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七卷)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七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 合办 饶宗颐 著,郝春文 编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吐鲁番学
  • 丝绸之路
  • 历史
  • 考古
  • 文化
  • 民俗
  • 宗教
  • 艺术
  • 中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9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学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第十六卷为为庆祝《敦煌吐鲁番研究》创刊二十周年纪念专号,刊有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并刊有近期出版的重要论著的书评数篇,反映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的*新研究动态。
  本书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专业年刊,已持续出版到第十五卷,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内容简介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卷为各国学者为庆祝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而提交的*新研究成果,刊有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法国、俄国等著名学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30余篇,反映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的*新研究动态。
  《敦煌吐鲁番研究》为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专业年刊,已持续出版到第十五卷,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作者简介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由饶宗颐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编辑部设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此刊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年刊。

目录

  論文
  敦煌本《開蒙要訓》三農具解析 鄧文寬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録》校讀記 張小豔
  敦煌寫卷避諱字形遞變現象初論 竇懷永
  國家圖書館藏“八相變”的寫本學考察——以BD3024號爲中心 段真子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之儒學典籍殘片考 張新朋

  略論唐代魚符制度 孟憲實
  法藏敦煌文書P.2942與唐代宗時期的肅州史事 楊寶玉
  敦煌寫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書》再探 游自勇 鄧雯玥
  《俄藏》未定名《金剛經》殘片考 羅慕君
  《大唐三藏聖教序》考 薩仁高娃、盧芳玉
  從“歸去來”到“大聖變”:唐宋時代淨土信仰的一側面 林生海
  古靈寶經出世歷程之我見 劉 屹
  新見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道經敘錄 趙 洋
  十字蓮花: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姚崇新
  于闐佛教背光化佛圖像研究 高海燕
  淺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79窟漢—婆羅謎—回鶻三文合璧榜題 荻原裕敏 慶昭蓉
  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發現與研究 劉 韜
   “德國皇家吐魯番探險隊”揭取唐與回鶻時期庫木吐喇石窟壁畫殘片簡目 劉 韜

  紀念文
  深切懷念馮其庸先生 柴劍虹
  馮其庸先生敦煌學二三事 榮新江
  芳草地上留芬芳——懷念沙知教授 鄧文寬
  回憶沙知先生 郝春文

  書評
  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張小貴
  劉 戈《回鶻文契約斷代研究——昆山識玉》 白玉冬
  劉子凡《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軍政體制研究》 李方
  岩本篤志《唐代の医薬書と敦煌文献》 陳 昊
  新書目
  《敦煌吐魯番研究》稿約
  稿件書寫格式
  論文
  敦煌本《開蒙要訓》三農具解析 鄧文寬
  《敦煌醫藥文獻真跡釋録》校讀記 張小豔
  敦煌寫卷避諱字形遞變現象初論 竇懷永
  國家圖書館藏“八相變”的寫本學考察——以BD3024號爲中心 段真子
  《中國藏黑水城漢文文獻》之儒學典籍殘片考 張新朋

