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套裝全2冊)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套裝全2冊)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治·萊考夫,馬剋·約翰遜 著,李葆嘉,孫曉霞,司聯閤,殷紅伶,劉林 譯
圖書標籤:
  • 認知科學
  • 身體認知
  • 哲學
  • 心智哲學
  • 神經科學
  • 語言學
  • 西方哲學
  • 認知語言學
  • 具身認知
  • 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1923998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363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3-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800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全二冊)》作為一本開拓性著作,可能改變我們對傳統西方哲學的看法。人類意指何物?知識何以獲取?道德源於何處?嚮來為西方哲學之中心論題。以往哲學傢的一些共識——通過內省而瞭解其心智、理性具有離身性和普遍性、對世界的思考大多為非隱喻義,如今卻遭遇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質疑。認知無意識、心智親身性、隱喻性思維成為本書的主題。一方麵,對心智、真實、時間、原因、自我、道德等概念逐一檢討;一方麵,揭示以往哲學的思維模式背後的隱喻結構。本書的旨趣,就在於建構肉身哲學。


作者簡介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生成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創始人。早年在麻省理工學院主修數學與文學。1966年獲印第安納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1971—1972年任職於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研究中心;1972年起任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校區語言學係。代錶性著作有《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與馬剋·約翰遜閤著)、《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露的心智》、《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與馬剋·約翰遜閤著)等。

馬剋·約翰遜 (Mark Johnson),美國哲學傢、認知科學傢。早年在堪薩斯大學主修哲學與文學。1977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其後任職於南伊利諾大學哲學係;1994年起任俄勒岡大學人文暨科學講座教授。1979年結識萊考夫,並開始長期閤作。著有《隱喻的哲學透視》《心智中的身體:意義、想象和理性的身體基礎》《道德想象:倫理學的認知科學蘊涵》《身體的意義:人類理解的美感》等。

李葆嘉,籍貫鎮江,齣生地東颱西溪。章黃學派第四代傳人、語言科技新思維的倡導者、南京語義科技學派的奠基人。俄羅斯學者瓦連季娜·尤裏耶夫娜·阿普列相稱其為“詩人、哲學傢、語言學傢”。緻力於傳統語言文字學、語義語法學、元語言學、語言科技、中國語言文化史、西洋漢語文法學史、西方曆史比較語言學史、西方語義學史、現代語言學史、語言文化哲學等領域的研究。譯著有《漢語的祖先》《歐美詞匯語義學理論》《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歐洲語義學理論:1830—1930》《西方語義學經典論著選譯:1825—1966》《威廉·瓊斯亞洲學會年會演講:1784—1794》等。

孫曉霞,黑龍江佳木斯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博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神經語言學和語言哲學。著有《主語關係從句優先加工的非普遍性》。

司聯閤,河南郾城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博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過渡語理論、語義學和詞匯學。著有《過渡語理論與語言教學》《句子語義學》等。

殷紅伶,江蘇泰興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文學博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認知語言學、句法語義學。著有《英漢動結式語義結構研究》。

劉林,河北鹽山人。現代漢語語言學專業文學博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話語語言學、語義學和方言學。著有《河北鹽山方言研究》。

邱雪玫,江蘇徐州人。對外漢語專業文學博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後。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文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話語語言學、詞匯語義學和西方語言學史。著有《漢語話說結構句法學》。


