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之要旨在于描述和展示希腊造币之演进及其如何反映希腊的历史、艺术与社会。希腊钱币之铸造和发行数量庞大,品类繁杂,而能展示之样本数量则微乎其微,因此,本书只能聚焦于其中铸造精美、保存品相完好之佳泉,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贵金属钱币。虽然囿于篇幅,本书能容纳的信息和评述相当有限,但囊括了相当数量的金币和银币,其中有些堪称存世的希腊钱币艺术之典范。这些泉界奇珍一直以来令收藏家和学者逸兴遄飞,对其持续不辍的研究未来定能产生更多新洞见。 内容简介
古代希腊货币的魅力之一在于,每一枚单品都可以是一部历史文献。本书之主旨在于逐一世纪地呈现古代希腊造币之历史,从公元前七世纪晚期发轫始,至公元前一世纪希腊化诸王国为罗马征服时为止。 作者简介
伊恩·卡拉代斯,古代希腊、罗马、波斯、迦太基钱币及博物馆史研究权*,曾任大英博物馆钱币徽章部主任、古代近东钱币馆馆长,并执教于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学院,任古钱币学教授、校博物馆主任。卡拉代斯钱币学的研究以其代表作《希腊世界的货币》(Coinage in the Greek World)、《钱币地图》(The Coin Atlas)、《图密善皇帝统治时期的货币与金融》(Coinage and Finances in the Reign of Domitian)、《罗马帝国货币》(The Roman Imperial Coinage)等影响了诸多学人。
黄希韦,国民信托博士后工作站顾问。《当代金融家》杂志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中加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博士、蒙特利尔大学国际金融法学联合培养博士。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钱币与古代希腊世界
一、古希腊钱币的制作
二、钱币的使用
第二章早期钱币和公元前6世纪
一、钱币的发明
二、早期金币和银币
第三章公元前5世纪
一、波斯战争
二、西西里和意大利
三、雅典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第四章公元前4世纪
一、希腊与爱琴海
二、西部
三、东部
四、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
五、继业者
第五章公元前3世纪
一、亚历山大大帝和继业者的钱币
二、希腊化诸王国
三、希腊城邦
四、次要王国和东方王国
五、西部
第六章公元前2世纪
一、西部
二、希腊和爱琴海
三、小亚细亚
四、叙利亚、埃及和东方
第七章公元前1世纪
一、西部
二、希腊和小亚细亚
三、叙利亚、东方和埃及
第八章古希腊钱币之余响
一、古希腊钱币的持续历史
二、古希腊钱币与艺术
三、古希腊钱币学
延伸阅读
一、基本文献
二、深度研究
三、钱币收藏
译者附录
一、年表
二、货币史大事记
三、货币史专业词汇表
四、钱币所涉及部分神化人物及其关系表
五、中外文翻译对照表 前言/序言
前言
古希腊造币于公元前7世纪晚期发轫于小亚细亚吕底亚地区,以此为始,本书之主旨在于逐个世纪地呈现古希腊造币之历史,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Hellenistic,通常指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至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角(Actium)海战击败安东尼、并嗣后灭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止。——译者注诸王国被罗马征服时为止。本书最后一章亦对古代希腊造币直至今世之影响有所钩稽。按照“耶稣基督纪元前”世纪探究希腊造币显然失之武断,盖因耶稣纪元在古希腊人身后很久方才发明,古希腊人自然无从知晓自己身处某个“世纪”。此外,古代地中海地区幅员辽阔,且具备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多元性,因此,假定发展趋势总是可以以时间勾连,显然是错误的。然则尽管有武断之嫌,以公元前世纪划分至少可以提供一个便捷的时间架构,让我们可以将事件与动态置于其中,以便我们理解。
本书在讲述和图示中集中着眼于贵金属货币,特别是较大面额的银币。此一取向无可避免地导致较低币值的钱币,特别是希腊铜币未得充分展示,而铜币的铸造量庞大,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尤为如此。一部完整的希腊钱币大观所必须涵盖之铜币当远远多于本书所涉猎内容。然而本书之要旨在于描述和展示希腊造币之演进及其如何反映希腊的历史、艺术与社会。希腊钱币之铸造和发行数量庞大,品类繁杂,而能展示之样本数量则微乎其微,因此,本书只能聚焦于其中铸造最为精美、保存品相最好之佳泉,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贵金属钱币。虽然囿于篇幅,本书能容纳的信息和评述相当有限,但囊括了相当数量的金币和银币,其中有些堪称存世的希腊钱币艺术之最佳典范。这些泉界奇珍一直以来令收藏家和学者逸兴遄飞,对其持续不辍的研究未来定能产生更多新洞见。
书中参考了大量关于钱币的文献和碑文参考。此方面,自约翰·麦尔维尔·琼斯(John Melvile Jones西澳大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古典和古代史终身教授。——译者注)的新著《古泉证言:关于古希腊钱币的希腊和拉丁文献考》(Testimonia Numaria:Greek and Latin Texts Concerning Ancient Greek Coinage,第一册,伦敦,1993)出版后,选择文献参考变得更为容易,本书即采用了琼斯书中的译文,以缩写“TN”标注。本书使用的其他缩写还包括:
“IG”:希腊铭文(Inscriptiones Gracae,柏林,1873—);
“OGIS”:东方希腊铭文选(Orientis Graeci Inscriptiones Selectae,W.DittenbergerWilhelm Dittenberger,1840—1906,德国文献学家。——译者注编撰,莱比锡,1903—1905);
