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造型 [shaping text]

文本造型 [shaping tex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荷] 揚·米登多普(Jan,Middendorp) 著,劉釗 編,楊慧丹 譯
圖書標籤:
  • 文本設計
  • 字體設計
  • 排版
  • 視覺傳達
  • 書籍裝幀
  • 平麵設計
  • 文字藝術
  • 創意寫作
  • 設計理論
  • 信息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51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1305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字體設計經典譯叢
外文名稱:shaping text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182
字數:116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 設計類高校教師及學生、 2、 設計行業專業人士 3、 創意設計類、文化類公司、企業 4、 有跨國業務的企業雇員

國際文字設計協會主席、雷丁大學的格裏?利奧尼達斯(Gerry Leonidas)教授為中國的設計師和學生專門設計的書單,《文本造型》排在首位。


這是一本由西方字體設計理論專傢給大傢講西文字體的專業書,本書的信息量大、內容新,作者站在研究的高度上對字體相關的各個知識點進行提煉和分析,既適閤順嚮閱讀,也適閤選擇性閱讀。


將近三年的精心準備,作者揚?米登多普(Jan Middendorp)在身患癌癥的情況下,依舊全身心的參與中文版,主編劉釗老師和作者進行瞭超過三百封的郵件溝通,甚至有一些細節進行瞭改寫,這本書傾注瞭整個團隊的心血。


《文本造型》中文版更附有術語錶,很多相關專傢給予瞭很多無私的幫助,專業術語有助於對外交流,為研究型設計師和學生建構自己的國際視野的研究體係奠定基礎。


如果你是一位設計專業的教師或者是學生,你一定很想瞭解字體設計的學理,而不僅僅是一本畫冊,那麼這本書涵蓋瞭字體設計很多重要的理論知識,為你做研究或者寫論文很有藉鑒意義,也為你的研究型設計打下基礎。


如果你是一傢國際企業的員工,或者任職於計劃拓展國際市場的企業,那麼你要知道産品能友好地、順利的進入異國他鄉,不需要對産品進行硬件上的改進,往往你隻需要配有當地的語言文字即可,而如何選擇高水平的字體廠商為你的企業服務是企業形象的關鍵。


全民都在參與信息發布的今天,每個人都在頻繁的做字體選擇和字體編排。當中文中穿插外文單詞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文本造型》可以補充你對西文字體和編排的基本知識。


《文本造型》用字是方正字庫和TypeTogether字庫的復閤字體,整本書從內文到封麵都擁有高水準,讓這本拉丁字體書更有說服力。

內容簡介

在人人都是文字排版設計師的今天,電腦用戶必然在每天的交流都被迫要選擇字體和版式。打字、排版、打印幾乎成瞭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很多用戶根本不知道字體是什麼迴事,版式功能如何構成,如何與讀者*有效的交流。不僅如此,中國國內平麵專業的學生也未必有係統、專業的學習,基礎知識並不牢固。然而,這本《文本造型》正是基於以上問題針對性的解決如何*基本、*有效、*有力量的平麵傳達。


《文本造型》著眼於實用和廣泛的排版,針對設計專業教師、設計學生和設計師以及與文本打交道的作傢、編輯和齣版商。書中廣泛采用瞭世界一流設計師的作品,從各方麵說明文字編排設計為何、如何在已經給齣的文本中完美的呈現。本書特彆注意到文本自身,即語言與設計的協作,通過文本“造型”,將它形成一個新的、有復雜內容的多層次的視覺呈現。


很多版式設計書籍往往會使用曆史方法從字體和字母的細節開始講,然後縮小到逐漸顯露齣一個更大的整體認知。《文本造型》卻是從不同的思路切入的。它從呈現於平麵的(印刷品、屏幕顯示和在環境中)設計結果齣發,從中審視設計中構成元素,包括字體、圖像、修飾、布局和色彩。曆史圖例是文本“造型”中作為大部分範例的參考資料,是字體設計與印刷技術漫長曆史的概述,並非本書的核心。《文本造型》牢牢紮根於當代設計實踐,他論述字體設計與技術中的藝術錶現,化解字體設計用戶疲於應付的問題和疑問,也反映齣作者在文字相關設計的形式與內容方麵的豐富經驗。

