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精装)

岁月沧桑(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理群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人生
  • 岁月
  • 情感
  • 散文
  • 文学
  • 成长
  • 人生感悟
  • 经典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2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70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钱理群教授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他数十年专注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命运史的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和人的进步,在广大青年中,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本书系钱先生“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将当代知识人命运的抒写推到一个极其高远又极其细密的境界。当代中国社会种种复杂的思潮和运动、个人的努力与挫折、时代的诡谲与变幻,都成为一个个具体人生的波澜,令人低徊感慨。

  2.本书系钱理群先生沉潜十年之作。“这十年主要就是写这本书”。作者为此调研了大量的各类文献材料,包括当事人的作品全集、口述回忆资料、相关机构档案文件、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等,大量新的发现带来大量的新的思考和认识。
  3.本书在学术上具有重大的创获和突破。书中研究的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在中国现当代上都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且自身也是非常富有魅力的人物,经由本书,读者将发现一个个全新的立体的更真实的沈从文、梁漱溟们,发现他们真实的思想、关心、尴尬、曲折和坚守,他们的大,他们的小,充分感悟其人生命运的波澜起伏与历史的诙诡。
  4.钱理群教授的语言文字一向充满智慧和激情,在明白透彻的思辨之中,注重讲述历史与人生的细节,探照心灵深处的波澜,体贴入微,又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如同享受思想、智慧和知识的盛宴。


内容简介

  本书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沉思十年之作,也是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重要、典型的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19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新材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透视其个人性格、理想与时代、社会之间的交流激荡,重现了那个年月的社会风云,个人命运遭际、幽隐,以及精神的尴尬与波澜,检讨了历史经验得失及其包含的启示。

作者简介

  钱理群,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l939年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他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社会的深刻探索,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对20世纪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学魂重铸》、《话说周氏兄弟》、《与鲁迅相遇》、《语文教育门外谈》、《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传》、《活着的理由》、《梦话录》、《我的家庭回忆录》、《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等。钱先生的著作深度读者欢迎,有些是发行数十万册的畅销书,他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发行量数百万套。钱先生还是北京大学学生评出的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名列首位),也是1980年代以来中国极具影响力、极受关注的人文学者之一。

精彩书评

 2016年7月,钱理群所着的《岁月沧桑》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这也是他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之终卷。  
  “这本书里就有我为什么进养老院的答案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岁月沧桑》写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承转”。其中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坚守”。   

  “改造”和“坚守”  
 


目录

1.“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2.1949-1980:沈从文的坚守
1949年初,当经过1948年的大决战,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世人或满怀期待和喜悦,或充满疑虑以至疑惧,准备面对新中国的诞生的时候,文坛上爆出一个自杀事件:3月28日,在三、四十年代拥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沈从文用剃刀划破了颈部及两腕的脉管,又喝了一些煤油,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在当时即引起强烈的反响,以后就成为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谜”。它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
3.1949:废名“上书”
1949年4月1 日,废名写完《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在文前郑重写上“献给中国共产党”几个字,托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董必武转呈最高当局,因其在武汉读中学时董在当地任教,与之相熟。是为“废名上书”,是建国伊始,知识分子与新的执政者——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关系之中,一个并未引起注意(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历史叙述)的“事件”。
4.1951-1970:赵树理的处境、心境与选择
赵树理感到不安的是,“广大人民不了解内情,从某一阶段上的社会关系上,把我和有些人(指当时批判的重点,也是赵树理一直格格不入的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也摆在一起,扫也扫在一起”,他因此期待未来的历史评价——
5.1952-1969:读王瑶“检讨书”
在检讨里,王瑶一再说自己“很高傲”,“有严重的看不起群众的毛病”,“我很骄傲”,“我很自高自大”,“夸夸其谈”,“狂妄”,等等,“自高自大”一语就先后用了四次;其次,就是不厌其烦地承认自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追求个人名利的写文章上”,“我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一切都从个人出发”。最后总结自己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也是归结为“自私自利”与“自高自大”两条。[1]
6.1953-1974年间的梁漱溟
梁漱溟与毛泽东,是二十世纪中国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都出生于1893年。人们不免要谈及这两位同龄人的关系。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1953年梁漱溟的当面顶撞,文革期间1974年梁漱溟对毛泽东发动的批林批孔运动的公开质疑。对此,研究者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1949年以后,“仅此一例”,足见梁漱溟之风骨。这样的评价梁漱溟是当之无愧的。但人们却往往忽略、或者不愿正视另外两个事实:一是直到晚年(1983年)在谈到1953年和毛泽东的冲突时,梁漱溟还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说话不讲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害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与事实不大符合,我的言语也是与事实有很大的不符合之处的,这些在争吵时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的------”
7.1957-1959:郭小川的命运起伏
这样的革命想象、延安经验,在1949年以后,就成了郭小川思考现实的精神资源。特别是他调到作家协会以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官僚机构的泥潭,陷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旗号下的复杂的派系斗争的泥潭,他更是无时不刻地怀念延安等根据地,特别是部队里人与人之间相对简单、纯洁、真诚的关系。
8.邵燕祥:一个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二十四年后,邵燕祥收到了当年被批判对象L君的来信,说就是邵燕祥在批判会上的第一个揭发,使得他“右肋挨了重重的几下”,并且从此不得翻身,1962年被谪放到最贫困的地区,过着劳动改造的生活,还蹲过监狱。信中他指责邵燕祥在关键时刻没有“守住真理”而“多走了一步”,而因此“换来了从(右派)行列里第一个站了出来,坐上大车走了”。

