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偏向于社会经济史和日常生活层面的探究,毕竟宏大的叙事往往会忽略掉普通人的真实面貌。这卷《唐研究》在社会史的挖掘上,可以说是下了苦功的。其中一篇关于唐代城市中“夜市”与“晓市”的分布规律研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址、地方志的记载,甚至是一些笔记小说中的侧面描写,重建了唐代城市商业活动的精细地图。他不仅关注了商品贸易的路线,更着墨于不同阶层市民的消费习惯,比如,高档丝绸的采购流程和普通市民对豆类、蔬菜的日常依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微观史学”的运用,让抽象的“唐代经济”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唐代赋税制度改革对农民生活影响时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笔法,没有过多渲染苦难,而是通过具体到“丁男口纳若干钱帛”的数字变化,展现了政策对社会底层结构产生的微妙影响。合上书卷,我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宫廷的雕栏玉砌,而是唐代市井烟火气的喧嚣与活力。
评分我个人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兴趣点比较集中在艺术和宗教的互鉴上,所以这卷书里关于西域乐舞和胡风对唐代宫廷音乐影响的几篇文章,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亮点。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引进了什么乐器”“模仿了什么舞姿”,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外来文化元素是如何被“汉化”和“唐化”,最终融入到大唐文化主流的复杂过程。通过对唐代工匠记录和乐部人员编制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绝非单向度的输入,而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融合与再创造过程。有一处论述特别打动我,它探讨了祆教(拜火教)在唐代的传播轨迹,不仅仅是信徒的数量变化,更关注了其符号体系如何被吸收进道教或民间信仰中,从而展现了唐代宗教的包容性与融合性。读完后,我深切体会到,唐朝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军事和政治的强盛,更在于其文化上的自信和兼收并蓄的胸襟,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是这本专著带给我的最宝贵收获。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唐代士人群体的精神世界更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钟情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又留下璀璨思想火花的文人。这本《唐研究》第二十三卷,在处理这一块时,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特意去看了关于韩愈和柳宗元晚年思想转向的专题研究,那篇论文没有像传统史书那样将他们简单地定性为“古文运动”的旗手,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地方任职期间,面对具体民生问题时,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作者引用了大量私人信札和奏折,细致描摹了他们从京城儒士到地方大员的心路历程,那种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心理落差,写得非常到位。此外,关于中晚唐佛教的世俗化倾向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通过对寺院经济、僧侣社会地位变化等非主流史料的梳理,挑战了以往认为唐代佛教信仰一直保持纯粹性的观点。阅读这些论述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争鸣,感受到他们那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的焦虑与智慧。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剖析灵魂深处的精神史。
评分作为一名对唐代法律和制度变迁抱有极大热情的读者,我必须称赞这卷书在制度史方面的贡献。它似乎专门为我们这些对“律令体系”着迷的人准备了一份饕餮大宴。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永徽律疏》的修订过程及其在不同地域的适用差异的论述。作者利用新出土的唐简(法律文书),详细比对了中央颁布的律文与地方实际执行时所做的“因俗裁制”的案例,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微妙的拉锯战。这种将理论文本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对唐代法制的认识深度。不同于以往那种只重“条文”的研究,本书更关注“人”在法律执行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此外,关于唐代军制中“府兵制瓦解”的最新学说梳理也十分精彩,它不再将此归咎于单一的军事失败,而是将其置于整个土地兼并、国家财政压力增大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让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这部《唐研究》的第二十三卷,坦白说,我期待已久,但拿到手后,那种翻阅的体验,如同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得承认,我对唐代历史的兴趣并非科班出身,更多是出于一种文人式的浪漫想象,对那个“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充满好奇。这卷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格调,那种沉稳的墨绿和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内容上,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敦煌文书的新发现和解读。作者在考证那些残破的绢帛和纸张时,那种抽丝剥茧的严谨态度,让人不禁想象起当年敦煌莫高窟的寂静与神秘。我记得有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唐代长安城坊制的变迁,对比了不同时期文献中关于“里”与“坊”的记载差异,那份细致入微,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其中几篇关于唐代边疆民族关系史的论述啃完,尤其是对于羁縻府州的设置及其演变,以往我总觉得那是个模糊的概念,但书中通过具体的人名、事件和官方文书的对照,让那段历史鲜活了起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大唐气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结构和治理模式的肌理之中。
评分唐研究 第二十三卷学术界的业界良心
评分价廉物美,乘着特价买的,好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鉴于近年来学界对新发现的中古时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将在2017年内举办“文本性与物质性交错的中古中国:中古研究新前沿国际研讨会”(TextualityandMaterialityinMedievalChina:InternationalSymposiumatPekingUniversity),本卷《唐研究》作为会议论文专集,希望重点讨论中古中国历史资料中文本性和物质性的关系,以此来重新评估5到10世纪文本与物质资料的历史价值。这一评估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展开(艺术、经济、历史、文学以及@),尤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中古的文本性与物质性,2.文本性与物质性的交错,3.文本与物质制作的多重目的,4.文本与物质的消费实践。各篇论文将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
评分价廉物美,乘着特价买的,好书
评分榮新江先生主編的最後一期唐研究。
评分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榮新江先生主編的最後一期唐研究。
评分很实在,600多页一本!印刷质量和内容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