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宽日记(全5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刘绍宽日记(全5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平阳县方志办厚庄日记整理组,整理 著,温州市图书馆 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日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
  • 刘绍宽
  • 中国近代人物
  • 史料
  • 回忆录
  • 清末民初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82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3
字数:1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阅历丰富,交游广阔:刘绍宽先生亲历晚清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日记中皆有翔实记载。浙江文化发达,刘氏所结交不乏名流,如著名学者孙诒让,以及当时尚年轻的学人刘节、王季思等,对于研究近世学术史也颇有帮助。

★史料学术,双重价值:对当时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述翔实,其中不乏当事人口口相传的秘闻。同时作者对新旧学说颇多阐发,兼有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整理精善,编制索引:刘氏生活于温州地区,对当地风俗民情、土产人文多有记述,整理者多年从事地方史研究及地方文献整理,熟知个中掌故,是整理此文献的不二人选。并在研究基础上精心考订、编制人名索引,无论名人巨擘抑或不见经传之小人物,皆予收录,极大地便利了读者检索。


内容简介

刘绍宽(1867—1942)号厚庄。著名教育家、学者,温州现代教育、地方文化事业先贤。著有《东瀛观学记》、《民国平阳县志》等。

本书是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内容包括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史料价值相当丰富。刘氏为地方名流,多参与地方事务,诸如地方治安之维持、经济活动之开展、家族纠纷之解决,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日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所记时政要闻,并非泛泛而谈,多就与温州地方关系紧密者着眼,为研究纷繁复杂的历史的细部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书后附编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方浦仁、陈盛奖,浙江平阳县方志办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方党史及地方文献档案整理与研究工作。


目录

第一册

前言1

叙1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1906)1—452

第二册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民国十六年丁卯

(1927)453—892

第三册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民国二十二年癸酉

(1933)893—1351

第四册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民国二十六年丁丑

(1937)1353—1800

第五册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1942)1801—2161

主要人名索引2163—2294


精彩书摘

《刘绍宽日记》原名《厚庄日记》,浙南近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者刘绍宽先生所著,始于光绪十四年(1888),迄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间跨度五十五年。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江南白沙刘店(今属苍南县龙港镇)人。民国八年(1919)移居平阳县城西门。

父庆祥为清代廪生,能诗文,工篆刻。刘绍宽两岁时,生母薛氏病故,伯母杨氏寡居,抚为嗣子,携居张家堡父亲杨配篯家,刘绍宽生祖母即系著名绅士杨配篯的一位姐妹。少时从母舅纯约(号筱溪)、镜澄(字仲愚)学,他们兄弟都是瑞安孙衣言弟子。业师系宿儒项雨农(项经川祖父)。十七岁,县试第一,复从杭州诂经精舍山长俞樾弟子、平阳县训导吴承志治考据。二十岁开始教读生涯。二十二岁从瑞安金晦治经,专研《仪礼》,旁及颜李之学,时赴瑞安向黄绍箕、孙诒让等请益。刘氏博览群书,淹通世务,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主张废科举,办学堂。三十岁补廪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二十八年任龙湖书院山长。同年县学堂开办,任中文教习。二十九年入上海震旦学院,就学于马相伯,不久回平阳,仍任县中学堂教习。三十年,偕陈子蕃东渡日本,走访日本教育界人士,考察东京大学以至农村小学,历时七十天,每天都有参观记录。回国后写成《东瀛观学记》,对日本的学制(学校管理、学科开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社会重视教育的情况,都作了具体的介绍。三十一年,孙诒让创办温处学务总汇处,自任经理,招募刘绍宽及其同乡王理孚、黄梅僧等,刘任编辑,自此与孙诒让等一起致力于开拓温州近代教育的新局面。刘氏后来回忆日本之行说:“余此后从事教育,皆基于此行。温州学务之创始,皆发源于神田锦辉馆饯别之一席话。盖此行亦一生事业之转捩关也。”

