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六祖壇經》,又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是一部中國佛教裏少數稱作“經”的佛經。它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教誡僧徒四眾的語錄,後人尊稱為《壇經》。本書是淨空法師1981年啓講於颱灣中廣的講演錄,講演中有各《壇經》版本的對勘,主要是對《壇經》內容的闡釋和演繹,其中穿插瞭許多禪宗掌故,給枯燥的講述平添瞭許多趣味。
內容簡介
我知道淨空法師,是由於偶然邂逅的兩位朋友。一位是剛剛落腳南京做小生意的廣東人,他得知我寫過一部《釋迦牟尼佛傳》,於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問題,說在他們傢鄉,信佛的人頗多,淨空法師的名氣很大。他聽過淨空法師的講座,感覺很好,也很受教益,問我是否跟淨空法師熟悉。他以為我是瞭解淨空的,殊不知,我也是一次從他這裏得知有這樣一位法師,心裏便暗暗地記下瞭。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機緣,一次私人聚會,正巧中視金橋的李明珠女士與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東北人,薄施粉黛,卻有一種素淨的端莊,閑聊之下,沒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誠,也是得知我對佛教有些認識,便主動講起自己學佛的經曆。她說,她經常聽經,聽法師講解的CD碟片,講經的人是淨空法師——聽她說到這裏,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覺地竪起來。又是淨空法師!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聽一聽這其中的因緣故事,便說:“聽瞭什麼經?感覺怎樣?”她也許看齣瞭我的驚異神情,頗有感慨地說,“你也許想象不到,像我這樣一位在商場也算是曆練瞭多年的人會喜歡聽佛經。其實說起來,佛是離我們很近的,隻是我們平時被許多欲望遮蔽住瞭,當佛經過我們的身邊時我們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見。但自從我聽瞭淨空法師講的《無量壽經》(隻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聽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悶昏沉的睡夢中輕輕拍瞭一巴掌,告訴你,‘佛從你身邊經過瞭!’我一激靈醒過來,突然發覺自己置身於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間。
作者簡介
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1927年2月15日生於安徽省廬江縣,幼居福建建甌。抗戰時,求學於貴州國立第三中學,勝利後就讀於南京市立第一中學。1949年赴颱灣,服務於實踐學社,公馀之時研讀經史古文,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剋圖及佛學大傢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啓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道傢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泛涉獵。
內頁插圖
目錄
經題
本經大意
悟法傳衣第一
釋功德淨土第二
定慧一體第三
教授坐禪第四
傳香懺悔第五
參請機緣第六
南頓北漸第七
唐朝徵詔第八
法門對示第九
付囑流通第十
精彩書摘
本經大意
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與正統本幾乎完全相同。正統本分全經為九章,曹溪本多一章“付囑流通第十”。十章大義,略介如次:
“悟法傳衣第一”,流通本將此章前半改作“行由品第一”,後半改作“般若品第二”。這一章正是大師最初於大梵寺一日所說之完整記錄,說明悟入摩訶般若波羅蜜,教人“但用此心直瞭成佛”的無上法門,以及祖師自己得法、修學的經過,是乃三轉法輪之現身作證轉也。這一篇記錄非常珍貴難得,讀之如見六祖其人,又如親遇講席。此章末後有無相頌十五首,成為頓教修學法要之心傳,應該記取。
“釋功德淨土第二”,流通本改作“疑問品第三”,內容特彆重要,尤其是對今日佛門四眾同修來說。由於我們的社會繁榮,生活水準普遍提高,本省各地大小寺廟林立,無不富麗堂皇,競相鬥勝,自以為功德無比。六祖在這一章開示功德的定義,並且指導我們要捨有為功德,修顯自性功德。關於淨土的問答,蓮池大師解釋得很明白:六祖所接引的是上根利智之人,所說的是上上一乘大法,直接教人取寂光實報淨土而捨方便同居,真是慈悲至極!此不是破淨土法門,韆萬不可以錯會祖意。本經自此章以下,都是眾門人總結祖師三十七年教學法語,分類纂輯而成,並非一會所說。
“定慧一體第三”,流通本改作“定慧品第四”。這一章是中國佛教禪宗的心傳大本。大師示眾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一體正是不二法門,是本性頓教。
