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目前为止所能搜集到的敦煌汉简全部进行重新的校订,改释及新释字近百,尤其是将百年来历次发现及发掘的敦煌汉简搜集于一处,也将极有利于今后学者们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简牍进行重新的分类,纠正了以前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一些错误,同时编联了一些简策。文末附有历次所出土敦煌汉简情况的著录表。此表在前人的基础上详加考辨,对一些简的著录情况作出了更正。
白军鹏,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敦煌汉简”的发掘、保存及整理情况概述1
一、斯坦因所获部分1
二、周炳南、夏鼐所获部分5
三、建国后敦煌、玉门等地历次发掘与收集6
第二节 汉代的敦煌郡9
一、敦煌郡的设立时代9
二、敦煌郡的民政体系11
三、敦煌郡的军政体系14
四、敦煌郡的邮驿系统19
第二章 释文搜集与校订22
第一节 “旧简”释文详校28
一、斯坦因二探所获部分28
二、斯坦因三探所获部分113
三、前西北科学考察团所获部分140
四、斯坦因二探、三探所获新刊简牍的初步整理与研究
第二节 “新简”校释185
一、马圈湾烽隧遗址出土汉简185
二、敦煌后坑墩(D20 T11)采集的汉简316
三、敦煌马圈湾烽隧遗址(D21)采集的汉简318
四、敦煌小方盘城(D25 T14)采集的汉简318
五、敦煌臭墩子墩(D65 T23o)采集的汉简321
六、敦煌小方盘城南第一烽隧(D81)采集的汉简322
七、敦煌芦草井子墩(D83?T14c)采集的汉简322
八、敦煌盐池湾墩(D22 T12a)采集的汉简323
九、敦煌小月牙湖东墩(D57)采集的汉简325
十、敦煌悬泉遗址采集的汉简328
十一、出土地点不详339
十二、敦煌酥油土出土的汉简339
十三、敦煌研究院收藏的一组汉简347
十四、玉门花海出土的汉简348
十五、人头疙瘩所出354
十六、条湖坡烽隧遗址354
十七、疏勒河北三墩(清水沟东墩) 355
十八、陕西省博物馆所藏敦煌汉简360
十九、瓜州县博物馆藏361
二十、一棵树烽隧所出汉代简牍361
附录一 1949年以前“敦煌汉简”出土地点及著录对照表364
附录二 1949年以后散见“敦煌汉简”出土地对照表帮助418
“文昌论丛”序言
论丛以“文昌”为名,有以说也。
其一,文昌路是目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坐落之所。二〇〇九年,应学校整体规划的调整要求,文学院奉命从据守二十年(一九八八—二〇〇九)的“红楼”搬迁至文昌路这座小院的三栋旧楼。学院里年长一点的先生们都记得,这里本是中文系的旧地,中文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就这里缔造的。故以“文昌”为名,为了纪念文学院的沧桑历史、纪念曾在这里创造不息、为我们留下宝贵遗产的前贤们。
其次,常有同仁说文昌路是文学院的“福地”。此番搬迁,当时只道是“暂厝”,不意倏忽又六年。综观文学院的历史,重回文昌路这段时期,学院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发展走上了复兴。而“文丛”中的作者,多数是这段时期入职学院的。从学校规划来看,文学院迟早要离开文昌路。取“文昌”之名,也有意铭记这段时期里新老学人团结进取、急起直追的历程。
最后,从字面意义上,“文昌”寄寓着文化昌明、文学昌盛、文章昌茂、文运昌隆等意涵,故以“文昌”命名丛书,代表我们对文学院、对东北师范大大学、对中华文明的祈愿。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所高校——东北大学的国文系,从一九四六年至今,她已走过了七十年。七十年中,历代学人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奋斗,把文学院建成了人文学术与教育的关外重镇,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十年前,在建院(系)六十周年之际,学院组织出版了《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学论集(一九四六—二〇〇五)》,这部煌煌一百四十万言的大书,为院史上最重要的成果进行了文献总结。去年,王确教授开始主持编选“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把学院历代学人的学术代表作重新编订,统一装帧出版,首批出版著作十种近三百万字,这些都展示了这座古老学院的丰腴成就。近年来,文学院有了许多新的气象和变化,“文昌论丛”必然是这一页历史的见证之一。这套书首批推出八部著作,与历史巡礼式的文献编纂和学术史文库式的代表作展示的思路不同,“文昌论丛”着力助推新生代学者。丛书的诸位作者,年龄最大的四十岁,最小的三十二岁,半数以上属于“八〇后学人”,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最近三年才加盟文学院,他们的才思与文笔代表着文学院的未来。近年来,文学院形成了一种共识:前贤们深厚的积淀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土壤,但未来的持续发展,要依靠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这个共识正在逐渐升华为一种“尚少”的文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管理上(比如科研奖励向青年教师“倒挂”的激励机制),学院都有意向年轻人倾斜,以期更快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承担起文学院的未来。这一文化已在文学院近年的发展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应,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反响。当然,我们知道,若没有文学院这些前辈和中年学者们的理解与支持,就不可能培育和形成这种文化。“文昌论丛”的推出,既受惠于这一文化,反过来也验证这一文化,并丰富它的内涵、为它积累经验。集中推出三十多岁青年教师的著作,这在东师文学院历史上还是首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希望这套论丛能兼具“导夫先路”的作用:随着目前新生代的持续成长,以及未来新生力量的不断融入,论丛会不断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最终形成我们的学术品牌。
“文昌论丛”是文学院青年一代学人的检阅。从作者的学缘结构来说,他们分别在法国戴高乐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这反映了学院目前的师资学缘构成更趋向于多元化,人才结构上的新变及其背后蕴含的开放和包容精神,必定对文学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科角度看,“论丛”涵盖古典文献、语言学、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和文艺美学,基本囊括了文学院的主干学科。从研究水准来说,由于多数是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形成的专著,经过了严格遴选,并非一般性概论或入门式作品,所以都聚焦于学科的前沿问题,形成许多独具个性的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为丛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支持,学科建设办公室提出了指导建议,王确、刘雨两位老师对丛书的出版非常关心,徐强、陶国立为丛书的策划出版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这套丛书在不同出版社统一装帧出版,各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对丛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在此一同表示谢意。