9.后记
[1] 王瑶:《在思想改造运动中的自我检讨》,收《王瑶全集》第7卷,第264页,265页,267页,268页,269页,271页,272页,274页。

精彩书摘

 《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总序
  《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终于完稿,送到读者手中,我特别欣慰,并有如释重负之感。从1996年写出第一部《1948:天地玄黄》,到2007年完成第三部《我的精神自传》,第二部《岁月沧桑》又于2015年的此刻收笔,前后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外部世界相当喧闹,中国与全球都发生了不少预料不到的事情,而我自己的生命与学术,却逐渐沉潜下来,沉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处,自我心灵的深处,写出了我最想写的东西。
  我多次说过,我的学术研究带有强烈的自救自赎的性质,“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都最后归结为自我内心的逼问,对于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追问:我是谁?我何以存在与言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走上学者之路的时候,我最想追问的,也就是构成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的,就是我想弄清楚: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我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我该如何自救?如何做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活得像个样子?我到哪里去寻找精神资源?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的问题。要真正认清楚自己,就必须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历史作一番清理和总结。因此,在八十年代我和朋友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时,我自己最为倾心的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我知道,这才是属于我的研究领域,我的魂之所系。
  因此,从一开始,无论是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曹禺,还是研究“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都是在探讨他们的精神发展史,试图从中寻找精神资源,总结历史教训。到1997年,就提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系列研究设想”。预计写七本书:“一,以二十年代:大学院里的知识分子——以北京为中心;二,三十年代:文学市场中的知识分子——以上海为中心;三,战争流亡中的知识分子——以西南联大、鲁艺(抗大)为中心;四,一个特殊的年代(1948年)历史转折中的知识分子——从南京到北京的中心转移;五,五、六十年代:国家体制下的知识分子;六,70年代:‘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时代的知识分子;七,八九十年代“处于历史交汇点的知识分子——中心失落以后的无序状态。”
  这个计划显然过于庞大,也过于完整了,具体操作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就需要作一些调整。最后,就决定将研究的中心集中到共和国历史时期,即书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这自然与我的“共和国情结”直接相关。可以说“当代中国”才是我真正兴趣所在。历史的研究也是指向当代的,我的鲁迅研究的自我定位就是把鲁迅资源转化为当代思想文化教育资源,充当联接“鲁迅”与“当代中国”的桥梁。研究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史也更能体现我的自我反省、反思的意图。
  于是,就有了“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写作。这同时是我的“共和国历史研究”的重要部分。此书一出,我的共和国研究也就基本画上句号了。
  这三部曲是自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的。《1948:天地玄黄》,写共和国建立前玄黄未定之时,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想象与选择,是其“起”,未来中国的许多基本命题(观念,体制,心理,话语方式等等),都已孕育其中。《岁月沧桑》写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承转”即展开的过程,其中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坚守”。而以《我的精神自传》作“合”,则是煞费苦心的。不仅有操作层面的考虑:要写后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会涉及许多还健在的知识分子,不如就写自己;更有更内在的原因:其实,我在讲知识分子的故事时,自己已经隐含其间:我是以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感受、生命体验去观察、描写的,就需要最后现身,用自己在陷入“绝地”以后的反省,反思,来为整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一个“总合”,即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以便“守望”住知识分子的本分。因此,我十分看重在书中所提出的六大问题:“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问题”,“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关于理想主义的反思”,“关于思想与行动关系问题”,“自然人性论与个人主义问题”,这都是我从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考察、研究里,提炼出的知识分子基本思想、精神命题,这里既有我们当年落入改造深渊的陷阱,更有历经沧桑又必须坚守的东西。这背后可能还有相当大的理论提升的空间。我只能提出初步的思考,借此对自己的一生作个交代,即“多少明白了一点以后再去见上帝”。同时,也是我最想留给年轻一代和后人的思想结晶:我们只能“守望”,而他们更应该有新的开拓。这就是我近年不断说的话:“在做完了可以、可能做的一切之后,将我的祝福送给年青的朋友”。
  ……


