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不遵循游历的次序,不是诸多见闻的集纳,也不纯粹是对历史的追溯。作为出色的历史作者,写过《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的莫里斯在这本书里构建了一个简单却以其高度个人化的价值令人愉悦的体系,用以网罗她心目中欧洲的精髓,并呈现她理想中的未来欧洲。这体系并不严格地分为宗教与文化、种族与地理、国家与强权、交流与沟通、统一的冲动五个部分,并非全然先后相继,而是多少有点并列混杂。其中一大半是游历的亲身见闻,一小部分是历史素材,还有少许个人的沉思。
她将更多目光投向欧洲的少数族群,无论是弱小的国家,还是强大国家中的弱小民族,在她搭建的舞台上一一得以呈现。在凸显各民族自我认同的同时,她的文字又向一个统一的欧洲倾斜——这统一,既有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宗教(不止是基督教,更追溯到远比基督更古老的圣石崇拜)的融合,更有一次次用武力、经济或意识形态统一欧洲的尝试。
本书是作者于20世纪下半叶50年内在欧洲各国游历的一部“印象集”,虽是旅行文学,却远超过描写视野所及的景物和感官感受的层面。莫里斯的参战经历、国际记者的从业背景以及历史知识的深厚积淀都使其作品能够更多深入到历史与文化中,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挖掘、梳理,虽如作者自己所言,“纯粹是个人的,完全是主观的”,却令人惊喜。此书内容始于基督教历史及异教信仰,进而描写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主题包含欧洲的海、河流、船只、贸易网络、港口、城邦、皇室、诸侯、战争等,最后终于梳理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欧盟等一系列统一欧洲的尝试,从而对欧洲的未来作出大胆预言,全书涉及欧洲地理、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可谓全面而深入。
简·莫里斯(Jan Morris),诗人、小说家、旅行文学作家。1926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原名詹姆士?莫里斯,二战期间入伍,战后曾担任《泰晤士报》与《卫报》记者多年。1972年,莫里斯在卡萨布兰卡接受了变性手术,从此改名为简,并专职写作。她的著作超过30部,包括小说、历史与旅行文学作品。除了有关大英帝国的名作《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外,还有关于悉尼、牛津、曼哈顿、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等的记述。其小说《哈弗的最后来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围布克文学奖。2008年,莫里斯被《泰晤士报》评选为二战后英国*伟大的15位作家之一。
得益于早期国际采访的经历,莫里斯的判断力和敏锐直觉使她总是能够看到简单表象之下的复杂内核,而人生的特殊困境又使她兼有男性的果敢和女性的细腻,正如林达所说,“她以双重身份切入社会和社会中人,角度深度,都与众不同”。
一如既往的简·莫里斯,以记者和军事记者的敏锐、作家的敏感、纵深贴近土地的细致观察、拉开距离的历史判断力,以及,优雅的书写,从“二战”结束时一个19岁的英国皇家骑兵进驻欧陆开始,展开50年欧洲风云的长卷,读来令人叹为观止。
——作家 林达
这是简·莫里斯无与伦比的形式……就像在一个良宵,聆听一位健谈者。文章令人信服、切中肯綮、清晰流畅、不时抛出有争议的观点,但又绝不专横……谁不希望与之为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迈克尔·迪布丁
简·莫里斯*有创造力的作品。
——《卫报》薇拉·鲁尔
简·莫里斯的游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走一遭,但却极少有人付诸实施或者有能力实施的:始终充满警觉、好奇、分析和接纳。
——《星期日电讯报》杰西卡·曼
引言
在的里雅斯特的一根系船柱上,为沉思铺陈背景
Ⅰ 神圣的征候
神圣的欧洲复合体,始于异教,终于艺术
Ⅱ 混杂
欧洲的种族与地理混乱,缠绕的边界线、少数民族、飞地、岛屿、反常与混杂的惊奇
Ⅲ 民族、国家与嗜血的列强
一国接着一国,欧洲人在这片大陆上制造的混乱
Ⅳ 互联的网络
欧洲不由自主地被习惯和技术连成一体
Ⅴ 反复发作的统一冲动
统一欧洲的六次尝试,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欧盟
结语
回到的里雅斯特的码头,嘲弄的微笑和勇敢的希望
一个开始,一个中点,一个结束
瑞士布鲁格(Brugg)附近一座山上屹立着哈布斯堡(Habichtsburg,意即“鹰堡”),这是哈布斯堡家族发迹之地。欧洲最重要的莱茵河流经附近,法国和德国近在大炮射程内,让它成为一座绝对的欧洲丰碑。今天,这座城堡几乎只剩一座塔楼及其附属建筑的废墟,大部分被改成一个餐厅,但其重要性当然不会被遗忘:在它的小展览馆里,一张全景地图展现了这个小城堡的遗产如何最终扩张到整个欧洲大陆,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张到全世界。
哈布斯堡王朝抵达权力巅峰的地点更具讽刺性。家族的西班牙分支腓力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之子)在马德里城外修筑了埃斯科里亚尔(Escorial)建筑群,既是宫殿,又是修道院,还是家族墓地。我第一次拜访马德里,没找到可住的旅馆,一个热心的旅馆门房建议我出城去埃斯科里亚尔村找住宿。他把我带到旅馆门口,指给我看远远的小山上模模糊糊的一块。“那就是,”他说,“你肯定能找到住处,住那儿你还能好好参观一下埃斯科里亚尔本身。是个漂亮地方。”漂亮地方!入住膳宿公寓后,我从窗口往外看到的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死亡象征,一个可怕的提醒:别说微不足道的平民,就算是自负天命的帝王,也终归不过是一个土馒头。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从这里不仅统治了欧洲大部,而且扩张到今天的美国、菲律宾以及从苏门答腊到亚速尔群岛的众多岛屿和殖民地——那是欧洲势力第一次伸入更广阔的世界。埃斯科里亚尔有上百英里的通道和上千道门,哈布斯堡的腓力在里面简朴地生活、工作和祈祷,被国家档案、官方报告、秘密情报和密码包围。次日清晨,进入这个宫殿兼陵墓,我不由得大吃一惊。我简直以为自己还能看到腓力在那儿,头戴无边高帽,脚搁在痛风凳上,接受各国使节的觐见。漂亮地方!