作者簡介

揚·米登多普(Jan Middendorp)


自由編輯、作傢、設計師和策展人。齣生於荷蘭,任職於德國柏林的白湖藝術學院(Weißensee Art College)和安特衛普的普朗坦字體學院(the Plantin In itute of Typography),還曾經擔任委內瑞拉梅裏達(Mérida)的客座教授、阿聯酋迪拜美國大學的客座教授和比利時跟特(Ghent)聖盧卡斯大學的客座教授。

作為字體與應用設計專傢,揚?米登多普不僅擔任字體界知名企業FontShop 和MyFonts 的顧問,在過去十五年裏,他還撰寫並參與著作《荷蘭字體》(Dut Type, 2004)、《字體導航》(Type Navigator, 2011)和《手工做字》(Hand to Type, 2012)等知名的平麵設計和字體設計書籍。揚?米登多普還常常為世界知名的雜誌撰寫關於字體設計方麵的文章,包括倫敦的Eye 雜誌、布拉格的Typo 雜誌、巴黎的Etapes 雜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tipoGrafica 雜誌和阿姆斯特丹的Items 等。


精彩書評

《文本造型》用豐富的具有實踐性的案例,進行大量的設計分析,使本書具備成為經典的必備品質。

——Eye 雜誌

《文本造型》值得一讀,它涵蓋很廣,書中的插圖和獨特文本涉及文字設計的方方麵麵。本書對學生和設計師而言是頗具價值的著作,也是設計師值得珍藏的作品。

——格裏·利奧尼達斯(Gerry Leonidas) 英國雷丁大學字體與文字編排設計係主任


我很喜歡揚·米登多普在書中把“Shaping Text”描述為“文本造型”。當設計師將文本、圖形與圖錶、色彩等不同元素整閤在一起時,就是在為文本造型,在賦予文本形象和生命力,給予文本傳播的力量,並為讀者帶來視覺上的盛宴。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是主動的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排版師。

——王 敏 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人類通過閱讀和觀看形成交流和知識積纍,而良好的文本視覺設計則幫助閱讀者清晰、有效、便捷地理解內容。《文本造型》便是這樣一本具有實操性的設計書籍,從瞭解字體、選擇字體、文字排印和設計理念等角度深入淺齣地予以論述,對學習文本編排的學生有著專業的指導意義。

——周至禹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揚·米登多普圍繞著“文本”這一概念,精心建構瞭獨特的章節論述體例,為人們理解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字編排和平麵設計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與支點。用大量案例形象生動地闡述瞭平麵設計曆史中多樣的代錶性觀點,並在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上下聯結中,展現齣揚·米登多普自己的見解。

——吳 帆 中央美術學院視覺傳達係教師 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平麵設計碩士

這是一本關於怎樣使用字體的書。要更好地瞭解字體就必須將其當作視覺環境構造的“磚塊”來審視,這是《文本造型》一書所包含的深意。在關注字體的同時,揚·米登多普更關注字體的實際應用,通過直觀的案例解讀,為人們呈現瞭字體應用中的“罪”與“惡”,並以此為基礎,探討瞭設計過程中的“規範”問題。這種可供開放討論的“規範”成為解讀西方字體的另一個視角,有助於我們輕鬆地從更加本質的層麵學習相關字體知識。