目錄

第一冊

譯序 永恒的靈肉:親身離身集於一身/ 李葆嘉 1

一、Embodied Philosophy 與Philosophy in the Flesh/ 1

二、希臘哲學淵源與自然本元 / 8

三、時間概念與時間模式 /33

四、道德先天與道德基因/46

五、以蠡測海與學海無邊 /52

六、從親身體驗到離身玄思 /71

七、格式塔感知與象牙塔刻畫 /80

緻 謝/85

第一部分 親身心智如何嚮西方哲學傳統挑戰

第一章 引論:我們是誰/3

一、認知科學如何重啓哲學核心問題/3

二、提齣哲學問題需要運用人類理性/7

三、何為打算提齣以及迴答哲學問題 / 7

第二章 認知無意識/9

一、認知無意識/10

二、為什麼“認知”無意識? /11

三、形成有意識思維的隱形之手 /12

四、作為隱喻的自然本元學 /13

五、基於實證的可靠哲學:超越自然化認識論/14

第三章 親身性心智/15

一、身體和大腦如何塑造理性 /15

二、神經生物應會事物分類 /16

三、範疇、概念和經驗的不可分離性/18

四、實在主義、推理與親身化 /20

五、三種親身性概念 /21

六、空間與肌動概念的神經建模 /36

七、心智中的身體 /41

第四章 基本隱喻與主觀經驗/44

一、基本隱喻的整體原理 /45

二、基本隱喻的親身化 /55

三、小結 /58

第五章 復雜隱喻剖析/60

一、復雜隱喻的構建 /60

二、常用於推理的隱喻 /65

三、新穎的隱喻 /66

四、隱喻習語與心智意象 /67

五、隱喻的多元性:單個概念的多重隱喻/ 69

六、隱喻的閤適性/72

七、小結/73

第六章 親身實在主義:認知科學對峙先驗哲學/74

一、認知科學的兩代構想 /75

二、認知科學的哲學承諾/78

三、概念隱喻的會聚證據 /80

四、對後現代批評科學的迴應 /88

五、親身的科學實在主義 /89

第七章 實在主義與真實/94

一、直接的、錶徵的、親身的實在主義/94

二、實在主義與真實 /98

三、親身與真實 /102

四、現象學、功能主義、物質主義:唯一平麵上的本元優先問題/107

五、非取消主義的親身心智 /109

六、非取消式的物理主義 /111

七、親身實在主義的介入 /113

八、認知無意識的有效性 /114

第八章 隱喻與真實/118

一、傳統隱喻理論 /118

二、對語言與真實的常識理論 /119

三、傳統隱喻理論為何式微 /122

四、隱喻思維的哲學蘊涵 /127

第二部分 認知科學的基本哲學觀念

第九章 認知科學的哲學觀念/131

一、哲學探索的基本概念 /131

二、什麼是哲學的探究 /133

第十章 時 間/135

一、事件和時間隱喻化 /135

二、運動時間隱喻 /140

三、時間的隱喻和轉喻 /152

四、時間的哲學與常識 /154

五、時間與資源和金錢 /162

六、時間與心智/169

第十一章 事件與原因/172

一、關於因果的兩個謎 /173

二、從思維和語言的實證研究開始/177

三、基本事件結構隱喻 /180

四、物體事件結構隱喻 /202

五、詞語“原因”與緻使結構 /210

六、事物變化與因果概念復雜性 /217

七、自然因果關係及其本質 /224

八、目的論:為何把世界視為理性 /231

九、總體的哲學成果 /242

第十二章 心 智/250

一、心智如身體係統 /250

二、心智隱喻與哲學在語言上的轉嚮 /260

三、心智隱喻與當代心智哲學 /275

四、隱喻的心智 /283

第十三章 自 我/285

一、主體與自我 /286

二、物質客體的自我 /288

三、不同的自我 /293

四、結論及其所引發質疑 /313

第十四章 道 德/316

一、道德隱喻係統的經驗基礎 /316

二、道德的具體隱喻 /323

三、傢庭道德/338

四、各種倫理觀 /345

五、道德的隱喻及其理解 /349

六、傳統道德觀 /352

第二冊

第三部分 哲學的認知科學

第十五章 哲學理論和民俗說法/361

一、何為哲學的認知科學/361

二、認知科學能為哲學提供什麼/ 364

第十六章 前蘇格拉底:古希臘本元學中的認知科學/ 370

一、本元學為何處於險境 /370

二、西方哲學的肇始/374

三、米利都自然哲學學派 / 375

四、為何關注前蘇格拉底本元學 /380

五、前蘇格拉底隱喻式的本元學/387

第十七章 柏拉圖的理性知識/390

一、本質即觀念的隱喻/394

二、本質即理想的隱喻/394

三、柏拉圖的“善良”觀 /395

第十八章 亞裏士多德的存在本質/400

一、範疇體係/404

二、因果關係/405

三、關於定義的經典理論/407

四、亞裏士多德的邏輯 /407

五、字麵意和隱喻義/ 410

六、與眾不同的“存在”/ 414

第十九章 笛卡爾與啓濛運動心智/419

一、笛卡爾的心智視覺 /420

二、笛卡爾的知識隱喻邏輯 /421

三、笛卡爾的演繹邏輯 /425

四、笛卡爾的離身心智 /428

五、形式體係、錶徵和天賦 /432

六、笛卡爾的哲學遺産/436

第二十章 康德的道德哲學/443

一、康德的嚴父道德 /445

二、康德的道德觀念 /450

三、康德的絕對命令 /463

四、康德的道德哲學意味著什麼 /465

第二十一章 解析哲學/467

一、解析哲學的剖析 /468

二、解析哲學通說 /468

三、形式主義哲學學派 /471

四、日常語言哲學學派 /475

五、奎因哲學的意義整體論 /477

六、解析哲學和形式主義哲學之誤/490

七、語言和後結構主義哲學 /491

八、語言的親身哲學 /495

第二十二章 喬姆斯基哲學和認知語言學/497

一、喬姆斯基語言學 /497

二、關於語言學的討論 /507

三、喬姆斯基語言學援引哲學之失/ 523

四、認知語言學的主要成果 /525

五、語言能力與語言學上的普遍性/534

六、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蘊涵 /537

第二十三章 理性行為理論/541

一、理性行為理論 /542

二、數學與數學隱喻化/543

三、數學隱喻與解釋性映射/547

四、“閤理”現實的構建 /557

第二十四章 哲學理論如何運作/566

一、哲學依靠共享的概念隱喻 /567

二、哲學是如何變化的 /570

第四部分 親身哲學

第二十五章 肉身中的哲學/577

一、經驗與哲學/577

二、人類與本性 /578

三、進化與自利 /583

四、心智和精神 /587

附錄 語言神經理論範式

一、心智和語言親身體驗的三種模型 /594

二、語言神經理論研究範式 /595

三、瑞傑爾模型 /598

四、身體動作概念 /601

五、貝雷模型/604

六、肌動控製如何投射於事件和行為的一般邏輯 / 607

文獻目錄說明/611

參考文獻/613

參考文獻結構列錶 /613

參考文獻列錶/614

術語對譯錶/637

人名對譯錶/656

譯 後/663

李葆嘉譯著/690



精彩書摘

人腦—紙腦—電腦—網腦……

2000 年以前,我們幾乎都是在紙質文獻背景下研究和寫作。那時候,要跑圖書館,要做卡片。幾乎每周,我都要去書店買書,長期保持每天看一本書的習慣。我是1996 年開始使用電腦的,在20 世紀90 年代的最後幾年已經上網發郵件。2001 年以後,我們進入互聯網資源背景下的研究和寫作的時代。隨著資源建設的逐步展開,古老文獻、罕見資料,特彆是國外文獻,都有機會在互聯網上找到。

感謝有道,感謝榖歌,感謝維基,感謝百度!感謝互聯網上的各種資源庫……

作為人類曆史上第五次信息革命(五次信息革命成果依次為:語言→文字→印刷術→電磁波通訊技術→互聯網)的成果,互聯網為我們提供瞭超越前人見識的廣闊途徑。

互聯網——人類知識的海洋,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自己鍛煉成互聯網中的航海者和潛水員……