  略論唐代魚符制度 孟憲實
  法藏敦煌文書P.2942與唐代宗時期的肅州史事 楊寶玉
  敦煌寫本S.2506V等唐代《失名史書》再探 游自勇 鄧雯玥
  《俄藏》未定名《金剛經》殘片考 羅慕君
  《大唐三藏聖教序》考 薩仁高娃、盧芳玉
  從“歸去來”到“大聖變”:唐宋時代淨土信仰的一側面 林生海
  古靈寶經出世歷程之我見 劉 屹
  新見旅順博物館藏吐魯番道經敘錄 趙 洋
  十字蓮花:唐元景教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姚崇新
  于闐佛教背光化佛圖像研究 高海燕
  淺論庫木吐喇窟群區第79窟漢—婆羅謎—回鶻三文合璧榜題 荻原裕敏 慶昭蓉
  唐與回鶻時期龜茲石窟壁畫的發現與研究 劉 韜
   “德國皇家吐魯番探險隊”揭取唐與回鶻時期庫木吐喇石窟壁畫殘片簡目 劉 韜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七卷)图书简介 编纂缘起与时代价值 《敦煌吐鲁番研究》系列丛书,自创刊以来,便肩负着整理、阐释和弘扬敦煌与吐鲁番两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核心枢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第十七卷的出版,正值全球汉学研究日益深入,多元文明对话成为时代主题之际,更显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本卷集结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敦煌、吐鲁番两地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艺术史、文献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探索,旨在为构建更加全面、立体、深入的西域文明图景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本卷的编纂严格遵循学术的严谨性与跨学科的视野,聚焦于敦煌和吐鲁番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全球中古史中的独特地位。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单一断代或主题的研究,第十七卷力求在宏观视野下,展现出区域文化交流的复杂脉络与细微变化。 核心研究板块聚焦 本卷内容宏富,结构精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板块展开: 一、 敦煌文书的新发掘与文献学重构 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文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关系、佛教传播、社会经济生活乃至民间信仰的“活化石”。本卷收录了多篇关于新出或重新整理的敦煌文献的精深研究。 政治史料的再审视: 几篇论文聚焦于唐代中晚期河西地区的行政建制与军事部署文书,通过对绢本、麻纸本、藏文写本的交叉比对,修正了部分关于安西都护府职能变迁的传统观点。特别是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官职名称和驻地变动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证据链条。 民间契约与法律生活: 对敦煌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深入,体现在对“佃耕契”、“雇佣文书”以及“诉讼状”的细致解读上。研究者不再仅仅关注其经济数字,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法律观念、社会阶层间的权力关系,以及敦煌地方社会如何适应中原王朝法律体系的“在地化”过程。 佛教仪轨与世俗化: 本卷的亮点之一是对一些罕见的“供养记录”和“超荐文书”的分析。这些文书揭示了佛教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关怀转化的趋势,以及世俗精英如何通过参与宗教活动来构建和巩固其社会地位。 二、 吐鲁番(高昌/交河故城)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变迁 吐鲁番绿洲,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其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地方政权制度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第十七卷在吐鲁番文书(主要为晋晋代至唐代的汉文、佉卢文、粟特文等)的研究上实现了突破。 粟特语文献的新译解与文化碰撞: 多篇论文致力于释读新收集或重新校勘的粟特文商业文书和私人信件。这些文献揭示了粟特商人网络在吐鲁番的深度渗透,以及他们在信息传递、金融借贷等方面的专业化运作。研究着重分析了粟特文化与当地汉文化、吐谷浑文化间的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互动与融合。 户籍制度与土地关系: 依据高昌王国时期的户籍簿册,学者们重建了其独特的赋税征收体系和兵役制度。本卷的讨论指出,高昌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绿洲内部的部族自治结构,而非完全照搬中原的郡县制,这对于理解西域政权的地方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佉卢文与佛教密宗的本土化: 针对佉卢文佛经抄本的研究,本卷关注其抄写风格与词汇的地域特征,特别是对一些早期密宗仪轨的翻译术语的考辨,显示出佛教在吐鲁番地区早期传播时所经历的复杂“转译”过程。 三、 艺术史与图像学的新视野 敦煌与吐鲁番的石窟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本卷的艺术研究超越了传统的风格断代法,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图像学和功能性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异域形象”: 学者们通过对部分洞窟中“供养人”形象、天王、力士以及部分世俗场景的分析,探讨了西域民族的服饰、器物元素是如何被吸纳并风格化地融入敦煌艺术母题中的。这反映了丝路沿线艺术的动态吸收能力。 吐鲁番佛教艺术的地域性: 聚焦于交河故城和高昌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残件、木雕和壁画残片,研究探讨了吐鲁番艺术在初唐与盛唐之间的风格演变,尤其关注其在莫高窟盛唐气象形成前的过渡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对泥塑彩绘颜料的科技分析也被引入,用以佐证艺术品的流传路径。 文本与图像的互证: 本卷将部分敦煌变文、经注与石窟壁画、塑像进行精准对照,揭示了某些一度被认为仅存于文本中的宗教故事或神祇形象,在石窟艺术中是如何被具体视觉化的。 四、 跨学科的对话与方法论革新 本卷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积极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材料科学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辅助传统的人文学研究。 丝路贸易路线的GIS重构: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数据,有研究尝试利用GIS技术模拟中古时期敦煌-吐鲁番地区商道的交通负荷、物资集散点布局,从而更科学地评估其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中古时期宗教信仰的社会网络分析: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敦煌和吐鲁番地区的寺院、贵族、僧侣群体之间的捐赠、师承关系,试图绘制出权力与信仰在空间中的流动网络图谱。 总结 《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七卷)》汇聚了对丝绸之路文明最前沿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既有成果的整理与继承,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有力引领。本卷所呈现的多元证据、细致考证和创新视角,必将激发更多学者深入探索这一人类文明交汇地的深邃内涵,为理解中古世界的全球性互联提供了坚实而鲜活的材料支撑。它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学术工具书,也是对千年丝路精神的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类研究性书籍会非常枯燥,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梵文或古藏文音译词,但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质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装帧精美,印刷清晰,尤其是一些彩绘插图的复原度极高,让那些失落在历史角落的色彩重新焕发生机。我花了很长时间沉浸在对一座特定石窟寺庙建筑形制的分析中,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它的结构,更是结合了当时的宗教学说和工程技术进行了跨学科的探讨。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领悟到古代工匠们在进行宗教建筑设计时所蕴含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荒漠之中,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如何凝聚起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书中对于考古发现的新线索的及时跟进和讨论也做得非常到位,显示出研究团队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捕捉力,这让这部“卷宗”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而非仅仅是对既有知识的重复整理。