——李少波 字體設計師 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目錄

這些單詞毫無意義…… 12

易讀性: 設計對陣科學 14

文字設計和設計師的作用 16

視覺修辭 18

閱讀的模式 20

一連串想法:沉浸於文本中 22

導航:引導讀者 24

籌劃讀者的體驗 26

用字體來誘導:包裝 28

用字體來誘導:封麵 30

企業形象,企業設計 32

信息設計,為您效勞 34

為網頁做設計 36

為藝術而藝術:給文字設計愛好者的産品 38

控製畫布 42

模塊化和效率 44

神聖的比例 46

書籍設計的秘密原則 48

觀察網格係統 50

網格的類型 52

暴露網格的意義 54

網頁中的網格 56

關於選擇字體的思索 60

正文字體和展示字體:麵包與黃油 62

字體、一套字體、字體傢族、字符集、字體格式 64

字體傢族成員 66

真假意大利斜體 68

解剖字體:襯綫與乾樹枝 70

字體的對比 72

字體分類 74

通過書寫工具來分類 76

舊瓶裝新酒 78

古登堡之前的“字體” 80

斷筆手寫體(黑體) 82

文藝復興人文體:堅不可摧的範本 84

皇傢的筆畫粗細對比 86

文字設計的噪音 88

主要類型:商業美術、現代主義、裝飾藝術 90

字體和繪寫文字的模塊化 92

那種瑞士風格的感覺 94

無襯綫字體的解放 96

正文字體:更新 98

視覺尺寸:量身定做的字體 100

選擇字體 102

字體的組閤 104

不用現有字體也能做齣“字體” 106

手寫體:字體還是繪寫文字?108

尋找與購買字體 110

屏幕上的字體:一些確鑿的事實 112

年度網絡字體 114

設計策略

和概念

使文本看起來正確 118

段落設計 120

對齊 122

連字符與齊行 123

識彆章節與段落 124

首字母 125

字母與單詞、黑與白 126

微調標題字 127

間距:字距與字偶間距 128

視覺矯正 129

OpenType 字體的功能和特徵 130

小型大寫字母 132

連字 &c.; 134

花式書寫筆形、裝飾筆形、起筆和收筆 135

拉丁文的標點符號 136

連字符、破摺號、空格符 – ¡ 及更多的符號! 137

各種數字 138

根據情況調整 140

小字號和窄字體 141

文字設計與好創意 144

風格與立場 146

參考、模仿、惡搞 148

標誌策略 150

企業字體 152

材質與三維 154

空間的錯覺 156

四維空間 158

手工製作的誘惑 160

文字設計的技術簡史 164

五個世紀的文字排版 166

加快印刷速度 168

利用光來排版 170

人人都能用的展示字體 171

技術發展的利弊 172

數字時代的字體:我們需要更多的字體嗎?173

參考書籍與延伸閱讀 174

設計師及設計公司的圖錄索引 175


精彩書摘

對一件平麵設計作品的吸引力和功能性而言,選擇字體是至關重要的。但永遠不要忘記,字體隻是許多因素中的一種。選擇經過證明的、有名氣的字體並不會保證有好的平麵設計作品。反過來說也是正確的。運用一款平庸的字體創作齣令人心悅誠服的設計作品是完全有可能的。除瞭字體的因素之外,平麵産品的感染力還要依賴許多其他方麵的因素。

這並不能改變這樣一個事實,即文本造型的專職從業者都應該對字體的屬性瞭若指掌。這裏我指的不僅是字體的美學效果—它們好看嗎?—還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通常字體的技術特點,即技術參數,是決定在特定項目中使用這種字體或字體傢族與否的關鍵。這款字體有充足的字重嗎,如適用於醒目標題的細體或粗體?有沒有適閤設置錶格的等寬數字,或者適閤字母縮略詞—比如UNESCO(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和ASCII(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的小型大寫字母?它們使用的是能與Windows和Mac 係統兼容的OpenType 格式的字體嗎?

這款字體的常規字重對小字號來講足夠堅實嗎?或者這樣說,由於其細微部分在小字號下或從深色背景中反白時可能會變得看不見,字體的對比度會不會過於強烈?這款字體是否帶有專門設計的連體字母和備選字母組閤,來幫助設計師創作壯觀的標題?

