都紧张得很,这应该是很多亲子在生活或工作中的状态。但我想,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想为她写这本书。我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她代表了现代的某些年轻人,虽然喜欢美食、信息常识也很丰富,但手下的功夫远不及他们的能说善道与品尝经验。我以女儿为标准,不低估年轻人的聪明智力;但也以女儿为标准,不高估这一代孩子实作的能力。我的目标是清楚、实用,帮助想做的人有路可循,做出一手好菜——要说当然也要练。

我的外甥女晓齐则是另一种年轻人,伯克利大学工科的高才生,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更努力建立自己小家庭的美与乐趣,一如她童年时总把自己幻想为公主。但这公主可不是等着别人来伺候的贵族,而是居住与饮食极有质感,并且样样自己做得来的那种公主。

我的姐姐常常抱怨晓齐工作这么忙却坚持要下厨,又说她理家太完美主义。大姐虽然也在母亲的调教下很善家事,但她的理想生活其实是 “使婢差奴过一生”,对于收入很不错的女儿不肯请人代劳家事,有些不解。但我认为晓齐实在是个异常聪明的孩子,她生在新的时代、从小受美式教育,却能自行把中西方、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智慧与技能,交相融合并实践。我常在这个三十岁的新手妈妈身上看到无限的可能,也因此,我觉得跟晓齐一样的孩子应该会喜欢我在书中的分享,他们会穿越我所提供的基础,延伸出自己厨房中更深度的剧场效果。

嘉华(小米粉)是我写这本书的另一份灵感,也是我在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后,决定修改整本书书写方式的原因。四年前我在台南遇到嘉华四姐妹,当时她们一起经营一个空间可爱、服务完美的咖啡厅,但我觉得属于一个餐厅的基本条件——食物的实力是她们的欠缺,说起来也是餐饮事业的致命危机,所以我很冒昧地去跟她们说,我想帮她们设计早餐,并以客座厨师的方式实作两个星期。就这样,我认识了负责厨房的嘉华——一个工作习惯良好、肯思考、美感细腻、热爱厨房但厨艺没有踏实基础的年轻人。

在台南一起工作那两个星期,我曾想过,如果有一天我要开一个烹饪教室,嘉华会是我最理想的助理人选。当时我已准备北迁,怎么说这种想法都不可能实现,但就像一个梦外之梦,许多发生在同一个时段里的巧合,使嘉华加入了我的工作,并让我看见对她更深刻的期望。

这三年,我在嘉华身上看到,在厨房学习中要把根基打稳,除了靠练习之外,作为引导者最重要的责任,是透过仔细观察来补足缺失的基础。就好比当我看到她能做出一道繁复的点心或菜肴时,本以为包含于这道料理之中的技巧,都是她明白、而且可以应用自如的;但我忘了,过去并没有人这样教她,对于料理,她可以说是以 “依样画葫芦”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一方面透过实务让嘉华有机会反复练习,同时也花费很多的时间一一补足她过去所空缺的理解与知识。我很严格地要她做准确的自我要求,也因此在这本书中,我把 “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到书写的基础。

我想起Pony去RISD上大一时的一份功课,她给我看了她所画的两张图,并且跟我说: “妈妈,老师要我们去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名画先模仿,但更重要的其实是下一张功课——把其中人物的骨架解构出来的图。这个练习是要让我们知道,一张画之所以看起来真实,表面之下还有很多复杂的结构;我做这份功课之前想很多,研究了本来我不曾想过的事情。”

Pony的分享使我更确定,任何一份学习都需要有完整的理解路径,它的有趣与丰富也在这些探讨中酝酿而成。所以,我也以同样的心情来做这本书,希望能把自己人生五十年所理解到的活力与趣味,透过 “厨房剧场”的呈现来分享 “做”与 “用”的经验。如果够幸运,我所珍惜的年轻人或许将因而探讨到:透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多种感官的喜悦。