必须指出,丛书中的多数著作是作者的第一部书。起步之作,难免稚嫩,深愿学界高明之士能够有以教诲。你们对这些著作及作者的批评与指教,就是对东师文学院的莫大支持。我在东师文学院求学七年,回国后又在这里工作七年,人生中许多重要经历都与这里难解难分,我从中受益良多,也承担了师友们的许多期待,实乃人生中之幸运。藉此机会我想向这座学院和老师们表达由衷的敬意,也想以“戒骄戒躁”四字,与各位青年学者共勉。生有涯,学无涯,学问之路正长,这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要日进、日进、日日进,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前贤。
李洋
二〇一五年四月十日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刻板、冷峻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耐心地引导着我们探索知识的脉络。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理论和概念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直观的例子,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部分也变得生动起来。尤其欣赏的是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每一步都逻辑严密,仿佛在搭建一座精密的逻辑迷宫,每解开一个扣子,都能清晰地看到前因后果。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抛出的那个反问句,它常常能瞬间将我从表面的理解带入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接受信息,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被智力挑战的满足感。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相当雅致,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立刻感受到作者在制作上的用心。从整体版式来看,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安排都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阅读起来虽然信息量较大,但整体感觉是清晰、不杂乱的。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反复查阅的引文和注释部分,编排得井井有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我个人特别欣赏的是,它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殿堂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学术著作也具备了收藏的价值。翻阅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让人暂时远离了电子屏幕的冰冷,真正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非常适合喜欢纸质书的深度学习者。这本书的装帧不仅是对内容的尊重,也是对读者体验的尊重,细节之处见真章,这一点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给我一种非常古朴典雅的美感,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藏书楼中。特别是那些图表和辅助说明文字的处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又没有破坏整体的阅读流畅性。在一些需要横向对比的复杂信息展示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区块划分,使得读者的视觉焦点能被精准引导。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的疲劳感也相对减轻了不少。可以说,这本书在“看得舒服”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细读的专业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它让知识的获取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这种设计理念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非常扎实,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性,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论断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推敲。它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洞察力,很少出现那种空泛的套话和陈词滥调。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核心术语的界定时,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钦佩,几乎没有歧义的空间。读完一章后,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框架得到了重塑和巩固,而不是仅仅积累了一些零散的事实。这种结构化的知识输出,使得学习者能够快速建立起系统的认知体系,而不是在浩瀚的资料中迷失方向。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一个里程碑式的、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权威性著作。
评分我关注到这本书在资料的引用和参考上展现出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权威观点的梳理和总结上,更敢于在关键的交叉点上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独到见解。目录和索引的设计非常人性化,每一章的结构都清晰地勾勒出知识的骨架,让读者能够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重点研习的部分。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时,展现出极大的中立性和包容性,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进行“对错”的二元划分,而是努力去理解每一种观点的生成背景和时代局限。这种开阔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该领域整体格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张绘制清晰的学术地图,指引着未来的研究方向。
评分好书(?▽?)
评分比较详细与精致
评分比较详细与精致
评分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价廉物美,性价比高!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卖家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安禄山叛乱的背景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卖家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好书(?▽?)
评分比较详细与精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