评分

翻开这本第十七卷,我立刻被那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它不像一般通俗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愉悦的叙事,而是扎扎实实地在做学术的“深耕细作”。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佛教艺术在不同阶段如何受到犍陀罗、笈多艺术影响的论述。作者似乎在用一把手术刀解剖这些文化现象,精确地指出哪些元素是本土的创新,哪些是外来的移植与改造。这种严谨的考据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它要求读者不能浮光掠影,必须沉下心来,对照着图版和文献去思考。我惊喜地发现,许多过去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文化符号,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文化背景和更曲折的传播路径。比如,某个特定手印的含义,在不同朝代的壁画中竟然有着微妙的语义偏移。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简直就是一场智力上的饕餮盛宴。对于那些渴望追溯文化根源、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度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和启发录。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阅读《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七卷)》的过程,无疑是一次知识上的“攀登”。有些章节的论证深度确实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来支撑,但我发现,即使是跳过那些最学术化的部分,其余精华内容也足以让人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古代文献语言学研究的部分,对一些特定词汇在中古汉语、吐火罗语和波斯语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语义漂移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揭示了不同民族在交流中如何努力寻找共同的表达方式,文化间的理解是多么不易且充满张力。这本书像一把精密的尺子,丈量着文明之间那段充满误解、融合与创造的漫长距离。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全球化并非独一无二,历史早已有过无数次深刻的文化交融,而敦煌和吐鲁番就是那段辉煌交融的最好见证。读完后,我对“文化交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具辩证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认识到敦煌和吐鲁番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驿站,而是两个庞大而独特的文化熔炉。我一直关注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但这一卷却着重展现了西域本土文化与传入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创新。其中一篇关于粟特人在当地宗教活动中扮演角色的文章尤其吸引我,它揭示了商业贸易活动如何催生了全新的宗教实践模式和社群组织形式。这些粟特商人的活动,是推动文化交流的无名英雄,而这本书为他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群像。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份研究报告,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与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商贾、僧侣、工匠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种代入感和对“人”的关注,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充满温度。它让人反思,文化传播的驱动力,最终还是由鲜活的个体活动所决定的。

评分

这本《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七卷)》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迷人的视角。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那些穿越千年风沙的古老文明是如何与外界交流、融合的,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对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分析得非常细致入微,那种从早期朴拙到后期华丽的风格变迁,仅仅是文字描述,就仿佛能勾勒出历代画师的笔触和当时的时代精神。此外,它对吐鲁番出土的文书进行解读,让我对古代民间生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气。比如,关于古代税收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展现了彼时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远比我想象的要发达和系统。作者的语言流畅,虽然涉及专业术语,但总能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解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知识密度高但阅读体验极佳的学术普及佳作,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西北丝路文化区的认知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