回归食物的初心,找回生活的滋味 这是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关于食物。它关乎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关乎食物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又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疏远了餐桌,疏远了那些最本真、最温暖的滋味。那些曾经承载着家庭记忆、社区情感的食物,逐渐被工业化、标准化的快餐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冰冷、便捷,却也失却了温度与灵魂的体验。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并非一本单纯的食谱,也不是一篇对美食的炫耀。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我们与食物之间深层联结的追寻。作者以一种细腻而饱含情感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在这里,食物不再是简单的能量摄入,它是一个承载着故事的载体,是连接我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 餐桌上的记忆,是生活最深刻的印记 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那些熟悉的厨房场景。炊烟袅袅,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以及家人围坐一堂的欢声笑语,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童年最珍贵的记忆。作者娓娓道来,那些朴实无华的家常菜,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给予我们最温暖的慰藉。一道家常的红烧肉,承载着母亲不厌其烦的爱;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是离家游子最思念的味道;逢年过节时,桌上摆满的丰盛佳肴,更是家族团聚,共享天伦的象征。 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它们是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家人之间的默契,是朋友相聚的见证。当我们细细品味一道菜肴时,我们品味的不仅仅是食材本身,更是其中蕴含的时光、情感和故事。那些曾经的辛劳,那些曾经的喜悦,那些曾经的团圆,都融化在这口熟悉的味道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 然而,随着生活的变迁,我们与餐桌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外卖应用的便捷,让我们无需再忍受厨房的油烟;速冻食品的普及,让烹饪变得简单而高效。我们习惯了快速地获取食物,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食物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们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将餐桌上的温情,换成了屏幕上的喧嚣,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变成了指尖上的互动。 探寻食物的根源,理解生命的循环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鼓励我们,重新审视食物的来处。书中的篇章,将我们引向田间地头,让我们看到农民辛勤耕耘的身影;带领我们走进市场,让我们了解食材的新鲜与产地;甚至追溯到土地本身,让我们理解孕育万物的土壤和自然的规律。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食物生产背后的艰辛与不易。一粒米的诞生,需要经历春耕、夏耘、秋收,需要承受风雨的洗礼,需要农民的汗水灌溉。一颗蔬菜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离不开土地的孕育。当我们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对食物的认知中时,我们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食物的珍贵,更加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这种对食物根源的探寻,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生命循环的理解。食物的生长、成熟、被我们食用,再到最终回归大地,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便会以更敬畏的心态对待食物,避免浪费,并开始思考如何以更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餐桌出发,重塑健康与生活方式 书中,作者也深入探讨了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饮食的各种理论和说法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则倡导一种回归本源的健康观。它鼓励我们倾听身体的声音,选择那些天然、新鲜、营养的食材,以均衡的饮食来滋养我们的身体。 这并非是对某种特定饮食方式的推崇,而是强调一种更自然的、更适合个体的饮食哲学。了解食材的特性,懂得烹饪的智慧,掌握适度的饮食原则,这些都将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从餐桌开始,我们的身体会变得更强健,我们的精神也会更加充沛。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餐桌时,我们也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围坐一桌,共同进餐,这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社交活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与家人朋友共享一顿饭,倾听彼此的故事,分享彼此的喜悦,这不仅能增进感情,更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度和意义。 重建社区的连接,让餐桌成为温暖的港湾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还巧妙地勾勒出餐桌在重建社区连接中的重要作用。在一些古老的社区,邻里之间常常会共享自家制作的食物,或是共同组织一次聚餐。这些活动,虽然简单,却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作者通过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展现了食物如何成为社区凝聚力的催化剂。一盘邻居送来的点心,一句“尝尝我新做的菜”的邀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能温暖人心,构建起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化的加剧,社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弱。而重新重视餐桌,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弥合这种隔阂,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连接。 餐桌,便成为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在这里,人们可以卸下疲惫,分享生活,感受归属感。它不再是冰冷的餐具和食物的集合,而是承载着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交流空间。 回归食材的本真,发掘烹饪的乐趣 书中,作者还鼓励我们重新发掘烹饪的乐趣。在许多人看来,烹饪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而《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则试图改变这种认知。它强调,烹饪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与食材对话的体验。 通过对不同食材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掘它们的独特风味和最佳烹饪方式。尝试不同的烹饪技巧,探索不同的食材搭配,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惊喜。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经过用心的烹饪,也能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食材的敬畏和对烹饪的热爱。她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各种食材在锅中发生的奇妙变化,以及最终呈现出的诱人美味。这种对烹饪乐趣的强调,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更能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结语:一场关于重拾生活美学的唤醒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是一场关于重拾生活美学的唤醒。它提醒我们,在匆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感受食物的温度,去体会餐桌上的温情,去倾听身体的声音。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真诚而细腻的语言,与我们分享关于食物、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感悟。它鼓励我们,从餐桌出发,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温暖,发掘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它并非在要求我们放弃现代生活的便利,而是希望我们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进步的同时,不忘初心,不忘那些最本真、最深刻的生命体验。让我们一同回到餐桌,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充满人情味、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品尝到食物的原味,更能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份久违的生活滋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带给我的冲击,与其说是一种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种久违的触动,甚至可以说是自我反思的开始。我一直觉得,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我总是在疲于奔命,追求着所谓的“成功”和“进步”,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特别是那些最平凡、最日常的风景。书里描绘的那些餐桌场景,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思考:我的生活,真的有“回到”过什么吗?我们每天都在“前进”,却很少问自己,前进的方向是否是我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忽视的“餐桌时刻”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不是在批判谁,而是在邀请我们一起去发现,去珍视。我看到那些关于食物的朴素描述,不仅仅是食材的组合,更是时间的沉淀,是情感的寄托,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忙碌”,不过是一种逃避,逃避去面对内心深处的空虚,逃避去与自己、与身边的人建立更深的连接。这本书像是给了我一个拐杖,让我可以在奔跑中,有一个机会稍微缓下来,去感受脚下的土地,去看看身旁的人,去重新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那个在餐桌旁,卸下所有伪装,享受食物与亲情的自己。

