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标题取自艾略特的《荒原》,主人公托尼?拉斯特和他的妻子布伦达一起住在一座名为“赫顿庄园”的哥特式古老建筑中,过着恬静安逸、近乎隐居的乡村生活。托尼到伦敦办事时,偶然遇见了只能算是点头之交的约翰·比弗。出于礼貌,托尼邀请他来家中做客。
约翰·比弗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花花公子,不久便真的到庄园来拜访。比弗的拜访结束了托尼夫妇原本平静的世界,他向布伦达大谈伦敦社交界的种种热闹景象、各类逸闻趣事。内心早已厌倦了枯燥无聊的乡村生活的布伦达经不住诱惑,于是以学习为名,在伦敦租了一间房子,重返久违的社交界,并逐渐与约翰·比弗产生了恋情。
托尼和布伦达仅有的儿子安德鲁的意外身亡导致了两人的婚姻最终破裂。为了排遣苦闷,托尼与一位探险家一同前往亚马孙森林寻找一座被埋没的古城,却不幸沦为当地土著的囚徒,永远地滞留在了遥远的他乡。
伊夫林?沃(1903—1966)
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具摧毁力、成果显著的讽刺小说家之一”。他是一位优秀的文体家,作品的文字简洁,文笔辛辣,结构巧妙。
1903年,伊夫林?沃出生于英国汉普斯特德的一个文学世家,父亲是著名出版商和文学评论家。沃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热爱文学。自192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衰落与瓦解》,一举成名后,他先后出版了20余部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不少游记。
1998年,著名的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选出“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沃有三部作品入选,包括《一抔尘土》(1934)、《du家新闻》(1938)、《故园风雨后》(1945)。
《一抔尘土》
他们拿了《荒凉山庄》的第一卷。那天下午,托尼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朗读。
托尼一直很喜欢看书的时候读出声音。在结婚的第一年里,他用这种方法跟布伦达分享了很多本书。直到有一天,布伦达在某个时刻,坦率地跟他讲,这对于她而言,是种折磨。后来,他只能给约翰?安德鲁念书——在冬日的下午将尽之前,孩子正坐在保育室火炉围栏前吃晚饭的时候。至于托德先生,却是个独特的听众。
老人两腿分开,坐在托尼对面的吊床上,双眼紧盯着托尼,嘴唇无声地跟着念出的词句蠕动着。当介绍了一个新角色的时候,他会说:“再读一遍名字,我都忘了他了。”或者“是的,是的,是她,我记得很清楚。她死了,可怜的女人。”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打断托尼的朗读,提出许多问题。并不是托尼认为理所应当的、那些与故事背景相关的问题——而是,比如说,大法官的法庭程序,或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之类——虽然这些地方确实难以理解,但与他也并无关系。除此之外,他还经常问到与人物相关的问题。“现在她为什么要那样说?她真的是那个意思吗?她是因为火烧得太热昏倒的吗?还是那页里写的其他什么原因?”他为书中所有的笑话大笑出声,并且还会叫托尼重读上两三遍,即便这些笑话对于托尼而言,根本没有一点幽默感。后来,读到“汤姆独院” 这一章节所描绘的流浪者的悲惨命运时,他的眼泪流了出来,顺着脸颊流进了胡须里。他对故事的评价通常都很简单:“我认为,戴德洛是个骄傲的人。”抑或“杰利比太太对孩子们照顾得不够。”
托尼对于阅读的兴趣几乎和托德先生一致。在第一天结束的时候,老人对他说:“你读得很优美,口音比那个黑人好得多。而且,你解释得也更好。仿佛是我父亲又在这里了一样。”在每个章节的末尾,他都会向他的客人礼貌地致意。“我非常喜欢。这一章令人觉得悲痛。不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然后,在他们进入第二卷的时候。给老人读书的新奇感所带来的愉悦已经开始衰退了,同时,托尼感到强烈的烦躁不安。他不止一次提出要离开的事情,询问了关于小船、雨季的情况,以及找到向导的可能性。不过托德先生似乎很迟钝,完全没有留意到他的这些暗示。
一天,托尼用拇指翻看着《荒凉山庄》未读的部分,说道:“我们还有很多要读。我希望能在走之前把它读完。”
“噢,当然。”托德先生说,“你不用担心这个。你会有时间读完的,我的朋友。”
这是托尼第一次注意到,主人的态度里含有些许恐吓的成分。那天晚上,他们在一起吃晚饭,这是日落前的一顿便饭,只有木薯粉和牛肉干。于是,托尼又提起了这个话题。
“你知道,托德先生,我要考虑回到文明社会了,是时候了。在你的盛情款待下,我已经勉为其难地待了太久了。”
托德先生弓着腰,看着盘子,一口一口嘎吱嘎吱地吃着木薯粉,不过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你觉得我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搞到一艘船?……我的意思是,你觉得我需要等多久,才有机会得到一艘船?你对我的恩情,我真是再感激不过,可是……”
“我的朋友,我对你的所有恩情,你都已经用朗读狄更斯来偿还了。我们不要再说这个话题了。”
“好吧,你喜欢听我读书,我感到很高兴,我自己也很乐意做这件事。不过,我必须要考虑回去这件事了……”
“是的,”托德先生说,“那个黑人也是这样。他一直想着要回去,不过他还是死在这里了……”
第二天,托尼又两次提起了这个话题,不过主人却一直闪烁其词。最后他只好说:“请原谅我,托德先生,不过,我必须态度鲜明地提出这个问题了:我何时才能得到一艘船?”
“这里没有船。”
“那些印第安人可以造一只。”
“你得等到雨季。现在河里没有什么水了。”
“那要等多长时间?”
