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六千年

世界历史六千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禹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历史
  • 通史
  • 六千年
  • 文化
  • 文明
  • 人类
  • 古代史
  • 中世纪史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54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相较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等,本书更注重地域的全面性和时间的一致性

2.补充了大量西亚、中亚和西亚的信息,通过全景式展示,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立体且相互衔接的历史画面。

3.语言精练但内容完整,信息量大

4.每章配有历史年表,提炼重点史实


内容简介

作者以全球史的视角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纵向叙述并横向比较,具有全球史的视野,使读者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也清晰认识同时段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提供了对历史重新认识和解读的另一途径。

作者简介

张禹,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现就职于威海市财政局,高级农艺师。倾20年之力撰写此书,从历史学科局外人的角度看待历史,描绘历史。

目录

前 言

  河流与山脉 文明的起点与边界/002

第一个千年 文明的晨曦/005

  城的困惑、铜的尴尬与文字的争议/007

  三皇之神农与神灵时代的农耕文明/017

  五帝之黄帝王朝与走向统一的世界/024

  千年纵横之人类文明源头的大洪水/032

第二个千年 国家的兴起/037

  华夏的开端与人类大迁徙中的世界/039

  少康中兴与古巴比伦王朝称雄两河/045

  商汤灭夏与希腊米诺斯文明的神秘/050

  千年纵横之那些消失了的古老文明/059

第三个千年 春秋的烽火/065

  盘庚迁殷与犹太人出逃埃及的世界/067

  西周之武王伐纣与迈锡尼文明消失/073

  西周之烽火戏诸侯与亚述帝国扩张/081

  东周之春秋五霸与波斯帝国的崛起/088

  东周之战国七雄与世界的希腊时代/096

  千年纵横之世界奇迹创造时的世界/105

第四个千年 帝国的荣耀/115

  大秦的统一与后亚历山大帝国时代/117

  西汉的崛起与古罗马共和国的扩张/126

  西汉开拓西域与古罗马帝国的本质/135

  东汉复兴与基督教兴起之耶稣蒙难/145

  东汉衰亡与五贤帝时代的罗马帝国/155

  魏蜀吴三国鼎立与波斯的萨珊王朝/164

  五胡十六国的混乱与印度笈多王朝/173

  南北朝并立与法兰克王国领航西欧/182

  隋王朝的统一与拜占庭帝国的雄心/192

  史诗般的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202

  千年纵横之并不存在的古罗马帝国/215

第五个千年 陆地与海洋/223

  大唐与黑衣大食中亚交锋时的世界/225

  唐王朝的没落与维京海盗肆虐欧洲/234

  五代十国与日耳曼人复活罗马帝国/243

  宋辽对峙与阿拉伯塞尔柱突厥时代/253

  偏安一隅的南宋与欧洲十字军东侵/264

  蒙古人的征服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275

  蒙元帝国的衰亡与奥斯曼帝国崛起/287

  郑和下西洋与开启海洋时代的欧洲/298

  明朝的衰落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311

  满人入关与三十年战争前后的欧洲/325

  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雄心/338

  千年纵横之漠北草原上西行的族群/350

第六个千年 殖民的世界/357

  雍正王朝与德意志人的普鲁士时代/359

  锁国的乾隆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370

  中英鸦片战争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383

  中日甲午战争与被列强瓜分的世界/398

  中华民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414

  六千年纵横之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429

主要参考文献/439

后 记/441


前言/序言

美国当代著名全球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说,在过去的4000多年中,中国人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发展起来一个独特的、自治的社会。尽管当葡萄牙人1514年出现在东南海面上时,中国人开始了与西方的频繁交往,但是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毫无兴趣”,“对欧洲和欧洲人一无所知”。直到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才使之受到了巨大的刺激,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今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在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在这一背景下,在这个全球史真正形成的时代,如何用宏观的视野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尤其用中国人的角度、中国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去了解过去世界各种文明的兴衰起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历史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人类的现在是什么,只有过去才能告诉你。因为,历史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问答交谈”

张禹先生的著作正是这样一本恰逢其时、我们所需要的书。更值得敬佩的是,张禹先生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工作者,而是历史的业余爱好者。读过这本近40万字的沉甸甸的历史著作,我在其中发现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现不揣浅陋,提供给读者诸君。