光绪三十一年,刘绍宽应孙诒让之邀,参与温处学务分处(后改名温处学务总汇处)筹划开办,任编检部主任。次年四月,任温州府中学堂(今温州中学前身)监督,后学校更名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刘氏继任校长。在任六年,“力矫学风,整教务,肃校规”。由于认真办学,“学生受其教育者,皆能成材,邑中学风大振”。该中学遂成浙省名校。

辛亥革命后,辞去校长职务,回平阳任教育会长。民国元年(1912)任平阳第三科(教育)科长,亲自下乡,查编全县各校。二至三年,历任永嘉县第一科科长、省民政科科员、乐清县第三科科长、永嘉县第三科科长。

民国四年(1915),任《平阳县志》副纂。总纂符璋从事一年离开后,刘氏实际主持总纂工作。六至七年,再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校长,因学潮引咎辞职,回平阳修志,直至民国十四年县志脱稿。其间,刘氏与诸同事尽阅瑞安孙氏玉海楼藏书,继而又与夏克庵分往江浙各图书馆及闽涵芬楼,借阅藏书,考证疑滞。新编县志采用吴承志的志稿及札记,兼及公私谱牒与地方碑志。全书九十八卷,篇幅比乾隆年间张南英编的旧志增加了三分之二,被誉称“近代浙江方志之佳作”(洪焕椿《浙江方志考》)。

民国十四年(1925),在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任上,广泛征集古籍,编制出目录。二十年,黄群聘他去上海校勘《敬乡楼丛书》第三辑。刘氏称“是辑刊成,可见永嘉学术变迁之概”。二十四年,温州成立浙江省第三特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后更名为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刘氏被聘为副主任兼整理股主任。

晚年一度家居温州城区,抗日战争爆发后,蛰居平阳县城,参加戊社诗钟活动,互相唱酬,但仍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日本侵略,对县长张韶舞的一些做法更是愤慨。民国三十一年四月逝世,享年七十六。四年后,众门生集资在平阳凤山之麓(今平阳县实验中学内),建刘公堂以纪念,次年落成,门生王理孚撰《刘公堂记》。著作有《厚庄诗文钞》《厚庄诗文续集》《东瀛观学记》《籀园笔记》等。

《刘绍宽日记》起自清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初一日,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二十三日。跨度五十四年有奇。清时以年号纪年,使用夏历纪事;至民国则以民国纪年,使用阳历纪事,注明旧历(夏历),某些追溯记述也有偶然使用旧历纪事的。

日记所记,包括刘氏行历、友朋聚集、读书课徒、检摄身心和耳闻目睹诸事,涉及国家大事、地方见闻。刘氏一生活动主要在温州地区,偶有外出,如省垣会考、京城赶考、东洋考察、上海校书,日记均有反映。日记所涉主要有以下内容:

军政事件。上至国家大事乃至国际关系,下至地方的重要事件,或见之于报端,或听之于传闻,或系亲身经历,均有入记之例。诸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江浙战争、五卅事件、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事关温州的大事,其中以地方神拳运动、丁团事件、过往军旅、日机轰炸、日军暴行等记载尤详,农会、工会以及共产党地方组织的活动,也有记及。

经贸生产。诸如洋务通商、兴办实业、兴修水利、农桑盐渔、车船交通、开辟商埠、商贸经营,乃至禁猎珍禽等事,凡事关经贸生产的新变化、新技术、新观念,均择要记之。

社会生活。诸如有关于民生的收租派捐、催追粮谷、物价变化、赈济救灾、壮丁兵役、社会公益之事,以及民间的游戏演戏、教民冲突、宗族纠纷、禁烟禁赌、民俗变化之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多见之于记载。

排难解纷。中国过去的基层社会,无论乡村坊郭,可以称为长老社会。为人排难解纷,于刘氏平生牵涉精力颇多。宗族、房产、土地、婚姻诸多纠葛的化解,刘氏乐于参与其事,为维护社会和谐出力。其间过程,也记之颇详。