在15 年前,配備齊全的(正文)字體還很有限,而現在則有數以百計經過精心設計且價格閤理的字體傢族,為高端文字設計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性。


“就是要無趣的字體,求你瞭”

總之,要求苛刻的文字設計師在今天有大量可供他們使用的字體。除瞭精緻的正文字體之外,還有成韆上萬款能使設計作品脫穎而齣的、迷人的、富有戲劇性的或強有力的展示字體。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字體發布。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優美的字體。在當代平麵設計中,也有一個相反的趨勢:對“無個性”字體的強烈偏好。許多設計師在概念上傾嚮於認為,想法比文字設計細節重要1 000倍;他們覺得所有對完美排版和傳統技巧的關注都是誇張的,是一種盲目崇拜。他們更喜歡沒什麼含義的字體,這些字體是如此之熟悉,以至於我們幾乎把它們視為“未經過設計”的字體。Helvetica、Times New Roman 和DIN 就是這樣的字體。在荷蘭,像米剋?格裏岑(Mieke Gerritzen)或因特內申納爾?耶塞特(International Jetset)這樣的設計師,他們職業生涯的大部分階段幾乎完全依靠Helvetica及類似的字體。把名錄和文化活動印刷品中的字體設置為Times,在當下是非常時髦的(這種趨勢大約始於10 年前),而在數碼字體齣現的初期,這種選擇被認為是相當懶惰但安全的解決方案。

這已經成為荷蘭和英國的平麵設計界裏一個相當明顯的悖論。由於工藝上的技巧、精緻的品位和創新的想法,年輕的字體設計師享有全世界的贊美,但是跟他們同時代的平麵設計師優先考慮的是其他的方麵,而且傾嚮於使用設計於20 世紀中期沒有特色的字體或沒有額外

成本、隨操作係統綁定的字體。

這兩種方法都穩固地深植於各自的國際傳統。在20 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諸如荷蘭的揚?範?剋林彭(Jan Van Krimpen)和英國的埃裏剋?吉爾(Eric Gill)這樣的設計師,創作瞭極其精緻的字體,這在經典的繪寫文字風格中屬於國際性的創新。這一“現代的傳統主義”的發展恰好迎來瞭一種更為激進的文字設計風格,這種式樣受到諸如風格派和結構主義等現代主義運動的影響。在荷蘭,這其中傑齣的代錶之一是皮特?茨瓦特(Piet Zwart),2000 年,他被宣布為荷蘭的“世紀設計大師”。皮特?茨瓦特支持一種不允許存在任何無用之物的稀疏的文字設計風格。他在1930 年寫道(全部使用小寫字母做示範):“華麗又古舊的中世紀字體已經失去瞭存在的理由。我們需要更多有效率的字體……趣味性越少,文字設計上的用處就越多。字體的曆史意味越少,它的趣味性就會越少,它和20 世紀精確而緊張的精神就會更為相關。”由於當時理想的現代字體還沒被創作齣來,皮特?茨瓦特更喜歡19 世紀晚期不加修飾的無襯綫字體— grotesques。這種字體在當時仍被稱為“古董”。

直到1945 年之後,瑞士和法國的設計師纔製作齣茨瓦特夢寐以求的字體。這些字體以19 世紀的grotesques 字體為基礎,但更冷漠,更理性,更精確。Helvetica 是這些“精確”字體中最為成功的。這款字體立即被皮特?茨瓦特的戰後繼承者,以及他的“實用主義”夥伴—如阿姆斯特丹的維姆?剋魯韋爾和米蘭、紐約的馬西莫?維格納利—所擁戴。像因特內申納爾?耶塞特這樣的設計師,是受到他們精神指引的年輕一代。


先瞭解,後拒絕

如果你是一位嶄露頭角的設計師,隻顧著當前的趨勢是不可取的。如果不能把眼光放長遠,你可能正陷入照貓畫虎的境地卻不自知。采用“未經設計”的字體可以使作品至少看起來很當代的想法並沒有錯,但盲目使用這些字體根本於事無補。也許新設計的繪寫文字體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纔是你想要錶達的。因此,理解這些不盡如人意之處—無論想法有多粗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也正是本章的目的所在。


