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麟台故事》的作者、成书、流传、体例、内容及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全面研究。其结果呈现为四个主要部分:一是程俱生平考。首先较为全面地介绍程俱生平事迹,然后将程俱在有关不同文献中的记载进行了考索,分析了程俱称谓之异的缘故,探讨了本传与行状的关系及其信实性,考证出《新安文献志》、《麟台故事》四库提要等,所载程俱“举进士”属于误载。二是《麟台故事》的成书、流传及版本。首先从《麟台故事》成书的历史背景出发,揭示了程俱编著该书的目的,陈述了其具体的成书经过;然后以南宋以来公私书目对《麟台故事》的著录为主线索,并结合其它文献所载探讨该书流传情况,进而分析辑本与残本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补充所形成的一些新成果。三是《麟台故事》体例与内容。首先以《麟台故事》所呈现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事以系年、分门别类、有始有终的特殊编撰形式,分析该书所具有的学术性质,确定其体例的归属;然后再通过详细比较现存该书辑本与残本篇名和内容的异同,进而归纳其现存内容所体现出的北宋馆阁藏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概况。四是《麟台故事》的价值。分别以该书所具史料价值、专门史史料价值、文献学价值和文学史史料价值的探讨为主。
王照年(1971—),男,汉族,甘肃省武威市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2008年至今,任教于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有中国古代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在此工作期间,2010~2014年,曾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师从董恩林教授;2013~2014年,曾荣获福建省教育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被派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研修,师从郑杰文教授。近年内,曾参编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一部,在《东南学术》、《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文献》、《历史文献研究》、《文史知识》、《山东图书馆学刊》、《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先后主持闽南师范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三项、省部级社科类项目四项、国家社科类项目一项。
读罢此书,我深刻体会到“细节之处见真章”的道理。作者对程俱其人及其文本的探讨,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渗透着对魏晋文风、官场生态乃至当时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比如,书中对程俱诗文风格的论析,没有停留在表面辞藻的赞美或贬低,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分析其创作心态的微妙变化,这点极具启发性。这种深层解读,要求读者必须沉下心来,与作者一同进入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感受。每当读到一处精彩的论断,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从看似毫不相干的几条史料中,巧妙地构筑起一个完整且逻辑自洽的解释框架。这种智力上的交锋和思想上的共鸣,让阅读体验远超一般传记或文献研究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充当了出色的中介,引导我们去倾听那些沉默已久的声音。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敬佩的。它不是一本迎合大众口味的“轻松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和历史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妙。但正是这份对专业的坚守,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长久的学术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存疑史料时的审慎态度,那种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所有可能性和论证过程清晰呈现的叙事方式,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伦理。在某些关键的年代定位和佚文归属问题上,作者提供的多方证据和推理链条,让人信服力十足,这对于后续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更多学者引用和印证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但就目前而言,它已经树立了一个标杆: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是如此精雕细琢、力求还原真相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对于一本学术专著来说,实属不易。清晰的行文布局,恰到好处的注释标注,使得在查阅引文和对比原文时,流程顺畅得令人心情愉悦。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考量,更是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内容上,作者不仅关注程俱本人,还巧妙地将他置于其所处的文学圈层之中进行考察,使得我们可以借由程俱这个点,观察到一片面的魏晋士人群像。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带入到对那个时代文人交往、互相砥砺的场景中去,仿佛能闻到竹林深处的清谈之风。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洪流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让枯燥的考证工作,转化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部关于程俱及其著作《麟台故事》的学术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史脉络提供了一把精妙的钥匙。作者在梳理程俱生平事迹的过程中,展现出极为扎实的文献考据功底,使得这位在史籍中时隐时现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而丰满。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麟台故事》的文本细读与版本源流的追溯,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堪称典范。我读到关于其中某一则轶闻的异文比对部分时,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上下求索的艰辛与乐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满足了专业读者的需求,也让对古代文化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能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领略到历史细节的魅力。整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文本考证之间自如切换,让人在阅读时既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不至于陷入枯燥的学术泥沼。它真正做到了将冰冷的史料,重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程俱研究”范畴。它提供了一种扎实的、以文献为基石的史学研究范例。作者对“故事”这一文体的演变脉络的梳理,实际上也折射出魏晋笔记文学从早期口耳相传到定型文本之间的复杂过渡。通过对《麟台故事》的细致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文化记录和知识传播的机制。这种由小见大的研究视角,是这部书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看似边缘化的文本,如何能承载和反映一个时代的整体文化风貌?这种探索精神和广阔的视野,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程俱立传,更是为我们理解魏晋文学史的某些断裂与连续,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