“SIG”:希腊铭文集(Sylloge Inscriptionum Graecorum,W.Dittenberger编撰,莱比锡,1915—1924)
“P.Petrie”:弗林德斯·皮特里莎草纸卷(Flinders PetrieSir William Matthew Flinders Petrie,1853—1942,英国埃及学家。——译者注 Papyri,J.P.MahaffySir John Pentland Mahaffy,1839—1919,爱尔兰古典学者。——译者注和J.G.Smyly编撰,都柏林,1891—1905)
“P.Elegh”:象岛莎草纸卷(Elephantine Papyri,O.RubensohnOtto Rubensohn,1867—1964,德国犹太裔古典考古学家。——译者注编撰,柏林,1907)
本书必然借重相关领域此前的诸多学术成果,包括TN以及书末《延伸阅读》部分所列举的著述。笔者还希望鸣谢帮助玉成此书的若干同仁:大英博物馆出版社的Nina Shandloff作为编辑耐心且配合;博物馆钱币和徽章部的Andrew Burnett,Ute Wartenberg和Janet Larkin 提供了至为必要的智识或实务支持;本书图示中展示的实物均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这一事实足以突出大英博物馆作出的关键贡献。
最后,笔者要特别鸣谢笔者在大英博物馆的前同事马丁·普莱斯。普莱斯过往多年中的助益与砥砺对笔者在希腊古泉方面的诸多工作有奠基之功。普莱斯对钱币学研究的贡献将随其作品如《以亚历山大大帝和腓力三世名号传世的钱币》(The Coinage in the Name of Alexander Great and Philip Arrhidaeus)等流芳后世,而且对普及希腊钱币学的热心推动,以及他对自身学科领域所表现出的真性情,激励了诸多学人。为此,我将本书题献给普莱斯。
总序
货币史是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货币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关于古代货币本身的研究,在中国有《钱谱》《古泉谱》等民间著作,西方国家亦有各种钱币目录流传于世,这种研究被称为“钱币学”;二是关于古代货币发展历程的研究,在中国有历朝的《食货志》,以及近代学者撰写的货币史论著,西方国家亦有各种关于古代货币发展历程的专著。
近代数百年间,世界范围的社会史学出现了蓬勃的发展,结合古代钱币学的丰硕成果,促进了货币史学的崛起,各种货币史著作纷纷涌现,使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货币史可以使我们同时获得两个方面的学术成果:一是货币学的学术成果;二是历史学的学术成果。研究外国货币史更可以使我们深刻了解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历史演变和文化根源。
货币史学借助货币学与历史学学科交叉的方式,通过对古代各王朝货币状况的分析,深入探讨货币起源、货币本质、货币演变规律等货币理论,使货币理论从历史实践上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货币史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历史真实,辨真伪,明是非,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盛衰兴替,都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传统的政治精英史对于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败亡,多归咎于其军事失败或政治失败,很少分析其经济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古代各民族、各王朝的经济变化,才是找出其败亡原因的最佳途径。
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视角。记述历史的人,大多难以摆脱其政治立场。因此,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帝王将相、社会精英们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其言论主张,多有虚假伪造。经历了后世历代王朝基于各种不同政治立场的人们的反复篡改,历史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然而,无论是伪造历史,还是篡改历史,都围绕着政治立场展开,很少在社会经济状况方面蓄意作伪。于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古代社会,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比较可靠的研究视角。
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外国古代,货币都是社会经济的中枢纽带。货币发展对社会变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研究外国货币史是拨开世界古代各国、各王朝盛衰兴替迷雾的钥匙。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对世界各国货币史知之甚少,有关资料、书籍十分匮乏。为此,国民信托博士后工作站与华南理工大学货币法制史研究中心联手合作,针对世界各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邀请了一批国内金融学、法学、史学和外国语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广泛的调查搜集,筛选了一批外国货币史著作,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读者。
我们相信,这套《外国货币史译丛》的出版,对于我国货币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关于世界各国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俊志