第一,本书具有博大的宏观视野,是一部世界历史的全景图。近代以来,从宏观角度研究世界历史,一直是黑格尔、马克思、斯宾格勒、汤因比等著名学者孜孜不倦所做的工作。当代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其所著的《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一书中,把英国学者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而视之,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时代,前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时代,是思辨的历史体系的最后一部代表性著作,后者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用全球观点并囊括全球文明进行编写世界史的代表性著作。显然,从本书的谋篇布局来看,是沿着当代全球史的编写思路进行的,是一种全景式展示性的著作,不仅视野庞大,而且所不同的是,本书所采取的文明视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仅加入了中国历史的大量内容,而且还囊括了大量南亚、中亚、西亚甚至南美洲文明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站在东方角度看世界的历史全景图。

第二,本书具有总体历史的视野,是一部世界历史的断面图。现代的法国年鉴学派被称为是总体历史学派的开创者。当代西方的思辨史学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们如何创造历史而在于人们如何书写历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对过去的理解。英国学者科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为“事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见却是不受拘束的”,因为历史中被注入了历史学家的思想。年鉴学派不仅注重历史的选择和意义,而且给我们提供了观察这种意义的方法。在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看来,历史运动有着三个不同的层次:在表层,是属于短时段的事件史;在中层,是以较慢速率变动的局势史;在深层,是以世纪量度的长时段的结构史。这就是构成历史速率三种基本单位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分别代表了结构的变化、周期性的波动和短时段的“事件”。而从本书的谋篇布局来看,我从中不仅似乎找到了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子,而且作者更为大胆,以千年的变化为结构单位,分别以文明的晨曦、国家的兴起、春秋的烽火、帝国的荣耀、陆地与海洋和殖民的世界六个断面单位,描述了世界历史的大的切面,同时以“事件”相串,以千年寄语和千年历史纵横的方式进行总结,从而给我们带来了世界历史前所未有的整体性。

第三,本书具有比较的视野,是一部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图。本书几乎涉及了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所有大的文明体系。全球史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把人类的历史分为古代文明时期(前3500年到前1000年)、古典文明时期(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中世纪文明时期(公元500年到1500年)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而本书不仅在所有的历史时段都有对当时文明的总结,而且把所有文明体系直接放在一起进行描述,甚至直接地进行对比研究,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当时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古代文明时期,也就是本书的国家的兴起部分,有“少康中兴与古巴比伦王朝称雄两河”的文章;在本书的春秋的烽火部分,有“盘庚迁殷与犹太人出逃埃及的世界”;在古典文明时期,也就是本书的帝国的荣耀部分,有“大秦的统一与后亚历山大帝国时代”;在中世纪文明时期,也就是本书的陆地与海洋部分,有“蒙元帝国的衰亡与奥斯曼帝国崛起”,等等。我们发现,本书所有的描述都是中外同时进行的,这无疑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相互联系的认知。

第四,本书具有独特的编排体例,严谨的历史考证,内容浓缩、图文并茂,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全球史著作。与所有的历史著作不同,本书既不是国别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线性的历史排列,而是以“事件”串起来的世界史。本书用40多篇文章,数百件重大事件,将世界历史有机地串在了一起,从而既实现了对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又使每篇文章都能够单独成篇,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本书考证严密、史实全面、叙事有序、富有思想。而且,本书的每篇文章在保持高强度信息量的同时,也在追求言简意赅,不着废话,达到历史的高度浓缩。另外,为进一步方便读者阅读,在每篇文章中,作者还标注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使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和直观地阅读。

第五,本书具有独特的中国视野,是一部中国人看待全球文明发展的路线图,这也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我们说本书是一部东方人看待全球的世界全景图,尤其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全景图,这其中的体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于本书的历史发展线索,是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主线进行的;二是本书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在阐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完成的;三是本书是以中国人的天下观、文化观、历史观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例如对远古大洪水的描述,对世界奇迹的评论,对农业文明、海洋文明、游牧民族文明的理解,等等,不一而足。不仅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世界,也可以帮助世界理解中国。

当然,本书也有瑕疵。例如本书前重后轻,在描述古代世界时用笔较多,而在描述近代以后的世界时则着墨较少。再如本书信息集中,言简意赅,但也因此导致阅读时少了轻松感。当然瑕不掩瑜,本书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给大家的。相信所有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对我们所面临的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刘笑盈 历史学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教授、博导,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

