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之祖”,书写百科全书式的叙事体世界史巨著
《历史》西方历史写作的起点,是“史学之祖”希罗多德对其所知的世界各民族文化历史的“调查研究”,对“全人类”壮举与斗争的生动记录。希罗多德*创历史叙事体,是现代学科形成以前西方历史著作的主要体裁;他具有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相对持平的民族观,内容涉及当时已知各地区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等等;他的书写以详实的资料为基础,具有初步的史料搜集意识和批判精神。
超*时空维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
希罗多德的叙述诚恳而亲切,具有原始的生命张力,闪耀着朴素的哲思。亚细亚、欧罗巴、利比亚,古代众多部落、城邦、帝国的相互联系和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小到作物牲畜,大到制度律法,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故事因此留存。《历史》真实呈现了原始的古典世界,是一部欲罢不能的散文史诗。
徐松岩教授2018年全新详注修订本
徐松岩教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希腊研究中心主任,倾近20载之力,译笔更合当下语言习惯,补注大量古典学研究的*新成果。2018详注修订本经过逐字校阅,新增多幅插图,内容更加充实可感,阅读体验得到极大提升。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古代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被后世学者分为九卷。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波希战争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所著《历史》为古代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他出生于小亚细亚,受过良好的教育,酷爱史诗,成年后游历多年,足迹踏遍西亚、北非和东地中海以及黑海沿岸各主要地区;每到一地,总是探访名胜古迹,调查民俗风情,搜集传说旧闻;公元前447年前后来到雅典,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文化活动;前443年移居南意大利,在那里著述终老。希罗多德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史上的一种正宗体裁,开始运用批判方法编纂历史;他特别注重实地调查,强调有闻必录;把历史学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在西方文化史上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西方“史学之祖”。
译者:徐松岩(1963—),山东招远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希腊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三次赴希腊实地考察。主要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史和西方史学史;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多项**级研究课题,译注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希腊史》等古希腊三大史学名著;代表作有《关于希腊奴隶制的理论和实际》、《古代海盗行为述论》、《塞拉麦涅斯与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政治》、《论雅典帝国》等。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西塞罗
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
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
希罗多德著作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希腊的精神在其反历史的倾向上趋于僵化而束缚了它自己。希罗多德的天才战胜了这种倾向,然而在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永恒不变的对象的追求却逐渐窒息了历史意识,并且迫使人们放弃了希罗多德式的、对人类过去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希望。——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在波斯危机之前,历史对于广大希腊人来说只代表地方和家族的传统。“自由之战”给希罗多德带来了一个希腊人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历史性启迪。这些战争向他展示了一个共同命运,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高于城邦的共同命运;而且它们还给了他东西碰撞这个戏剧性主题。因为希罗多德,历史的精神内核在希腊降生;而他的著作,以九缪斯之名分卷,则真正成为了克丽奥的首唱。——理查德?杰布(英国古典学家)