一、流水賬啊流水情

前幾天感慨平常人生,偶得:

鍋碗瓢盆交響麯,柴米油鹽流水賬。

春風鞦雨迎夕照,夢筆生花改文章。

天上地下幼鵬鳥,字裏行間老蠹蟲。

整日坐得闆凳熱,平生力戒數句空。

流水賬啊流水賬,人生就是一本賬!從2013 年春到2016 年春,曆時三年,《肉身哲學》(中譯本)終於可以交稿瞭。下麵提供一份《肉身哲學》翻譯大事記。

盡管翻譯耗時費力,但我早有把《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翻譯齣版的想法。2013 年,世界圖書齣版公司與美國齣版商聯係時,《隱喻》的中文版權已被浙江大學齣版社購買。

2013 年春,孫曉霞博士給我送來一本Philosophy in the Flesh。

2013 年11 月,與世界圖書齣版公司簽訂翻譯齣版閤同。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顯示的心智》(李葆嘉、章婷、邱雪玫譯),預計60 萬字,實際排版字數為86 萬字。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嚮西方思想的挑戰》(李葆嘉、殷紅伶、司聯閤、孫曉霞、劉林譯),預計60 萬字,實際排版字數為90 萬字。

2014 年3 月,製定《翻譯計劃與要求》。《肉身哲學》的翻譯分工如下:殷紅伶博士負責第一部分,即原版1 至130 頁(計130 頁);司聯閤博士負責第二部分,即原版131 至334 頁(計204 頁);孫曉霞博士負責第三部分,即原版335 至548 頁(計214 頁);劉林博士負責第四部分(含附錄、參考文獻),即原版549 至601 頁(計53 頁)。李葆嘉負責修改、重譯、調整章節目錄、譯注、潤飾、統稿。邱雪玫博士負責協助通讀、校訂。

2014 年5 月24 日~25 日,在六閤茉莉花銀牛酒店召開“語言學譯著專題研討會”(劉慧負責會務)。齣席會議的有: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李炯英教授,南京審計學院外國語學院硃煒教授,南京師大外國語學院殷紅伶副教授、王彤副教授、博士後孫曉霞,南京師大文學院博士後劉林、博士生王曉斌、劉慧、陳瑋,以及語言科技研究所實驗師許超。

在研討會第一階段,李葆嘉舉例說明翻譯中的一些常見問題。我們已經翻譯過幾本語言學著作。①《漢語的祖先》(W. S-Y 主編,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李葆嘉主譯,中華書局2005);②《歐美詞匯語義學理論》(D.Geeraerts,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李葆嘉、司聯閤、李炯英譯,世界圖書齣版公司2012);③《蜘蛛:社會網絡分析技術》(W. de Nooy,A. Mrvar & V.Batagelj,Exploratory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ith Pajek,林楓譯,李葆嘉審訂,世界圖書齣版公司2012);④《雙語兒童:早期發展及語言接觸》(V. Yip & S.Matthews, The Bilingual Child: Early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Contact,蔡雅菁譯,李葆嘉審訂,世界圖書齣版公司2013)。在翻譯和審訂過程中,我們已經積纍瞭一係列經驗。

在第二階段,我們討論瞭翻譯中的一些具體細節。比如:要避免漏譯、贅譯;多義詞要選擇閤適的義項;復雜句子結構要加以分解;譯文要貫通上下文氣;專名和術語的漢譯要全文一緻。除此,還圍繞書名Philosophy in the Flesh 的漢譯進行瞭充分討論。

在第三階段,我們安排瞭下一階段的翻譯任務。《西方語義學經典論著選譯》的原文獻,已經基本搜集齊全(主要是孫曉霞在德國科隆大學搜集的)。已譯布雷阿爾(M. Bréal)的《語言的心智規律:語義學簡述》(Les lois intellectuelles du langage: fregment de sémantique,安慶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法語教師張默譯,李葆嘉修改)、巴剋羅夫斯基(М.М. Покровский)的《語義學的研究方法》(《О Mетодах cемасиологии》,陳秀利譯,李葆嘉修改)。下麵要請司聯閤、李炯英、硃煒教授翻譯英語語義學的文獻,德語語義學文獻要委托專人翻譯(劉慧負責聯係)。此外,聶利奇(B. Nerlich)的《歐洲語義學理論1830—1930:從詞源論到語境說》(Semantic Theories in Europe, 1830—1930: From Etymology to Contextuality),劉慧正在翻譯《導論》。至於全書的翻譯工作,等以後再安排。

會後,李葆嘉修訂瞭新一版的《譯稿技術要求》,包括總體要求、突齣問題、修改細則。總體要求是:①全譯,避免漏譯。②準確翻譯,避免誤譯、臆譯。③漢化,避免硬譯。④雅化,避免大白話,要用學術語言。修改細則分列:①標點符號;②附注;③數字;④斜體字母;⑤英文人名;⑥術語對照;⑦用詞一緻;⑧混碼句子;⑨句義問題;⑩圖錶問題;11添加譯注;12文獻齣處。

二、中文版章節體例改造

關於原著英文版體例不適閤中文讀者的閱讀模式,以及中文版章節體例改造的做法及其理由,在《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譯後》中已有詳細說明。

(一)類聚成節

原著每章之內,作者沒有劃節(第一節、第二節……),而是列齣小標題(相當於關鍵詞或要點),連類而及,順勢而下。如果該章內容簡單,隻有幾個小標題,讀者可以一目瞭然。不過,如果有十來個,甚至幾十個小標題,就要挑戰我們是否有一覽無遺的智力瞭。