前言/序言

要想瞭解一個時代,去探究當時的書寫和印刷是一種不錯的方法。20 世紀30 年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新舊事物之間充滿強烈反差。這裏所展示的Erbar 樣本的頁麵,相當好地總結瞭這種變革。巴洛剋建築(在20 世紀30 年代末遭轟炸前的德國城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裝飾、洛可可服飾和哥特式字體不僅被描繪成毫無希望的過時之物,還有點兒頹廢。這幅廣告中的Erbar 和那個時代的商用字體一樣(Futura 字體是此類字體的先驅者),似乎成為這次除舊布新的一部分。在簡化形式的訴求之下蟄伏著的是人們對有所作為的躁動和渴望—那是對新價值觀的嚮往。


一切皆有可能。在我們的時代裏也一樣,文字設計(文本造型)給齣瞭一些有趣的提示,關於我們的文化是如何錶現的提示。首先,草率地瀏覽版式格局不會提供任何有關主導趨勢、有關共同願望和夢想的關鍵綫索。就像以前一樣,設計師們總是在尋找一些新的形式來錶現他們使用的技巧,但同時也還是這些設計師追昔撫今,喋喋不休地談論著以前流傳下來的幾乎每一種風格和字體。怎麼樣都好,現在很少有人會對彆人的選擇提得起興緻。從積極的一麵看,在這個世界裏錶達可能性永無止境,沒有任何“禁忌”,但這也可以解釋為漠不關心:誰還在乎呢?


其次,關於平麵設計師的行業地位存在相當大的睏惑;更不用說那些曾經被認為是高度專業化的,但現已幾乎消失的技能:排字工、校對員和平版印刷工的工作。數字化世界裏還有排字工,但他們的人數很少,並且正在減少。他們這些人的工作被心照不宣地一邊分給作者和編輯,另一邊分給設計師和桌麵齣版專傢。


然而後者未必接受過精心處理文本的訓練,因此,文本經常看起來比過去的更糟糕。沒多少人注意到這種情況,因為你已經習慣瞭一切。


此外,越來越多視覺傳達作品的設計者幾乎不花時間來考慮設計和創作,因為這些人的腦子裏還裝著其他事情:他們真正的工作是成為經理、秘書或是組織者。就這樣,從激光打印機裏一吐就是一打的報告躋身印刷品行列,PowerPoint演示文稿也改頭換麵,成瞭版麵設計,連博客也打起平麵設計的幌子,即使博主們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哪些選擇形式是為他們設計的,以及他們可以如何影響這些選項。簡言之,計算機的齣現帶齣瞭一大堆的非專業設計。平麵設計師們找來處理這種情況的一種方法就是,在他們的設計中融入俗氣的數字化設計元素—例如把居中的文本設置為Arial、Times 或Courier 字體,使用斜體的大寫字母,加粗下劃綫,以及在黃色、粉紅色或淺藍色的膠版紙上印刷黑字—通常還不清楚這究竟是為瞭諷刺,還是這種自覺的“非設計”風格被認為很酷。創作風格方麵的混亂是徹頭徹尾的。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非專業用戶對繪寫文字和文字設計産生興趣。一颱新的Windows 或蘋果電腦搭配的字體數量比50 年前普通排字間的貯存數量還多。今天,秘書、教師或店主手頭上用來設計和排版的工具的復雜程度,以前隻有那些專業人士纔應付得過來。自然而然,這些使用者想知道更多有關設計、字體和圖像的事情。專業網站和博客的巨大成功證實瞭這種需求。差不多有7 萬人訂閱瞭文字設計博客“ I love typography”(我愛文字設計)。博主是一名駐日本的英國人,叫約翰·博德利(John Boardley),他為MyFonts 字體網站編輯業務通信,每月兩期,超過95 萬用戶成為這些通信的讀者。從來沒有一本行業刊物擁有過這麼多讀者。有許多讀者是設計師和齣版商,但還有很多其他不同領域工作的讀者,如藝術、新聞或是經濟專業的學生,甚至是退休賦閑的經理。

這是本什麼類型的書?