教育文化。起自从师受业,继而课徒授业,进而改革学制,创办新学,详至课程设置、教师聘任,间及学潮,以及县志编修、地方文献整理等等,所记多系刘氏自身经历。

生存环境。晴雨变化,干旱洪涝,风暴冰雹,病疫流行,事关人类生存环境,记之以鉴后。

学问修养。解经论道,读书习学,检点身心,乃至感悟人生,研讨哲理,得见学问修养功夫。间以诗文会友也是人生修养实践。均为记及。

总之,《刘绍宽日记》极富史料价值,为研究清末至民国前期、中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诸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据夏鼐先生日记所载,他曾借阅过这部日记,或许他就是第一位查阅刘绍宽日记的读者。

日记清稿用十行笺缮写,共四十册,计四〇八六页。自第一至三十一册中间,为刘氏自己誊录。民国十九年六月至二十年一月间,录毕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四十三年日记,共十九册。此后则实行每年抄录上年日记办法。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由于刘氏患眼疾白内障,右目失明几达三年,后来虽在温州白累德医院作了手术,但视力没有恢复,且长期受眼痛红肿的折磨,故从第三十一册中间开始,大部分的誊写工作由陈筠庵、郑梓怀等人代劳。其间,刘氏虽曾与抄录者检对过,但最后几册没有检对,因此出现了不少脱讹之处。清稿原藏平阳县图书馆,现藏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上世纪80年代,平阳县县志办公室因修志需要,从温州市图书馆复印一部,由陈镇波先生等辑成《厚庄日记选编》十册。2001年,苍南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刊出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刘绍宽》专辑,其中《日记选》部分,系陈镇波、萧耘春先生在《厚庄日记选编》十册的基础上,分专题选编。

1997年至1998年间,由于县志编纂工作的需要,以及对日记复印本印墨逐渐淡化的担心,平阳县地方志办公室筹划以温州市图书馆藏刘氏《厚庄日记》手稿复印本为底本,整理全部日记稿。筹备工作就绪后,1999年春开始整理。由于日记原稿用行草书成,连刘氏最亲近的学生王理孚也感到难以辨认。我们整理所用的又是十多年前的复印本,辨认的难度很大。日记中有大量读书笔记,引经据典,且与原文时有出入,也增加了点校难度。整理工作从抄录开始。第一至五册、二十九至四十册由陈盛奖先生抄出,第六至二十八册由缪茂来先生抄出。由方浦仁、陈盛奖先生负责点校。自手稿录出后,前后校对稿累至十来套,金少赛女士承担了繁难的电脑录入。自2011年3月始,书稿陆续交温州市图书馆,由卢礼阳先生审阅,交出版社出版。

现《刘绍宽日记》整理本为日记原稿全部,忠于原文。刘氏囿于当时认识,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活动,时有偏见,乃致使用诬称。为保存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和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刘氏思想,仍保留原文,未予删改,谅读者自能辨别。刘绍宽日记整理极为艰难,虽经多次反复校对,认真的读者对照原稿,仍有可能发现舛误,恳请批评指正。

由于《刘绍宽日记》整理工作时间长,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需要感谢的人很多。这里特别要感谢平阳县图书馆馆长林军、乐清市张炳勋、苍南县林勇和杨志锋诸位先生,等等。