中國人素來講究提綱挈領、綱舉目張。也就是說,必須采用類聚手段,將這些小標題進一步概括化,進行編輯加工。由於有些章的小標題實在太多,而且論述內容前後交錯,有些節的類聚或劃分也就可能存在未安之處。

(二)豐富目錄

原英文版《目錄》隻有章標題,現中文版目錄是經過加工的,列齣瞭我們歸納的二級標題。這樣做是為瞭便於讀者按圖索驥。

(三)添加序號

為瞭便於中國讀者閱讀,在翻譯過程中,我們給三種情況添加瞭序號。第一種情況是,給所有例句添加(1)(2)(3)等序號,而且每句另起一行,用楷體顯示。這樣可以避免例句紮堆,令人目不暇接。第二種情況是,作者所羅列要點前麵加“?”的,刪除“?”,另加序號1)、2)、3)等。第三種情況是,所述內容明顯是分層次(層遞式)或分方麵(多維式)的,根據情況添加序號。總體目的是使全書內容條分縷析、一目瞭然。

(四)添加譯注

為瞭便於中國讀者閱讀,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酌情增加瞭譯注。有一些是知識性譯注,以免讀者翻檢之勞;有一些是評議性譯注,以說明我們的看法。本來準備每章之前,通過梳理作者思路,增加閱讀引導。此次未及完成,留待再版補充。

(五)斜體顯示

英文字母有斜體(italic),而漢字一般不用斜體(變成斜體就不像漢字瞭)。對於例句中的英文斜體,我們用黑體漢字顯示。對於原版行文中的英文斜體(主要是術語),因為太多,沒有逐一用黑體顯示,而是酌情就主要術語用黑體顯示。順便提及,由於中西文的文字係統不同,文字符號的區分度高低不同,因此形成瞭各自的行文體例。英文行文體例的明顯特點有:①節與節之間空行(增加區分度);②標題頂格;③需要強調的用斜體字母。這些都是由其字母文字的視覺性質或區分度較低決定的,對英文行文是必要的。然而,漢字是區分度較高的文字,中文行文不必機械搬用這些特點。我們在譯文中采用的體例為:①節與節之間無須空行;②標題縮進兩格;③需要強調的用下加點或黑體漢字錶示。中文使用英文行文體例(包括英文標點符號),難免會顯得“洋涇浜”。

(六)附錄部分

原版中的References(參考文獻),包括行文中的文獻附注,在中譯本中一律不譯成中文,以便讀者檢閱原外文文獻。原版中的Index(索引),我們沒有照搬照譯,而是附上根據翻譯需要編製的《術語對譯錶》和《人名對譯錶》。

三、從“舊石器”到“新石器”

2014 年,我陸續收到譯文初稿。打開我電腦上的文件夾,現在可以看到的《肉身哲學》的譯文文件有(也許他們電腦中還有其他的版本):殷紅伶 第一部分:20140706,20151003,20160116,20160125,20160214,20160317。司聯閤 第二部分:20140105,20140523,20160106,20160130,20160226,20160309,20160319。孫曉霞 第三部分:20140725,20140806,20150717,20151019,20151222,20160127,20160131,20160214。劉林 第四部分:20141011,20150719,20150724,20160319。2014 年,我還顧不上把《肉身哲學》的翻譯工作放在首位。收到各部分文稿後,我主要是做做章節調整,就一些術語的譯法加以討論,主要還是請各位譯者自己反復修改。

當時,我首先要完成的是《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的譯稿。2014 年下半年,該稿翻譯工作啓動,2015 年上半年全力以赴,至2015 年8 月5 日殺青,10 月上旬交稿。

我從2015 年9 月起,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肉身哲學》的翻譯上,直到2016 年4 月。其間8 個月,我每天從早8 點工作到晚12 點,中午沒有休息的習慣(正常情況下每天工作12~14 個小時)。我一章一章地來,先通讀各位初譯,然後逐句核對原著英文,校譯—改譯—重譯—潤飾—加注,再通讀。返迴給諸位審閱、修改之後,我再審閱、修改。其間,我常常睡夢中還在修改,可謂日思夜想,幾近殫精竭慮……終將這部譯稿從“舊石器”打磨成“新石器”,至於達到玉器的程度,全體晶瑩剔透,那幾近是奢望。

2016 年3 月20 日,我請殷紅伶、孫曉霞、劉林各自核實完善《術語對譯錶》《人名對譯錶》,我來核實完善第二部分司聯閤翻譯的兩個錶,然後將各部分匯總梳理。請劉林博士再度校對英文《參考文獻》之後,於3 月25 日閤成大文本之後,通讀、統稿,並請邱雪玫博士參與審訂。

4 月1 日到11 日,“譯序”完成。2005 年,我撰寫的《漢語的祖先》譯序《從同源性到親緣度:曆史比較語言學的重大轉摺》,總字符數74 642,責任編輯舒琴老師說,這是中華書局所齣版譯著中最長的譯序。本書譯序《永恒的靈肉:親身離身集於一身》,總字符數77 559,可謂略勝一籌,也許是世界圖書齣版公司所齣版譯著中最長的譯序瞭。然而,此“譯序”並非大而無當,實在是原著中涉及的內容太豐富。而且,我一嚮主張以質疑和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原著內容,譯者和原作者要展開學術交流。自《從同源性到親緣度:曆史比較語言學的重大轉摺》以來,在我翻譯幾本名著的過程中都體現瞭如此旨趣,或者也可稱之為——批判式譯風。

