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发现之旅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克劳德·莫蒂 著,郑克鲁 译
图书标签:
  • 罗马考古
  • 古罗马
  • 考古学
  • 历史
  • 文化遗产
  • 永恒之城
  • 城市考古
  • 罗马帝国
  • 历史遗迹
  • 意大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34965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2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发现之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的畅销世界的文化类丛书“发现之旅”中的一本。毁坏,重建;再毁坏,再重建。罗马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寻宝的人、考古学家、文人 、教皇、政客,前来猎奇,研究,体会,统治,侵略。历经劫难和掠夺,这座永恒之城仍然保持了她的标记:大竞技场、图拉真圆柱、万神庙。罗马古城,经历了中世纪的劫掠,终于 保存下来。在它的废墟之上,传说的面纱逐渐褪下。精彩的描绘,让我们从废墟的古城之中走进人文主义年代,拿破仑的年代,理性的年代……

作者简介

克劳德·莫蒂毕业于法国塞佛尔高等师范学院,取得古典文学的大学和中学教师资格,研究罗马共和国末期和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l世纪)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危机,博士论文探讨此时期的法学、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法国罗马学院的学者身分,参与一项关于古罗马发现史,以及”罗马考古学创立史"的研究,本书即研究成果。

郑克鲁,广东中山人,1939年8月生于澳门。现为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重要著作有《法国文学论集》《法国诗歌史》《现代法国小说史》《法国文学史》《法国文学纵横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永恒之城

第二章 人文主义当家

第三章 从私人收藏到艺术史

第四章 拿破仑时代来临

第五章 理性年代

第六章 尚古与真理

见证与文献

图片目录与出处

索引


精彩书摘

像许多古城一样,罗马也曾被掩埋过。16世纪时,法国思想家蒙田,跑遍这座城市,晓得自己行走在“所有房子的屋脊”,以及“古老墙垣”之上。两个世纪以后,德国文豪歌德怀着吊古之情,在瓦奇诺原野漫步。这个古罗马广场,从前四周坐落着房屋和教堂,如今已成为牧场,不时可以瞥见半掩的废墟。直到下一个世纪,也就是l9世纪,考古学家才把这些废墟发掘出来。西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一千多年以来,深藏于地下的古代遗迹,逐渐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从古代开始,罗马人就在房屋之上建造房屋:图拉真的公共浴场,建在尼禄宫殿“金屋”的废墟之上;戴克里先的公共浴场,则建在两座神庙和好几幢建筑之上。罗马人总是不毁掉这些地底下的建筑物,他们在这些旧建筑上盖新建筑。他们也不清理坍塌的建筑。弗龙坦是2世纪的引水渠管理人,他这样写道:“山冈耸立在废墟之上。”在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前,君主制度时代的罗马和共和时岱的罗马,都一样几乎消失了。新的建筑覆盖了这个城市,但这些建筑注定了要走向同样的命运。