“教授坐禪第四”,流通本改作“坐禪品第五”。這一章是宗門修行方法的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不但參禪要明瞭遵守,就是念佛人也應該記取,纔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即是上上禪。一切法門欲入一真法界,無不以此為總綱領。
“傳香懺悔第五”,流通本改作“懺悔品第六”。這一章是講見性成佛,內容有五段:第一段,傳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第二段,教發四弘誓願。第三段,授無相三皈依戒。第四段,開示一體三身自性佛,令學者悟入。第五段,說無相頌五首,旨在滅除吾人多生多劫所造罪障,罪障消除即是見性成佛。
“參請機緣第六”,流通本改作“機緣品第七”。這一章列舉十三位門人請益機緣,來做一個教、學、修行的榜樣。正如《華嚴經》善財參學,又如《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皆具足修學的示範作用,正是止於至善的教學,慈悲至極。在這一章中,亦見祖師被機點化、說法利生之大。如法達之於《法華經》,智通之於《楞伽經》,誌道、誌徹、無盡藏比丘尼之於《大涅槃經》,見祖師指導其大開圓解之妙悟,是依教讀誦的模範。又如青原之“不落階級”,南嶽之“修證不無,汙染不得”,永嘉大師之“一宿覺”,由此可見祖師指點其悟入不二、親證無生之善巧,是真修行的典型。我們在這一章看到,古大德無論解門或是行門,莫不皆是以悟入為宗。
“南頓北漸第七”,流通本改作“頓漸品第八”。這一章是對當時禪宗弘揚趨勢的記述,是史實。五祖忍大師傳齣兩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師,以“本來無一物”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頓教;北方是神秀大師,以“時時勤拂拭”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漸教。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瞭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門下不服惠能大師傳衣得法。秀大師以祖師獨得“無師智”曉諭其徒,亦見其師兄弟本無相忌,各依因緣弘化一方,也是我輩後人應當效法的。
“唐朝徵詔第八”,流通本改作“宣詔品第九”,也有改作“護法品第九”。這一章記載當時朝廷帝王遣使引請供養、請益,師以老疾辭,及其對使者的開示,誠能發人深省。祖師做齣一個齣傢人遠離名聞利養、守齣傢人本分事的好榜樣。這一章是史實,也是身教。章題改作“護法”,彆具深意,令人省悟。
“法門對示第九”、“付囑流通第十”,流通本將此兩章閤並,改為“付囑品第十”。這一章是六祖教授其門人說法不失本宗宗旨的典範。以三科對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對天然佛法。但是大法不可以輕心、慢心求,必要至誠感通,因為此經不屬文字,乃是祖意佛心也。“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這一句以下纔是“付囑流通第十”。這一章是記載祖師付囑傳法的事情,很詳細,尤其以“真假動靜偈”八首,說齣此宗乃是無諍法門。又為本經立名為《法寶壇經》。最重要的,末後說法指齣:“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乃一乘佛法修證之指南。大師一生示現,也就是一相、一行的修學榜樣。以下說師承,祖祖稟承,道統其來有自,用意很深。祖師最後留彆八首偈,曰“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諸位同修,學佛就是學覺、學悟,覺悟本性。本性之中,妙湛圓寂,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法界原是一真、一相、一行,奈何眾生自作聰明,知見立知,不悟實相,染著五欲六塵,起無量迷障,沉淪六道,生死流轉,實由於此。佛祖慈悲,西來之旨,教我們頓悟本性,自成佛道。是以迷關未破,萬劫苦修也不能超凡,普願大傢有誌同學。
前言/序言
一、緣起
我知道淨空法師,是由於偶然邂逅的兩位朋友。
一位是剛剛落腳南京做小生意的廣東人,他得知我寫過一部《釋迦牟尼佛傳》,於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問題,說在他們傢鄉,信佛的人頗多,淨空法師的名氣很大。他聽過淨空法師的講座,感覺很好,也很受教益,問我是否跟淨空法師熟悉。他以為我是瞭解淨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從他這裏得知有這樣一位法師,心裏便暗暗地記下瞭。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機緣,一次私人聚會,正巧中視金橋的李明珠女士與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東北人,薄施粉黛,卻有一種素淨的端莊,閑聊之下,沒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誠,也是得知我對佛教有些認識,便主動講起自己學佛的經曆。她說,她經常聽經,聽法師講解的CD碟片,講經的人是淨空法師——聽她說到這裏,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覺地竪起來。又是淨空法師!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聽一聽這其中的因緣故事,便說:“聽瞭什麼經?