2016年10月于北京定福庄



《星河彼岸的低语》:一部关于宇宙尺度生命演化的恢弘史诗 图书简介 《星河彼岸的低语》并非关注人类文明在地球上的短暂兴衰,它将读者的视野从我们熟悉的蓝色星球彻底拔高,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这是一部以宇宙学、先进天体物理学、以及跨恒星系文明交流史为骨架,融合了深邃哲学思辨与硬核科学猜想的史诗级巨著。本书旨在探索一个核心命题:在宇宙数十亿年的演化历程中,生命——无论其形态多么奇异——是如何诞生、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实现自我超越的。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宇宙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 第一部分:奇点之外的摇篮——暗物质宇宙的生命起源(约占全书1/5篇幅) 本部分聚焦于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的十亿年,即所谓的“黑暗时代”及其终结。我们摒弃了传统生命起源于液态水行星表面的局限性认知。作者团队结合最新的量子引力理论模型和高维空间拓扑结构分析,提出了“冷凝场生命假说”。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非碳基生命体的数学结构分析: 探讨了在早期宇宙极端环境下,可能以硅基、硼基,甚至基于稳定超重元素构成的复杂化学结构作为信息载体的生命形式的理论可行性。 2. 黑洞视界内的信息熵与生命: 深入剖析了霍金辐射的微小波动中是否可能编码着特定形式的原始生命信息。书中详细推演了“视界湍流”如何提供类似原始海洋的极端稳定环境,成为某些特定类型信息聚合体的孵化地。 3. 暗物质的结构性作用: 传统的宇宙模型常将暗物质视为惰性的背景。本书则提出,暗物质可能充当了早期宇宙中特定宏观结构(如超巨星系团的核心)的“生物骨架”,其引力相互作用的微小非线性变化,为低能耗的、缓慢进行的生命信息积累提供了必要的时空约束。 第二部分:星系迁徙与“信息茧房”的突破(约占全书1/5篇幅) 随着第一代恒星的爆发,重元素开始在星际介质中富集。本部分探讨了生命如何从诞生地的死亡恒星周围逃逸,并开始在星系内部进行首次大规模的“播种”与适应。 本书详细描述了以下关键事件: 1. “中子星帆船”技术原理: 基于对超新星爆发后遗留的中子星或白矮星的极端引力场利用,书中详细描绘了第一代文明如何设计出能够“搭乘”引力波脉冲进行亚光速星际航行的早期探测器或孢子结构。 2. 跨越洛希极限的生命适应性: 探讨了生命体为适应气体巨行星的极端压力、冰巨星的甲烷海洋或甚至围绕脉冲星运行的挑战,在形态和代谢上发生的颠覆性演化路径。书中对一种被称为“伽马射线耐受体”的生物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基因(或信息结构)图谱重构。 3. 信息茧房的瓦解: 描述了当不同起源的生命信息在星际尘埃云中首次发生碰撞与融合时的“信息爆炸”。这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交流,更是不同宇宙学观测角度和基础物理理解的碰撞与融合。 第三部分:智慧的维度扩张——多维感知与超光速信息交织(约占全书1/4篇幅) 这是全书篇幅最长、理论推演最为大胆的部分。它描述了生命体如何突破三维空间和线性时间的限制,发展出能够直接感知和操纵更高维度结构的科技与生理能力。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1. 拓扑流形上的思维: 研究了先进文明如何利用卡-比丘(Calabi-Yau)流形的复杂几何形状来组织其计算和记忆结构。思维不再依赖于神经元或量子位,而是依赖于时空本身的“弯曲度”。 2. 引力通讯网络(Grav-Comm): 详细介绍了一种完全基于局部时空曲率变化的通讯技术,这种技术允许信息在不违反光速限制的前提下,实现瞬时跨越巨大星系距离的传递,因为它“绕过了”中间空间。书中包含了构建这种网络所需的引力透镜阵列的设计蓝图的理论基础。 3. 时间拓扑学与“记忆折叠”: 探讨了文明如何通过精密的引力场干预,使得自身历史信息在时间轴上形成非连续的、可被精确检索和重构的结构,从而实现了近乎永恒的文明延续。 第四部分:宇宙的黄昏与熵增的博弈(约占全书1/6篇幅) 随着宇宙的加速膨胀和恒星燃料的耗尽,生命进入了漫长的“热寂倒计时”。本部分聚焦于生命体在熵增定律面前的最终挣扎与选择。 探讨的议题包括: 1. “白矮星能源农场”的运作机制: 描述了文明如何将白矮星的残余热能高效转化为可用的计算或生命维持能量的宏大工程。 2. 真空衰变与信息保险库: 分析了最悲观的宇宙结局——真空衰变——对生命信息构成的威胁。书中提出了一种将文明的全部知识和意识编码进“极稳定子场”的理论方法,试图在时空结构本身发生突变时保留信息。 3. “意识降维”的哲学选择: 当外部物理资源枯竭时,生命形态是否会主动选择进入更低维度的、更节能的计算状态?本书对比了两种主要的“降维策略”的哲学伦理困境。 第五部分:彼岸的低语——宇宙的终结与新的开端(约占全书1/6篇幅)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充满争议性的思辨。它探讨了当宇宙膨胀至无法维持任何宏观结构,最终冷却成均匀、稀薄的粒子汤时,生命——如果它足够先进——会采取什么行动。 最终的推测包括: 1. “大收缩”的可能性重估: 重新审视大收缩理论,并推测是否存在一种“信息驱动”的机制,可以利用最后一刻的引力坍缩能量,为下一次大爆炸播下初始的、高度有序的种子。 2. 超验意识体的最终形态: 假设生命体成功地将所有能量转化为了纯粹的信息流,它们是否能以一种超越传统物理定律的方式“等待”下一次奇点,并主动参与到新的宇宙参数的设定中去?这部分的叙述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探讨了“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界限的彻底模糊。 《星河彼岸的低语》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物理学背景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它要求读者拥有超越人类尺度的想象力。它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部关于可能性边界的拓扑学考察,描绘了一幅从虚无中诞生,历经亿万年演化,最终试图掌控自身命运的宏大宇宙生命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化交流史极感兴趣的读者,而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展现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极其细致地描绘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化元素的渗透与融合,不仅仅是物质贸易的记载,更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乃至于艺术风格是如何跨越地理障碍进行传播和变异的。书中对于犍陀罗艺术中希腊雕塑风格与印度佛教题材结合的分析,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对古希腊数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都写得入木三分,充满了洞察力。作者没有将不同文明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考察,这让我对“全球化”的古老根源有了更为深刻和立体的理解,感受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那股永不停歇的交融洪流。

