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在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市)淘老照片的有趣经历,叙述了姐妹俩徒步串联至延安的往事等。
冯克力(主编),二十几年里致力于老照片的编辑、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当历史可以观看》等。
陈探月?一所教会中学远逝的足迹——追忆天津汇文
傅国涌?我的大娘舅李一瑾——故乡雁荡杂忆之三
王晓勇?一个世纪,两个家族
侯碧辉?岁月的目光
穆?公?老爸的光头照
成凤英?我们的姐姐
叶振华?爸妈和我
胡武功?对影胡说(上)
任韶华?1996:北京纪事
谭金土?西贡淘得旧片归
李东川?一名少年的“文革”记忆
史耀增?李金寅?“文革”中的饲养员学习班
娄向丽?无言的一课
罗明威?天降馅饼
吴隆友?追记俨老拍电影
邓洪秀?缅怀叶琼芳老师
朱?炜?“编书匠”施瑛
车志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时的照片
冯克力?编后随想
说实话,我对这种“系列出版物”总是抱有一种挑剔的审视目光,毕竟要做到第117辑,保持水准不下滑,难度系数是呈几何级数上升的。但《老照片》这个品牌一直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不像是那种刻意制造的“怀旧风”,而是扎根于民间记忆的真实投射。我最关注的是,这一辑的主题是否足够“新颖”或者说“独特”。如果只是重复拍摄那些千篇一律的“旧上海弄堂”或者“文革时期的标语”,那未免有些乏味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地域上更偏僻、题材上更冷门的挖掘,比如西南少数民族的祭祀场景,或者是某个特定行业(如早期的纺织厂工人、铁路工程师)的工作侧影。更进一步,如果能探讨一下“照片如何成为历史的构建者”这一元问题,那就太棒了。比如,选取几组对比照片,展示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用视觉语言来论证历史的不可逆性。此外,排版设计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环。如果这一辑采用了大开本、高克重纸张,并且对老照片进行了精细的数字化修复,让那些细节——比如人物衣服的纹理、背景建筑的雕花——得以清晰重现,那么它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将大大提升。这不仅仅是看照片,更是一场视觉上的考古盛宴。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我希望这第117辑能够提供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打破我对“老照片”题材的固有认知。例如,如果能收录一些罕见的外国人在华拍摄的影像,或者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使节或商人在中国的生活片段,那视角就会变得更加立体和多元。我们习惯了从本土视角去打量过去,但引入一个“他者”的观察视角,往往能揭示出我们自己习以为常却未曾深思的历史侧面。另外,我对照片的“组合”和“编排”非常感兴趣。编辑是否尝试构建了某种叙事线索?比如,以“一场婚礼”为主题,串联起从准备到宴席结束的不同场景;或者以“一个工具”为引子,展示某个手工艺工具在不同时代的使用变化。如果照片的排列不是随机的,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对话或对比,那么读者的探索欲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与其说是看图集,不如说是参与了一场由编辑策划的“历史解谜游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享受。
评分这本厚厚的影集,翻开扉页,仿佛时间本身都凝滞在了那些泛黄的纸张上。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第117辑,又会带我们穿越回哪个光影交错的年代。从封面那张略显模糊,却又蕴含着无尽故事感的黑白照片中,我似乎已经嗅到了老旧胶卷特有的樟脑丸气息。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定格的瞬间,更是照片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和已经消逝的烟火气。比如,我很想看到是否收录了上世纪三五十年代江南水乡的市井百态,那些摇橹的船娘,晾晒在竹竿上的衣物,以及依稀可见的青砖黛瓦,它们是如何被当时的摄影师用长曝光和精准的测光捕捉下来的?更深入一层想,那些影像背后,是否有关于那个特定时期社会变迁的隐喻?是喜悦的丰收场面,还是略带忧愁的战后重建景象?如果能配上几段考究的文字注释,哪怕只是对拍摄器材、冲印工艺的简要说明,都会让这本影像志的价值倍增。我甚至希望看到一些从未曝光的“废片”的选段,因为即便是失败的作品,也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摄影师当时的心境和环境的突发状况,那种不经意的瞬间,往往比精心摆设的“大片”更打动人心。总而言之,这本选辑承载的,是对逝去岁月的深情回望,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沉浸式的“时光漫游”。
评分我对于这本选辑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毕竟,作为承载历史影像的载体,如果印刷质量不过关,那简直是对先辈留下的珍贵资料的亵渎。我特别关注的是色彩还原的准确性。对于彩色老照片(如果收录的话),我期待那种经过专业调色师处理的、既保留了老照片特有的那种略微偏暖或偏青的时代色调,又不至于失真到让人无法辨认的程度。对于黑白照片,墨点的层次感和灰阶的过渡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看到非常细腻的过渡,从纯粹的亮白到深邃的纯黑之间,能够展现出数十个清晰的灰度级别,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原底片上的光影细节。此外,装订方式也很关键。如果采用了锁线胶装,能够平摊阅读而不损伤书脊,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希望在阅读时,不会因为书本的局限而错过角落里的微小细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件文物,必须以最高的规格来对待。
评分翻开书页,我试图寻找的,是那种能够瞬间击中我内心深处某个柔软角落的“共鸣”。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我渴望通过这些凝固的画面,与那些素未谋面的人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有一张照片,可能是一个家庭在自家院子里过年,孩子们穿着新衣,大人围着桌子笑得开怀。我看着那些笑脸,会忍不住想象:他们后来的生活是怎样的?那个最小的孩子,是否活到了今天?或者,另一张照片拍的是一群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尚未被世事磨平的锐气。这些照片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们的“不完美”——比如,偶尔出现的曝光不足,导致人物面部有些阴影,反而更添了一份神秘感。我希望看到那些“生活流”的痕迹,而不是摆拍的“摆拍”。如果编辑能够在照片旁标注拍摄者的简单背景,哪怕只是一句话,例如“摄影者王先生,某工厂技术员,此照片摄于其返乡探亲途中”,这种微小的叙事介入,就能让原本冰冷的照片立刻拥有了温度和人情味。
评分不错,物流很快,很好。
评分冯克力 编,好书,每期都购买的。
评分okokokokokokokokok
评分超级好书历史
评分每期必买。
评分喜欢读这类人文类书籍,长知识,开阔视野。非常好。
评分《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在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市)淘老照片的有趣经历,叙述了姐妹俩徒步串联至延安的往事等。
评分我是老照片的忠实读者。
评分对本次购买十分满意,期待下次购买。建议大家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