這個問題帶給我們的是本書的目標讀者—一個成分廣泛的群體。本書討論的是針對書麵語言進行的造型和操作,無論是顯示在紙張上、外部環境中,還是屏幕裏。本書意在成為字體用戶、設計師、作傢或是編輯的指南。作為基本構件,字體是本書的中心內容,但這並不是一本關於字體設計的書。字體是在語境中産生效果的,如書籍或雜誌、廣告宣傳活動、品牌推廣或是標識係統項目。因此,本書把通常的順序顛倒過來:不是從論述磚塊(字體)開始,我們首先檢查的是用這些“磚塊”建造的結構和這些“磚塊”所完成的任務。

其次,本書會對字體的發展和特徵給予充分的重視,但主要是關注它們完成任務時所發揮的作用。最後,我們會放大細節,探討文字設計的“規範”。現在設計師的創作比以前自由得多,但在什麼是好的或不太好的文字設計解決方案方麵仍然存有共識;甚至在關於文字設計中“罪”和“惡”的方麵亦有相當程度的趨同。

這些情況本書都有涉及,但並未斥以說教。當今文字設計領域中的“惡行”數不勝數,而且經常是有備而來。但要想準確地避免這一點,設計師需要做齣明智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往往要求設計師掌握一些如何取捨的訣竅。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第一要務:奠定一個基礎,使之在必要的情況下足以應付設計中的大量過錯和濫用。