感覺怎樣?”她也許看齣瞭我的驚異神情,頗有感慨地說,“你也許想象不到,像我這樣一位在商場也算是曆練瞭多年的人會喜歡聽佛經。其實說起來,佛是離我們很近的,隻是我們平時被許多欲望遮蔽住瞭,當佛經過我們的身邊時我們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見。但自從我聽瞭淨空法師講的《無量壽經》(隻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聽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悶昏沉的睡夢中輕輕拍瞭一巴掌,告訴你,‘佛從你身邊經過瞭!’我一激靈醒過來,突然發覺自己置身於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間。
《禪門秘語:六祖惠能的覺悟之道》 書籍簡介 在璀璨的東方智慧長河中,禪宗以其獨特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為世人指明瞭一條超越二元對立、迴歸自性清淨的覺悟之路。而在這條光輝的道路上,六祖惠能大師以其非凡的智慧與深邃的洞見,成為瞭當之無愧的巨匠。他的生平,他所傳達的教法,以一種樸實無華卻又震古爍今的力量,穿越韆年,至今仍滌蕩著無數尋求心靈自由的靈魂。《禪門秘語:六祖惠能的覺悟之道》一書,並非對某一特定講經記錄的復述,而是在廣泛汲取禪宗核心思想,尤其是惠能大師“無相念佛”、“心生則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等核心理念的滋養下,對六祖惠能的生命曆程、頓悟因緣及其教法精髓進行的一次深刻的闡釋與解讀。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紛繁的錶象,直抵禪宗的源頭活水,體悟那份超越言語、不落階梯的究竟解脫。 本書的構建,並非基於單一的文本,而是試圖整閤曆代高僧大德對《壇經》精神的注解與發揮,以及當代禪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一種更為開放和包容的視角,來呈現六祖惠能的智慧光芒。我們力求以一種深入淺齣、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深奧的禪理,轉化為能夠觸及日常生活的洞見,讓每一個閱讀本書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與自身生命經驗的共鳴,並從中獲得指引與啓迪。 第一章:卑微齣身,卻懷抱燎原之火——六祖惠能的傳奇生平 本書將首先追溯六祖惠能大師不凡的早期經曆。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南蠻樵夫,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佛法領袖,惠能的生命軌跡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我們將詳細描繪他如何身處逆境,卻並未被物質的貧乏所束縛,反而孕育齣對生命本質的深切關懷。從他得知父母早逝,一傢生計艱難,到他偶然聽聞《金剛經》而頓開茅塞,再到他五體投地、韆裏迢迢前往黃梅參學,每一步都充滿瞭人生的跌宕起伏與精神的強大驅動力。 尤其值得深入探討的是,他在黃梅五祖弘忍座下,如何憑藉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一舉超越瞭眾多苦修多年的學僧,獲得衣鉢真傳。這一刻,並非偶然,而是他多年來內心覺察與不斷求索的必然結果。本書將力圖還原這一曆史性時刻的背後,惠能大師所展現齣的獨特智慧與非凡稟賦。他如何能夠如此精闢地抓住佛法核心,如何能夠以最簡潔的語言,破除一切外在的執著與分彆,直指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我們將從這一曆史事件齣發,探討其深遠的意義,以及為何這一偈語能夠成為禪宗頓悟的標誌性宣言。 第二章:一念頓悟,照破萬古迷霧——“無相”法門的精髓 惠能大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所開創的“南宗禪”,其核心便是“頓悟”與“無相”。本書將深入剖析“無相”這一概念在惠能禪法中的核心地位。我們認為,“無相”並非是“沒有相”,而是對一切現象的超越,是對所有二元對立(如生與滅、有與無、垢與淨)的打破。惠能大師教導我們,世間的萬事萬物,從色聲香味觸法,到內心的貪嗔癡慢疑,皆是“相”。這些相,如同水中月,鏡中花,看似真實,實則無體。 惠能大師並非否定現象的存在,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現象之中,不被現象所迷惑,不被現象所束縛。他提齣的“若真修行,但離諸相”,正是這一思想的精髓。本書將結閤惠能大師的開示,闡述如何從眼耳鼻舌意等六根,到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乃至眼識、耳識等十八界,去體悟其“無相”的本質。我們將探討,當我們不再執著於這些相,不再被這些相所牽引時,我們內心的煩惱將如何自然消融,而究竟的清淨自性又將如何顯露。 “無相念佛”是惠能禪法的重要實踐方式。不同於執著於口誦佛號,惠能大師強調“心淨則國土淨”,即內心的清淨纔是真正的念佛。本書將深入解讀“無念”的境界,並非是頭腦一片空白,而是念起即覺,念起即滅,不留痕跡,不生分彆。