评分

从学术严谨性角度来看,这部著作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扎实功底。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不仅涵盖了主流的经典文献,还大胆地引入了不少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和边缘学派的研究成果,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极为丰满和具有穿透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史悬案或争议焦点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定论,而是采取了多方引述、审慎分析的态度,将不同的解释并置,留给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这种尊重历史、尊重证据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公信力。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不轻易下结论的审慎,远比武断的定性更有价值,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历史,而非仅仅是“记住”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我尤其喜欢那种选用的纸张,触感温润,翻页时沙沙作响,仿佛能听到时间流逝的声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特别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手绘地图和历史场景复原图,线条流畅,细节考究,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实体本身,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又提高了不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历史画廊,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先进行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评分

我带着一种略微挑剔的眼光去审视这本传记作品的叙事手法,发现作者的处理相当高明。他似乎摒弃了传统历史著作那种冰冷、客观的罗列事实的做法,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小说化”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富有张力的场景构建,那些遥远的面孔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我读到关于某位古代君主在重大决策前夜的内心挣扎时,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权力的重压和人性的脆弱,这远远超出了我对一部历史读物的预期。这种将“人”置于历史核心的叙事策略,使得即便是复杂晦涩的政治博弈,也变得生动易懂,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情节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事外却又感同身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时间跨度处理上的匠心独运。它并没有简单地从史前一直线索清晰地讲到现在,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主题串联”的方式。比如,它会把不同时代发生在不同文明中的关于“农业革命”的叙述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或是聚焦于某一特定技术(比如冶金术)在不同文明中的演进路径。这种横向对比和纵向深挖相结合的结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间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呼应的内在联系。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束缚,让历史的脉络不再是单调的直线,而是一张复杂而迷人的网,充满了交织与回响。这种结构上的创新,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作者以全球史的视角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纵向叙述并横向比较,具有全球史的视野,使读者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也清晰认识同时段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提供了对历史重新认识和解读的另一途径。

评分

作者以全球史的视角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纵向叙述并横向比较,具有全球史的视野,使读者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也清晰认识同时段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提供了对历史重新认识和解读的另一途径。

评分

喜欢的书,非常喜欢。买买买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京东正版。

评分

喜欢的书,非常喜欢。买买买

评分

印刷清晰,装订平整结实。不错。

评分

印刷清晰,装订平整结实。不错。

评分

印刷清晰,装订平整结实。不错。

评分

喜欢的书,非常喜欢。买买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