我於4 月12 日開始寫“譯後”,同時再通讀文本,準備交稿。《肉身哲學》翻譯工作時間如下:司聯閤博士是快手,雷厲風行,一個月就譯齣瞭初稿。加上以後的審閱和校改,估計用時約一個半月。孫曉霞博士任務最重,不僅頁碼最多,而且就其所譯內容而言,西方哲學的批判,從泰勒斯到喬姆斯基到理性行為者模式,涉及的背景知識實在太多。其間,孫曉霞博士要報職稱、準備博士後齣站報告,還要飛往科隆攻讀第二個博士學位,品嘗德國鼕天的童話和夏天的故事。所以,她隻能忙裏抽空,譯譯停停,實花時間不少於3個月,加上以後的審閱和校改,近4 個月。殷紅伶博士的第一部分,估計用時約2 個月。劉林博士的第四部分和參考文獻,估計用時約一個月,這期間她還要忙齣站報告。我集中精力,投入翻譯工作的時間為8 個月。全書25 章,平均每周完成一章,長的章節需要10 天,甚至兩周。《肉身哲學》翻譯的總共工作用時約為:


譯者 殷紅伶 司聯閤 孫曉霞 劉林 李葆嘉 共計

用時(月) 2 1.5 4 1 8 16.5


也就是說,一個人不乾彆的事,專門翻譯,每天工作10~12 小時,需要一年半時間。每天工作8 小時,需要兩年時間。如果摺閤成報酬,共計:400 元/ 天×700 天=280 000 元

這就是翻譯《肉身哲學》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此外,還有邱雪玫博士的審讀和校訂工作未計在內。我隻能從其他項目經費中,給他們支付幾韆元,聊補柴米油鹽。最後,又請李亞洪、魏曉盼、孫歌、楊敏和李淨潺幾位研究生作為第一批讀者,通讀全文校樣……

翻譯學術論著,代價太高!這也就是中國學者不願翻譯的原因,這也就是有些中文譯本佶屈聱牙、不知所雲、無法卒讀的原因,這也就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的精品鳳毛麟角的緣故。

紅塵啊滾滾,癡癡啊情深。我們懷著尚未泯滅的吸收新知的童心,帶著一絲絲激活智慧的欣喜,不食人間煙火地、孜孜不倦地,匍匐在字裏行間,跋涉於書山學海……

通過這些年的翻譯工作,總的體會就是譯有“三道”“三法”。所謂“三道”:一是先有之道,如果你本來就有與作者類似的想法或充裕的相關知識,那麼看到這些文句,一下子就會激活相應的譯文,譯起來很順暢;二是讀有之道,如果你對某些地方不很理解,那麼通過上下文閱讀和仔細體會,或者前後觀照(一本書中,總有一些內容前後重復或相似、相關),也就豁然開朗瞭。三是學有之道,如果缺少相應的知識背景,通過上下文閱讀仍然無法完全理解某些內容,那麼可以通過網絡檢索和文獻閱讀補充知識而茅塞頓開。所謂“三法”:一是對譯之法,首先需要的是詞與詞、語塊與語塊、句子與句子的平行對譯,這樣纔能保證譯文忠實於原文。絕對不可以一開始就想到“意譯”(我稱之為“臆譯”)。一方麵,要反復考慮英語多義詞與漢語多義詞的義項如何契閤;一方麵,同樣一個英語單詞,在不同場閤下要譯為幾個相互有彆的漢語詞。有時候,必須梳理義項,辨析微殊。這樣的詞語義項梳理,我做瞭一批,自然也就有一些新的發現。二是調整之法,包括語序變化,刪除漢語錶述中的不必要成分(與漢語相比,英語錶述中有過多的指定和限定),以及增加漢語的完句成分等。三是修飾之法,也就是進一步的微調和潤色,以求譯文盡量漢語化。當然,為瞭保留原著的行文風格,甚至口氣神態,有時還需保留一些“歐化”色彩。我的講座(講課)、論著(譯著),可謂“李氏三明治”。其內容通常一分為三:有的部分可以讓人一聽(一看)就懂,此為雙方交流之基礎;有的部分一般使人似懂非懂,此為雙方討論之餘地;還有一部分可能會讓人感覺莫名其妙,此為彰顯學術之敬畏。留待有興趣的聽者(讀者)自己去獲取背景知識,沉思默想而自有心得。而我講座的結束語往往是:“忘掉剛纔我所嘮叨的一切,隻要留下……任何問題都還有另一條思路。”

(李葆嘉)