2017年4月16日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回响:早期中亚贸易与货币演变》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 导言:横跨欧亚的商业动脉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世纪,在广袤的中亚地区展开的一幅宏大商业画卷——丝绸之路的早期贸易活动及其对区域货币形态的深刻影响。我们无意探讨地中海世界的古典文明及其铸币传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干旱地带、绿洲城邦与游牧民族交汇之处,探究在这一关键地理节点上,商品交换的复杂性如何驱动了不同形式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诞生与演变。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大动脉,其生命力并非仅仅依赖于丝绸与香料的单向流动。它是一张由无数小径构成的网络,承载着文化、技术,以及至关重要的——经济体系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一体系中,货币(无论是金属铸币、贵金属实物,还是商品等价物)的角色远比简单计价单位来得复杂。它不仅是交换的工具,更是权力、信仰和不同经济范式交汇的载体。 第一部分:前铸币时代的价值锚定:丝绸、牲畜与谷物 在丝绸之路早期(尤其是在希腊化影响尚未完全渗透的区域,或更偏向东方游牧文化影响的阶段),金属铸币尚未成为主流的交换媒介。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在这一“前铸币时代”,不同社群如何建立其内部和外部贸易的价值锚定体系。 1. 游牧经济的牲畜本位: 对于居住在草原地带的游牧部落而言,牲畜——特别是马匹、骆驼和羊群——是流动的财富。我们分析了早期突厥语族、匈奴等群体中,牲畜在部落间交换、战争赔偿以及贵族财富积累中的核心地位。书中将考察“羊头单位”或“马匹对价”等概念在口头契约和早期法律文本中留下的模糊痕迹。 2. 绿洲城邦的谷物储备与实物金银: 绿洲城市(如楼兰、高昌早期阶段)的经济活动与农业产出紧密相关。谷物,尤其是黍米和小麦,构成了地方市场的基本交换媒介。然而,面对长途贸易的需求,对“标准重量”的需求催生了对贵金属的依赖。本章将详述未经官方铸造的金块、银锭(或称作“打捞银”/“碎银”)是如何通过精确称量参与大宗交易的,并探讨不同城邦对不同重量标准(如早期的波斯或印度标准)的接纳程度。 3. 丝绸作为世界性价值尺度: 丝绸本身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商品,其重要性超越了普通商品。本书将论证,在某些跨区域交易中,丝绸的“匹”或“段”被用作一种近乎于基准单位的尺度,尽管它本身并不流通,但其相对价值被用来评估黄金和白银的含量。 第二部分:铸币的传入与本土化的张力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影响逐渐消退,以及区域性王权(如塞琉古、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势力的渗透,标准化的金属铸币开始进入中亚贸易体系。然而,这些外来货币并未立即取代本土的交换习惯,而是在适应与冲突中寻求平衡。 1. 希腊化银币的早期渗透与流通限制: 我们详细考察了从希腊化王国铸造的银币(如泰特拉德拉克马)如何通过贸易网络抵达葱岭以东。研究显示,在初期,这些铸币主要被视为贵金属的标准化载体,而非普遍流通的日常货币。绿洲城的商贾更关注其含银量,而非君主的肖像。书中通过对出土的希腊化钱币窖藏的地理分布分析,揭示了其在贸易干线上“中转站”的特性。 2. 贵霜帝国的货币政策与本土化创新: 贵霜王朝的崛起是中亚货币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贵霜铸币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文化包容性——一枚钱币上同时出现希腊文字、犍陀罗风格的神祇和印度教符号。本书深入分析了贵霜铸币如何平衡了区域精英对贵金属标准的需求与地方民众对易于识别交换物的需求。我们特别关注了贵霜金币在贵金属含量上的高纯度,以及它如何成为区域内长途贸易的“硬通货”。 3. 萨珊波斯与东方的“比索”: 在中亚西部,萨珊波斯的银币(多为德拉汗)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将对比萨珊银币的铸造质量和技术特点,分析它们如何在中亚东部(如河西走廊)与汉魏时期的货币体系发生接触和竞争。我们关注到,萨珊银币在某些特定贸易通道中,由于其稳定的铸造传统,获得了比其他铸币更高的信誉。 第三部分:佛教传播与货币的宗教符号学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也是佛教东传的路径。佛教的兴盛对区域内的财富观念和货币使用习惯产生了微妙但深刻的影响。 1. 寺院经济与货币的积累: 本部分探讨了佛教寺院在中亚贸易网络中扮演的“金融中介”角色。寺院依靠信徒的供养和自身的土地经营,积累了大量的实物财富和金属储备。书中分析了寺院出土的钱币组合,揭示了其对不同来源铸币的偏好,以及它们在资助商队、进行土地或灌溉工程时作为交换媒介的使用方式。 2. 符号的转移: 佛教的图像和符号开始出现在中亚的铸币或私人金属称量工具上。我们考察了这种符号转移的动机——是君主为了争取信众支持,还是商会为了增加货币在特定宗教社群中的接受度?这标志着货币价值评估开始脱离纯粹的世俗或王权符号,融入了宗教意识形态。 结语:走向下一个黄金时代 早期中亚的货币演变史,是一部充满张力与适应性的历史。它展示了:当强大的中心化铸币体系尚未完全确立时,不同价值体系——从牲畜到谷物,从碎银到标准化的希腊化或贵霜铸币——是如何通过灵活的“换算系数”共存并互相影响的。本书旨在为理解区域经济史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欧亚中心叙事的视角,凸显中亚作为文化与经济熔炉的关键作用。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在长距离贸易中,信任、重量标准和文化共识在构建交换媒介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远超单一的铸币发行权力。