林顺道

2012年2月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其他分册简介 (本简介涵盖《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中除《刘绍宽日记(全5册)》以外的所有分册内容,力求详尽描述各册人物的史料价值与思想脉络。)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作为一套汇集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私人记录的系列丛书,旨在通过最直接、最私人化的文字,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填补官方史料留下的空白。本丛书收录的日记,涵盖了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精英群体心路历程的珍贵一手资料。 一、 政治与外交篇:洞察权力核心与国家命运 1. 《李鸿章日记(全10册)》 此套日记是研究晚清“洋务运动”核心人物李鸿章思想轨迹与决策过程的基石。日记详尽记录了他主持北洋水师建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和约》)时的内心挣扎与外交斡旋。读者可以从中窥见这位晚清重臣在内忧外患交织下的政治智慧与局限,尤其是在处理中日、中俄、中英等复杂双边关系时,其幕后沟通、个人判断与朝廷旨意的矛盾冲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日记不仅是外交史的研究对象,更是研究清末中央集权下地方大员行为模式的绝佳文本。 2. 《段祺瑞日记(全8册)》 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日记聚焦于民国初年军政格局的演变。内容集中反映了“皖系”势力的崛起与衰落,以及他本人在“府院之争”、护法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立场和行动。日记对研究民国初期的派系斗争、军事力量的政治化进程,以及其信奉的“对德强硬”外交政策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这些私人记录,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明德新风”背后的权力逻辑与保守思想。 3. 《汪精卫日记(全6册)》 汪精卫作为早期国民党左派的代表和后来的政治巨擘,其日记记录了他从革命党人到国民政府高层的蜕变过程。初期日记展现了其投身革命的激情、对孙中山的追随以及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后期内容则深入揭示了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倾轧、中日矛盾的激化,以及其个人在民族存亡关头所做的艰难(或争议性)抉择。这份记录对于剖析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意义。 二、 思想与文化篇:探寻知识分子的精神疆域 4. 《陈独秀日记(存世部分)》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日记虽然存世有限,但记录的价值极高。主要内容集中反映了五四前后他思想的激变过程,从早期的自由主义倡导,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同。日记直观地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文化衰败与西方思潮涌入时,如何进行痛苦的思想抉择与路线确立,是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和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关键文本。 5. 《胡适日记(增补版,全12册)》 胡适的日记以其广博的记录和深厚的学养著称。这套日记不仅详细记载了他留学美国的经历、与杜威等西方学者的交往,更系统梳理了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推动“建设的文学革命”的全部历程。同时,日记也记录了他在抗战期间的驻美大使经历,以及他对教育改革、学术研究的持续思考。其行文流畅,细节丰富,是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教育史及中美关系史的宝库。 6. 《梁启超日记(全9册)》 梁启超的日记,尤其是其在流亡日本及晚年清华任教时期的记录,是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必读文献。日记不仅记录了他与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恩怨纠葛、变法失败后的心境,更展现了其在“新民说”理论构建过程中的思辨过程。晚年的日记则侧重于学术研究(如《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构思)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反映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把握。 三、 军事与地方史篇:透视社会底层的真实运作 7. 《蔡松坡(蔡锷)日记(全4册)》 蔡锷的日记主要集中于他投身军旅及参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日记清晰地勾勒出清末新军的组织形态、地方军阀的权力构成,以及他本人在云南、四川等地建立势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布局。对于研究云南的近代史、地方军事力量对中央政局的影响,以及“二次革命”的细节,具有极高的现场感和史料价值。 8. 《张之洞日记(节选本)》 虽然张之洞的完整日记存世情况复杂,但本丛书收录的关键节选部分,聚焦于他主持湖广总督期间的洋务实践和地方治理。日记记录了他筹建湖北枪炮厂、修筑卢汉铁路、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的具体困难与成就。这是研究洋务运动中,地方实力派如何调动资源、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推行现代化举措的典范案例。 9. 《张澜日记(全3册)》 张澜作为民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其日记主要记录了民国时期他在四川的教育实践,以及后来投身民主党派建设的历程。日记内容侧重于地方精英如何看待国民政府的治理效能,以及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对于研究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前夕,民主党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内部视角。 总结:丛书的整体价值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官方文告的刻板和报刊宣传的片面,通过这些亲历者的笔触,还原了一个充满矛盾、挣扎、希望与幻灭的近代中国。从洋务派的务实,到革命党人的激进,再到新文化人的启蒙,每一本日记都是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空的心灵之窗,共同构建起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私人化叙事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看之下,就透着一股子沉稳与厚重感,这对于一部涉及近代史的日记体著作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铺垫。纸张的质地触感扎实,油墨印刷清晰,字里行间没有那种廉价的影印感,看得出出版方在文物整理和再现上的用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随册附带的图版和注释,排版考究,对于理解特定历史场景和人物关系起到了极大的补充作用。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留下的真实痕迹。这些实物的细节处理,让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汲取,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翻开第一册的扉页,那份历史的庄严感扑面而来,让人对手中的这部作品充满了敬意。整体而言,这是一套兼具学术价值和收藏品位的佳作,装帧的精良程度,完全对得起其内容的重量级地位。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开始关注其内在的时间线索和作者的心态变化。从早期的踌躇满志,到历经波折后的审慎与内敛,日记清晰地勾勒出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自我调适、挣扎求存的心路历程。不同阶段的记录口吻和关注重点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比阅读任何传记都要来得更具说服力。你会看到一些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但重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一个与事件身处同一时空的人是如何感知、应对和记录这些巨变的。这种对个体经验的细致描摹,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我”所构筑起来的复杂结构。尤其是一些关于人际交往、政治妥协的记录,读来令人深思,体会到历史决策背后的巨大压力和无奈。