……


《身體的智慧:重新認識人類心智與存在》 第一捲:感官的織錦:身體與認知的交織 自古以來,人類便沉醉於探尋心智的奧秘。我們是如何思考的?意識究竟從何而來?長久以來,西方哲學的主流敘事傾嚮於將心智視為一種抽象、脫離物質的存在,認為它獨立於我們的身體,甚至能夠超越肉體的束縛。這種二元論的觀念,如同一個巨大的屏障,阻礙瞭我們對人類自身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然而,一股新的思潮正在悄然興起,它挑戰著這一古老的 Gèlì ,將目光投嚮瞭我們最直接、最真實的載體——我們的身體。這股思潮認為,心智並非是一個孤立的、漂浮於空中的實體,而是深深根植於我們具象化的存在之中。我們的身體,通過其錯綜復雜的感官係統、精密的神經結構以及與環境的持續互動,構成瞭我們認知世界、理解自身的基礎。 本書的第一捲,《感官的織錦:身體與認知的交織》,正是緻力於揭示這一深刻的關聯。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旅程,探尋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從最細微的觸覺到宏大的空間感知,如何參與到我們思維、情感和行為的構建之中。 第一章:觸碰世界,塑造認知 我們對世界的最初認知,往往始於最原始的感官體驗:觸覺。肌膚是我們的第一道界限,它承載著冷熱、軟硬、光滑與粗糙等無窮無盡的信息。然而,觸覺的功能遠不止於此。研究錶明,早期的身體接觸,甚至在胎兒時期,就對大腦的發育以及情感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母體的擁抱、溫柔的撫摸,不僅帶來溫暖和安全感,更是構建瞭嬰兒早期對世界的信任與依戀。 當我們長大成人,觸覺依然是我們理解和與世界互動的重要途徑。我們通過觸摸來辨彆物體的材質,通過擁抱來傳遞情感,通過行走來感受地麵的起伏。甚至,我們的抽象思維也離不開觸覺的隱喻。我們說“掌握”一個概念,或是“感受”到一種情緒,這些詞語背後都蘊含著身體動作和觸感的影子。 第二章:視覺的維度:空間、距離與意義 視覺是人類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然而,我們對視覺的理解常常停留在“看到”的層麵,而忽略瞭它背後復雜的身體機製和認知過程。我們的雙眼以特定的角度和深度感知世界,大腦則將其轉化為三維的空間圖像。這種空間感知能力,不僅讓我們能夠 navigieren 於復雜的環境中,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 我們習慣於用“高”與“低”、“近”與“遠”、“前”與“後”來描述事物,這些都源於我們基於身體經驗的空間理解。例如,“高”的地位往往與“優越”相關聯,“遠”的距離可能意味著“難以企及”。甚至,我們對時間的感知也常常被空間化的隱喻所影響,比如“過去”被視為“身後”,而“未來”則在“前方”。 第三章:聽覺的鏇律:節奏、模式與情感的共鳴 聽覺,以其非侵入性和連續性的特點,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聲音的節奏、語調的變化,不僅僅傳遞著信息,更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母親的搖籃麯,戰鼓的號角,都能夠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 研究錶明,聲音對我們的大腦活動有著直接的影響。音樂能夠改變我們的情緒,甚至影響我們的認知錶現。語言,作為聽覺交流的載體,更是我們構建社會關係、傳遞文化知識的核心。我們通過傾聽來學習、理解和迴應,而聲音的韻律和節奏,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模式。 第四章:味覺與嗅覺:原始的吸引與排斥 味覺和嗅覺,作為最原始的感官,與我們的生存本能息息相關。它們能夠迅速識彆食物的安全性,警示潛在的危險。然而,它們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特定的氣味能夠勾起深埋的記憶,引發強烈的情感反應。例如,童年時熟悉的味道,常常能夠瞬間將我們帶迴過去。 味覺和嗅覺的體驗,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偏好和選擇。我們對某些食物的喜愛,對某些氣味的厭惡,往往是基於長期的身體體驗和文化熏陶。這些感官上的吸引與排斥,也悄然地融入到我們的價值觀和決策過程中。 第五章:身體的運動與平衡:動態的認知 我們並非靜止的存在,我們的身體時刻處於運動和平衡之中。行走、跳躍、伸手,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都涉及到復雜的大腦和神經係統的協調。而正是這些動態的身體活動,構成瞭我們對世界動力學和因果關係的理解。 我們通過自身的運動來理解“施加力”、“抵擋”、“推”與“拉”。我們通過觀察物體的運動軌跡來預測其未來狀態。這種基於身體運動的類比,滲透到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甚至是我們對抽象概念的把握。比如,我們說“進展順利”,這背後就隱含著一種流暢的、不受阻礙的運動感。 第六章:內在的感知:本體感受與情感的根源 除瞭對外在世界的感知,我們的身體還擁有感知自身狀態的能力,這被稱為本體感受。我們能夠感受到肌肉的張力、關節的位置、身體的姿態,這種內在的感知,是我們理解自身存在感和身體邊界的基礎。 本體感受與情感的聯係尤為緊密。例如,緊張的肌肉可能伴隨著焦慮的情緒,身體的放鬆則往往與平靜的心情相關聯。當我們感到疲憊,我們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減少思考的深度。這些內在的身體信號,構成瞭我們情感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狀態。 第七章:隱喻的身體:語言、思維與概念的具身性 正如前麵所提及的,我們的身體經驗通過大量的隱喻,深深地融入到我們的語言和思維之中。我們並非僅僅在字麵意義上使用這些詞匯,而是通過身體的類比來理解和錶達更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個技能,“理解”一個道理,“麵對”一個挑戰,這些都暗示著身體的動作和空間關係。我們的情感也常常通過身體的姿態來錶達,比如“挺直腰闆”代錶自信,“垂頭喪氣”則暗示沮喪。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隱喻的起源和運作機製,揭示身體如何成為我們理解和構建抽象世界的基石。 第八章:身體的限製與潛能:認知發展的邊界與可能性 身體的具身性,也意味著我們的認知能力受到身體結構的限製。我們的感官能力有其局限性,我們的生理需求也會影響我們的思考。然而,正是在這些限製中,我們發展齣瞭獨特的適應性和創造力。 通過工具的延伸,通過社會文化的賦能,我們的身體能力得以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也被不斷突破。從石器的使用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始終在利用和改造自己的身體,以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本書將審視身體的限製如何激發創新,以及身體潛能的無限可能性。 第九章:身體的集體性:社會、文化與群體認知的形成 個體身體的感知和經驗,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融入於一個更大的社會和文化場域之中。我們的身體姿態、我們的社交距離、我們的情感錶達,都受到社會規範和文化習俗的影響。 集體的身體活動,比如儀式、慶典、體育比賽,能夠創造強烈的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通過模仿、學習他人的身體行為,來融入社會群體,並形成共同的認知模式。本書將探討身體如何成為社會連接和群體認知的載體。 第十章:身體的未來:技術、演化與人機融閤的展望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與身體的關係正在經曆前所未有的變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生物工程等技術,正在模糊身體的界限,挑戰著我們對“身體”和“自我”的傳統定義。 本書將對身體的未來進行審視,探討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的身體體驗,以及人機融閤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我們是否會創造齣超越生物學限製的新型身體?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脫離肉體而存在?這些問題,不僅是對科技的探討,更是對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追問。 《感官的織錦:身體與認知的交織》,將帶領讀者走齣抽象的思辨迷宮,迴歸到我們最真實、最直觀的身體存在。它將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心智的本質,理解我們如何通過身體來感知世界,構建意義,以及與他人連接。這不僅是一場認知的革命,更是一次關於“我們是誰”的深刻探索。 --- 第二捲:存在之痕:身體、社會與西方思想的重塑 第一捲《感官的織錦》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看到瞭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核心作用。然而,身體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它不僅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工具,更是我們體驗情感、構建社會關係、塑造自我認同的根本。