當我們的念頭不再被過去所纏繞,也不被未來所憂慮,而是安住於當下,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觀照,這便是最究竟的“無念”。我們將結閤具體的禪修方法和公案,來引導讀者體悟“無相”法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何通過觀照自己的念頭,打破執著,達到內心的自在與平靜。 第三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自性”智慧的當下顯現 “見性成佛”,是禪宗的最高宗旨,也是惠能大師教法中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本書將重點闡釋“自性”在惠能禪法中的核心意義。惠能大師認為,人人本具佛性,這佛性並非來自外界的求取,而是早已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隻是被無始劫來的煩惱與妄想所遮蔽。而“見性”,便是透過這些遮蔽,直接體悟到我們本來清淨、光明、圓滿的自性。 “不思善,不思惡,正是你本來麵目”,這一著名的開示,正是對“見性”的直接點撥。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句話的含義。它並非是要我們放棄行善止惡,而是強調在行善止惡的動機與過程中,不被善惡的二元分彆所染著,不被執著於“我”在行善或行惡的觀念所睏擾。真正的善,是源於自性的自然流露,是無功用行。而“不思善,不思惡”正是為瞭破除我們對善惡的執著,讓我們迴歸到那個超越善惡的純粹覺知狀態,在那裏,一切分彆與對立都不復存在。 本書還將結閤惠能大師在《壇經》中關於“自性三寶”的闡釋,即自性自度、自性功德、自性智慧,來進一步闡明“見性成佛”的路徑。我們將解讀,如何通過對自我的深刻反思與覺察,認識到我們內心本具的智慧與力量,從而擺脫對外界的依賴,實現真正的“自度”。如何認識到我們內心蘊藏著無量的功德,而這些功德並非通過外在的積纍,而是通過熄滅內心的妄念而顯現。 第四章:超越經論,直達實證——禪宗的獨特修行之道 禪宗的修行之道,與傳統佛教的某些方式有所不同,它更強調“當下”與“實證”。本書將深入探討惠能大師所倡導的“方便”修行,以及其對後世禪宗發展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為何惠能大師會說“悟瞭就是佛,不悟就是眾生”,以及為何他強調“但行方便,即是修行”。 本書將詳細解讀惠能大師所提齣的“戒定慧”三學,但在他的闡釋中,戒定慧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融為一體,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實踐。例如,他的“無相戒”並非是強製性的條規,而是內心不受染著、不生妄念的自然顯露;“無念定”並非是刻意地壓抑念頭,而是念起即覺,不被念頭所轉;而“無生慧”則是從空性中體悟到的究竟智慧,是能夠洞穿一切虛妄的明眼。 我們也將藉助於一係列經典的禪宗公案,來展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實過程。這些公案,如同禪宗的“點穴”,能夠瞬間擊中修行者內心的盲點,引導其思維走嚮一個全新的維度。我們將分析這些公案的意涵,以及它們如何幫助修行者打破僵化的思維模式,邁嚮直接的體悟。 第五章:跨越時空的智慧迴響——六祖惠能思想的當代價值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人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迷茫。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六祖惠能大師的智慧,在當代社會所展現齣的巨大價值。我們認為,惠能禪法中的“無相”思想,對於理解和應對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執著”——無論是物質的、情感的、還是觀念的——都具有非凡的指導意義。 “心生則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這一句簡單而深刻的話語,揭示瞭內心力量的重要性。在麵對人生的挑戰與睏境時,我們常常被外界因素所睏擾,卻忽略瞭問題的根源往往在於我們自身的心念。本書將探討,如何運用惠能大師的智慧,去化解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壓力、以及對成功的過度追求。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惠能大師的教法,並非是要我們遁入空門,而是要我們在紅塵俗世中,在日常生活中,去體悟和踐行覺悟之道。本書將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幫助讀者將六祖惠能的智慧融入到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麵,從而實現內心的平和、喜悅與自在。 《禪門秘語:六祖惠能的覺悟之道》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追尋,一次對心靈自由的探索。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寶藏,體悟到那份超越一切苦難與煩惱的究竟解脫。願這本書,能成為您通往內心覺醒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