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好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總書記關於"四好農村路"作齣重要批示四周年之際,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和公路局組織編寫瞭《"四好農村路"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們也拿過來瞭,感興趣的記者朋友可以取閱。這本書供各級黨組織、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公路管理機構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研究人員進行學習。
內頁插圖
目錄
習近平總書記“四好農村路”重要論述及其成功實踐研究
楊傳堂在2014年全國農村公路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
楊傳堂在2015年全國農村公路現場會上的講話
楊傳堂在2016年全國“四好農村路”運輸服務工作現場會上的講話
李小鵬在2017年全國“四好農村路”養護現場會上的講話
政策篇
(一)中央有關政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乾意見
(2015年2月1日中發[2015]1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麵小康目標的若乾意見
(2015年12月31日中發[2016]1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乾意見
(2016年12月31日中發[2017]1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1月2日中發[2018]1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製改革方案的通知
(2005年9月29日國辦發[2005]49號)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製機製的指導意見
(2017年2月6日國辦發[2017]17號)
關於印發《關於進一步發揮交通扶貧脫貧攻堅基礎支撐作用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2016年4月29日國傢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國務院扶貧辦發改基礎[2016]926號)
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辦法
(2006年1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令2006年第3號)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
(2015年11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令2015年第22號)
交通運輸部關於推行農村公路建設“七公開”製度的意見
(2014年5月4日交公路發[2014]100號)
交通運輸部關於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意見
(2015年5月11日交公路發[2015]73號)
關於穩步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指導意見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的通知
(2016年7月30日交規劃發[2016]139號)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四好農村路”督導考評辦法》的通知
(2017年1月18日交公路發[2017]11號)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的實施意見
(2017年6月22日交辦公路[2017]90號)
(二)地方有關政策
遼寜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7年6月21日遼政辦發[2017]68號)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實施農村公路惠民工程的意見
(2016年7月22日吉政辦發[2016]58號)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7年7月21日贛府廳發[2017]50號)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全麵協調發展的若乾意見
(2014年9月13日閩政[2014]51號)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創新農村公路管理體製機製的意見
(2017年11月22日閩政[2017]50號)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的意見
(2015年12月31日皖政[2015]133號)
寜夏迴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轉發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推進
“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6年7月3日寜政辦發[2016]104號)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深人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7年6月7日黔府辦函[2017]88號)
實踐篇
河北省遷安市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
內濛古自治區達拉特旗
遼寜省綏中縣
吉林省柳河縣
黑龍江省富裕縣
江蘇省丹陽市
浙江省安吉縣
安徽省舒城縣
福建省永安市
江西省安遠縣
山東省榮成市
河南省新安縣
湖北省竹山縣
湖南省長沙縣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
重慶市永川區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
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
雲南省華寜縣
陝西省大荔縣
甘肅省隴西縣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
寜夏迴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鞏留縣
《鄉村振興的基石:現代農村交通網絡建設與治理》 引言 在全麵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戰略背景下,農村交通網絡的現代化與高效化,已成為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城鄉融閤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性支撐。本書聚焦於新時代農村交通網絡建設與治理的深層理論與前沿實踐,旨在構建一個係統化、前瞻性的研究框架,為我國農村交通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與可操作的實踐經驗。本書不僅深入剖析瞭農村交通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礎性地位和核心驅動作用,更著眼於當前農村交通發展麵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從規劃、建設、管理、養護、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智慧化應用以及治理體係構建等多個維度,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探討。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農村交通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定位與發展理念 鄉村振興,始於通達。農村交通網絡的現代化,絕非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連接,更是經濟命脈的暢通、文化交流的橋梁、社會服務的動脈。本書將深入闡釋農村交通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基石”作用,論述其如何支撐産業發展,帶動鄉村旅遊,促進人纔迴流,拉近城鄉距離,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 本部分將首先迴顧我國農村交通發展曆程,分析不同曆史時期農村交通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演變,為理解當前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奠定曆史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探討“四好農村路”建設理念在理論層麵的內涵與外延,將其置於國傢發展戰略的高度進行審視,闡釋其與鄉村振興戰略在目標、路徑、動力等方麵的內在一緻性。 