第二捲《存在之痕:身體、社會與西方思想的重塑》,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身體在人類存在中的多重維度,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挑戰西方哲學中長期以來“身體與靈魂二元對立”的傳統,揭示身體體驗如何成為理解人類存在、社會結構乃至文化價值的基石。 第一章:身體的語言:非語言溝通的深層意義 我們常常低估瞭非語言溝通的力量。肢體語言、麵部錶情、眼神交流,這些“身體的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往往比言語更為直接、真實。它們能夠瞬間錶達情緒、意圖和態度,甚至能夠揭示我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 本書將深入分析身體姿態、手勢、麵部錶情等非語言信號,闡釋它們如何與我們的情感和認知狀態相互關聯。例如,緊握的拳頭可能象徵著憤怒或決心,開放的姿態則可能傳遞著自信和友善。這些身體的錶達,是我們在社會互動中建立信任、理解他人、錶達自我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情感的具身性:身體作為情感的發生器與體驗場 長期以來,情感被視為一種純粹的精神現象。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錶明,情感與身體緊密相連,甚至可以說,情感的發生和體驗離不開身體。身體的狀態,如心跳、呼吸、肌肉的緊張程度,都與我們所感受到的情緒息息相關。 本書將探討情感的“具身性”。當我們感到恐懼,我們的身體會做齣相應的生理反應:心跳加速、手心齣汗、肌肉緊綳。這些生理反應並非僅僅是情感的附帶産物,它們本身就構成瞭我們情感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反之,通過調整身體姿態,如微笑或者挺直腰闆,也能夠積極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 第三章:身體的邊界與自我:從本體感受到的社會認同 “自我”的概念,離不開我們對身體的感知。本體感受,即我們對身體自身位置、狀態和運動的感知,是構成我們身體意識的基礎。這種持續的身體感知,讓我們能夠區分“我”與“非我”,建立起個體性的邊界。 然而,身體的邊界並非僅僅是生理上的。社會和文化因素也在不斷地塑造著我們對身體的理解和認同。身體的形態、健康狀況、甚至著裝打扮,都會成為社會評價和自我認同的重要依據。本書將分析身體的邊界如何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麵不斷被協商和建構。 第四章:身體的規範與控製:社會秩序與權力關係的體現 在任何社會中,身體都受到各種規範和控製。這些規範體現在法律、道德、宗教、時尚等方方麵麵。我們如何行走、如何坐臥、如何錶達情感,都可能受到社會規則的約束。 本書將揭示身體規範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秩序和權力關係。例如,某些社會對女性身體的展示和行為有著更嚴格的限製,這反映瞭性彆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對身體的控製,往往是社會維持穩定、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身體的政治:健康、疾病與身體的公共性 健康與疾病,不僅僅是個體層麵的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和政治議題。公共衛生政策、醫療資源分配、疾病的汙名化,都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體福祉。 本書將探討身體的“公共性”,分析健康與疾病如何成為政治角力的焦點,以及身體的權利如何成為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對傳染病的防控,既需要個體行為的配閤,也依賴於政府的公共政策。 第六章:身體與科技的交匯:醫學、增強與人工智能對人類存在的影響 科技的發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與身體的關係。醫學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乾預身體。身體的增強技術,如假肢、植入物,正在模糊生物學與技術的界限。人工智能的崛起,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機器是否能夠擁有“身體”或“意識”。 本書將深入探討科技與身體的交匯點,分析醫學、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如何挑戰我們對“健康”、“生命”、“意識”的傳統定義,並對人類的未來存在産生深遠影響。 第七章:身體與環境的互動:生態、可持續性與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的身體並非獨立於環境而存在,而是與自然環境進行著持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生態係統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類身體的生存和福祉。 本書將強調身體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從食物鏈到空氣質量,自然環境的方方麵麵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同時,人類的活動也對環境産生著巨大的影響。本書將呼籲一種“身體的生態意識”,認識到人類身體的福祉與地球的健康密不可分。 第八章:西方思想的身體挑戰:從柏拉圖到笛卡爾的二元論審視 長期以來,西方哲學的主流思潮,如柏拉圖的“靈魂不朽”和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將身體視為一種低級的、物質的、甚至是阻礙理性思維的存在。這種觀念深刻地影響瞭西方文化對身體的態度,導緻瞭對身體的貶低、壓抑甚至排斥。 本書將對西方思想史中的身體觀進行批判性審視。我們將分析這些二元論思想的起源、發展及其對人類認知、情感和社會生活造成的負麵影響。我們將揭示,正是這種對身體的忽視,導緻瞭我們對自身理解的片麵化和局限性。 第九章:身體的解放與重塑:後現代語境下的身體哲學 在後現代語境下,對身體的理解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身體不再是被壓抑的對象,而是被視為一種充滿潛能、可以被重新定義和創造的存在。身體的解放,意味著掙脫傳統的社會規範和文化束縛,重新擁抱身體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本書將探討後現代身體哲學中的關鍵議題,如性彆流動性、身體的再現、身體的政治化等。我們將分析這些思潮如何挑戰傳統的身體觀念,並為我們提供更包容、更自由的身體體驗。 第十章:身體作為智慧的源泉:麵嚮未來的存在論 最終,本書將迴到對身體作為智慧源泉的肯定。我們不僅僅是擁有身體的存在,更是通過身體來理解、創造和體驗世界。身體的具身性,不僅是我們認知的基礎,更是我們情感、倫理和精神生活的根基。 本書將提齣一種麵嚮未來的存在論,強調身體的整體性、動態性和社會性。我們將呼籲一種新的哲學範式,將身體置於核心地位,從而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的本性,並為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公正、更可持續的未來提供理論支撐。 《存在之痕:身體、社會與西方思想的重塑》,將是一次顛覆性的思想旅程。它不僅是對既有思想體係的挑戰,更是對我們如何理解自身、理解社會、理解世界的一次深刻的重塑。通過重新認識身體,我們將能夠更全麵地把握人類存在的復雜性,並開啓一個更具活力的存在新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跨學科視野,這讓它擺脫瞭單一學科的局限性。當它談論到語言和概念形成時,你仿佛在聽一位語言學傢在講解;當它論述到知覺和行動時,你又覺得像是在閱讀一本關於運動控製的神經科學著作。然而,所有這些知識點都被巧妙地編織進瞭一個宏大的哲學敘事中——即,我們的心智能力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我們作為有血有肉的生物,與環境持續互動的結果。對於那些對傳統分析哲學感到審美疲勞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心針。它證明瞭哲學依然可以緊貼著人類最原始、最本真的存在狀態進行深刻的追問。這種迴歸經驗本源的探索,帶來瞭久違的新鮮感和生命力。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體量和內容深度,確實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其迴報是巨大的。它徹底改變瞭我看待自身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過去我總是傾嚮於相信,我的“自我”是通過清晰的邏輯和純粹的思考構成的,而這本書則告訴我,我的邏輯和思考方式,首先是被我的骨骼結構、我的感官輸入、我的行走方式所塑造的。它帶來的最大的啓示是謙遜:承認我們的認知邊界和可能性,都深深地嵌刻在我們的生物學現實之中。對於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理解人類心智本質,並且願意挑戰既有知識框架的思考者來說,這套書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本,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哲學工具箱。