塵封的記憶:一座關於城市記憶與時間流逝的編年史 作者: 佚名 齣版社: 黎明文庫 齣版年份: 1987年 --- 書籍概述: 《塵封的記憶》並非一本傳統的曆史著作,而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哲學思辨的城市田野調查錄。它聚焦於一座名為“琥珀城”的虛構都市,通過對這座城市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階層居民的口述記憶、遺失的物件以及城市肌理的細緻描摹,構建瞭一幅宏大而又微觀的時代變遷圖景。本書的核心議題在於探討“時間”如何塑造空間,以及記憶如何在物質的消解中得以保存或扭麯。 內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琥珀城的奠基與黃昏的餘暉 (1900-1945) 本書開篇追溯瞭琥珀城從一個偏僻的工業聚落發展為區域性商業中心的曆程。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挖掘瞭二十世紀初的城市規劃藍圖與隨後的野蠻生長之間的張力。 工業的脈搏與階層的分野: 第一部分集中描繪瞭“鐵軌區”的興衰。這裏是城市最初的引擎,彌漫著煤煙、汗水與希望的味道。書中詳細記錄瞭港口工人的生活片段,他們的俚語、他們聚居的簡易闆房,以及他們對“進步”的樸素理解。作者通過對工廠主傢族的私人信件和賬簿的引用,對比瞭財富積纍的冷酷效率與底層勞動的艱辛。特彆引人注目的是,作者細緻分析瞭“時間觀念”在不同階層間的差異——工廠主嚴格遵循鍾錶上的分鍾,而工人們則依賴日齣日落和機器的轟鳴來界定一天的長度。 記憶的初次失焦: 此階段的敘事技巧側重於“碎片化”與“不確定性”。作者多次使用未署名的日記殘頁和政府公告的殘留文字,試圖重構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角落。例如,對於1930年代那場突發的經濟蕭條,書中沒有宏大的政治分析,而是聚焦於一傢麵包店的倒閉,以及一個傢庭為瞭一塊黑麵包而發生的爭執,這種微觀敘事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觸感和真實性。 第二部:混凝土的崛起與沉默的大遷徙 (1946-1978) 戰後重建時期是琥珀城結構性轉變的階段。第二部探討瞭現代主義建築如何試圖抹去舊有的城市麵貌,以及隨之而來的居民“身份危機”。 空間倫理的重塑: 作者將筆墨投嚮瞭市中心大規模的“更新計劃”。那些曾經密集的、充滿人情味的街區被高聳的、缺乏錶情的混凝土公寓樓所取代。本書提齣瞭一個核心疑問:當居住的空間變得標準化、模塊化時,人與人之間的聯係是否也隨之被稀釋? 書中有一章專門描述瞭“老城南區的拆遷”。作者采訪瞭幾位拒絕搬遷的老人,他們迴憶瞭拆遷前的鄰裏關係——共享的院落、非正式的公共集市,以及那些因建築結構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信息網絡”。這些迴憶與官方提供的“現代化帶來的便利”形成瞭強烈的反諷。建築師的設計圖紙在這裏被視作一種對“自然秩序”的強行乾預,而時間帶來的侵蝕(如牆上的苔蘚、地基的下沉)反而是城市自我錶達的一種方式。 無聲的抗議與地下文化: 在官方敘事高歌猛進的年代,本書巧妙地捕捉到瞭城市邊緣的文化暗流。通過對黑膠唱片店、地下詩歌朗誦會以及非官方修理鋪的探訪,作者揭示瞭琥珀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無用之物”和“非正規渠道”來對抗僵化的生活節奏。這些“地下”空間成為抵抗時間抹除的最後堡壘。 第三部:數字時代的幽靈與遺忘的藝術 (1979-至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投嚮瞭近現代,探討在信息爆炸時代,記憶的質量和載體發生瞭何種變化。 物體的消逝與信息的過載: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滲透,琥珀城開始失去其獨特的“氣味”和“質感”。作者觀察到,實體書店被連鎖書店取代,手寫的信件被電子郵件覆蓋,城市景觀也開始趨於國際化模闆。書中一個重要的觀察點是“數字遺忘癥”:人們擁有瞭前所未有的記錄能力,但對過去的關注度卻急劇下降。 作者通過對比一位老派檔案管理員的細緻分類工作與年輕一代對“雲端”的依賴,探討瞭記憶的物理性缺失所帶來的影響。當記憶不再依賴於實體的媒介(如老照片的泛黃、信封上的指紋),它是否也變得更加飄忽不定、更容易被算法重排? 未來的廢墟與記憶的再發明: 全書在一種沉靜的、略帶憂鬱的氛圍中結束。作者沒有提供任何解決方案,而是強調瞭“遺忘也是一種必要的維護機製”。他考察瞭城市中幾處被刻意保留下來的“微小廢墟”——一座廢棄的鍾樓、一麵布滿塗鴉的殘牆。這些地方,因其自身的殘缺和時間的痕跡,反而成為瞭新的朝聖地,人們在此尋找一種失落的真實感。 《塵封的記憶》是一部關於“存在痕跡”的文獻學研究。它拒絕提供一個清晰、綫性的城市發展史,而是通過對城市中那些被時間邊緣化的聲音、氣味和物件的深度挖掘,引導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與我們所居住的空間之間復雜而脆弱的關係。它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一本要求讀者放下現代生活的節奏,潛入曆史深處的紋理之中去感受的誠懇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文本造型》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摒棄瞭傳統書籍那種刻闆的、教科書式的風格,反而采用瞭充滿現代藝術感的抽象綫條和柔和的漸變色彩,讓人一眼就能感覺到這本書內部探討的主題絕非那種枯燥的語法規則堆砌。我拿起它的時候,首先被它那種獨特的觸感所吸引,紙張的選擇似乎經過精心考量,既有足夠的韌性,又帶著一絲微妙的紋理,仿佛在暗示著我們對待文字的方式也應當是細膩而富有層次感的。它傳遞齣一種強烈的信號:文本的“造型”並非僅僅是排列組閤,而是一種帶有強烈主觀能動性的藝術實踐。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排版設計或印刷技術的專業書籍,但翻開目錄後,我意識到它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它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來審視我們如何通過結構、節奏和視覺語言來賦予信息以“形態”,這種對傳統認知邊界的挑戰,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作者究竟是如何解構和重塑我們對“文字”這一媒介的理解的。這本書的封麵,與其說是一個標簽,不如說是一次無聲的宣言,預示著一場關於語言形態學的視覺革命。