我們將重點剖析新時代農村交通發展的核心理念,包括但不限於: 以人為本的交通發展觀: 強調交通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農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齣行的便捷性、舒適性和安全性。 綠色可持續的交通發展觀: 倡導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環境友好的交通建設與管理模式,推動交通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智慧賦能的交通發展觀: 擁抱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推動農村交通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升運行效率與服務水平。 協同共治的交通治理觀: 強調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構建權責清晰、協同聯動、高效運轉的農村交通治理體係。 此外,本部分還將深入探討農村交通發展中的宏觀政策導嚮、法律法規體係以及國際視野下的農村交通發展經驗,為理解我國農村交通發展的理論框架提供更廣闊的視角。 第二部分:實踐探索——農村交通網絡的規劃、建設與技術革新 理論的生命在於實踐。本部分將聚焦於農村交通網絡建設的實際操作層麵,從規劃設計到工程建設,再到前沿技術的應用,展現一係列鮮活的實踐案例與創新模式。 科學精準的規劃設計: 深入探討農村交通規劃如何緊密對接鄉村産業布局、人口分布、生態環境以及城鎮化進程。我們將分析如何通過精細化、前瞻性的規劃,避免“建瞭路沒人走、走瞭路不通産業”的睏境。內容將涵蓋: 現狀調查與需求分析: 如何科學評估現有交通狀況,精準識彆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交通需求。 功能分區與網絡構建: 如何根據鄉村特點,構建滿足不同需求的交通網絡,如連接産業園區、旅遊景點、居民聚居區等的通道。 多規融閤與協同規劃: 如何將交通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産業規劃、旅遊規劃等有效銜接,形成閤力。 品質化提升與差異化設計: 如何在不同等級的農村道路上,實施差異化的設計標準,滿足安全、舒適、美觀等多元需求。 高質量的工程建設: 剖析農村道路建設的關鍵環節,強調質量控製與成本效益的平衡。內容將包括: 路基路麵工程: 針對農村地區復雜的地質條件和氣候特點,探討可靠的施工技術與材料選擇。 橋梁涵洞工程: 關注小型橋梁、涵洞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以及在山區、丘陵地區特殊設計的考慮。 交通安全設施: 強調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標誌、標綫、護欄、視距等設施的設置標準與技術要求。 綠色施工與生態環境保護: 探討如何在施工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推廣環保材料和工藝。 技術革新與智慧賦能: 關注科技在農村交通建設中的應用,推動交通的現代化轉型。內容將包括: 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 介紹在農村道路建設中具有成本效益和耐久性的新型材料和施工方法。 BIM技術在農村交通項目中的應用: 探討如何利用BIM技術提升設計效率、優化施工管理。 物聯網與傳感技術: 探討如何利用傳感器實時監測道路狀態、交通流量,為養護和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 介紹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農村交通的運行規律,為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智能交通管理係統(ITS)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 探討如何因地製宜地部署智能交通誘導、信號控製、應急響應等係統。 第三部分:治理升級——農村交通網絡的管理、養護與可持續發展 “建好”是基礎,“管好”“護好”是關鍵。本部分將聚焦於農村交通網絡的長期運營與可持續發展,探討科學高效的管理機製、精細化的養護策略以及多元化的投入模式。 係統化的養護管理體係: 強調預防性養護與修復性養護相結閤,提升道路使用壽命,降低維護成本。內容將包括: 道路日常巡查與病害診斷: 建立常態化的巡查機製,及時發現和記錄道路病害。 瀝青路麵、水泥路麵、砂石路麵等不同類型道路的養護技術: 介紹針對不同路麵材料的專業養護方法。 橋梁、涵洞等構築物的定期檢測與維護: 確保交通基礎設施的安全可靠。 綠色養護理念的應用: 推廣使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減少養護過程中的環境汙染。 精細化、智慧化的交通管理: 提升農村交通運行的效率與安全性。內容將包括: 交通流量監測與分析: 利用技術手段實時掌握交通流量,優化信號配時(如遇交叉口),緩解擁堵。 交通秩序管理: 規範交通行為,嚴查超載、超速等違法行為,保障道路安全。 應急管理與響應機製: 建立健全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交通保障與疏散預案。 農村道路交通安全提升工程: 針對農村地區交通特點,開展“平安鄉村”建設,減少交通事故。 多元化的投入與可持續發展模式: 探索適應農村特點的資金籌措與運營模式。內容將包括: 政府主導與多渠道融資: 分析政府在農村交通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並探討引入社會資本、金融貸款、PPP模式等多元化融資途徑。 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參與: 探討如何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的參與融入交通的建設、養護與管理中。 “路長製”等創新管理模式的推廣與應用: 總結各地在農村交通管理方麵的成功經驗,推廣可復製、可推廣的模式。 交通與産業聯動發展: 探討如何通過交通網絡的提升,帶動沿綫鄉村旅遊、特色農業、商貿物流等産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第四部分:融閤發展——農村交通與城鄉一體化、鄉村特色文化的融閤 農村交通網絡的建設,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驅動力,更是連接城鄉、傳承文化的重要紐帶。本部分將探討農村交通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城鄉一體化發展,並有機融閤鄉村的特色文化。 支撐城鄉一體化發展: 促進城鄉要素雙嚮流動: 農村交通的便利化,為城市人纔、資本、技術下鄉,以及農村産品、勞動力進城提供瞭物質保障。 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係: 交通的通達,使得城鄉居民能夠更便捷地共享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 優化城鄉空間布局: 交通網絡的連接,有助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有機融閤鄉村特色文化: “交通+旅遊”模式: 探討如何通過打造觀光路、風景道,串聯鄉村旅遊資源,推廣特色鄉村旅遊綫路。 保留與展現鄉村風貌: 在交通工程建設中,注重與周邊自然環境、人文景緻的協調,避免“韆篇一律”的景觀。 交通節點的文化設計: 探討在交通站點、服務區等區域,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提升其文化吸引力。 促進鄉村文化交流與傳播: 交通的便利,為鄉村居民與外界的文化交流創造瞭條件,也為鄉村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瞭通道。 結論:展望未來——智慧、綠色、共享的農村交通新圖景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未來農村交通發展趨勢進行展望,重點描繪一個更加智慧、綠色、共享的農村交通新圖景。我們將強調技術創新在驅動未來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綠色低碳理念在交通建設與運行中的根本遵循,以及以人為本、普惠共享的交通發展目標。 我們將探討如何進一步深化技術應用,構建更智能、更高效的農村交通運行體係;如何全麵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如何構建更加公平、包容的交通服務體係,讓每一個農村居民都能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適的齣行。 本書希望通過對農村交通理論與實踐的深度挖掘與係統梳理,為我國農村交通網絡的持續優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貢獻一份有價值的參考。我們堅信,隨著農村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與智慧化水平的提升,必將為描繪齣一幅更加美好的鄉村新畫捲,譜寫齣鄉村振興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