评分

总的来说,阅读这套日记是一项需要投入精力和耐心的“工程”,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获取信息的读物。每一次的翻开,都要求读者放下现代的认知框架,尽量以日记写成时的心态去理解其语境。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历史典故,甚至是当时人际圈子的暗语,都需要查阅附注或借助其他参考资料进行梳理。但这种“深度介入”的回报是巨大的——你不仅获得了第一手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你参与了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重建。它提供了远超一般史著所能给予的、那种直击人心的历史真实感,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史怀有求真精神的严肃读者。

评分

这套日记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对于特定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其中穿插记录的关于当时物价、衣着、交通工具、乃至家庭日常琐事的片段,如同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博物馆橱窗。我们习惯于从宏观历史中了解那个年代的“大事”,却常常忽略了那些构成生活基底的“小事”。这些关于柴米油盐、亲友往来的记录,恰恰是填补历史空白的关键拼图。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背景下,精英阶层是如何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秩序的。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忠实记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史专家们有了极大的可挖掘空间。

评分

初读这套日记,最直观的感受是叙事者语言风格的极其鲜活与未经雕琢。与许多经过后世润饰或高度提炼的史料不同,日记保留了大量口语化、甚至略显粗粝的原始记录,这正是其最具魅力的地方。它没有宏大叙事的架子,而是聚焦于日常的琐碎、瞬间的感悟和未加过滤的私密情绪。读到某个关键事件的记录时,那种时间仿佛凝固、事件正在眼前发生的临场感极强,让人不禁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情景——或许是会议室里的剑拔弩张,或许是某个傍晚独自行走的落寞。这种近乎“在场”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对那个动荡年代社会肌理的理解深度。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微观而又真实,远胜于教科书上的平面描述。

评分

本书是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内容包括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史料价值相当丰富。刘氏为地方名流,多参与地方事务,诸如地方治安之维持、经济活动之开展、家族纠纷之解决,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日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所记时政要闻,并非泛泛而谈,多就与温州地方关系紧密者着眼,为研究纷繁复杂的历史的细部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好书,好书。

评分

本书是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内容包括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史料价值相当丰富。刘氏为地方名流,多参与地方事务,诸如地方治安之维持、经济活动之开展、家族纠纷之解决,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日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所记时政要闻,并非泛泛而谈,多就与温州地方关系紧密者着眼,为研究纷繁复杂的历史的细部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好书,好书。

评分

书很好,真的很棒,朋友很喜欢

评分

好读书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啊找你聊天记录给我看看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五星星星!

评分

帮朋友买的,据说还不错吧

评分

整理精善,编制索引:刘氏生活于温州地区,对当地风俗民情、土产人文多有记述,整理者多年从事地方史研究及地方文献整理,熟知个中掌故,是整理此文献的不二人选。并在研究基础上精心考订、编制人名索引,无论名人巨擘抑或不见经传之小人物,皆予收录,极大地便利了读者检索。

评分

史料扎实,考证严谨,非常值得入手的一本好书!

评分

本书是刘绍宽毕生日记汇编,始于1888年,止于1942年,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内容包括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等重要的时代和历史事件,史料价值相当丰富。刘氏为地方名流,多参与地方事务,诸如地方治安之维持、经济活动之开展、家族纠纷之解决,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日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所记时政要闻,并非泛泛而谈,多就与温州地方关系紧密者着眼,为研究纷繁复杂的历史的细部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好书,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