岁月沧桑(精装) 简介 《岁月沧桑》是一部集文学性、史诗感与深刻反思于一体的宏大作品,它以一种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探究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精妙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真实感与情感张力的世界。 小说的主线围绕着几个看似平凡却又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人物展开。他们的人生轨迹,如同散落在大地上的点点星辰,在岁月的长河中闪烁,最终汇聚成一幅令人动容的时代群像。从旧时代的余晖,到新时代的曙光,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变革与发展,《岁月沧桑》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跟随主人公们一同经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火的硝烟、离别的泪水、理想的萌芽与幻灭,都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或许是渴望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或许是怀揣报国热情的知识青年,又或许是深陷时代洪流却依旧坚守善良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场景切换到更为复杂的时期。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经济体制的改革悄然进行,社会思潮的碰撞愈演愈烈。主人公们的人生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们或是在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或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经历着内心的煎熬与痛苦;或是在变革中抓住机遇,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这段时期的人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友情、爱情、亲情在利益的纠葛、观念的差异以及历史的无奈中,经历了重重考验。 《岁月沧桑》并非止步于对时代变迁的描绘,它更深入地挖掘了人在这些变迁中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追求。主人公们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对生活、对人性、对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或许会质疑过往的信仰,或许会反思年轻时的冲动,或许会在生命的晚年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这种内省和觉醒,是本书最引人深思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给予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一同去体会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去感受那些深藏在心底的叹息。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和时代变迁的时代特征。作者擅长通过细节来塑造人物,通过场景来烘托气氛。无论是破败的乡村小镇,还是熙熙攘攘的城市街头,亦或是政治会议的紧张氛围,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其中。人物的对话充满生活气息,蕴含着智慧与无奈,有时是辛酸的自嘲,有时是深沉的期盼。 《岁月沧桑》的精装版本,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厚重感和收藏价值。精美的装帧设计,考究的印刷材质,都与书籍所承载的内容相得益彰。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段值得反复品读的历史的回声,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时代的回忆。 以下是本书可能涉及的一些宏大叙事的主题,它们并非直接描述情节,而是本书在更深层次上所探讨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个体与时代的博弈: 讲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求存、寻找自我价值,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 人性的多面性: 刻画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坚韧与脆弱、高尚与卑微如何交织呈现,展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光辉与阴影。 情感的羁绊与救赎: 描绘了亲情、友情、爱情在岁月的洗礼下所经历的考验,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在人生的低谷中给予力量,又如何在历史的变迁中留下伤痕。 理想的追寻与幻灭: 展现了年轻一代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现实面前,这些理想如何被现实的残酷所消磨,又如何在岁月的沉淀中转化为另一种深刻的认知。 记忆的传承与反思: 强调了历史的记忆对于个体和民族的重要性,通过对过往的追溯,引发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不忘历史,从过往中汲取智慧。 时代的印记与精神烙痕: 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所留下的独特印记,这些印记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代际之间的隔阂与理解。 奋斗与失落的交响: 描绘了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为生存、为家庭、为梦想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他们在奋斗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失落、遗憾与不甘。 社会变革的阵痛与机遇: 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利益的重组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阵痛,同时也揭示了在变革中蕴藏的机遇和希望。 对历史真相的探寻: 虽不直接提及具体事件,但通过人物的经历和反思,隐晦地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原因和多元的解读,鼓励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主人公们对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以及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追问,这种追问构成了作品的哲学深度。 《岁月沧桑》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真挚的情感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理解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浮沉的生命,感悟那些在岁月沧桑中沉淀下来的,属于人性的永恒价值。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在其中寻找共鸣、获得启迪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矛盾而迷人的。一方面,它的用词遣句保持着一种古典的克制和典雅,句式结构复杂,逻辑缜密,似乎在力求还原一种庄重感;但另一方面,在关键的情感爆发点,作者的表达方式又会突然变得极其口语化和直白,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真诚,仿佛是夜深人静时,对着一面老镜子进行的自我剖白。这种在“文雅”与“本真”之间流畅切换的能力,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我时常会停下来,去揣摩某一个形容词的选择,它似乎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事物,更是在标记作者当时的心境和立场。它没有试图去美化那些苦难和失落,反而坦然地将时代的创伤和个人的无奈并置,形成一种“哀而不伤”的境界。这种对语言力量的精妙掌控,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轻易写成的书,它必然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自我审视和推敲,才最终呈现出这副既具重量感又富于灵性的面貌。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深刻,往往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呐喊,而是藏在最精心的措辞之下。