探索失落文明的足迹: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世界 本书精选了全球范围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人类文明从史前到古典时代的演变历程。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文明的兴衰、技术革新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古代世界全景。 本书摒弃了单一地域的叙事局限,跨越欧亚非大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文化体。从广袤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早的城市文明的曙光,到尼罗河畔古埃及法老统治下的宏伟工程与信仰体系;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都市规划之谜,到中国早期王朝青铜技术的辉煌成就,我们力求展现不同文明如何独立发展,又如何在交流与冲突中相互影响。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早期技术飞跃 我们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开始,探讨人类如何从狩猎采集转向定居生活,这是社会结构复杂化的基石。书中详细描绘了犁和灌溉技术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催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如约旦河畔的杰里科遗址。 随后,重点转向两河流域(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我们将深入解读楔形文字的诞生及其对法律、文学和行政管理的革命性影响。通过对乌尔第三王朝遗址的发掘报告分析,读者将得以一窥古代苏美尔人复杂的社会层级、精妙的商业活动以及他们对宇宙秩序的早期思考。此外,汉谟拉比法典的发现不仅仅是法律史上的里程碑,更是研究古代社会公正观与权力结构的珍贵文本。 在古埃及的叙事中,我们将侧重于前王朝时期(Predynastic)的社会整合过程,以及早王朝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不同于常见的法老功绩罗列,本书更关注考古学如何揭示金字塔建造背后的后勤管理、劳动力组织以及核心工匠社区的社会地位。通过对特定墓葬群的微观分析,还原了建造者们真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与信仰实践。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连接与断裂 青铜时代是全球性互联的开端。本书详尽考察了地中海东岸的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与迈锡尼文明(希腊本土)。我们运用最新的年代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克诺索斯宫殿复杂的建筑布局与壁画所暗示的社会结构和宗教活动,以及迈锡尼文明在“黑暗时代”之前,如何通过其“线性文字B”记录的行政档案,维持着一个高度集中的军事经济体系。 与此同时,目光转向东方,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惊人的城市规划对称性、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而其文字至今未被完全破译。本书将整合现有的符号学研究与遗址的建筑分析,探讨这种高度标准化社会背后的管理模式,以及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突然衰落的可能环境因素。 在这一部分,我们特别辟出章节讨论早期冶金技术的传播。铁器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青铜合金的制作与贸易网络是连接不同区域的关键纽带。从阿富汗的矿源到地中海的贸易路线,考古证据如何勾勒出古代全球化的雏形。 第三部分:古典文明的勃兴与思想的塑造 随着铁器的普及,古典时代的文明开始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迸发出独特的文化光芒。 对于古希腊的研究,我们着重于从“黑土”中诞生的城邦(Polis)的物质基础。雅典卫城(Acropolis)的重建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胜利,更是民主制度在物质空间上的体现。通过对陶器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得以追踪从几何风格到古风、再到古典时期的美学变迁,以及这些艺术品在希腊世界乃至黑海殖民地之间的流通轨迹。此外,对奥林匹亚遗址的最新发掘,揭示了宗教仪式与政治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 关于波斯帝国,本书不再局限于其军事扩张,而是聚焦于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建筑遗存。这座宏伟的都城是如何通过其浮雕和档案记录,展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帝国的行政管理艺术和文化融合政策的。帝国道路系统留下的考古印记,是衡量古代世界最长距离稳定管辖能力的重要指标。 附录:考古学的伦理与方法论的演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读者带入当代考古学的现场。我们探讨了无损勘探技术(如地面穿透雷达GPR)如何改变了传统挖掘的方式,并介绍了同位素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如何帮助我们重构古代人口的迁徙模式、饮食结构乃至亲属关系。同时,我们也反思了殖民时期考古学实践的遗产,以及当代考古学家在文物保护、文化遗产解释和与原住民社区合作方面所面临的伦理挑战。 通过这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考古学框架,去理解人类社会在数千年间如何解决生存、组织、信仰和交流的根本问题。遗迹不只是石头和碎片,它们是凝固的时间,等待我们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去重新叙述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以一位“时间旅行者”的口吻来展开叙述,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让读者瞬间穿越千年,站在帕拉蒂尼山上,感受提图斯拱门下的凯旋盛况,或者在古罗马广场的遗址上,触摸那些风化斑驳的石块,聆听遥远集市的喧嚣。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该详述时绝不含糊,比如对万神殿穹顶结构精妙的解析,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叹为观止;而到了转场过渡时,笔触又变得轻盈洒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从共和走向帝国的历史脉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总能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考古发现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通过分析某一个出土的钱币细节,就能推断出当时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消费习惯,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智慧,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沦为纯粹的专业论文集。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的那种审慎态度,对于尚存争议的考古解释,作者会清晰地列出主流观点和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们的理由,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精神,对于初学者来说极其友好,它引导读者学会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事实。例如,在讨论卡拉卡拉浴场的建筑功能时,书中不仅展示了主流的沐浴设施复原图,还引用了多方文献对比,探讨了其作为社交和政治集会场所的复杂性,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角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罗马日常生活的想象。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既能获得扎实的知识框架,又能体会到历史研究的动态性和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一种仿古羊皮纸的纹理,色彩是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深褐色,中央的烫金字体“发现之旅”显得既庄重又不失优雅,仿佛瞬间就能将人拉回到那个辉煌的罗马帝国时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普通的光面纸,而是略带粗糙的哑光纸,使得印刷出来的图片细节更加柔和,尤其是那些对古建筑和雕塑的局部特写,光影过渡得非常自然。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加胶装的复合方式,平摊开来阅读时非常方便,不必担心书页会合拢遮挡住关键信息,这对于需要对照文字和图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的整体开本适中,既保证了视觉的震撼力,又方便携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赘。细节之处彰显着出版方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对文化载体的尊重。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已经像是在进行一场低调而隆重的仪式,为接下来的知识探索做足了铺垫。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插图和图表的质量,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所收录的那些复原图,色彩的运用简直达到了艺术品的境界,不再是那种单调的蓝图式勾勒,而是充满了光影层次感和环境氛围的渲染,让你仿佛真的能闻到古城空气中泥土和香料混合的味道。更绝的是,许多关键的历史场景,作者都采用了“今昔对比”的版式设计,左页是现代遗址的黑白照片,右页是同一位置的精美彩色复原图,这种并置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极其强大的,它直观地展现了时间对文明的雕刻,也让人对修复和研究工作的艰巨性油然而生敬意。此外,书中的地图设计也极为考究,不仅清晰地标明了考古遗址的位置,还通过不同色阶标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扩张边界,为理解罗马的城市规划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觉辅助工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一种对“永恒”的哲学思考。作者不仅仅是在介绍遗迹,更是在探讨罗马文明为何能够跨越两千年依然对现代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描述那些残破的石柱和断裂的雕像时,文字中流露出的不是对衰亡的哀叹,而是一种对人类创造力不朽的赞颂。每当读到对某个小型文物——比如一枚印章、一个陶罐的细致描述时,我都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将我们与那个时代某个具体的人建立起情感联结的努力。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冰冷的考古学拥有了温度。它让我们意识到,那些伟大的工程背后,是无数普通罗马公民的汗水、信仰和生活,而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切,都是他们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回响”。读完后,我合上书页,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对时间河流的洗礼,对“不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