評分

這本書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跨學科視野令人嘆服。它似乎完全沒有被傳統文獻學的藩籬所束縛。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將“文本的物理形態”與“社會權力結構”進行類比的那一節。作者沒有停留在探討字體大小或紙張厚度這些錶層現象,而是深入到曆史脈絡中,分析瞭官方文書和地下手稿在物質形態上的差異如何直接反映瞭信息流通的權力分布。例如,他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官方文件如何通過統一的、嚴格的版式來宣示其不可置疑的權威性,而異見者則不得不采用手抄、小冊子甚至隱晦的符號來對抗這種“標準化”的造型控製。這種將社會學、曆史學與文本分析相結閤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造型”的定義,使其不再僅僅關乎美學,而成為瞭社會權力博弈的一個重要維度。這種宏大敘事和微觀文本分析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的份量感十足,絕非一般的理論著作可比。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對我來說,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戈——進兩步,退一步,然後一個優雅的轉身。作者在探討“語境對形式的支配性影響”時,所使用的語言風格變得異常凝練和晦澀,仿佛他刻意模仿瞭那些他正在分析的文本的特質,挑戰讀者的耐性和理解能力。我注意到,他頻繁使用那種極長的復閤句,句子結構復雜到需要我放慢語速,甚至需要逐字逐句地在腦海中進行圖解纔能把握住核心的邏輯鏈條。這雖然加大瞭閱讀的難度,但也恰恰證明瞭作者對主題的掌握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他不再需要嚮讀者證明他懂得多,而是直接用最精煉、最難以滲透的方式來呈現他的觀點,迫使讀者必須“配得上”這些思想。我欣賞這種“精英化”的錶達方式,因為它篩選齣瞭真正願意投入時間去解剖文字結構的人群,而不是隻想獲得快速摘要的淺嘗輒止者。這種閱讀的阻力,最終轉化成瞭一種深入骨髓的理解。

評分

最令我感到振奮的是,這本書在結尾部分提供瞭一種極具前瞻性的展望,它沒有沉溺於對現有文本現象的批判或描述,而是大膽地描繪瞭未來“文本生態”的可能性。作者似乎在暗示,隨著技術的演進,我們可能正在脫離紙張的束縛,進入一個“流體文本”的時代,其中每一個詞匯、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可以根據讀者的即時需求和情感狀態進行動態重塑。他設想瞭一種交互式的寫作界麵,其中“造型”不再是作者完成後的靜態成果,而是讀者參與塑造的持續過程。這種對未來的大膽預言,不是空泛的科幻想象,而是基於對當前技術趨勢和人性認知的深刻洞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站在瞭一個新的起點上,對即將到來的寫作和閱讀方式充滿瞭好奇與期待,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如何審視過去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點燃瞭我對未來文本形態的想象力,讓人對“創造”這件事本身産生瞭更強烈的衝動。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節奏非常抓人,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一步步引領讀者的“導師式”寫作。相反,作者似乎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建築師”,他將一些核心的論點像積木一樣散落在不同的章節中,讀者需要自己去搭建連接、去完成最後的結構想象。例如,在關於“敘事斷裂與空間留白”的那一章,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引用瞭大量來自非文學領域的案例——從古代壁畫的殘缺到現代音樂的休止符運用,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元素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共振感。我讀到那裏時,不得不停下來,反復摩挲著那些句子,體會那種被刻意留齣的“空白”,那種張力簡直讓人窒息。這本書對“信息密度”的探討也極其獨到,它不談如何塞入更多內容,而是如何通過“減法”來增強衝擊力,這與當下信息爆炸時代的普遍焦慮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少即是多”這句話有瞭全新的、更具操作性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可以被精心設計的“文本結構”的一部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