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滩秦简及岳麓秦简《梦书》研究

放马滩秦简及岳麓秦简《梦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占宇,鲁家亮 著,陈伟 编
图书标签:
  • 秦简
  • 放马滩秦简
  • 岳麓秦简
  • 梦书
  • 秦代历史
  • 文献学
  • 古文字学
  • 考古学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91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84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秦简牍研究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字数:28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重要成果《秦简牍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是关于秦简所见数术问题的学术专著,主要以放马滩秦简和岳麓秦简《梦书》为基本史料和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和出土汉简等,就秦简相关文本,《十二支占盗》与十二生肖源流,《星分度》的距度系统及相关问题,秦简日书所见早期置建法、禹步及反支、太岁及刚柔日,梦书文献源流,梦占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考释、梳理文本基础之上,系统探讨了秦简所见相关数术之学。

作者简介

【1】孙占宇, 1971年生,甘肃永登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秦汉简帛文献整理与研究。 【2】鲁家亮,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秦汉简牍与秦汉史。

目录

第一章 放马滩秦简文本研究
第一节 抄写年代及学术价值
第二节 简册编连与断简缀合
第三节 通假字使用
第四节 标识符号及其功用
结语

第二章 放马滩秦简专篇研究
第一节 《十二支占盗》与十二生肖源流
第二节 《星分度》的距度系统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丹》的性质及其归属
结语

第三章 放马滩秦简与秦汉数术研究
第一节 楚、秦建除术及秦简日书置建法
第二节 禹步及反支
第三节 太岁及刚柔日
第四节 居延数术残简丛考
结语

第四章 岳麓秦简《梦书》研究
第一节 《梦书》字句考释
第二节 《梦书》编联与分类的再检讨
第三节 《梦书》编卷复原臆测
第四节 《梦书》篇题再考
第五节 占梦文献在汉以前的流传
第六节 《梦书》所见占梦文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汉唐之际的文献流变与思想脉络 一卷钩沉,探幽发微,重构中古史的知识景观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唐之际,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制度演变的关键节点。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特定文本或考古发现的线性叙事,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梳理不同学派、不同地域间的互动、借鉴与冲突,以此揭示中古时期社会结构、官方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之间错综复杂的张力与融合。 全书共分七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展开,辅以翔实的文献考证与细致的史料辨析。 第一部:秦汉之际的文书制度与官僚体制重塑 此部分聚焦于秦朝统一后,文字书写载体与政务文书的标准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后世典章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简牍作为主要载体时,档案管理与信息流通的实际操作模式,并将其与汉代竹帛的过渡期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秦隶的成熟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变异性,探讨这种书写规范如何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汉代初期“循名责实”的官僚思想根源,以及在郡县制推广过程中,地方士人对中央政令的接受与地方化改造。特别关注了《史记》等史学著作中对早期文书材料的引用与转化,揭示官方史学如何建构其合法性叙事。 第二部:魏晋玄学与思想的“去政治化” 魏晋时期,士人的政治失意与思想转向是中古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玄学视为纯粹哲学思辨的观点,转而将其置于社会动荡与门阀政治的背景下考察。我们详细梳理了“竹林七贤”等名士的交游网络与文本表达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名教与自然”的张力如何折射出士人对现实政治的逃避与反思。重点比较了何晏、王弼对《老子》的注疏差异,如何体现了儒家义理向形而上学阐释的偏移。此外,我们还探讨了清谈之风盛行背后,知识精英阶层通过审美化、个性化表达来确立社会地位的策略。 第三部:佛教东传与本土化诠释的初级阶段 佛教自东汉传入,至魏晋南北朝已逐步渗透入社会各个阶层。本章侧重于考察早期译经活动中的语言学挑战与文化适应性问题。我们详细比对了鸠摩罗什与法显等译师在翻译核心概念(如“般若”、“涅槃”)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借助当时流行的玄学语汇来使佛理易于被汉人理解。本书特别关注了庐山慧远等早期高僧与士大夫的互动模式,分析了佛教如何从单纯的“方术”逐步提升为具有系统性伦理和宇宙观的学说体系,并开始对传统儒家孝道产生潜在的张力。 第四部:中古丧葬制度与冥界观念的演变 生死观是理解任何时代社会心态的关键窗口。本部分基于对汉代画像石、魏晋墓志以及早期佛道造像的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古时期对死亡与来世的观念变化。研究发现,汉代的“事死如事生”的朴素观念在玄学影响下,逐渐被道家追求“长生久视”的形神论所挑战;而随着佛教的兴起,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开始在士庶阶层中传播,并逐渐融入了本土的祭祀体系。我们对“域中历年”“神明记”等与冥界相关的文献记载进行了细致的比对,试图勾勒出不同信仰体系在民间层面相互渗透的图景。 第五部:区域文化与方术知识的地理分布 中古时期,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控制呈现出阶段性的波动。本章将视野投向相对边缘的文化区域,如巴蜀、岭南以及西北边疆。通过对出土简牍、地方志残卷及少数民族史料的交叉验证,本书考察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巫祝、医卜等方术知识的独立发展路径与相互影响。特别分析了在王朝更迭剧烈的时期,地方知识分子如何运用“风水堪舆”、“星占术”等知识体系来解释或预测政治变动,以此维护地方的文化认同和知识权威。 第六部:唐代科举与文体规范的确立 步入唐代,制度层面的成熟带来了文学与学术规范的定型。本部分深入考察了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对士人知识结构的塑造作用。我们重点分析了初期科举对“诗赋”的偏重,以及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古文运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方叙事和学术表达的文体范式。本书细致对比了唐初官修史书(如《旧唐书》)的编纂原则与此前史学传统的差异,揭示了官方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文本规范的统一,实现对历史书写的控制。 第七部:中晚唐的士人社交与信息传播网络 本书的收束部分关注唐代中晚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印刷术的初步发展,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发生了质变。我们通过对晚唐笔记、诗歌酬唱以及寺院碑刻的分析,重建了当时文人、僧侣、商贾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探讨了“闲谈”与“雅集”在知识扩散中的作用,以及地方藩镇的兴起对文化中心转移的潜在影响。最终,本书试图论证,这些复杂交织的文化实践,为隋唐之后更具整合性的宋代理学体系的出现,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结论: 本书通过对跨越近千年的文献碎片进行重组与诠释,试图提供一个更具动态性、更少线性化色彩的中古思想史图景,强调制度、信仰、地域与文体的相互塑形,展现出这一时期知识生产的复杂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出土文献的同好来说,如何辨识和校勘秦简中的疑难字和错讹,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功力的重要标准。岳麓秦简的发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新的语料,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释读难题。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文字学上的突破,特别是面对那些前所未见的简牍文字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和论证的严密性。一个好的研究者,不仅要能“读出”文字,更要能“说服”读者,为什么如此解读才是最符合历史语境的。如果这本书在字词考证上能有令人信服的论断,哪怕是修正了以往一些权威学者的观点,那它的学术地位也会立刻凸显出来。