上卷
新版译序
第一卷 克丽奥
第二卷 优特尔佩
第三卷 塔莉亚
第四卷 麦尔波门涅
第五卷 特尔普西科瑞
下卷
第六卷 爱拉托
第七卷 波琳尼娅
第八卷 乌拉尼娅
第九卷 卡利奥佩
索引
附录一 希腊及近东历史综合年表
附录二 贝希斯敦铭文译文
附录三 古希腊历法简述
附录四 原著及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地图目录
上册
地图一、 古巴比伦城
地图二、 波斯帝国
地图三、 斯基泰亚
地图四、 希罗多德笔下的非洲
地图五、 爱琴海及周边地区
下册
地图六、 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90年)
地图七、 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
地图八、 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
地图九、 普拉提亚之战(公元前479年)
插图目录
图1 科林斯僭主佩里安德
图2 死里逃生的克洛伊索斯
图3 三列桨战舰模型
图4 德尔斐阿波罗神谕所遗址
图5 现存最早的希腊语铭文
图6 藏身陶瓮,躲过一劫
图7 俯瞰拉哥尼亚平原
图8 迪迪玛神谕所遗址
图9 俯瞰拉哥尼亚平原
图10 今日马拉松湾
图11 马拉松战役示意图
图12 马拉松战役雅典烈士墓
图13 雅典海军之父泰米斯托克利
图14 温泉关之战
图15 德尔斐剧场和神庙遗址
图16 普拉提亚之战的两个阶段
梭伦论幸福,摘自《历史》第一卷29—33章
29 当克洛伊索斯把这些被征服的民族都收归到吕底亚霸国统治之下的时候,萨迪斯的繁华达到极盛。当时生活在希腊的一切贤达之士纷纷造访萨迪斯,其中就有雅典人梭伦。他借口说自己想考察外部世界,于是离开雅典,外出游历10 年,但实际上他是想避免出现那样的情况:他应雅典人之邀而为他们制定的法律被迫取消。[2]原来雅典人发过重誓,必须按照梭伦给他们制定的法律治理10 年。
30 出于这样的理由并且为了周游列国,梭伦踏上了旅途。在出游期间,他去过埃及的阿玛西斯的宫廷,又到萨迪斯拜谒克洛伊索斯。克洛伊索斯把梭伦当作客人来接待,并让他住在王宫里。在他抵达后三四天,克洛伊索斯就命令他的仆从带梭伦去参观他的宝库,把宝库里所有贵重而华美的东西都展示给他看。[2]在梭伦看过一遍并且尽可能仔细审视之后,克洛伊索斯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雅典的客人啊,我们听说过很多关于你的智慧,以及关于你出于求知和考察外部世界而巡游列国的事情。因此,我也很想向你请教,在你所见过的所有的人当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
[3]他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人间最幸福的人;然而梭伦的答复只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任何谄媚之辞。他说:“国王啊,他是雅典人泰鲁斯。”克洛伊索斯听到这话,颇感惊讶,紧接着追问道:“你认为泰鲁斯是最幸福的人,那究竟是为什么呢?”[4]梭伦回答说:“第一,因为泰鲁斯生活在自己城邦欣欣向荣的时代,而且他本人又有既美且善的儿子们,他在世的时候又看到他的孩子们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了;其次,因为他一生一世享尽了人间的安乐,却又死得极其光荣。[5]当雅典人和邻人在埃琉西斯附近作战的时候,他前来援助本国同胞,击溃了敌人,并且极其壮烈地战死在沙场之上。雅典人在他阵亡的地点,给他举行了国葬,给予他最高的荣誉。”
31 梭伦还历数泰鲁斯的幸福的许多细节,这样促使克洛伊索斯继续追问下去。在梭伦说完之后,克洛伊索斯又问他,除去泰鲁斯之外在他看来谁是最幸福的,心想无论如何第二位总该轮到自己了。梭伦回答说:“克列奥比斯和比托。[2]他们都是阿尔戈斯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足够他们所需,除此以外他们还有强健的体魄,他们二人在竞技会上都曾得过奖。”
“另外,关于他们两个人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当阿尔戈斯人为纪念赫拉女神而举行一个盛大的庆节时,他们的母亲一定要乘牛车赶赴那里。但当时他们的牛在田里,未及时地被牵回家,这两位青年人恐怕太迟了就赶不上庆节,于是就把牛轭驾到自己的肩头,亲自拉着母亲乘坐的车前去。他们把母亲拉了45 斯塔狄亚的路程,直到赫拉神庙前才停下来。[3]全体到神庙来朝拜的人们都亲眼看到了他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们就以最光彩的方式结束了他们的生命。在这里,神祇也就非常清楚地表示,对一个人来说,死是一件比活着要好得多的事情。
“原来阿尔戈斯的男子们围着这辆车,交口称赞这两个青年人膂力过人;而阿尔戈斯的妇女们,则称赞这位母亲好福气,哺育了这样一对优秀儿子;[4]母亲对于这件事,以及对于因这件事而赢得的赞赏也感到满心欢喜,她站立在女神的神像面前,祈求女神把世人所能享受到的最高幸福,赐予她那曾使她得到巨大荣誉的儿子克列奥比斯和比托。[5]她做完祈祷以后,他们就奉献牺牲,并且共进圣餐,餐后他们就在神庙里面歇息。克列奥比斯和比托却再也没有醒过来,就在这里离开了人世。阿尔戈斯人认为他们俩是非常优秀的人物,因此就给他们竖立了雕像,献给了德尔斐神庙。”
新版译序
一、希罗多德生平及其写作背景