另一方面,哈布斯堡的权力终结之地,连同我所说的第二次泛欧冲动,给我带来近乎可悲的不适感。卡尔一世,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一战中失去了他所有的王座和封邑,接下来又让自己变成了一个讨嫌的人,被战胜的西方列强流放到马德拉岛。1922年,他死在岛上,没有像他的许多先人一样归葬维也纳嘉布遣会教堂,甚至也没葬入当地丰沙尔的大教堂,而是葬入城中小山斜坡上一个小小的圣尼古拉斯朝圣教堂。马德拉人仍然常去这个教堂,向能创造奇迹的圣母像祈愿,有时膝行最后一段路;外国游客知道它,主要是因为这个区漂亮的公园,附近的户外咖啡馆,木头运输橇的刺耳行程从这里开始(如今只载游客,沿着陡峭的鹅卵石街巷去往海边)。可怜的卡尔的墓地在教堂左手通道里一排格栅后面,据我观察,除了几个游客,其他人都只是疑惑地短暂瞄一眼就走。门上有一块匾牌,格栅里能瞥见各种各样的帝国纪念物,让它成为维也纳那个自命不凡的墓穴的外省附属建筑;但是陌生人几乎意识不到这里躺着谁,也不知道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最后一位继承者。
……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印象”二字的极致诠释。《欧洲五十年》并非是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个人史诗,一种情感的流淌。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感受”。作者用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描绘了他眼中、耳中、心中的欧洲。那些年的风景,那些年的声音,那些年的气息,都被他捕捉并赋予了生命。我仿佛看到战争的阴影如何笼罩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又如何在人们心中种下坚韧的种子。我听到不同语言在街头巷尾交织,诉说着各自的悲欢离合。我闻到咖啡香中混合着柴火的气味,那是平凡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也没有冰冷的事实堆砌,它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传递,一种对人生百态的体悟。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观察是如此敏锐,他总能从最平凡的场景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义。他没有给出任何评判,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复杂与矛盾。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宏大的事件,更是无数个鲜活个体生命轨迹的交汇。它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印象”。
评分翻开《欧洲五十年》,我立刻被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所吸引。它不像许多纪实文学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事实和数据,而是像一位老友,缓缓地向你讲述他经历过的岁月。你不会立刻得到一个清晰的“欧洲是什么”的答案,而是被引领着,在那些碎片化的记忆和观察中,慢慢拼凑出一个模糊却又真实的面貌。我仿佛置身于某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见证着旧世界的崩塌与新世界的萌芽。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个街头艺人的忧伤眼神,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句意味深长的对话,甚至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整个时代的脉搏。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欧洲这片土地深沉的眷恋,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更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小人物的命运。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在场感”,仿佛我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呼吸过那里的空气,感受过那里人们的心跳。它没有结论,也没有预设的观点,它只是静静地呈现,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每一次阅读,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感悟,就像在古老的画卷中,总有未曾留意到的精彩之处。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境,将我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欧洲。《欧洲五十年》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如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气质的捕捉。