“一个月……两个月……”
雨季来临的时候,他们已经读完了《荒凉山庄》,《董贝父子》 也快到结尾了。
“现在是时候做离开的准备了。”
“哦,那是不可能的。印第安人不会在雨季造船的——这是一种迷信。”
“你应该提前告诉我的。”
“我没有提过吗?那是我忘了吧。”
翌日上午,主人正在忙着的时候,托尼独自一人外出了。他尽量表现出漫无目的的样子来,漫步着穿过草原,来到了那些印第安人的家里。其中一个棚屋的门口,坐了四、五个派-维伊人。当他走近时,他们也没有抬头看他。托尼向他们说了几句他在旅途中学来的马库希语,不过这些人仍旧面无表情,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理解了他的话。托尼在沙地上画了一个独木舟的图样,模糊地比划了几下木工的动作,指了指他们,又指了指自己。接着又做了给他们东西的动作,描画了枪支、帽子以及其他一些足以辨认的、贸易货物的轮廓。一个女人咯咯地笑了起来,然而,还是没有人理解他的意思,他只好失望地走开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托德先生对他说:“拉斯特先生,印第安人告诉我,你想试着跟他们说话。你要是想说什么的话,通过我来讲会更加容易些。你意识到了吗,没有我的命令,他们什么也不会去做的。应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把自己看作我的孩子。”
“好吧,事实上,我只是问问他们小船的事情。”
“所以说他们还是弄懂了……现在,如果你吃完了饭,我们该开始另一章了。我已经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
他们读完了《董贝父子》,自托尼离开英国以来,已经过了将近一年了。当他读到《马丁?朱述维特》 ,在其中一页上发现了用铅笔书写的、歪歪扭扭的文字时,心中那种将永远被流放在这里的不祥预感,突然就变得敏锐了。
从结构上来看,本书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的处理。它似乎并不线性地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音乐回旋曲的模式,不断地回到过去的关键时刻,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已发生的事件。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宿命感和无可挽回的悲剧氛围。读者清楚地知道某个角色最终会走向何方,但作者却让我们一遍遍地体验他们走向那个结局的挣扎与选择。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你明知结局,却依然忍不住想知道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里的。书中对于环境的暗示也极具象征意义,比如天气变化常与人物心境形成镜像,而建筑物的老化则暗示着家族或传统的衰落。这种高度的象征性和对内在逻辑的坚持,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对人性本质的永恒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带着一种浓郁的、挥之不去的怀旧气息,仿佛作者是一位坐在洒满阳光的阁楼里,正在整理泛黄旧照片的老者。文字的节奏非常舒缓,不像现代小说那样追求快节奏的冲突和转折,而是更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威士忌,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每一个细微的口感变化。叙事视角在不同人物之间流转得近乎无形,你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从一个角色的内心深处跳到了另一个角色的观察视角。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那些关于乡村的田野、老旧的宅邸,甚至雨后泥土的气味,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英式乡村特有的那种带着潮湿和霉味的宁静。书中对阶级差异的刻画也极其微妙,没有用激烈的言辞去抨击,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对礼仪的恪守与挣扎,不动声色地勾勒出那个时代固有的森严壁垒。读完第一部分,感觉像是看了一场精心打磨的黑白电影,画面精美,情感含蓄,非常值得细细品味那些潜藏在对话背后的弦外之音。
评分这本书的幽默感是极其内敛和尖锐的,它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的喜剧,而是一种渗透在骨子里的、带着悲凉色彩的讽刺。作者似乎对一切都抱持着一种超然的嘲弄态度,尤其是对那些沉迷于无意义的社交规则和陈腐习俗的人。我特别喜欢那种“旁观者清”式的黑色幽默,通过一个相对清醒的旁观者视角,将周围人物的愚蠢和可悲衬托得淋漓尽致。这种幽默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完全捕捉到其中的精髓,因为它常常依赖于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精准模仿和夸张。例如,对一场毫无实质内容的晚宴的描写,那些虚伪的寒暄和恰到好处的沉默,被作者写得既荒谬又真实,让人在感到好笑的同时,又隐隐感到一丝寒意——因为你可能在现实中见过太多类似的场景。这种高级的嘲讽,是这部作品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老实说,初读的时候我差点被那些冗长且充满古典引用的段落劝退。这部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似乎并不太在意现代读者的耐心。它的句式结构非常复杂,常常需要我反复回味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完整意思,这对于习惯了简短明快叙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然而,一旦克服了最初的阻力,你会发现这种繁复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美学体验。它如同巴洛克式的建筑,每一个装饰、每一个雕花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叙事结构。特别是当涉及到宗教、哲学或文学典故时,作者的知识储备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仿佛也上了一堂关于西方文化史的速成课。这绝对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快餐文学”,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去欣赏和消化的艺术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挖掘出之前忽略掉的层次感。
评分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近乎残酷的解剖。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善恶标签,而是将每一个角色都置于道德的灰色地带。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自欺”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人物,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如此的脆弱和充满谎言,他们用一套精心编织的社会规范来掩盖自己的欲望、恐惧和失败。书中有一段关于家庭聚会的描写,表面上是其乐融融,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次碰杯、每一个微笑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次隐秘的背叛或一次无声的妥协。这种深层心理的挖掘,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某种“体面”或“形象”,又牺牲了多少真实的自我。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一份对人类虚荣心的详尽报告。尽管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因为情节推进缓慢,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心理迷宫,便很难抽身而出。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读书节活动买的,书已收到,非常不错。
评分伊夫林·沃作品系列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本书布鲁姆推荐过,终于有新译本了
评分伊夫林·沃作品系列
评分相比08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译本《窗外有情天》这个版本的翻译无论是语感层次还是笔触都更贴近原著 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译本了
评分经典老书,跨世纪再版,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