希罗多德(?ροδ?το?,Herodotus, 约公元前484— 前430/ 前420 年),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所撰写的《历史》犹如西方史学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称他为“史学之祖”,这一称号无疑是对希罗多德历史地位的确当评价。正如古希腊的许多著名人物的情况一样,关于希罗多德的生平,流传下来的可靠资料是极其稀少的。他本人在著作中很少叙述自己的经历,而同时代的作家对于他也鲜有提及,且多语焉不详。因此,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于希罗多德生、卒之年和死亡地点,依然不能完全确定。希罗多德的出生地,是波斯统治之下的希腊城市哈利卡纳苏斯(Halicarnassus),隶属于波斯帝国第一省区.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他既是一位希腊史家,同时也是一位波斯帝国的历史学家。希氏的父亲吕克瑟斯(Lyxes)是当地的富人,他的叔父(一说堂兄弟)帕尼亚西斯(Panyassis)是一位著名的史诗作家,据说曾撰写过伊奥尼亚诸邦建城的史诗,声名仅次于荷马。这种家境使希罗多德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对于赫西俄德(Hesiod)、赫卡泰欧斯(Hecataeus)、萨福(Sappho)、梭伦(Solon)等人的作品均耳熟能详。其时哈利卡纳苏斯的统治者乃是听命于波斯人的僭主吕戈达米斯(Lygdamis),他是那位在萨拉米斯(Salamis)海战中表现英勇的哈利卡纳苏斯女王阿尔特密希娅(Artermisia)的外孙。公元前461 年,希罗多德家族参与了反对吕戈达米斯的斗争,但遭到失败,帕尼亚西斯被杀害,希氏因受到株连而被迫于同年迁居萨摩斯岛(Samos)。年轻时的这段经历不能不对其日后写作《历史》的政治倾向产生一定影响。
大约自公元前454 年起,希罗多德进行过多年艰苦的游历,足迹踏及波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除了他自己出生地卡里亚(Caria)地区,他去过邻近的伊奥尼亚(Ionia)、埃奥利斯(Aeolis)等地,还前往叙利亚(Syria)、吕底亚(Lydia)、弗里吉亚(Phrygia),向东深入巴比伦尼亚(Babylonia), 也许还到过阿拉伯半岛(Arabia);向南到过腓尼基(Phoenicia)、埃及(Egypt)和利比亚(Libya),最远抵达古代埃及的南端埃列凡提涅(Elephantine),向西到过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他还横渡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峡, 前往拜占庭(Byzantium)、色雷斯(Thrace) 和马其顿(Macedonia), 向北渡过伊斯特河(Ister)进入斯基泰亚(Scythia),沿黑海北岸直抵顿河(Don,古称塔奈斯河Tanais)及其腹地。据后世研究者推算,他的足迹之广,东西、南北之间跨度分别都达到约1700 英里。在距今2400 多年前的时代,在交通设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他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四处探访,克服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完成了这一堪称壮举的长途跋涉。其间,他通过实地调查,亲自采访,眼界大开;他寻访名胜古迹,考察风土人情,搜罗民间传说和趣闻轶事;他一边考察征集,一边整理分析,从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写作《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全然轻松。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消化其中的信息量和论证的细密性。它不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牺牲深度,那些关于不同文明交流路径的探讨,或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模型的剖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然而,正是这种“有门槛”的特质,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有价值。这本书给予读者的,不是一个现成的历史故事,而是一套分析历史的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审视时间的长河,如何辨识不同史观的优劣,以及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因果网络中,去捕捉那若隐若现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当下的世界新闻时,视角也随之拓宽了许多,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喧嚣,而是习惯性地将事件置于更长远的脉络中去审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时间与人类经验的深刻对话。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历史读物太多了,各种新颖的角度层出不穷,总担心会遇到那些为了博眼球而过度解读的肤浅之作。然而,当我翻开《历史:详注修订本》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严谨性立刻抓住了我。