评分

说实话,阅读硬核的古代文献研究,最怕的就是枯燥和晦涩,仿佛面对一堆石头,找不到敲击出美妙声音的方法。一本真正优秀的学术著作,应该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能够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古老的精神世界,并且沿途设置有趣的“知识点”和“思考陷阱”。我期望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种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叙事风格,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它不应该只是一份档案的整理,而应该是一场思想的冒险,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感受到秦人思维的魅力与历史的重量,并且读后能产生进一步探索的冲动。

评分

最近我对古代的占卜和梦境解析特别着迷,总觉得在那些看似迷信的记录里,隐藏着古人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朴素理解和对未来的焦虑与期盼。这本书如果能从秦简中梳理出那个时代人们对“梦”的认知体系,那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现在看待梦境,往往带有现代心理学的色彩,但秦人呢?他们的梦境是被神灵启示,还是自然现象的映照?如果书中能对比不同出土文献中梦的记录,构建一个系统的秦代“解梦学”,哪怕只是碎片化的整理,也足以让人耳目一新。我设想,这可能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辨识,更是一次对古代心智模式的深度探究,非常期待看到这种跨学科的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严谨性,光是“放马滩秦简”和“岳麓秦简”这几个词汇,就足以让对先秦文献和秦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心头一热。我一直觉得,这些出土的竹简简牍,是触摸秦人生活、思想与制度最直接的桥梁。想象一下,那些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文字,是如何穿越时空,向我们展示一个鲜活的帝国景象,是多么令人神往。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简牍背后的文化密码,特别是它们在史学、文字学和思想史上的价值,那简直是太棒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精湛的考据学功夫,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秦代语言和制度,以一种既准确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把开启古老宝库的钥匙,每翻开一页,都有新的发现和震撼。

评分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秦简的研究绝非孤立的文字游戏,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秦代社会治理结构、法律体系乃至意识形态的认识。秦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这本书能跳脱出单纯的文本细读,尝试将简牍内容放置于秦帝国庞大的政治背景下去解读。比如,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放马滩和岳麓)的文本,是否反映了秦朝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之间微妙的张力?如果能看到不同批次简牍之间在意识形态表达上的细微差异或统一性,那无疑是对秦朝历史进程的一次立体化扫描,这比单纯的“发现新材料”要有价值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