评分

我必须要说,《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这本书,简直就是现代人的一剂良药,而且是没有副作用的那种。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裹挟着,不断地往前冲,往前赶,生怕落后一步。然后,当我们偶尔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也看不清前方的风景。这本书,就是指引我们“回家”的一张地图。它不是那种心灵鸡汤式的空洞口号,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极其温柔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餐桌”的意义。我读到那些关于食物的细节,关于烹饪的过程,关于围坐在一起的人们,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生动,那么真实,仿佛我就是其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那些温暖的瞬间。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精彩生活”,并不在于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在于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在于那些在餐桌上,可以让你放下一切防备,安心享受美食、享受陪伴的时刻。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回到生活”,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追求,而是要我们懂得如何在追求中,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找回那些最珍贵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本《回到餐桌,回到生活》简直是一股清流,在充斥着快餐文化和浮躁信息的时代,它如同一个温暖的拥抱,轻轻地唤醒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吃饭这件事变得如此机械,如此仓促?曾经,饭桌是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中心,是分享一天喜怒哀乐的平台,是味蕾与心灵一同得到满足的圣地。但现在呢?我们埋头于手机屏幕,匆匆吞咽着食物,仿佛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维系生命最基本的运转。这本书,就是带着我们重新找回这份失落的仪式感。它没有大道理,没有鸡汤式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而细腻的场景,勾勒出食物与生活最动人的联系。我读到那些关于家人围坐一桌,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读到那些精心准备的家常菜肴背后蕴含的爱与关怀,读到那些在餐桌上发生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构成了生命中最坚实的底色。它提醒我,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它承载着记忆,传递着情感,更是连接人与人最直接的纽带。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开始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一顿饭,去倾听餐桌上家人的话语,去感受那份久违的温暖和归属感。

评分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这本书,像一阵清风拂过我杂乱的心灵,让我得以喘息,得以思考。我一直在想,我们究竟在追逐着什么?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碌,都在奔波,但很少有人能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书中所描绘的餐桌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人情味,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的温馨画面。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子游戏,只有一家人最纯粹的交流和最真挚的感情。而现在,我们似乎离这种状态越来越远。作者用一种非常柔软的方式,提醒我们,餐桌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连接情感的桥梁,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凝聚家庭的重要场所。它不是在指责我们,而是在温柔地邀请我们,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美好,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与家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放慢脚步,多花点时间在厨房里,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多花点时间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愉悦。我发现,原来生活的美好,真的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藏在那些充满爱意的餐桌时刻里。

评分

这本书,《回到餐桌,回到生活》,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阅读感受。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也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理解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忽略的东西。我们总是在追求“更好”,追求“更多”,却常常忘记了“拥有”和“珍惜”的意义。餐桌,这个本应是最具烟火气、最能承载人间温情的地方,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却变成了最冷漠、最疏离的场所。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笔触,描绘了餐桌上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家的餐桌,看到了那些曾经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温暖的对话,那些无声的关怀,都在书中被重新唤醒。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幸福,其实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藏在那些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分享心情的时刻。这本书,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定义,它提醒我,不要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迷惑,要懂得回到内心,回到最本质的情感需求,回到那个能够让你感受到爱与被爱的餐桌。

评分

开本很大,价格略贵。回到餐桌,回到生活。

评分

挺好的,包装挺好,没有瑕疵

评分

活动时买的,满减加用券,非常合适。买书只在京东上买。

评分

商品质量很好,很满意,配送速度快啊,而且配送员态度也非常好。

评分

回到餐桌,回到生活,回到生活的本质

评分

此处省略

评分

个人喜欢而已。

评分

最近很爱的生活美学作家 全套入

评分

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