评分

书中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可以用“偏执”来形容。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气味”和“声音”的描写段落。比如,作者描述旧家具在潮湿天气里散发出的那种特有的、混合了木材、樟脑丸和陈年灰尘的气味,读起来仿佛能穿透纸面,直达我的鼻腔。又比如,对特定时期交通工具发出的噪音的描绘,那种特有的“咔哒”、“吱嘎”声,精准地复刻了那个时代的声景。这绝不是简单的形容词堆砌,而是作者通过常年累月的观察和记忆的深度挖掘,才得以提炼出的“时代DNA”。我甚至怀疑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不是会在身边放着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旧物件,以便随时获取灵感。在某个关于家庭聚会的场景中,作者描绘了众人围坐时,茶杯轻轻碰撞发出的那种清脆声响,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那一瞬间,我仿佛真的坐在了那张旧木桌旁,共享那份温暖。这种对感官细节的执着,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沉浸感,让“岁月沧桑”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而是一种可以被触摸、被嗅闻、被听见的实在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讲,初见时并没能立刻抓住我的眼球。那种略显陈旧的字体排版,配上看似随意实则深思熟虑的留白处理,乍一看会让人觉得它是一本沉淀了许久的老学究之作,或许有些晦涩难懂。然而,一旦翻开扉页,那种朴实无华的质感就开始悄悄地渗透进来。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触感,它并非那种光滑如镜的现代印刷品,而是带着一丝粗粝的纹理,仿佛每一次翻动都在提醒你,你正在触摸的不是一堆数据,而是时间本身。作者在开篇的引言部分,用了一种近乎絮叨的、却又极具个人色彩的口吻,娓娓道来了他写作此书的契机——那似乎是一次偶然间翻阅家族旧物时产生的强烈共鸣。这种叙事方式,让我立刻放下了“我要评判这本书”的审视心态,转而像一个好奇的邻家老友,被邀请进入一个私密的角落,去倾听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我欣赏这种不急不躁的开场,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宏大的背景,而是从最微小、最私人的情感涟漪开始,为后续的宏大叙事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石。可以说,这本书的“精装”部分,不仅仅体现在装帧工艺上,更在于它对内容尊重和保护的仪式感,让人不敢轻易怠慢。

评分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尽管全书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怀旧和感伤的基调,但它最终传递出的情绪出口,却并非是彻底的悲观或颓废。恰恰相反,在那些对“逝去”的描摹之后,总会留下一些关于“韧性”和“传承”的微光。比如,当描述一个旧时代的手艺人如何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技艺时,那种对匠心精神的赞颂,虽然带着对失传的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生命力本身的肯定。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它承认了消逝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巨大变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本能的适应和重建能力。我读到最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是无尽的惆怅,而是一种带着敬意的平静。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那些“旧物”,思考它们在我生命中的意义,以及我将如何对待即将到来的“新”。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默的导师,它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展示过往的深度,让你自己去挖掘未来的可能。这是一次深刻的、让人愿意回味再三的精神旅程。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考古发掘工作,而不是快速的娱乐消费。我发现作者在构建叙事结构时,似乎刻意避开了传统小说中那种清晰的时间线索,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如同老照片拼贴般的结构。某一章节可能突然跳跃到上世纪中叶的某个特定节气,而下一章又瞬间拉回到了当下对某个物件的细致描摹。这种跳跃性一开始让我感到有些困惑,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在脑中重新定位“我在哪里,这个场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正是在这种“迷失”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极度真实的“历史感”。历史本身不就是如此吗?它不是教科书上按部就班的线性发展,而是无数个被遗忘的瞬间、被重塑的记忆交织而成的复杂挂毯。这本书最厉害的一点是,它在描述那些宏大的历史变迁时,从未脱离过具体的人和物。比如,某段关于城市面貌巨变的描述,最终落脚点可能只是一棵老槐树被移除的遗憾,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那些冰冷的年代数据,瞬间获得了鲜活的温度和令人心碎的重量。我不得不承认,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消耗心神,但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是市场上那些追求即时快感的作品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