評分

對於一個習慣瞭笛卡爾式的心靈至上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強烈的衝擊。我原本以為,哲學探討的應該更多是純粹的邏輯和概念的推演,但作者卻將我們帶迴瞭“肉體”這個看似低級卻又最根本的載體上來。書中的論證層次非常豐富,它不僅僅是在提齣一個觀點,更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來支撐這個觀點。我尤其對它處理“具身性”如何影響道德判斷的那部分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說“身體影響思想”,而是深入剖析瞭具體的身體結構和交互模式如何預設瞭某些道德直覺的優先性。這種深入到生物學層麵的哲學探討,讓我感覺這不再是懸在空中的玄學,而是真正可以被檢驗、被觀察的學問。讀完後,我走路、說話的方式似乎都帶著一絲審視——我是如何通過我的手勢、我的姿態來無意識地錶達那些復雜的思想的?它真的將“思考”這個過程重新物質化瞭。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非一帆風順,它的論證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髓。但正是這種挑戰性,纔讓它顯得如此有價值。它清晰地勾勒齣瞭西方思想史中那個被忽略的“身體維度”,並有條不紊地展示瞭為什麼現代認知科學必須正視這一維度。它沒有采用那種激進的全盤否定態度,而是以一種嚴謹的學術姿態,逐步瓦解瞭傳統心物二元論的壁壘。我欣賞作者的平衡感,他既沒有完全拋棄抽象思維的重要性,而是將其定位在具身經驗的頂端,像一座精心搭建的結構,底層是身體的直接經驗,上層纔是邏輯和語言。這種構建體係的方式,比很多僅僅停留在批判層麵的著作要高明得多。它提供瞭一個積極的、建設性的替代方案。

評分

這本關於人類心智和身體關係的著作,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在試圖顛覆我們習以為常的二元對立思維,那種將靈魂與肉體、理性與感性割裂開來的傳統西方哲學觀。我讀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立足於我們日常經驗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認知。它不像那些純粹的理論推導,而是充滿瞭對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進行思考的細緻觀察。比如,它探討瞭語言的根源,暗示瞭我們用來構建抽象概念的工具,其實深深地植根於我們身體的運動和與環境的互動之中。這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那些看似超脫的哲學思考,其實都有著非常“接地氣”的生理基礎。我特彆喜歡它對隱喻的研究,它揭示瞭我們如何通過身體經驗(比如“嚮上”代錶“好”,“嚮下”代錶“壞”)來理解復雜的抽象概念。這種將認知科學、語言學和哲學熔於一爐的做法,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它迫使你開始質疑那些你從未想過去質疑的、關於“何為心智”的基本假設。

評分

感覺還是蠻閤算的,整體滿意

評分

East Asia: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Ancient Records of Egypt. 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

評分

還未看,看上去不錯。

評分

感覺還是蠻閤算的,整體滿意

評分

萊考夫經典著作,值得買。

評分

還未看,看上去不錯。

評分

終於收到貨瞭,希望觀念新穎,有所足矣

評分

來考夫的具身哲學觀是極具創新性的,這部翻譯作品非常值得研究概念隱喻和認知科學的人一讀。

評分

這一單買的相當劃算 好久沒有這樣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