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全彩插图本中国风俗通史丛书》系列丛书本次修订改版,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值得探索的热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节 宋代风俗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重文轻武政策的确立及其影响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统治者的风俗思想与制度
一、宋代统治者的风俗思想
二、宋代在风俗上的制度与政策
第一章 饮食
第一节 主食和副食
一、主食的种类
二、菜肴的种类
三、点心小吃
四、烹饪技艺的大进步
第二节 饮料
一、饮酒风尚
二、饮茶风尚及其技艺
三、汤、乳酪和果汁的饮用习俗
第三节 不同社会阶层的饮食生活
一、宫廷饮食
二、官僚士大夫的饮食
三、豪强地主及富商的饮食
四、农民的饮食
五、特殊阶层的饮食
第二章 穿着
第一节 服饰制度与风尚
一、贵贱有级的服饰制度
二、日新月异的服饰风尚
第二节 衣冠制式
一、男子服饰
二、女子服饰
第三节 化妆风俗
一、面部化妆
二、手部化妆
三、缠足风尚
四、化妆用品
第四节 发饰风俗
一、发式
二、首饰
第三章 居住与建筑
第一节 居室制度与风尚
一、臣庶的室屋制度
二、居室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择居与建房习俗
一、择居习俗
二、建房习俗
第三节 住居的建筑
一、宫殿建筑
二、贵族官僚等的第宅建筑
三、平民百姓的住宅建筑
第四节 住宅的装饰与起居用具
一、住宅的装饰
二、起居用具
……
第四章 行旅交通
第五章 生育
第六章 婚姻
第七章 卫生保健与养老
第八章 丧葬
第九章 经济生产
第十章 宗教信仰
第十一章 岁时节日
第十二章 游艺
第十三章 交际
结语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风俗通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其间承蒙读者的厚爱,多次加印,被学术界推称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众所周知,风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与各卷作者经过多次的认真讨论和深入研究,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穿着、居住与建筑、行旅交通、生育、婚姻、寿诞、卫生保健与养老、丧葬、岁时节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在写作时,力图用洗练和平实的语言,详尽的文献和考古史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图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各个方面作细致入微的整体揭示和准确考证,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本次修订改版,我们仍按历史断代划分,定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三卷,力图更加全面、科学、深入、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同时又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差异,将每一段历史时期中最值得探索的热点、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风尚的事例加以发掘和论述,进而从风俗角度对整个中国历史提供一种诠释。
21世纪,是学术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时代,一个读图的时代。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学术图书走向市场,贴近大众,并让他们更易读懂,并获得快感和美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此,我们与出版方一起对各卷图书的插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大量第一手的、精美的、存世罕见的文物历史绘画、书法及碑刻等方面的图片,使丛书的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好地展示中国风俗的历史画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关系和条件的限制,要在每一卷的相关内容里都配上插图,并非易事。特别是有的朝代距今甚远,如史前时期、夏商时期,距今三四千年以上,不仅史料不足征,探索当时的风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要进行图片收集更是难上加难,而这些正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另一页:中国古代社会风貌撷英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不同朝代的社会结构、礼仪制度、民间信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演变与特色。全书旨在构建一幅多维度的古代生活画卷,揭示深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日常肌理与人文精神。 --- 第一编:礼制与秩序的基石——古代社会结构与伦理规范 中国古代社会,其运行的核心在于“礼”。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维系数千年的社会结构性力量。 第一章:宗法制度与家族伦理的构建 本章着重考察宗法制度如何从西周确立,并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探讨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政治权力和家族财产分配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仪礼》和《礼记》中的记载,详细梳理了古代的祭祀礼仪,如祭祖、封禅、社稷之祭等,揭示这些仪式在维护社会等级和政治合法性方面的作用。此外,对古代家族内部的父权、夫权及“孝”的实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考察其在维护家庭稳定与社会秩序中的双重角色。 第二章:古代的等级森严与身份标识 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其显著特征。本章分类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标准。重点解析了汉代的察举制、唐代的科举制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这些制度如何重塑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对官员的服饰制度(如冠冕、朝服、公服的颜色、纹样等级)和民间服饰的限制进行了详尽的图文对照,说明服饰在古代社会中是身份地位最直观的符号。 第三章:婚姻、生育与女性的社会地位 婚姻制度不仅是个人结合,更是政治联姻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手段。本章梳理了先秦的“六礼”,到唐宋的“合礼”规范,以及明清时期对贞节观念的强化。特别关注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变化。从早期相对自由的观念,到宋明理学兴起后对女性“德行”的苛刻要求,如守寡、缠足等习俗的兴起与推广,剖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经济基础与思想动因。同时,也收录了古代妇女在文化、教育、甚至经济活动中展现出的独特面貌。 --- 第二编: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的流变与精粹 物质文化是衡量一个时代生活水平和技术成就的直接标尺。本卷以时间为轴,展示了古代物质文化的演进历程。 第四章:古代的“衣”:从素朴到华丽的纺织艺术 本章追溯了中国纺织技术的辉煌。从早期麻、葛、丝绸的广泛应用,到汉代提花技术的成熟,再到宋代棉花种植的普及,织物的演变深刻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流行的服饰形制,如汉服的深衣、曲裾,唐代的圆领袍、帔帛,宋代的褙子、直裰,以及明代的比甲、曳撒。对丝绸之路上的纹饰交流,以及少数民族服饰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也进行了探讨。 第五章:古代的“食”:从五谷杂粮到烹饪美学 “民以食为天”,本章深入古代的餐桌。考察了谷物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如何影响了主要的食物结构。重点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饮食差异:贵族的宴饮礼仪、宋代城市中丰富的“食肆”文化,以及平民的日常膳食结构。对古代的饮品文化,如茶的起源、饮茶风尚的兴起(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代泡茶),以及酒的酿造与礼仪地位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第六章:居住环境与城市规划的智慧 本书探究了古代居住空间的设计哲学。从仰韶、河姆渡的早期聚落形态,到秦汉都城的方正规整,再到唐宋长安、开封的坊市制度。详细分析了四合院、天井、园林等传统建筑元素的功能与审美意蕴。对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如夯土、木结构、砖石)的选择及其适应气候的智慧进行了比较分析。 --- 第三编:精神世界与世俗情怀 古代社会不仅有严格的礼法约束,更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民间活动。 第七章:信仰体系的交融与世俗化 本章梳理了中国古代主流的宗教与信仰。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入世”的哲学与规范。深入探讨了佛教和道教在不同朝代的兴衰与融合过程,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民间信仰、艺术创作和丧葬习俗。对地方性的神祇崇拜、巫术活动的遗存也进行了梳理。 第八章:节令习俗与岁时轮转的仪式感 古代生活节奏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四季更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令文化。本书详述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的起源、演变及其核心习俗。例如,对清明节从寒食禁火到祭扫扫墓的演变过程的描述,以及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文化传承。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 第九章:古代的娱乐、游艺与市井百态 超越严肃的礼仪和劳作,古代人民同样追求闲适与乐趣。本章聚焦于市井生活和娱乐活动。内容涵盖了古代的体育活动(如射箭、角抵戏、马球),音乐舞蹈的发展(如雅乐与燕乐),以及说唱艺术(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说话)的兴起。对古代的集市贸易、茶馆酒肆中的社会交往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片段。 --- 结语:风俗背后的历史张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理解,风俗并非僵死的陈规,而是历史环境、经济基础、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在稳定与变革之间微妙的平衡,以及不同时代人民在有限条件下的生存智慧与审美追求。本书提供了一个侧视的角度,以观照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