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叙事,而是像一位沉静的老者,缓缓地为你铺陈过去的光影。我尤其欣赏它在史料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很多关键的转折点,作者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并置了多方证据,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思考。这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进行一场主动的探寻。读完前几章,我发现它对早期文明的描述,其细节之丰富,远超我以往接触的任何资料,那种对文化、社会结构细微之处的洞察,让人对“历史”二字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它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人类文明蹒跚起步时的模样,充满了初生的力量与未知的迷惘。
评分这本书的“详注修订本”名副其实。我必须强调它在注释和引文处理上的专业程度,这对我来说是衡量一本严肃历史著作的重要标准。我并不是一个会逐字逐句去核对每一条引用的读者,但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些密集的脚注和尾注,如同支撑起一座宏伟建筑的钢筋骨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罗列,很多时候,注释本身就是对某个争议观点的简短论述,或是对某个史料来源的背景介绍,极大地丰富了正文的内涵。对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和透明度是极其宝贵的。它表明了作者对待历史的敬畏之心——即承认知识的迭代和对原始材料的尊重。阅读时,我常常被那些脚注里的信息所吸引,它们像一个个隐藏的宝藏,引导我去探索更广阔的学术海洋。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多层次的体验,既有主干的阅读享受,也有深入探索的乐趣。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真正“打通”知识壁垒的读物,而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历史:详注修订本》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的结构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读者在哪个环节会产生疑惑,因此在章节间的过渡和主题的引入上,设计了非常巧妙的衔接。我经常发现,当我对某个概念(比如“封建制度”的演变)感到困惑时,下一章或者脚注中就会出现一段极其精炼的对比分析,瞬间打通了我的认知障碍。这种行文的流畅性,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而是根植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思维脉络。它不是强迫你接受结论,而是引导你一步步地跟随作者的逻辑推演,最终自己得出判断。读完一个大段落,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感觉自己的历史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了一遍,变得更加扎实和有弹性。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张力的把握。很多历史著作要么只顾着描绘帝国的兴衰、王朝的更迭,将无数人的生命简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要么就沉溺于某位英雄或艺术家的生平,脱离了时代的大背景。但这本书做到了奇妙的平衡。它在宏观上勾勒出时代的大势,比如技术革新如何重塑社会结构,或是气候变化如何催生了迁徙浪潮;而在微观上,却不乏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我记得其中一处关于中世纪某个小镇的经济活动描写,仅仅通过几份残存的税务记录和手工艺人的访谈片段(当然,是通过后世学者的考证),就构建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社群。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年代线,而是充满了呼吸和温度的人类群像剧。它让人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每一刻,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真实的“现在”堆叠而成的。
评分装帧非常漂亮,非常值得细读的大部头
评分历史 我觉的不错 还可以 写到了历史的精彩
评分书已收到,马上开始看,内容很喜欢,物流包装都很完美,期待下次购物。
评分【编辑推荐】
评分注释比较详尽 可以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参考
评分非常好的一套书
评分内容丰富,讲解的非常详细,物流超级快,很满意的购物!!
评分好书好好看,好好读
评分正版的,挺好看的,下次有活动还会参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