我能感受到,在经历了动荡与变革之后,欧洲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对当下不确定性的思考。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使用过于宏大或说教的语言,而是以一种近乎回忆的口吻,娓娓道来。我仿佛听到了老人们讲述过往的故事,看到了孩子们在废墟中玩耍的场景。那些看似平常的画面,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他能够从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他没有试图去解释一切,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和解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简化和符号化的欧洲,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生命力的欧洲。它让我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个体是如何生存,如何感受,如何被时代所塑造的。这本书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去理解那片土地上的人们。
评分初读《欧洲五十年》,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它更像是将一个时代的碎片,以一种极其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在我的面前。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力求客观和全面的记录,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和细腻的观察。我仿佛跟随他的脚步,穿越了不同的城市,经历了不同的场景。他笔下的欧洲,不是地图上的轮廓,也不是新闻里的头条,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真实肌理。我看到了战后重建的艰辛,也看到了文化复兴的活力;我感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对峙,也看到了普通人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些阴暗的角落,也没有过度美化那些光辉的时刻,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我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思考,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同情。他用一种近乎诗歌般的语言,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足以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共鸣的细节。它不是一本你读完就能立刻“懂”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我对欧洲的一次深度凝视,虽然名字叫《欧洲五十年》,我更愿意称之为“时空的浮光掠影”。它不是枯燥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流水账式的游记,而是某种更加诗意、更加感性的存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年的欧洲,被战火撕裂后又悄然复苏的土地,街头巷尾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既有失去的伤痛,也有重生的希望,更有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书页间流淌的,是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故事,是人物脸上深刻的纹理,是城市古老建筑上刻下的印记。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投注的情感,那种既是旁观者的冷静,又是沉浸其中的热情。他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用一种近乎电影镜头般的捕捉,定格了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足以触动灵魂的细节。我读到的,是某个咖啡馆里,人们低语着对政治的担忧;是某个广场上,孩子们嬉笑打闹,全然不知历史的沉重;是某个夜晚,灯光勾勒出古老城市的轮廓,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今日的欧洲,又是什么让这些个体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依旧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仅是关于“欧洲”这个地理概念,更是关于“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评分无与伦比的经典地球肖像
评分好!!!!!!!!!!
评分速度算是快的,服务态度也很好,希望你继续努力?
评分大爱莫里斯,这本一直没不到,好在又再版了,而且很厚道没涨价,封皮艳丽,无讨厌的软封套,喜欢?
评分展现了50年欧洲风云的长卷
评分大爱莫里斯,这本一直没不到,好在又再版了,而且很厚道没涨价,封皮艳丽,无讨厌的软封套,喜欢?
评分鞭辟入里,生动精彩,探幽钩沉,收获@,满意多多,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大爱莫里斯,这本一直没不到,好在又再版了,而且很厚道没涨价,封皮艳丽,无讨厌的软封套,喜欢?
评分大爱莫里斯,这本一直没不到,好在又再版了,而且很厚道没涨价,封皮艳丽,无讨厌的软封套,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